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分析论文
第1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分析论文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分析论文
一、产业发展现状
康保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农业生产力低下,综合经济不发达,有80%以上的农户是纯农户或以农为主的兼业户,他们收入的90%甚至更多仍然来源于农业,农产品销售是实现收入的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途径。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肉类年总产量达3万吨。林业建设快速发展,全县林地总面积达到197万亩。
二、产业发展方向
1、利用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随着近年来退耕还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大面积实施,全县林地面积迅速增多,全县林业地面积增加到197万亩,其中山杏、沙棘、枸杞30万亩,柠条50万亩,为果品饮料加工和柠条草粉饲料加工提供了充足的林产品资源,目前需采用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龙头加工企业,以点带面开发林产品加工产业,促进农户增收。
2、利用草场广阔的优势,发展畜牧产业畜牧业既是关联度高、农民容易进入的产业,又是康保农民增收最具潜力的产业。康保县草场广阔,饲草丰富,共拥有草场180多万亩,年产各类饲草15亿千克,可为草食畜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草业支撑,具有发展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的雄厚基础条件。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奶等动物性食品需求越来越大,市场前景看好。因此,康保县要适应生态建设的需要,发挥草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舍饲养殖畜牧业,走立草为业、种草养畜的路子,实现“绿”与“富”的最佳结合。
3、利用绿色错季优势,发展蔬菜产业康保县一方面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干物质积累,同时病虫害轻,田间用药少,无工业污染,水源、空气、土壤洁净度高,具有生产绿色、优质蔬菜的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绿色优势,是天然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另一方面,每年七、八、九三个月是康保各种蔬菜收获上市的旺季、而此时段又恰恰正是京津及南方地区蔬菜生产的空档期,形成了自然的错季,填补了南方市场蔬菜供应的不足,成为了重要的错季蔬菜生产基地。另外,康保近邻京津,交通运输便利,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竞争力较强。
4、积极推进林地流转,发展林苗一体化要鼓励退耕农户或承包大户承包租赁林地,保证不破坏原有树木及原来造林模式的前提下,在林间草带内进行树木育苗,通过出售苗木创造经济效益,这样退耕农户既能获得林地承包费,又能育苗盈利,同时还便于林地的管理管护,节省了开支。总之,只有大力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增加退耕农户收入渠道,才能妥善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这是事关退耕还林工程成败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最终治理目标。
第2篇:峡江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探讨
峡江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探讨
——以杨梅+黄桅子模式为例
黄 飞
(峡江县林业局,江西峡江,331409)
摘 要: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工程建设成果的保护、后续管理及产业化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赣中地区的峡江县为例,就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中的杨梅鲜果销售、林果休闲结合及加工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探讨,以供借鉴。
关键词:退耕还林;杨梅产业;发展;探讨
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路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实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发展后续产业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措施。[1] 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任务,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布局林种,为后续产业发展创建坚实的平台,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应成为今后林业工作的侧重点。位于赣中地区的峡江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根据本地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以杨梅+黄桅子为主的营造林模式,为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创建了纵深发展平台;依托已有资源,初步形成了杨梅观光采果旅游和加工两大产业链,为工程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也为南方退耕还林工程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较为成功的模式。杨梅+黄桅子模式的建设与发展现状
