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礼仪与修养

2023-02-22 08:05:53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礼仪与修养学习心得

《礼仪与修养》学习心得

——阳琼林

首先这门课程我觉得对当代大学生是非常有必要学习的,职业教育“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作为根本任务”而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部分,也是形成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我们在社会立足的根本要求。

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礼仪修养要求,比如坐姿,蹲姿,站姿,服装。以及一些社交礼仪。恋爱礼仪。老师还会带我们学习到更高深的礼仪修养。

而在现在我们校园里就有很多不讲礼仪的事情发生,校园内随地吐痰,在教室桌椅上面乱涂乱画,在校园内不注意影响随时随地和女朋友亲密接触,在公共场所抽烟。总是旷课等一些不讲礼仪的人。所以我们更要加强自己的礼仪修养。

我觉得老师应该注重礼仪培训与礼仪实习的联络礼仪培训不是坐而论道,重在落到实处。因而老师在仔细备课培训的一起,应联络现实生活、详细环境精心设计培训,使学生们对礼仪常识得以消化把握,运用礼仪才能得以提高。

没有谁可以与世隔绝,所以就有了外交。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求学习的东西许多,而外交礼仪培训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我通过学习礼仪与修养这门课程,让我产生很大感触。从个人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人美化自身、美化生活,三是有助于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看似简单,应用起来比较难!但是挺有用的,或许觉得自己懂,但是要注意细节!这就是我对这门课程的总结。

第2篇:礼仪与修养介绍

礼仪与修养介绍

所谓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首选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这一定义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礼仪是一种首德行为规范。规范就是规矩、章法、条条框框,也就是说礼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告诉你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如你到老师办公室办事,进门前要先敲门,若不敲门就直接闯进去是失礼的。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表明礼仪比起法律、纪律,其约束力要弱得多,违反礼仪规范,只能让别人产生厌恶,别人不能对你进行制载,为此,礼仪的约束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第二,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第三,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目的,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非常重视礼仪规范的建设。

第四。礼仪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道德体系中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社会道德。因此它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社会公德是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如果一个人连社会公德都不能遵守,那么就说明这个人的道德修养太差了。由此也说明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第五,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失礼的,而在家穿拖鞋则是正常的。

在现实生活中,知礼、守礼、行礼的人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反之,非礼、无礼的人往往为社会所唾弃。作为大学生应注重礼仪修养。然而,礼仪修养绝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它是与人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的,是其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反映和折射。古人云:“相由心生”。说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人也曾提出这样一种观点:知识美容论。他们认为,掌握丰富的知识,深化自己的内涵,是一种深层次的化妆,生命的化妆。因为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些内在品质,这才是人生命美的长青树,比如,有的人尽管着高级的名牌衣服,但他的服饰样式、色彩的选择都不合适,穿在身上整体效果并没有显示出美;有的人礼仪语言的表达很动听,但给人的感觉是言不由衷的人在社交场合尽管按要求做了一些礼仪动作,但只有形似没有神似,因为他没有外在表现的根基——内在的修养。为此,大学生在学习礼仪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在勤奋求知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礼仪水平。注重内在修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信念、行为和习惯的磨练与提高的过程,并达到一定的境界。有德才会有礼,缺德必定无礼,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现实生活中,为人虚伪、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唯我独尊、嫉妒心强、苛求于人、骄傲自满的人,对别人不可能诚心诚意、以礼相待。因此,只有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才能使人的礼仪水平得到相应的得高。

二、文化修养

风度是人格化的像征,是精神化了的`社会形象,它是人们长期而又自觉的文化思想修养的结果。有教养的人大都懂科学、有文化。他们思考问题周密,分析问题透彻,处理问题有方,而且反应敏捷,语言流畅,自信稳重,在社会交往中具有吸引力,让人感到知识上获益匪浅,身心上愉快舒畅。相反,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缺乏自信,给人以木讷、呆滞或狂妄、浅薄的印象。因此,只有自觉地提高文化修养水平,增加社交的“底气”,才能使自己在社交场合上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潇洒自如。

三、艺术修养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活动。艺术作品积淀着丰厚的民族文化艺术素养,更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因此,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必然会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也受到艺术家世界观、道德观等方面的影响,倾心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美的境界之中,获得审美的陶醉和感情的升华,思想得到启迪,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就会培养起来。因此,要有意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内容健康、情趣高雅、艺术性强的艺术作品,如文学作品、音乐、书法、舞蹈、雕塑等,它对人们提高礼仪素质大有裨益。

第3篇:浅谈礼仪与修养

浅谈礼仪与修养

当今社会,但凡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大都非常注重自身修养。

对何谓修养,学术界尚有多种说法,但对于礼仪的含义,绝大多数人认为它即为修养。也就是说,正确地学习礼仪、合理地运用礼仪,便可恰到好处地提高自身修养,展现自身良好的一面。

所谓礼仪,见于其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主要六个方面。

仪容:是指人整体的仪表容貌。端庄的外表、严谨的形态、详和的容颜。人的气质、人的风格,最具代表人一定的特色。

表情:是指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流露表达。热情、微笑、严肃、庄重,要启用在恰当的场合、适用的'范围。

举止:是指人的行为、做法、恣态、风度等。举手投足一定要温文而雅,落落大方,正所谓坐有坐相,站有站相。

谈吐:是指人谈话时的措辞和态度。要礼貌用语,态度温和,谦逊以诚,大度相论,豪爽健谈,弘扬正气详和的氛围。

服饰:是指人的穿着打扮、服装饰佩。整洁的衣着,得体的服饰,是再现一个人的面貌、气质、文化、内涵。

待人接物:是指对待他人的态度及接收物品的表现。一定要主动问候,双手接物,微笑致意,友好相待,握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礼记:礼仪与修养

礼记:礼仪与修养

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人 现在的很多人忽视了对做人应懂得的`基本礼仪规范的学习。人们把那些

未完,继续阅读 >

《浅谈礼仪与修养.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浅谈礼仪与修养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