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1篇: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用对联就是一种方法。
一、引用对联导入新课
在学习《石壕吏》一诗时,我们可用下列一副对联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我们知道,杜甫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揭示社会矛盾,深切同情人民的疾苦,写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推崇为“诗圣”。公元759年春三月,诗人由洛阳返回华州,在路上,诗人从满目疮痍的农村,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写出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名篇《三吏》、《三别》,而《石壕吏》又是其中传诵最广的一篇。如此引用对联,既可达到导入新课的预期目的,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对联介绍时代背景
在上《故乡》一文时,我们可借用“故乡乃中国农村缩影,辛亥革命后日趋衰败萧条,使我渴望改造旧社会;润土是贫苦农民典型,阶级剥削下更加瑟缩憔悴,促人憧憬创造未来生活。”这副对联可使学生认识到鲁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故乡》这篇小说的。对联反映的是:辛亥革命虽然赶走了一个皇帝,可是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随之而来的却是帝国主义铁蹄的长驱直入,中国社会殖民地化日趋加深,军阀混战频繁,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这都加剧了农民生活的贫困,中国人民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苦生活,十分悲痛。特别是对少年时的好友闰土的变化,更感深切的悲哀。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下了这篇小说。作为伟大的民主战士鲁迅,他唤醒民众,使广大劳动人民从麻木中清醒过来,一起去改造旧社会,创造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因此,我们说这副对联蕴藏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三、用对联概括文章主题
在上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一文时,我们可用对联“长征途中艰苦岁月七根火柴何等宝贵,革命路上无名战士一颗忠心多么赤诚。”来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故事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展开的。在红军长征路上,火柴就是生命,最感人的地方,就是无名战士不肯用掉身上带着的火柴为自己取暖,为了大部分人的需要,他宁愿牺牲自己。无名战士对卢进勇说:“记住,这,这是,大家的!”这句话表现出他不惜为保护大家的东西而牺牲生命的决心,他认为个人绝无权利为自己而动用一根火柴。无名战士为了保护火柴,把火柴夹在左腋窝里。他虚弱的身子更无法活动,任凭暴雨冰雹的袭击,他下身浸泡在“一汪浑浊的洪水之中。”这是自我牺牲精神的表现。等到把火柴交给卢进勇,他就停止了呼吸,可见他是用多么顽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才支撑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为革命奋斗到最后一口气的具体表现。这七根火柴是无名战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存下来的,它充分体现了无名战士对革命事业有着一颗赤诚的忠心,通过它塑造了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四、用对联概括人物性格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才3 000字左右,篇幅是那么短小,却为我们塑造了封建社会中一个没落知识分子的不朽典型。读完这篇小说,我们知道,孔乙己是在人们的嘲笑声中出现,又是在人们的嘲笑声中死去的。他的一生,只是给那些无聊的酒徒带来一些谈笑的资料,他的死,也没有激起人们丝毫的同情。他的潦倒的一生真是充满了人间的辛酸。孔乙己 “身材高大”,这说明了他年轻时一定是一个很壮实的'小伙子,他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劳动而获得生存,娶妻生子,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是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使他鄙视劳动,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于是生活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不得不去偷别人家的东西。可是,他还是不愿抛弃那件“破长衫”,还要摆出“读书人”的臭架子、穷酸相,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以表示自己比别人高明几分,最后是默默无声地死去。根据上述人物性格的分析,我们可以用对联“满口之乎者也,自命不凡终被笑;一生好吃懒做,偶为偷窃定遭难。”来概括。
拓展:
诗词对联中的桂花
我国是桂花的故乡,也是诗的国度。金秋时节,品味与桂花有关的诗词对联,更能增添赏桂的乐趣。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桂花在王维笔下,清幽得不染人间的尘烟,体现了诗人那种平和清明的心境。细品诗意,确实只有桂花才能表达这种氛围和意境,因为桂花花朵极小,落地无声,换作别的花,恐怕是另一种意境了。
明代才子解缙曾撰有一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上联中的“蒲”、“桃”恰与“葡萄”谐音;下联的“梅”、“桂”又与“玫瑰”谐音。“蒲叶桃叶葡萄叶”属于“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体现于“春香秋香”。
“宝树林中碧玉凉,秋风又送木樨黄;摘来金粟枝枝艳,插上乌云朵朵香。”这是杨升庵的《桂林一枝》。据说,著名赏桂胜地桂湖就是杨升庵当年的居所。他常在此游玩休息,并且在湖边遍种桂树百余株,与诗友唱和其中,并为其命名桂湖。郭沫若为桂湖公园题联:“桂蕊飘香,美哉乐土;湖光增色,换了人间。”将桂湖公园的“桂湖”两字分嵌于上、下联之首,妙笔生花,别具新意。
第2篇: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人教版 教学论文)
定州实验中学卢思彤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思想性,它使用的范围广,日常生活经常涉及,春节有春联,丧事有挽联,书斋有励志联,风景胜地有名胜联,章回小说有标题联,生日吉庆有寿联,对名人评价有名人联,了解、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逐步掌握创作对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熏陶学生优秀的品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004年全国各地15套高考试卷中有7套含有撰写对联的题目,另一套出现涉及对联知识的题目。可以说,这是2004年高考试题的亮点之一。对联试题的出现,意味着高考在考查我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方面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也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凝炼、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讲究合辙押韵和平仄对仗;易诵易记。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浩如烟海的对联中,有许多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适时、恰当运用对联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欣赏能力。对思想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加深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下面就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一二,以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新发展。
(一)恰当运用对联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优秀的对联能潜移默化地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之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能提高其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使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积极吸收热爱之。