杨梅是我国著名特产果树,以其酸甜适度,果肉含糖量在12%左右,酸0.8%左右)、营养丰富(富含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与17种矿物质)、能消暑、解渴而倍受消费者青睐。杨梅生长旺盛,能快速覆盖地面,避免土地冲刷,具有良好的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的功能,且鲜枝叶不易燃烧,可作为防火林带种植。江西省野生杨梅分布较广,属于乡土树种,栽培安全性高,并兼具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2]但杨梅始果期较其它果树稍晚(东魁5-6年),成年果树高大(冠幅4-5m),要求栽植密度小(330-450株/ hm2),导致杨梅园土地利用率低,前期投入时间长。为弥补此缺点,我们在建园中采用了杨梅与黄栀子行间混交造林作业模式,充分利用了黄栀子生长快、结果早、见效快,耐瘠薄等特点,一年栽植、二年结果、三年丰产,提高杨梅园综合经济效益、降低成本。就玉笥山林场1998年种植的10.7 hm2示范区,采用这种混交模式,到2004年共收获黄栀子鲜果12万kg,实现利润 12万元,达到了以园养园,以短养长之目的,在生态方面又大大减轻了水土流失。且杨梅与黄栀子皆为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中公益林备选树种,实践证明杨梅与黄栀子进行行间混交可作为退耕还林中公益林作业的一种较佳模式。
峡江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大力推广“杨梅+黄桅子”模式,在红壤山上,海拔在300 m以下栽种杨梅,配种黄桅子,自1998年至今,全县杨梅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0hm2,成为江西省最大的杨梅种植县,杨梅也成为该县农业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同时,杨梅种植户也成立了“杨梅协会”和“杨梅合作社”,对全县杨梅的种植管理及产品销售等进行技术指导及培训,并配套“公司+农户”,办起两个杨梅加工龙头企业,逐步使杨梅种植发展成了一个新的产业,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带领群众致富。2006年峡江县“玉林”牌杨梅获绿色产品标识,基地被列为省级无公害产品产地,同年该县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百个经济林产业示范县”之一。杨梅产品受客户高价追捧,鲜果销售价格一路攀升,由2004年的8元/kg 增至2009年的32元/kg。2009年,峡江县“玉林”杨梅又获丰收,仅玉笥山林场10.7 hm2杨梅示范园鲜果产量就达15万kg,产值近500万元。由此推算,到“十二五”期间,全县万亩杨梅盛果,产量预计将达1500万kg,仅鲜果产值可达4个多亿。
与些同时,峡江县依托玉笥山省级森林公园开发杨梅观光采果旅游业。2007年由县政府牵头,县林业局和旅游局携手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峡江县杨梅节”,吸引了大量游客,扩大了知名度。开发杨梅观光采果业,既可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丰富旅游资源.又为杨梅销售开辟新的渠道。杨梅植株伞状球型,婀娜多姿,果实成熟时灿烂发紫的果串掩映在层层绿叶巾,乌中有紫,紫中有红,红中有青,色泽艳丽,形态优美,引人人胜。另外,杨梅果蛮酥软,富含有机酸,能杀菌消食,整天食用也不会吃坏肚子。久居城市的居民,进入杨梅果园,既可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色,又可任意采摘满意的紫黑果宴,还可以为亲友捎回几篓真正的绿色馈赠品。“杨梅+黄桅子”退耕还林模式产业在峡江蓬勃发展起来了。这种混交栽植模式,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在经济效益上也起到了长、短效益结合的作用,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杨梅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扶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杨梅作为该县农业支柱产业,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投资力度的相对滞后,不仅影响农民发展后续产业的积极性,也对企业在当地投资后续产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有浙江客商欲投资经营千亩杨梅果园而因林区道路不佳未果。在规划设计的杨梅种植区域内,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滞后。政府及各业务部门没有及时介入,主动提供服务,帮助解决问题。
2.2果品贮藏性差,销售时间短。
杨梅与其它水果相比,受时间限制性强,贮藏技术制约了销售渠道。随着杨梅挂果面积逐年扩大,产量逐年上升,势必会给销售带来很大压力。采收后的杨梅只有3至5天的保鲜期,销售时间短,从开始采摘到结束不到1个月,且常遇梅雨季,雨水多,更难贮藏,保鲜问题已成为一大难点。
2.3分散经营,管理粗放。
该县发展的杨梅皆分散经营,管理不一,造成参差不齐,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从“整地、苗木质量、种植密度”到“施肥、打药、修剪”没有按统一的标准进行,造成杨梅生长和结果状况不一,难以达到“丰产、稳产”效果。先进技术难以推广,必将造成杨梅生产效益较差、市场竞争力下降,最终会严重挫伤广大林农的生产积极性。
2.4 市场意识不强,营销力度不够。
没有一支营销队伍,部分果农为了眼前利益,弄虚作假,欺骗客户,造成不良影响。
2.5加工规模有限,工艺相对落后
杨梅鲜果市场销售有限,目前只有一家杨梅加工企业,且工艺落后,加工品种单一,只能加工最简单的浸制酒。规模小、档次低,产品就缺乏市场竟争力,从而导致杨梅产业难以发展。由于杨梅有果期短、难保鲜等特点,在杨梅小年,由于杨梅原料价格高,企业收购杨梅数量极少。杨梅大年,收购价格低,农民收益少,企业加工能力又不足,造成部分杨梅烂在山上,势必挫伤果农的积极性。杨梅产业发展对策
3.1加大扶持力度,改善基础设施。
政府要积极扶持引导,推动杨梅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工程实施后的产业发展很难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深入研究,制定政策,强化服务,加大投入,积极引导和扶持林农发展后续产业。改善生产、加工、销售条件,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支农惠农政策的作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如杨梅规模市场建设,冷库、包装,加工企业的引进,基地道路建设,资金补助等。
3.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建立杨梅网站,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让更多的人了解峡江杨梅产业的发展。积极举办杨梅节活动,吸引游客前来采摘杨梅,品偿杨梅,体验果农生活,领略杨梅风光,加大宣传力度,参加杨梅品评等,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杨梅销售,推进杨梅产业发展。[3] 3.3提升科技含量,延长销售期。
促进杨梅产业发展,发展无公害精品杨梅是我们的方向,实行优质安全杨梅生产是我们责任。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纽带作用,为农户提供各种服务,加强生产技术培训,提升科技含量。进行杨梅早、中、晚熟品种统筹搭配,做好利用深山小气候条件推迟杨梅成熟期探索试验,延长杨梅销售经营期。
