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第1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网友来稿)
李德
社会的发展和语文教改齐声呼唤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语文阅读教学是最能胜任这一时代重任的。阅读教学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最能形成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但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恰恰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抑制。一种教学模式是,从写作背境出发,考虑到作者的思想倾向、阶级立场,以教参为坐标,全力以赴地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手法;另一种教学模式是以高考为指针,以语文试卷的常见题型为标准,将一篇文学作品化整为一道道练习题,从语音、字形,词句修辞到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然后引导学生去冥思苦想那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也就从根本上违背了阅读认知规律;这样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通过阅读发展个体的需要,也就实质背弃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时代对学校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
因此,应重视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一点是许多教师都认识到了的。现在,我们当探索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不侧重于理论的探讨,只从平时的教学中,总结一些实例,以期改变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积弊。
一. 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思维方式是从一个基点出发,多方位、多层面地展开思维,如同一个车轮,从一个
轴心出发,向周边引出许多辐条一样。以前有一个著名的例子:请尽可能多地说出一块砖头的用处。除了修房、筑灶、铺路等常见用处以外,有同学还列举到垫瘸了腿的椅子、磕核桃、助跑器等。发散思维可以使人更全面、更完整地把握事物的性质、状态及其规律,推知事物的本来面目,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灵活、巧妙、敏捷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伶官传序》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概述了论证中心论点的史实后,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时的难、盛与失天下时的易、衰作了对比叙述,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篇文章的结尾一句话表明了作者的写作立意:“岂独伶人也哉?”意思是说,身死国灭的灾祸是从日常那些细微的、不易觉察的小事中酿成的,有智有勇的英雄人物常常因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困扰而一事无成。那么,我们还能从历史和现实中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们或凝目沉思,或低声交流,很快便举出了大量的事例:
历史上唐明皇宠幸杨贵妃,不理朝政,致奸臣弄权,最终酿成“安史之乱”,成
了大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现实中,有人沉迷赌博,不仅个人身心受损,更为严重的是,
家财破败,夫妻反目,酿无数家庭悲剧,也有人挪用公款,不思公务,个人啷铛入狱,
也给国家造成不可弥补的经济损失。我们一些学生爱“武侠”、“言情”如痴如醉,上
课一心二用,下课则全心全意,成绩明显下滑,课业逐渐荒废;有些同学沉迷“上网”、醉心“聊天”,由迟到而旷课而逃学,骗老师骗家长,偷钱抢钱,其结局要么离家出走,私会网友,要么犯罪入狱,一失足成终身恨……
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是给准可让学生极力发散思维的点,并且通过点评、引导,使学生体会到这种思维的乐趣,从而逐步形成习惯。
二. 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批判思维是阅读教学中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品质,阅读的评判活动就是一种批判性的创
新活动。这也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缺乏的一种思维品质。而这种思维,最宜培养、发展人的个性,是创新精神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了“六国破败,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这篇文章的立意在于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统治。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于“弊在赂秦”这样的历史观点,同学们是否同意呢?