学习《石壕吏》这一课时,开始不介绍作家,仅对“安史之乱”的史实作必要的交代。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板书对联:“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以引起学生的注目,形成悬念--何忧?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待欣赏完课文后,才回头评价作家。也许不用平价,此对联已经高度的总结评价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诗人。在“总”和“仍”字上稍加点拨,学生们豁然开朗,兴味盎然。对“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所留下的空旷、寂寥和茫然画面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诗人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可以不失时机的板书郭沫若先生在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者;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学生们的灵魂经受了洗礼,情操得到了陶冶。他们也许还不能说出许多大道理,但对作家,对《石壕吏》已经刻骨铭心了。
(二)恰当运用对联可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了有限的对联艺术熏陶,无形中会唤醒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
鲁迅先生回忆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说到“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所谓“对课”,就是对对子,学习对仗。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宿鸟对鸣虫”。讲语文课,我就用后人评价作者或作品的一些脍炙人口的对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导语,让学生受到熏陶,帮助他们了解作者和作品。如我所料,学生兴趣倍增,求知欲陡涨。例:介绍《聊斋志异》时,我没有按照教参的提示照本宣科,而是另辟蹊径,将郭沫若先生评价《聊斋志异》的一幅对联先作介绍: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此联虽仅有十六字,但对蒲松龄的创作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而充分的评价。上联从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评价,指出“高人一等”,下联则从主题思想上着手,讽刺揭露统治阶级的贪婪,真是“入骨三分”。此处“入骨三分”化用了成语“入木三分”,相比之下,“入骨”比“入木”讽刺更深刻。再如要了解鲁迅其人及其代表作《呐喊》、《彷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我选用了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一幅悼念鲁迅先生的对联:
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板书此联于黑板,进而围绕此联,提出质疑。陨星何意?呐喊、彷徨指什么?等等。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评析,让学生了解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民族英雄。《呐喊》、《彷徨》是他的两本小说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以此导入新课,别具一格,既使学生了解了作者及文章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景仰之情。这样有意识有目的的把文学作品与对联联系起来,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
(三)恰当运用对联可帮助同学了解古迹名胜,感悟先哲情怀
我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各地。这些古迹在很多古诗文里曾提到过,虽没有身临其境的条件,但在讲古诗文时,我感情充沛,精神焕发,并以此感染学生,“带领”他们跨越时空,追溯历史上下五千年,神游祖国河山千万里。学生心驰神往,情动而意随。一节课,有如作了一次免费旅行。如讲《出师表》一文,自然要论及诸葛亮为报先帝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为此,我“带领”学生来到古隆中,品读杜甫题书的对联: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再到河南南阳武侯祠,欣赏清代顾嘉蘅的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两联一比较,诸葛亮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忠肝义胆,跃然纸上。身居一室之内,心游大江南北。这样通过对古迹名胜,人文景观,名人事迹的介绍,像导游一样讲解,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使教学内容有了立体感,使他们从把握文章内容进入到自然审美形式,再由语言形式进入到内容美,净化了心灵,陶冶了情操,教育他们追求美好健康的人格。
(四)恰当的运用对联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恰当的不失时机的运用对联,会产生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能产生以少胜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对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更好地领会作品精髓起到积极的诱导效果。
现在的中学生,虽然也学习历史,但他们大多对以往历史知之甚少,对以往的生活、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事迹更是难以理解。如果教师只是凭自己掌握的历史材料泛泛而谈,学生是难于接受的。而有些对联却对过去的生活、历史上的名人做出了精确的概括,且形式短小,合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实践证明,恰当的将对联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提高对作品艺术特点的概括能力。
在这里,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用对联介绍评价作家,必须甄别选择,切忌以偏概全,牵强附会。这就需要教师平时细心谨慎选择,引用时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影响课文教学时间,更切忌兴之所到地旁征博引。对联,它只是一味药引子,用得恰当,画龙点睛;滥用,有卖弄、矫情之嫌,适得其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评价作家与分析作品的联语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难以分割的;并且撰联者的主观意愿,撰联时的心绪以及朝代等诸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联语所评价人物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所以教学中,这些因素必须考虑,并非所有评价人物的联语都能运用,必须深思慎取,恰当运用,当用才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联语中未涉及课文内容的人、事、物一般不作深究,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育教学进程与质量;对一般性的史实材料只作必要的交代,让学生通过对联艺术更好的领会作品内容与艺术特色,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多年的教学实践语明,把对联艺术有选择的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有趣、实用,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大力倡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把对联艺术引进语文的课堂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教学的领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卢思彤
第3篇: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弘扬传统文化,关注对联教学
