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研究论文
第1篇: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研究论文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研究论文
摘要:高等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特别是要加强教学管理体制创新。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的重点是构建和完善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关键词: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多层环状;功能优化;网络化;科学化
规范化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积极研究和探索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问题和对策,以提升高等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特别是要加强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的重点是构建和完善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整合学校层面的管理,强化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建立多层环状、功能优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实现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向综合支持型转变,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
一、建立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目前现有的基本管理模式有三种,即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校—院一系三级管理模式、校—院一系一教研室四级管理模式、混合型管理模式。结合省属本科院校的特点,应建立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管理创新、办学效益的视角考察,应逐步推进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中,校长和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全面领导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教务处(部)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决策执行机构。二级学院是教学管理实体,具体实施教学管理。教研室为教学基层组织,是学院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支撑点。这一教学管理体制要努力实现三大转变:
第一,组织体系高型走向扁平。减少管理层次,扩大管理跨度,强化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将教学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的组织变成综合支持型组织,实施有效管理。
第二,组织结构刚性转向柔性。高等院校组织目标有多样性、模糊性的特点,教学组织结构应从刚性转向柔性化,从等级分明、高度集权、机械式的组织结构模式转化为动态的有机结构模式,形成矩阵式网状结构,以及时对组织目标、机构设置、人员职责进行调整。
第三,管理重心合理下移。确定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主体地位,明确校、院二级教学管理组织的职责、权力、利益关系,理顺二级学院与学校关系,进一步简政放权,实行目标管理,责任考核配套,以充分调动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实现管理目标。
(一)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组织与职责。
我国省属普通高院校教学管理一般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通过教务处(部)等职能部门,统一调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对教学工作进行咨询、指导。教务处(部)是校长长和分管副校长领导下的主要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多数教务处(部)在全校教学管理中发挥龙头作用,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发动机和动力源。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教学改革的.需要,考虑学校的实际和传统,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组织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应相对分离,协调发展,体现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有机统一。
教务处(部)作为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在校长和分管副校长领导下,应成为全校教学工作指挥中心和协调中心,成为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结合部。管理职能和服务适当分流,可设置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科、教学质量管理科、教学运行管理科、学籍管理科等4个职能科室,履行管理职能;设置教学评价中心、学务指导中心、注册中心、教材与图书中心、实践教学与培训中心等部门,为服务性机构;同时做为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机构,并指导学校教学督导组、教学信息中心等组织。不另设处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处务秘书承担。学校层面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教学管理制度和政策制订、专业和课程评估、重大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教学建设项目的组织论证和管理、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建设、教学工作调查研究、全校性课程建设与管理等,并提供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与师资培训、注册与成绩查询、学务指导、教材和参考书编写与选用等方面的服务。
(二)二级学院层面的教学管理组织与职责。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在院长和分管副院长的领导下,由学院教学秘书和教务员组成的教学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与各教研室主任一起实施。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常规性教学运行管理、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学生学籍管理、学习指导和学业审查等。
二、建立“多层环状”教学管理系统。
从系统的“结构—功能”理论模型出发,完善教学工作的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多层环状、环环相扣、结构紧密、功能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回路”。通过系统的集成作用,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强化系一级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和实体特性,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按照教学管理的功能要求,根据控制论的观点,这一教学管理系统应包括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信息反馈等四个子系统。
1、教学工作决策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决策核心层、咨询层、信息层结构而成,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处长及各二级学院院长构成教学工作决策中心(核心层),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并进行决策;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构成咨询层,犹如“外脑”,对教学工作发挥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教学管理机构的信息反馈网络是“神经中枢”,负责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2、教学工作执行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教务处(部)及其所属职能科室、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组成,是层层递进的决策执行机构。教务处(部)及其所属职能科室是管理职能部门,代表教学工作决策中心执行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各学院教学秘书和教务员履行二级学院层面的教学管理职能;教研室是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具体从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管理工作。
3、教学工作监控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管理人员(管理干部、教学督导员、信息员等)、管理制度、管理措施(教学检查、教学评估等)等方面组成,对教学过程、教学状态、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实行动态性的监控,实现由“末端检验或随机性检查”向“教学全过程监控与检查”转变。
4、教学工作信息反馈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教学队伍、教学信息中心、学生工作信息中心等为主体构成的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以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主的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反馈网,以国家教育管理组织和社会评价机构进行的高等院校评价为主的教育质量评价信息反馈网等组成。主要功能是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提供决策参考。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也要结合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在传统的高等院校管理理念中,比较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将学生放在受支配和管理对象的地位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人微言轻学习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对于教师方面,则忽视了教师作为办学主体的作用,采取以行政管理为主线的管理方式,不能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核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在教学管理中,体现教师的管理主体和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
参考文献:
1、刘彦伟。大学应建立以院(系)为中心的管理体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16
2、刘献君。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树立的四个观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16
3、刘华东。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控制系统[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第2篇: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性研究论文
