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综合检测题
第1篇: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综合检测题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综合检测题
1.下列物质的燃烧产物,不会污染空气的是
A.柴油 B.氢气 C.硫 D.煤
2.下列燃料属纯净物的是
A.甲烷 B.天然气 C.石油 D.煤
3.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氧气 B.氮气 C.甲烷 D.二氧化碳
4.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了防止事故,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措施安全的是
A.到溶洞探险打灯火照明
B.掏空沼气池前进行灯火试验
C.到小煤窖挖煤用火把照明
D.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
5. 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A. 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 火柴梗着火点较高
C. 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 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6.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空气的净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每组气体中,三种气体都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SO2、N2、NO2 B.CO2、CO、N2
C.SO2、CO、NO2 D.CO、H2、CH4
7. 汽油属于易燃物,敞口放置一瓶汽油,虽然与空气接触,但并未燃烧,这是由于
A.汽油具有挥发性 B.汽油的着火点较低
C.与汽油接触的氧气少 D.周围环境温度低于汽油的着火点
8. 2004年山西省发生三起假酒中毒事件,其中死亡2人,1人双眼失明。有些假酒是用工业酒精勾兑而成,这样的假酒含有的有毒物质是
A.水 B.甲醇 C.乙醇 D.碳酸
9. 我国“神州三号”宇宙飞船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2H8N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偏二甲肼是由碳、氢、氮元素组成的
B. 偏二甲肼中含有氮气
C. 偏二甲肼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7
D. 偏二甲肼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4:1
10. 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A.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C.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火图书档案等火灾
11. 当打开一个装有液态空气的容器盖,并将一根烧着的木条置于容器口上方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熄灭 B.燃烧得更旺
C.先燃烧得更旺后熄灭 D.无明显现象
12.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是“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为了办成绿色奥运会,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关闭所有的化工企业
B.用天然气逐步取代民用燃煤
C.提高污水处理率
D.降低机动车辆的尾气污染
13. 下列化学反应中能产生吸热现象的是
A.镁条与稀盐酸反应
B.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C.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D.木炭与氧气反应
14. 一种作为绿色能源的物质X,其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X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X 的化学式为
A. CH3OH B. CH4 C. C2H5OH D. H2
15. 机动车尾气排出的氮的氧化物,是城市空气污染源之一。其中有一种含氮约为46.7% ,它是
A. N2O B. NO C. NO2 D. N2O5
二、填空题(26分)
16.(14分) 有三瓶无色、无气味的气体A、B、C,它们分别是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点燃气体,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在B、C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有水珠出现,而在A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没有水珠。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A、B杯内的石灰水变浑浊,C杯内没有变化。则
A是 ,B是 ,C是 。
试写出实验中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
17.(12分) 火柴是生活的必需品。火柴头上深色物质的主要成分是KClO3、MnO2、S和Sb2S3(硫化锑),火柴盒侧面涂有一层红褐色物质(红磷和玻璃粉)。划火柴时,发生氧化反应引燃木条,请写出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KClO3在一种催化剂的作用下,借助摩擦产生的热量放出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
,
(2)红褐色物质(红磷)和氧气反应,并产生白烟:
,
(3)硫和氧气反应:
。
三、计算题(6分)
18.(6分)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它是一种“清洁能源”。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燃烧32g甲烷,可释放多少克二氧化碳?
第2篇:第七单元检测题
第七单元检测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sù
liào
yuâ
pǔ
xiē
xi
yīng
wŭ
yì
yáng
dùn cuò
()
()
()
()
()
jí
zào
pī
dí
shí
bēi
rì
kòu
yù
xuâ
bó
shā
()
()
()
()
()
二、形近字组词。(4分)
博()
浴()
拼()
望()
搏()
欲()
饼()
塑()
三、改正下面的错别字。(8分)
千方百记()
势不可挡()
兴高彩烈()
上灿下跳()不干落后()
震耳欲聋()
目不转晴()
盘旋欢飞()
四、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4分)
略:A、简单;略微;B、省去、简化;C、计划、计谋;D、夺取1、1943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侵略中国的日寇打了一仗。
().
2、这篇文章写得太粗略了。.
()
3、狼是一种有灵性、有谋略的动物。
().
4、解说员略去了后面的话,没有继续说下去。
().
