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焕发智慧的色彩论文
第1篇:让课堂焕发智慧的色彩论文
让课堂焕发智慧的色彩论文
摘要:基于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强、富于创造性的特点,在探讨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任务驱动法受到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青睐。任务驱动法教学,要求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载体,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在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思考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实践表明,应用该法,效果颇佳。为此,鄙人根据自身从事多年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对任务驱动法的认识和感受。
关键词: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 思维 兴趣
基于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在教学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采用任务驱动的新理念,在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多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继续学习和信息化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应用任务驱动法,应循序渐进,注意方法,如下几点值得借鉴:
1.入好门,起好步,提兴趣
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游戏特别感兴趣,所以我们可以充分根据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特点,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引入玩游戏的形式,结合任务驱动的方式,把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引入到游戏之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比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直接枯燥地讲解手指的按键规则要求和指法要求,学生一定会不感兴趣,不愿学,教师也不能强迫其练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采取游戏引入、任务驱动的方法,先让学生玩“运指如飞”的游戏,看第一轮谁的得分高,并加以鼓励。此时再引入主题:要想在游戏中取得高分是有秘诀的,那就是练好指法。于是有的学生就会问,如何能够打得又快又好。在这样的知识渴求的氛围中,老师再讲解指法要点,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交互式地引导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就感到兴致浓厚、积极性高、精力集中、收效显著。所以,应用任务驱动法,入门方式的选择很关键。
2.把好脉,善设疑,促主动
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求索。要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方法,掌握学生心理脉搏,把握课堂节奏,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中较多采用的方法,但如何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针对特殊的教学对象,施以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任务驱动正是体现教师水平的地方。其关键之处在于:“任务”的目标要明确;“任务”的可操作性要好;“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要善于紧扣要点疑点,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的教师还运用风趣、诙谐、机智的语言来创设情境引发疑问,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教师精心设计疑问,巧妙提出疑问,对任务驱动的展开极其重要,关键在于教师设疑的艺术,以及所设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比如在教学学生操作屏幕保护的这一个教学环节中:通过情景的引入,问学生:我们的计算机从早用到晚,屏幕也很辛苦,应该让它放松一下,那有什么好办法呢?就这么一个小小疑问,却把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激发出来了,“屏幕保护”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很自然地被引出来。再通过个别学生的演示操作和讲解,全体学生的尝试和学习,教学难点迎刃而解,课堂环节顺利推进。这样通过“设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应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很明显的教学预期和精彩的动态生成。
3.拓思路,巧提问,多互动
在应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提问应根据教学内容、提问时机和检查目的进行灵活掌握。好的提问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激发思维上,而不是急促地得知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教学实践,采取正确的提问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按教师意图去思索、动脑,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使教与学在良好的气氛中顺利完成。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水平差异,进行适时的停顿。教师的提问,绝不能因为一个学生的举手,就立刻指名回答,这样无意中剥夺了其他学生独立思考的时机,必须面向大多数学生,让大部分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的兴趣。如学习Word中的“替换”操作,这是个可以大大提高编辑效率的操作,适用于对内容有规则地修改。新授时,不妨设计一篇比较长的文章,其中某一个用错的词语在全文出现的次数多达几十处,要求学生将其全都改成另一个词语,并对操作进行计时。任务布置下去后,可先放手让学生去操作。一般来说,学生都会运用以前所掌握的方法进行操作。等学生充分体验到重复相同操作的枯燥、低效时,教师适机提问:“是否有更为省事、更为高效的操作呢?能不能让计算机代替我们,为我们修改呢?”这一问,正好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思维随即启动,对“替换”操作的学习和体会也就变得更为深刻。
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对这样找到的结论必然理解充分、记忆深刻。在教学中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先让学生充分体验不用“替换”进行操作时,虽然能够完成任务,但效率相对较低,然后,教师才提出“是否有其他更为高效的方法”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从“埋头苦干”中拽出来转而思考其他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拿到任务不要急着去做,先想想有几种方法,哪种更好,然后再开始着手,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多角度,求变换,印象深