[学生甲]战国后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这也是当时各国在非军事领域展开的
一场竞争,而最终秦国取胜。秦国靠商鞅变法,国力大增,经过几代君主的努
力,统一天下势不可挡。六国割地赂秦只是一种苟延残喘而已,称不上“弊”,
与宋朝当时的情况也不一样。
[学生乙]显然,“赂秦”决不是六国心甘情愿的,再昏庸的国君也不会把自己的
土地白白送人。六国“赂秦”一定是迫于压力的,是不得已的。所以,苏洵并没
有分析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同时,我不相信苏洵没认识到这个问题,他这样
做的目的,是为了讽谏当朝统治者。但从“史论”的科学性讲,我认为这不足取。
[学生丙]我对他的假设“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也不敢苟同。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从齐桓公称霸开始,兼并
其他诸侯,取周而代之,一统天下是几个诸侯国的政治雄心,这也正是几百年战
国兼并战的根源。所以,在六国之间,根本就没有联合的可能,他们相互间的信
任并不比与秦国的深,这也是声势浩大、前景诱人的“合纵”那么不堪一击的原
因。同时,我也申明一点:统一是必然的结局,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嘛。
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肯定学生批判思维中的合理成份。在这些思想中,往往有灵感的火花迸发,学生对这些“火花”是极惊喜、珍爱的。教师要给予呵护,不要用“冷风”将其吹灭。
三. 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想象思维是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之一,想象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但是,目前
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大失误,可能就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否定,这本身就是违背阅读规律的,因为想象是阅读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想象也是青少年学生学习活动中最主要的心理现象。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写于青年时代的一首名词。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那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词的绘景,展开想象,口头描绘一幅“毛泽东湘江岸边赏秋景”的图画。
[一学生]正值深秋,连绵起伏的岳麓群山山山红叶似火,澄静碧透的湘江,汹
涌北去。江面,大小船只,往来竞发;江边浅水处,各色游鱼时游时止;碧蓝的
天空浩渺无垠,雄鹰正沉稳矫健地翱翔。秋风飒爽,拂起良久伫立岸边的毛泽东
的长发。青年毛泽东,伟岸魁梧,一袭长衫,倒负双手,深深陶醉在如此美好的
湘江秋景中。
这样的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随处可以设计实施。比如,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朱自清是在怎样的狂喜之中,从梅雨亭探身下去,急切地到了那汪汪一碧的梅雨潭边,他跑啊,跳啊,怎样张开双臂,怎样蹲下身去,拍打、抚摩,怎样轻轻掬起那绿,怎样浅浅亲吻那绿!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在层云掩蔽的满月之夜,在人静蛙鸣的寂寞之夜,朱自清怎样披了衫满腹心事地在荷塘边,那条曲曲折折的小煤屑路上走走停停。
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就开启了语文课堂通向文学殿堂的大门。
四. 情境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篇文学作品不是孤立于历史和社会之外的,一个学生,课堂上学习的每一个学生,虽
置身于课堂,也总是保持着同历史、现实社会的某种联系。因此,一篇文学作品,是历史(作者创作时的那个时代及它所反映的那个时代)与现实、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中介。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仅是对那个历史时代以及作者的理解,也是对现实社会及自身的一次理解。学生人格的形成、智慧的提高、思想的集成等都是在这种理解中实现的。情境思维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理解、接受。情境思维往往是由一些特殊的、偶然的、个人化的事物、情境的触发而产生的一种灵感的想象或领悟。思维者以自身特殊的情境式的想象去理解作品,同时,也以作品的文学情境去理解、认识自身生活中经历的情境。
巴金的《灯》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是一篇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艺术高超的佳作。学生对它深刻的思想性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同学们对“灯”以及与“灯”有联系的情境应该是不陌生的。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身的生活经历,描绘一幅记忆中与“灯”有关的画面。
[学生甲]小时候,我们全家住在乡里,爸爸那时是村里的教师。每天晚上,我
们一家人坐在灯下,爸爸辅导我和弟弟的功课,看着我们完成作业,然后,给我
们读《三国演义》、《西游记》,每天晚上读一段。每当这个时候,妈妈总在一旁
默默地做些什么,她总有那么多做不完的事。就这样,夜复一夜。现在想来,那
样的夜晚多好,在灯下,一家人,亲情无限。
[学生乙]有一次收假返校,途中,我们的车坏了,所以车进城时,天已经完全黑
了。坐在车上,虽然很疲倦,但透过车玻璃看万家灯火,看那远远近近的绿灯红
光,我内心依然十分激动。当时,我想,我不能在天上为自己燃一颗璀璨的星星,
但在地上,在那繁华的大都市,我一定要为自己点一盏灯!我是农村的学生,但
我坚信,那里某扇窗子后面,一定有一盏属于我的灯!现在,这盏高悬的灯,依
然催我奋进,给我动力!
还有好多学生动情地谈起了自己经历中,有关“灯”的一些记忆。经过引导,大家发现,“灯”从来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它是亲情,它是信念,它是勇气……以此切入课文,学习的激情不是有了么?理解的难度不是小了么?领会的丰富性不是增加了么?对人生的感悟不是又进了一层了么?作文不是也知道怎样写了么?