五、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5分)
近义词:企盼——()
凝重——()
势不可当——()
反义词:漫不经心——()
威风凛凛——()
六、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1、()喂什么,小狐狸()不吃。
2、()过了整整二十六年,()大象还记得它的象鞍。
3、()大象舍不得寨子里的男女老少,()它绕着寨子走了三圈。
4、()天还下着雨,()你就别想出去玩。
5、小明()学习好,()还乐于助人。
七、现在恰当的词语填空。(8分)
A、精巧玲珑的B、繁华喧闹的C、寒风凛凛的D、险峻陡峭的E、金风萧瑟的F、风和日丽的G、赤日炎炎的H、人烟稀少的我爱月月红,不仅是因为它浓香扑鼻,美丽动人,更主要的是它年年、月月盛开不败。不管是()严冬,还是()盛夏;不管是()早春,还是()深秋,它总是迎风怒放,从不凋零。不论是在()山区,还是在()城市。不论是在()绝壁,还是在()花盆,它到处都可以扎根、开花!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4分)
(一)我家的隔壁住着一位老头。他很会养鸟,门前的木架上,吊下各式各样的鸟笼;里边住着云雀,绿嘴,画眉,黄鹂儿„„尽是些可怜可爱的生灵儿。整天整天里,我们就守在那鸟笼下,听着它们鸣叫。叫声很是好听,尤其那只云雀,像唱歌一样,打老远就能听见,使人禁不住要打一个麻酥(sū)酥的颤儿了。
时间一长,那云雀声就不比以前那么脆了,老头便给它吃最好的谷,喝最清的水,稍不鸣叫,就万般逗弄;于是它就又叫起来了。但它叫起来的时候,总是在笼里不能安宁,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黄黄的小嘴从笼格里挤出来,盯着高高的云天,叫得越发哑了。
“它唱得太疲劳了。”我们都这么说,便去给老头建议,不要逗弄它了吧。
但是,每每黎明的时候,它就又叫起来了,而且每个黎明都叫。我们爬起来,从窗口里看去,天刚刚发亮,云升得很高很高,老头并没有起床呢。我这才明白别人不逗弄它,它还是每天要叫的;依然嘴挤在笼格外边,翅膀扑闪着,竟有几根绒绒的羽毛掉了下来。
“它在练嗓子吗?”妹妹说。
“不,它那嗓子已经哑了。”我说。
“那它为什么还要唱呢?”
“谁知道呢?你听,它是在唱一支忧郁的歌吗?”
细细听起来,果然那叫声充满了忧郁;那往日里悠悠然的叫声原来是痛苦的呼喊呢?!“是它肚子饥了,渴了吧?”妹妹又说。我们跑过去,要给它添些食儿,却看见笼里满满地放着一盘黄谷,一盘清水:这又使我们迷糊了。
“一定是向往着云天吧。”
我们这么不经意地说过,立即便觉得是很正确的。想,它未被老头捉住之前,它是飞在天上的,天那么空阔,天便全然是它的;黎明的时候,它一定是飞得像云一样地高,像黑暗宣告着光明。如今,黎明来了,它却飞不出去了,才这么发疯似地抗议了!我们在笼下捡起那抖落下的羽毛,深深地感到它的可怜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4分)(1)忧郁:(2)迷糊: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引逗——()
忧伤——()
3、云雀开始的叫声怎样?为什么后来云雀的叫声不像以前了?(4分)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3分)
(二)乡韵自多情
⑴河南,是一块戏曲浸润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乡亲们热爱戏,居家过日子,想哭想乐就一定想看戏。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⑵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逢年过节,赶会赶场,庆祝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节一样,人们不请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戏演完了,曲终人不散,有的人还非要到后台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⑶有些戏迷,每年农闲的腊月正月二月,都要张罗着请各地有名的戏班到本地来唱戏。戏有了名,角儿一出名,就要“拿堂”。有时那张罗家儿不仅白掏力,还得往里赔本,为请一台好戏不知要跑多少趟,赔笑脸说好话送钱物,把好戏名角儿请来可是老不容易。能看到家乡排排场场唱起了大戏,父老乡亲美美地听戏看戏,请戏的人心里别提多得劲儿了!
⑷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在音乐舞蹈不发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要精神文化生活,用什么办法呢?那就唱戏。平时,田间地头,锅台边,猪圈旁,常有人或轻吟浅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⑸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台戏。有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波澜壮阔,表达了多少情意绵绵,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老包,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
⑹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一个台湾老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家。在美国,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是上流社会人物的河南老乡,他郑重地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看他时,发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
⑺乡亲乡韵自多情。广袤的中原大地,不仅能够长出金色的小麦和稻谷,而且也成了豫剧、曲剧和越调。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犷的大本嗓,能把人的思想拉回遥远的故乡。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都在戏里„„
1.根据第⑶段内容,解释“拿堂”一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2.第⑸段写到了“戏曲琼浆的滋养”,从文中看,戏曲给人们的“滋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3.从全文看,“乡韵自多情”的“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3分)
九、习作。
回想一下生活中你与小动物亲密接触的经历,这些经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写下来,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
第3篇: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检测题
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检测题
一、我会选(4分×10=40分)
1、50克15%的硫酸铜溶液中取出10克,则这10克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A 10%
B 15%
C 30%
D 20% 2、在10%的硫酸铜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A溶质:溶剂=1:10
B溶质:溶液=1:10 C溶剂:溶液=9:11
D溶质:溶液=1:11 3、对“15%的食盐溶液”的含义解释错误的是()A100克食盐溶液中溶解了15克食盐
B将食盐与水按15:85的质量比配成的溶液 C将30克食盐溶解在170克水中所得的溶液 D100克水中溶解了15克食盐
4、一定量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食盐水,蒸发掉50克水后,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则原溶液中溶质质量为()A 8克
B 6.4克
C 3.2克
D 4克
5、下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A 20%的硝酸钾溶液
B 把40克硝酸钾完全溶解在210克水中所配成的溶液
C 150克溶液中含有27克硝酸钾 6、把20%和10%的氯化钠溶液各50克混合后,所得溶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