求“变”就是在任务驱动方法的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记事本的“保存”操作时,在学生学会了新文档的首次保存并自认为已掌握了保存操作后,教师不妨变换角度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以后再给已保存过的文档增加新内容,还要不要保存,如何保存,会不会再次弹出如首次保存时的“另存为”对话框?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档要换个名称保存,怎么做?如果对一个已保存过的文档要换个位置保存又怎么做?如果对一个已经保存过的文档中的内容进行了删除操作,不保存而退出,再次打开该文档会不会看到被删除的内容?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这些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不仅使学生对“保存”操作的认识变得更为全面、深刻,而且通过这个例子,也使学生得到启发,遇到问题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考虑、认识,而应有意识地去多想想问题的其他方面,帮助学生把相关的知识沟通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5.留问题,探新知,焕光彩
一堂信息技术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喜欢追根问底,如果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学生在掌握了文件的“删除”操作、文字处理软件中的文字及图片的“删除”操作后,已基本形成按“Delete”键即完成“删除”操作的习惯。然而这一操作对于删除表格的某列某行及至整个表格时却不然,学生经常在此出错,总是习惯性地用“Delete”键去删除表格。教学时,不妨在介绍正确的操作方法之前,先故意列举以前的删除操作,然后让学生尝试删除一个表格。此时,学生往往会很有把握地先选中整个表格,然后按“Delete”键,然而表格却纹丝不动。这时,教师向学生提问:“这是为什么?难道‘Delete’键失灵了?”紧接着,让学生在表格中输入一些文字,然后再选中表格,按“Delete”键,发现“Delete”键又起作用了,但删除的只是表格中的文字,表格本身并未被删除。噢,知道了,原来“Delete”键只能删除表格中的文字,此时,教师设置悬念:“那么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删除表格本身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教师可顺势进行下一课任务的铺垫工作。
任务驱动法服务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如设置合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更多地从小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真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教给他们今后勇于面对和挑战这个信息时代的勇气和本领。总之,教师进行“任务驱动”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提高兴趣、获取新知,让课堂焕发智慧的色彩。
第2篇:让课堂焕发生命色彩
让课堂焕发生命色彩
[关键词]:生命;课堂;希望;情感;智慧
[摘要]:建构生命课堂就得进行生命课堂教学设计。它要求教师在明确和牢记课堂教学的三个维度之外,还要特别关注课堂教学的生命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促进学生生命形态的健康成长,实现和谐的生命课堂的有效生成。而情感、智慧、希望是使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不可缺少的要素。
生命是什么?
诗人席慕容说:生命其实也可以是一首诗。
我们教育者认为,生命是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中的肉体与精神的成长。而生命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生命力的综合生成过程,是道德建树和生命发展的过程。
建构生命课堂就得进行生命课堂教学设计。它要求教师在明确和牢记课堂教学的三个维度之外,还要特别关注课堂教学的生命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促进学生生命形态的健康成长,实现和谐的生命课堂的有效生成。而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氛围的创设,是使课堂焕发着生命的活力不可缺少的要素。
这样的课堂,师生教与学的互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的,他们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这样的课堂,生命得到尊重、关怀、拓展、提升;这样的课堂,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有特色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却忽视了我们课堂中的受教育者的生命需求,忽视了教育的生命性价值。于是,认知、理性取代了活生生的生命存在,训练、灌输堵塞了生机勃勃的生命的成长,日复一日、单调与乏味消磨了学生生命的情趣。因此,要真正使我们的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中获得肉体与精神的成长,生命的课堂就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情感、智慧、希望。
一、生命的课堂应投入生命的激情
什么是激情?心理学中的解释是: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在课堂教 1 学中。学生有了激情的参与,才有认知的渴望,才有表达的欲望,才有智慧的灵动,才会引发学生深深的感悟、独特的体验。
我们的教学必然要有师生激情的投入。例如,在语文学科中,“言为心之声”,“课文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低回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呐喊。”课文在课堂的外显,必然是充满激情的课堂。
儿童是最情绪化的。刚刚哭的,马上可以破涕而笑;刚刚笑的,转眼可以嚎啕大哭。我常常想,这么情绪化的小孩,他们在课堂上何以面对老师轰炸式的提问而泰然处之,处惊不变?他们人在课堂,其实早已游离到学习活动之外了。他们没有情感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些在课堂上胆小如鼠,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下课却立刻变成了小“老虎”,叫呀、跳呀,生龙活虎,情感特别丰富。他们上课的激情哪去了呢?朱永新教授在《我心中的理想教师》用一句话点醒了我们:“我们所诅咒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是我们自己所塑造的,所以教师逃避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说得真好,我所埋怨的正是我们自己造成的。造成课堂中学生缺乏激情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我们教师本身上课缺乏激情,学生的的激情在单调枯燥的教学中干枯了;二是我们的课堂纪律严格、刻板,学生的热情被扼杀了。