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它常盛常新 ,每逢盛大庆典,悲伤祭奠,我们均能看到它的身影,或能渲染一种喜庆欢乐的氛围,或能增添一种悲凉的气氛。2004 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四套之中,都创造性的设置了一个对联题的考查,引起人们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它除了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外,还可以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还符合当前素 质教育对学生要关心生活、关心社会的要求,是一个典型的综合知识考点,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逐步渗透一些知识,要让“对联”这朵传统文化优秀之花在祖国大江南北扎根绽放,芳香而美丽。把“对联”引进语文课堂教 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是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语文教师要率先垂范,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联训练,为了传承国粹,更为了学生关注对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学可以结合语
第4篇: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吴江市高级中学 李琴芳
明朝中山王徐达住宅(今南京瞻园)有这样一副对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唐李贺《将进酒》有“桃花乱落如红雨”句)。一张语文试卷上出现这样一道题目:给出上联,将该对联的下联的顺序打乱之后重新排列。这样一道题目难倒了大批考生,不少考生没有理顺对联上下联平仄相对的规律而失分。而近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都出现对联题,这说明对联这种古老而极有实用价值的文学样式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对联艺术,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素质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一、对联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字样式。虽然目前语文教学大纲对对联知识并未作学习规定,教材也未把对联知识作一种文体知识进行介绍,参考资料中也不重视对联,中学语文老师也较少提及对联,但这并不表示对联不重要。对联是一种雅俗并存、运用极广的
第5篇: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巧用对联来概括文意,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运用鉴赏能力。
前言
多少年来,我们在聆听“风声雨声读书声”中长大,在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中成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教会我们如何去博爱,去为人民服务;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让我们懂得如何去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用深邃的思想去思考未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鉴赏、运用甚至当堂创作一些对联,对于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大有裨益。
1.依据文本内容,引入对联,为导入新课开好头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依据教材文本对所要探讨的的问题作一个高度巧妙的概括,特别是一些重点词语,以引用对联入手,可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利于学生对这些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与加深记忆。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应用对联,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中。这种情境一旦被打开,学生便会全身心投入到
第6篇: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研究
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奇葩,可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缺乏应有的地位,即使有教师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也多是作为一种辅助,而没有认识到对联最能代表中国语文特性这一核心。本课题则是总结了笔者将对联运用于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和作文等方面的教学以及将对联运用于评价学生方面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将对联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范围很广,效用很大,潜力很强。特别在通过嵌名联的方式进行教学和作文评价,效果良好。同时,本课题也反思当前语文教学漠视对联和传统文化教学的欠缺,试图呼吁更多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把握中国语文的特性,切实地为提高母语教育的地位。
关键字:对联
高中语文教学
实践研究
引言: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言简意深,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将文辞美、形式美、音律美、哲理美、意境美、韵味美熔为一炉,令人神往,具教化、欣赏、研讨、把玩的作用,不管庙堂、江湖还是山林,皆喜闻乐见,因而能
第7篇: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苏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吴江市高级中学李琴芳
明朝中山王徐达住宅(今南京瞻园)有这样一副对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唐李贺《将进酒》有“桃花乱落如红雨”句)。一张语文试卷上出现这样一道题目:给出上联,将该对联的下联的顺序打乱之后重新排列。这样一道题目难倒了大批考生,不少考生没有理顺对联上下联平仄相对的规律而失分。而近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都出现对联题,这说明对联这种古老而极有实用价值的文学样式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对联艺术,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素质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一、对联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字样式。虽然目前语文教学大纲对对联知识并未作学习规定,教材也未把对联知识作一种文体知识进行介绍,参考资料中也不重视对联,中学语文老师也较少提及对联,但这并不表示对联不重要。对联是一种雅俗并存、运用极广的文学形式。内容上,它可以言
第8篇:诗歌、对联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精)
诗歌、对联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诗歌、对联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中国近代史为例
诗歌、对联是我国重要的文学形式,是人们喜闻乐见、广为流传的文化传承器,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如对联中的春联、装饰联、专用联(挽联、寿联、婚联、喜联、座右联等)、交际联在民间曾广泛使用。通过这些文学形式,人们可以状景叙事,抒情寓意。以精练的语言文字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意深含蓄,诗境韵味,对仗工整,平仄交替,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流传,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者的炮火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屠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同时也惊醒了中国人民,他们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近代诗歌、对联很自然地要反映时代特色,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内涵,同时,作为古代诗歌对联的继承者,在升华中更凸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怀。文学艺术来源于沸腾的生活。充满尖锐矛盾斗争的近代社会,风云激荡,给那些具有敏锐头脑和卓越胆识的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作品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感。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