语文阅读教学最能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除了以上介绍的四种以外,常用到还有其他许多。比如逆向思维能力、联转思维能力等。但是要注意,思维能力的训练,包括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并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内空,也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阅读教学应具有其本该具有的丰富性,它所追求的目标,从终极目标来说,还是人的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形成、态度的转变。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还应讲究教法的多样性。
作者邮箱:lide30@china.com
第2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这是教育改革中一个最响亮的词语。也是很让老师挠头的一个词。我觉得如果在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上多下功夫,那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而且对以后孩子在学习乃至于今后的工作,都是有益处的。创新教育注重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构建理想课堂教学新模式。那么,如何应用这种新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向传统教学挑战
创新性教学就是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它既是一种教学思想,有是一种教学方式。所以,教师本身必须应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途径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将课内与课外相贯通。因为创新性并不是单独安排在一节课中固定某一环节培养,它是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应用与培养。那种强调书本、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偏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积累、忽视能力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的发展、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传统教学是永远也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
2、让好奇心常驻心中
“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好奇是求知的萌芽,创造的起点。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许多问题都想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我就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故意设下悬念,鼓励他们去探索,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低年级的探究教材,大多以比较直观形象,学生喜爱的图画出现在孩子面前,学生完全可以以探究书为据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说了什么学生就能参与到其中。如学习《动物的本领》一探究主题时,我利用探究教材上 1的插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进行说话。“图上画了哪些动物?你能不能说说它们有哪些本领?”此时,学生通过书本上的图片,纷纷发言,一个比一个说得好。一个同学说:“我知道壁虎的尾巴能逃生用,我用故事来讲讲它的本领。”又一个学生接着说:“我知道鱼的尾巴在游泳时能把握平衡。”学生从书中图片的启发中说得又多么精彩。
训练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创新活动离不开直觉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训练,热情的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直觉思维,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兴趣,养成直觉思维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如教学《诚实的孩子》,上课开始,学生读完课题后,我要求学生说出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有的说:是一个孩子知错就改。有的说:写一个孩子诚实不撒谎。有的说:说话办事不撒谎……此时,我并不对学生的猜测内容做出判断,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来了解内容。读文后,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与文章内容不一致,那么,教师要对学生大胆猜测的精神给以热情的鼓励,以消除其因直觉思维的或然性局限而带来的懊丧情绪,并且可进一步激发学生通过练习,会判断的越来越快越准确,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目的。同理《蓝树叶》也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3、着手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提出几种不同的处理办法,就可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他该怎么做呢?几分钟后,教室如同开了锅,有的说:他只好再给孩子找肉。有的说:他很后悔,回到窝里生气,有的说她会再想办法对付狐狸……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得到训练。课后让大家依然用《狐狸和乌鸦》为题写一篇:乌鸦上当以后的故事。第二天每人都交上了各自想象丰富的作文来。在如《坐井观天》一课,当学生领会了课文的寓意,也能比较生动的复述故事了,我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展开想象:当青蛙跳出井口以后,他会说
些什么,想些什么?短暂的沉默以后,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尽情的叙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比如《小马过河》一文,以小马过河以后想象,《捞月亮》一文,以“猴子们都发现月亮好好的挂在天上”进行想象,《我要的是葫芦》从“到了第二年春天”想象种葫芦的人会怎样做。不仅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让学生逆向思维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可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如《骆驼和羊》这篇寓言,按照常规理解揭示了这样一个寓意:要全面看问题,对自己不能只看长处,对别人不能只看短处。当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了这一寓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院子里只有从高高的围墙外伸出的茂盛枝叶,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如果院子里只有草,而围墙上只有一个又窄又矮的门,骆驼会怎样,羊会怎样?学生迫不及待的说:羊会饿死;骆驼会饿死;还有的说:如果他们互相帮助都不会饿死。最后我总结出:人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人还要互相帮助,才能共同战胜困境走向光明。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利用童话、寓言、成语故事启发学生挖掘出与常规理解不同的新的寓意。是训练学生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灵活性的一个好办法。
总之,只要教师时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创造学习的外部条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社会实践,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前提,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培养。
5、奖励式引导,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曾陷入了一个误区,往往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灌输者、课堂管理者的角色,使学生处于被动、被控、单向接受的状态。久而久之,我发现很多学生都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总是习惯等答案、靠答案,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怎么办?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于是我逐渐转变了自己的教学观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都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引导,坚持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对不善于表达的、难得举一次手的学生更是如此,有
