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学计划
第1篇: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学计划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学计划
课题: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
2、知道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理解、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动物世界里的速度之最”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自然界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测量速度,认识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难点:学习利用图像分析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复习提问: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哪两类?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机械运动:〈1〉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
②变速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较复杂)
二、进行新课
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首先研究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举例:一个小球,它在2秒时运动了5米,4秒时运动了10米,6秒时运动了15米,试做出该小球运动的图像。
①教师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③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教师讲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符号“v”表示。
公式:v=S/t
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讲,它的速度恒定,不随时间改变。
例题3: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那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分析: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8秒的速度和前5秒的速度是相等的,因此本题只需要求前8秒的速度即可。
已知:s=20m t=8s
求:v=?
解:根据题意,得v= s = 20m =2.5m/s
t 8s
答: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2.5米/秒。
④对v= s 的理解
物体的速度v由 s 确定,但与s、t大小无关。
2、变速直线运动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但在实际生活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并不多,绝大多数的物体都在做变速运动。如平时说某辆汽车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是50千米/时,是每时每刻的速度都是这么大吗?不是的,遇到行人过马路时司机要临时刹车,速度要减小,无人时可能速度又大些。那么50千米/时这个速度是哪来的呢?
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经常变化,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它运动的快慢。
①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②平均速度的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总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计算所求得的速度,就叫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③平均速度的公式:v=S/t。
v ── 表示平均速度,单位:米/秒。
S ── 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秒内通过的路程。
说明:
①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②计算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定要用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去计算。
教师补充强调: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一种平均快慢的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如:某物体在10s内从甲地运动到乙地,经过路程50m,接着在乙地停留10s。若求前10s内平均速度则是5m/s;求20s内平均速度则是2.5m/s。
三、随堂练习
四、布置作业
第2篇: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
物体运动的速度
提出问题——>引出平均速度概念,通过具体实例的计算和讨论与交流环节使学生体会与初中所学速度的区别,加深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在实验与探究活动中用无限逼近的思想提出瞬时速度的概念——>课堂总结——>巩固练习。
教学简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通过对初中学习过的速度概念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在讨论与交流环节让学生初步体会速度的矢量性,加深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再让学生对一张轨迹图进行实验与探究,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引入瞬时速度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体会数学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
(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坐标图上讨论物体运动的速度,初步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2)在由平均速度概念过渡到引入瞬时速度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会极限的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从平均速度概念引人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在物理研究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难点:瞬时速度概念的引人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
采用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分组活动、分工合作。
五、课堂教学设计及程序: 一:引人新课
提问: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2.初中对速度是如何定义的?1.学生能提出两种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找到统一的标准,得出速度的表达式。2.学生能回忆起公式。二:平均速度
1.得出的定义和公式,强调的概念和定义与初中的V形似而神不似,S是位移而非距离。举例:一学生在跑道上跑一圈的路程、位移、平均速度分别如何?
2.引导学生得出平均速度概念的意义: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3.指出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
4.在讨论与交流环节学生在图上标出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后,引导学生得出利用坐标纸计算的两种方法:1直接测量线段的长度后用比例计算。2利用勾股定理求斜边的方法。
5.引导学生思考:平均速度能不能描述物体任何时刻运动的快慢?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为瞬时速度的引人做好准备。1.计算同学在跑道上跑一圈的路程、位移、平均速度。体会平均速度与初中的速度的区 别。
2.引导学生推导1m/s=3.6km/h。
3.学生计算奥运会上刘翔110m栏的平均速度。
4.在图131坐标纸上标出四个的大小和方向,然后同桌两同学分工,各算两个的值。
5.学生能很快回答第一个问题,对第二个问题虽然得不到答案,但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虽然教师强调了平均速度与初中所学速度不同。但学生对速度的矢量性理解较困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
此环节学生完成起来比较费时,采取两人分工,各算两组的办法。
教材中讨论与交流的最后一问:图中的哪一段描述得比较好?这样问不够严谨,除非特别强调是匀速率运动,教学中回避了这个问题。三:瞬时速度
1.引人:以汽车长途运输为例,再次说明平均速度不能反映物体某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必须引人一个新的概念———>瞬时速度。
2.进入实验与探究环节,得出四个平均速度后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3.结合光盘H01113图用无限逼近的思想讨论公式=S/t 中当t→0时,AB→VA,得出瞬时速度的定义。
4.矢量性: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
5.初中学到的匀速直线运动就是瞬时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1.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工,各算一个平均速度,然后汇总2.思考:以上哪个平均速度能比较接近物体在 A 点时的瞬时速度?能得出更准确的数值吗? 3.在课本上标出图132中A、B、C、D、E 各点的瞬时速度方向。为节省时间,仍采取学生分工最后由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汇总结果的方法。瞬时速度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教材不仅设置了讨论与交流环节引人,还让学生进行了实验与探究,意欲引导学生体会建立瞬时速度的思想。但感觉效果并不是很好,教学中还是增加了向学生介绍无限逼近的思想,课后证明这样学生更好接受。四:课堂总结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