3.4加强杨梅管理,提高杨梅质量。
从近几年来看,质量好的杨梅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但质量差的杨梅价格便宜,甚至相差几倍。因此,只有加强杨梅生产管理,提高品质,这样才能提高杨梅经济效益。加大杨梅产销合作社支持力度,做强做大杨梅产业,由于单户生产,分散经营,难以形成品牌,各级政府必须大力支持杨梅产销专业合作社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统一进行标准化管理,统一宣传、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做强做大杨梅产业。
3.5增强市场意识,强化行业组织
行业合作组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产物,成立杨梅协会是杨梅产业化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成立由广大生产、加工、销售的个体业主或法人单位组织成杨梅协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开拓市场,组织会员内外交流观摩,培训产业人才,调研献策,组织开展宣传等工作,力求做到能够解会员之难,帮会员所需,使服工作更好地贴近基层,贴近生产实际。树立开拓的经营理念,活化经营机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力量。实际运作中,可以鼓励林地经营权的承包经营、有偿流转、多户合作建园等,以强化规模化经营,提高经营水平;也可以鼓励以资金、技术等形式人股经营,以增强活力,盘活资源。
3.6扩大加工规模,提高工艺水平
杨梅产业化经营,基地是基础,企业是核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纽带。“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杨梅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带动、政策推动、市场拉动、科技促动,加快万亩杨梅基地建设步伐。企业建设中,一重点扶持玉林杨梅酒厂,使之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二充分利用招商引资或民间资本入股等形式建立杨梅果干、果脯、饮料等加工企业。积极组建杨梅协会行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探索企业+杨梅协会+生产户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接机制,使我们的杨梅产业健康发展。同时,要引导扶持产品的深加工利用,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园区)+农户形式的链条式订单产业,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4]
参考文献
[1]李育材.退耕还林工程[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9,171—172 [2]郑嵘,罗洪,等.杨梅黄栀子混交公益林作业模式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3(2),44-46 [3]罗洪,晏晓龙,等.峡江县杨梅产业建设经验及发展方向.[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51-52 [4]罗洪,周立勋,等.峡江县发展杨梅产业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62-62
第3篇: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报告
2008-2014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专项规划项目建设情况的报告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2008年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突出重点,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安排情况
2008—2014年下达我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万元。2008年项目总投资966.6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577.6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389.05万元;2009年项目总投资1941.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195.8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745.7万元;2010年项目总投资3395.1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349万元,各级配套及群众自筹2046.1万元;2011年项目总投资1486.3万元,其中:专项资金621.5万元,各级配套及群
第4篇: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情况汇报
根据鄂尔多斯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开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开发调查工作的通知》精神,下面将我旗2000年以来退耕还林(草)工作情况、今后工作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后续产业开发等方面工作汇报如下。
一、退耕还林(草)工作完成情况及今后的工作计划[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daodoc.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
鄂托克前旗退耕还林(草)工程从2002年开始实施,当年建设规模10万亩,完成退耕面积2万亩,宜林地还林8万亩。其中植苗面积34449亩,直播面积6551亩;按林种类型划分我旗均为生态林;按植被类型划分,乔木5629.6亩,灌木94370.4亩。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要求,通过验收,植苗合格面积28781.4亩,合格率83.5%;直播合格面积59651.4亩,合格率91%;2002年工程综合合格率88.4%。2003年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2万亩,其中退耕0.4万亩,还林1.2万亩,宜林地还林10.4万亩。
通过两年退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