一点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就给予鼓励。比如在教学中,我自制了小红花、小五角星等奖励品,对于凡是上课勇于思考、发言的同学下课时我都会亲手给他们佩戴小红花或小五角星,渐渐地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的发言踊跃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了,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养成了主动思维的习惯。
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我们班里组织讲故事比赛,课下我单独把一个内向的学生叫到办公室,给他谈话,“孔天阳,咱班举办讲故事比赛,老师很看重你,觉得你在这方面非常有天赋,你愿意参加吗?”听了这话,他一下子愣了,脸上突然显出了孩子特有的腼腆。“没事,只要你有信心,老师可以单独给你辅导”听到这孔天阳使劲的点了点头,从他的脸上,我看到了他很久都没有的微笑。于是孔天阳,每天下午放学准时到我办公室,让我为他辅导。功夫不负有心人,比赛结束后,他取得了良好好的成绩,之后孔天阳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也不在捣乱了,写作业也认真了。
加德纳的“智力多元”理论告诉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全面评价。当孩子在某方面表现不错时,那我们应该从这些优点入手,弥补他的缺点,通过鼓励,提升他学习的兴趣。我相信,只要孩子能获得适当的鼓励,他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各项能力都会发生一个质的飞跃。
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重大的工程。这项工程永远都是走在路上。只能是更多的方法出现。而不能结题。
新华乡中心校李建新
第3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本文从主要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创新策略的运用,教学实践中创新思维的训练方法的运用,以及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对创新能力的促进等方面,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做了初步探索。关键词: 兴趣 创新 质疑 联想 想象 信心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教育又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实施策略。本文就阅读教学中运用鼓励创新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做了初步探索。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
第4篇:创新思维能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1
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鹿角中学
刘艳
【摘要】传统的作文教学以抓分为主,所以有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要发展学生的思维,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所以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
“苏格拉底曾经对问他的人说:我什么都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笛卡也为我们留下相似的一句话:我怀疑一切,但是我不怀疑我怀疑一切。”①这就是思维,思脑中之“物”,是脑子的运转,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带着淡淡的逻辑味道,有时还夹带着令人费解的信息等,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去扣开的就是这样一扇特殊的大门。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作文成品的质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要写出有独到见解、有新意的文章,必需放飞思维、闪现创新意识。可见,写好作文的关键是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我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更新教师作文教学的观
第5篇: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之我见
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之我見
司中立
(河南省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 河南平頂山 467001)
摘要:當前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現代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關鍵所在。本文就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提出幾點看法。
關鍵字:物理教學 培養 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是運用一切已知資訊,產生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馬婁斯認為:創新能力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特殊才能的創造力;另一種是自我實現的創造力。前者是特殊才能的創造發明,對整個社會來說是新穎的、獨特的、前所未有的;後者主要是對個人來說,是新穎的。隨著資訊化社會的發展,培養創新型人才,變得尤為重要。在物理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探究能力、創造能力,是落實素質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仍十分注重系統知識的傳授,對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和研究的還很不夠。教師在教學中也較少考慮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進
第6篇:试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讨
试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讨
防城区那勤中学
陈业权
【关键词】 初中 创新思维 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平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为适应的发展需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愈发重要。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在描述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盲区的同时,也提出了有关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和策略,仅供大家参考。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式”转向为“自主学习式”,努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及自主探究的意识。当然,就物科而言,其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教师更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要以物理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而在物理教学中,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备条件。
一、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在当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早已不是人多力量大了,而是有智慧的人才能抢占商机,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正是“商机”这个词引发了很多话题,到底怎
第7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创造性而教”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质疑,尝试让学生自悟,放飞想象,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发散思维,力求标新立异,多角度地解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注重创设情境,培养创新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没有求知欲望,就没有学校。”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动力。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意境,激发创新兴趣。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根据语文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巧妙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带入富有情趣的情境之中,把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进去,愿意动脑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