1.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矢量,与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对应,其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
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方向就是物体位移的方向。
2.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分组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处理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总结可能不够全面,但要给他们这种训练的机会,逐渐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为避免学
生思维混乱,暂不提速率概念。在以后的习题课中补充。五:巩固练习1.课本P11第2题
2.设置一例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讲评。
甲、乙、丙三个质点同时从A点出发,按不同的路径运动,同时到达B点,比较三个质点下列物理量的大小: 1路程2位移3平均速度
例2(3)的错误率极高,大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路程大的位移大。此题对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很有帮助。六 课后作 业
1.课本P11(1)
2.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第1s内通过5m,第2s内通过20m,第3s内通过10m,第4s内通过15m,则汽车在最初2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在第2个2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在第2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关于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B平均速度方向就是物体位移的方向
C 瞬时速度可看作时间趋于无穷小时的平均速度。
D 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 教材的课后练习量不够,第二题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再增加两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概念的理解,学会应用平均速度公式解题。
课后反思及感想
1.新课引人时由于学生对初中的速度概念印象较深刻,可以更简练、更快捷。
2.关于速度的矢量性,虽然课堂上重点强调了,并设计了实例和例题让学生体会和练习,但不能寄希望于学生当堂就完全理解和接受,这需要一个过程。
3.讨论与交流环节关于如何在坐标纸上求各段位移,向学生介绍了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测量线段的长度后用比例计算。二是利用勾股定理求斜边的方法。目的是想通过掌握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能力,但很费时。课后认为对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掌握第一种方法既直接又快捷。
4.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是本节的重要环节,向学生渗透无限逼近的思想是关键,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还是能够接受的。
5.速率的概念暂时不介绍,免得干扰学生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概念的学习。点评
本教案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在以下几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1.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讨论与交流环节让学生在坐标纸上收集数据,并尝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实验与探究环节中让学生在计算出四个平均速度的基础上结合图象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渐向学生渗透无限逼近的方法和极限的思想。使学生在理解的情况下发生知识的迁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经历这样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正确思路的建立。
2.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以学生在操场上跑步为例说明速度的矢量性、计算奥运会上刘翔110米栏的速度、以汽车长途运输为例引人瞬时速度概念等等,把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本教案的设计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学会了运用平均速度解决实际问题、用瞬时速度的概念理解运动,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在设计中为学生提供了独立进行观察、思考和计算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又引入小组学习的活动方式,学生在讨论与交流、实验与探究两环节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问题、交流结果、分工合作,智慧被集体共享,协同工作的价值得到体验,团队作风得到发扬,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协同意识与合作精神。
第3篇: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目的要求
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5、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还记得是哪几个概念?
学生回答: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教师提问: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什么方法描述物体位移的?
学生回答:用坐标系。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1对应的点x1,表示t1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2对应的点x2,表示t2时刻物体的位置,则xx2x1,就表示从t1到t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教师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位移是描述物体位
第4篇:物体速度、加速度的测量教学设计(优秀)
物体速度、加速度的测量教学设计
实验名称:物体速度、加速度的测量目的1)学会使用气垫导轨和数字毫秒计。2)掌握测量速度和加速度。仪器
气垫导轨、滑块,数字毫秒计,弹簧。实验原理
3.1速度和加速度的测量
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如果在△t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为△x,则物体在△t的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V为:
Vxt
(1)
当△t趋近于零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值就是该时刻(或是该位置)的瞬时速度。当滑块在气垫导轨上运动时,通过测量滑块上的档光板经过光电门的档光时间△t和测量档光板的宽度△x(见图2-1)。即可求出滑块在△t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由于档光板宽度比较窄,可以把平均速度近似地看成滑块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档光板愈窄,相应的△t就愈小,平均速度就更为准确地反映滑块在经过光电门位置时的瞬时速度。
在水平的气轨上的滑块,如果受到水平方向的恒力作 用,则滑块在气轨上作匀加速度运动,分别测量滑块通过 两个光电门时的初速度V1和末速度V2,并测出两个光电 门的间距S,则滑块的加速度a 为:
a22V2V12S
第5篇:八年级物理上册《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学设计教科版
《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学设计 云龙镇茅坝学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2.知道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的概念。
3.经历建立图像分析实验数据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从而热爱生活
【重点难点】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启发、讲解、讨论。
【实验教具】电脑多媒体、投影,实验仪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并引入新课
通过PPT展示问题,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哪些?
2、速度的定义和公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地球上一切的物体都是运动着的,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要对某些物体的运动经行测量,如汽车的速度、跑步的速度等。所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二.进行新课
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下面我们首先选取一个简单的直线运动经行研究。
1.实验探究:气泡的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