特级语文教师孙双金为一堂好课提出了一个很生动的“四个小”标准:学生小脸通红,小眼闪亮,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这就是学生课堂激情的最好体现。没有激情的参与,不会有“小脸通红,小眼闪亮”的激动表现,没有激情的推动,就不会有“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表达欲望。
有了激情,学生的学习才是投入的、积极的,思维才是灵动的、活跃的。在学习的激情中,学生有一种学习的高峰体验。这种体验是快乐、是难忘的。伴随着学习高峰的体验,也许学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不吐就难受。于是,课堂中,有的学生举手不行,嘴里还叫着“我说,我说。”有的冒险也要把自己的答案公布于众。甚至情不自禁的大声插嘴了。
当学生真正投入学习时,老师也会从学生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中而得到激励,把课讲得更好。不言而喻,这样的课堂才能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只要这样讲课,我们每一位教师谁都能得到这种切身体验。
当然生命状态的课堂是多变的。如果,学生在该安静的时候仍然激情洋溢,难以安 2 静,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控、引导,而决不能靠简单的纪律和粗暴的压制来维持纪律。这个过程本身,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自我控制和尊重他人。
二、生命的课堂应飞扬生命的智慧
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英国哲学家A.N.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古代的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标,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沦落到学校的教材知识,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
我们教育缺什么——缺智慧。那么,课堂的智慧来之何方?来之于有智慧的教师通过有智慧的教育培养了有智慧的学生。因此,智慧首先来之于教师的课堂智慧,其次学生的智慧应该在宽松的环境中萌发,在主体的体验中生成,在生活的情景中激发,在质疑争论中碰撞,在讨论想象中放飞。
三、生命的课堂应关注生命的希望
生命为什么存在?生命因为希望而存在。那么,学生的希望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希望满足自己的好奇,希望被尊重,希望被承认,希望获得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赞许和赏识。为什么老师的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声表扬,会让学生高兴好几天?就是因为它满足了生命的需要。
一位老师的教学随笔令我颇有感慨。“不知什么时候起,每天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一种期待。用他们的话说,每天的语文课成了他们紧张生活中的一点亮色,一点神往。说来惭愧,学生这么盼望语文课并非是因为语文的吸引,而是由于音乐的吸引。因为在每天的语文课上可以听到一首他们喜欢的歌。”是呀,如果我们的课,每天都给学生一点期待、一点希望,那学生每天的生命存在,岂不更有乐趣、更有意义。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希望的存在呢?
1.生命的课堂要多给学生被尊重、被赏识的希望。
周弘在书中写道:“没有赏识就没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所以,我们无时无刻都不要忘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他们与我们一样,不,他们脆弱的心灵比我们更渴望被尊重、被欣赏。在生命的课堂里我们要时时为这些生命点亮一盏盏希望的灯。
2.生命的课堂要满足学生渴望欣喜的愿望。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及时的评价,是学生的希望之一。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出人意外并符合学生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更是学生的希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对学生的精彩表现,我们的教师要么奖一声“正确”,要么奖一片掌声,表扬凝固成了模式,热情僵化为表演,久而久之,学生乏味了,麻木了,倦怠了,这种评价怎能满足学生内心涌动的多彩的希望呢?
本学期,我上了一堂课,利用作文来评价激励学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课后学生追着我问:“老师,什么时候还讲评作文?”
我感受到,只要我们的课堂能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各方面使学生不断获得新鲜、生动的科学认知,使学生不断得到欣喜,那么学生就会天天都带着幸福而美好的希望,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接受充满生命色彩的学习。
课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课堂教学,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整合过程,是知、情、意多向交流的互动过程。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真正地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用心去感受学生身上的每一点变化,就会不断地找到灵感,教学课堂就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参考文献:
[1]英国哲学家A.N.怀特海的教育代表作《教育的目的》.2009 [2] 朱永新.《我心中的理想教师》.2008 [3] 丁燃.《新课程,你我同行》之卷三.光明日报出版.2010
陈小云(浙江省龙泉市绿谷教育集团 821804139@qq.com 邮编:323700)
第3篇: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课为例
江门一中李月珍
上学期,我在学校省内公开日中上了一节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受到了省内兄弟学校老师的好评:课堂气氛活动,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这节课,给我一个反思的机会,非常赞成这么一句话:“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老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是足可以让自己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
一、培养换位意识,精心设计教学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前提条件,是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的框架。因此是很重要的一环。
1、目标为学生而设计
由于我们的培养对象是学生,目标主要也应该是针对学生的。而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且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目标来。
教师在备课时,不应把精力放在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就应当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