摘要:高等院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特别是要加强教学管理体制创新。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的重点是构建和完善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关键词: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多层环状;功能优化;网络化;科学化
规范化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积极研究和探索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问题和对策,以提升高等院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特别是要加强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的重点是构建和完善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整合学校层面的管理,强化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建立多层环状、功能优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实现管理体系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型向综合支持型转变,管理模式由刚性向弹性转变。
一、建立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目前现有的基本管理模式有三种,即校(院)—系二级管理模式、校—院一系三级管理模式、校—院一系一教研室四级管理模式、混合型管理模式。结合省属本科院校的特点,应建立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管理创新、办学效益的视角考察,应逐步推进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中,校长和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全面领导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教务处(部)是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和决策执行机构。二级学院是教学管理实体,具体实施教学管理。教研室为教学基层组织,是学院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支撑点。这一教学管理体制要努力实现三大转变:
第一,组织体系高型走向扁平。减少管理层次,扩大管理跨度,强化校、院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将教学管理组织从单一控制的组织变成综合支持型组织,实施有效管理。
第二,组织结构刚性转向柔性。高等院校组织目标有多样性、模糊性的特点,教学组织结构应从刚性转向柔性化,从等级分明、高度集权、机械式的组织结构模式转化为动态的有机结构模式,形成矩阵式网状结构,以及时对组织目标、机构设置、人员职责进行调整。
第三,管理重心合理下移。确定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主体地位,明确校、院二级教学管理组织的职责、权力、利益关系,理顺二级学院与学校关系,进一步简政放权,实行目标管理,责任考核配套,以充分调动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实现管理目标。
(一)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组织与职责。
我国省属普通高院校教学管理一般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通过教务处(部)等职能部门,统一调配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对教学工作进行咨询、指导。教务处(部)是校长长和分管副校长领导下的主要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多数教务处(部)在全校教学管理中发挥龙头作用,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发动机和动力源。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教学改革的需要,考虑学校的实际和传统,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组织管理功能和服务功能应相对分离,协调发展,体现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有机统一。
教务处(部)作为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在校长和分管副校长领导下,应成为全校教学工作指挥中心和协调中心,成为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结合部。管理职能和服务适当分流,可设置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科、教学质量管理科、教学运行管理科、学籍管理科等4个职能科室,履行管理职能;设置教学评价中心、学务指导中心、注册中心、教材与图书中心、实践教学与培训中心等部门,为服务性机构;同时做为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机构,并指导学校教学督导组、教学信息中心等组织。不另设处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处务秘书承担。学校层面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教学管理制度和政策制订、专业和课程评估、重大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教学建设项目的组织论证和管理、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建设、教学工作调查研究、全校性课程建设与管理等,并提供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与师资培训、注册与成绩查询、学务指导、教材和参考书编写与选用等方面的服务。
(二)二级学院层面的教学管理组织与职责。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在院长和分管副院长的领导下,由学院教学秘书和教务员组成的教学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与各教研室主任一起实施。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常规性教学运行管理、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学生学籍管理、学习指导和学业审查等。
二、建立“多层环状”教学管理系统。
从系统的“结构—功能”理论模型出发,完善教学工作的决策、执行、监控和信息反馈系统,构建多层环状、环环相扣、结构紧密、功能优化的教学管理工作“回路”。通过系统的集成作用,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的设计、检查、监控、评估、反馈功能,强化系一级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和实体特性,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保障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按照教学管理的功能要求,根据控制论的观点,这一教学管理系统应包括教学工作决策、执行、监控、信息反馈等四个子系统。
1、教学工作决策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决策核心层、咨询层、信息层结构而成,校长、主管教学工作副校长、教务处处长及各二级学院院长构成教学工作决策中心(核心层),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并进行决策;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构成咨询层,犹如“外脑”,对教学工作发挥宏观指导、决策论证、咨询作用;教学管理机构的信息反馈网络是“神经中枢”,负责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2、教学工作执行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教务处(部)及其所属职能科室、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组成,是层层递进的决策执行机构。教务处(部)及其所属职能科室是管理职能部门,代表教学工作决策中心执行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各学院教学秘书和教务员履行二级学院层面的教学管理职能;教研室是教学管理的基层组织,具体从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管理工作。
3、教学工作监控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管理人员(管理干部、教学督导员、信息员等)、管理制度、管理措施(教学检查、教学评估等)等方面组成,对教学过程、教学状态、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实行动态性的监控,实现由“末端检验或随机性检查”向“教学全过程监控与检查”转变。
4、教学工作信息反馈子系统。
该子系统由教学队伍、教学信息中心、学生工作信息中心等为主体构成的校内经常性信息反馈网,以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主的社会人才质量需求信息反馈网,以国家教育管理组织和社会评价机构进行的高等院校评价为主的教育质量评价信息反馈网等组成。主要功能是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提供决策参考。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也要结合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在传统的高等院校管理理念中,比较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将学生放在受支配和管理对象的地位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人微言轻学习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对于教师方面,则忽视了教师作为办学主体的作用,采取以行政管理为主线的管理方式,不能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核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在教学管理中,体现教师的管理主体和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
参考文献:
1、刘彦伟。大学应建立以院(系)为中心的管理体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162、刘献君。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树立的四个观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1;15~163、刘华东。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控制系统[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第3篇: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
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从构建体科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实践数学管理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论述了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
关键词: 创新人才高校教学管理体制
一、构建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1.建立和完善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管理体系。
要建立课程管理委员会[1]。课程管理委员会由各个学科中的教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用人单位组成,主要负责课程的设置、审核和管理。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分两级设立,一个是学校层面,另一个是院(系)层面。学校层面设立的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院(系)层面设立的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院性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管理委员会中既有懂管理方面知识的人,又有懂高深专门知识的专家,既根据市场需求,又根据学生需求,使管理委员会发挥组织、指导、评估、协调、宣传的功能。
2.课程体系应设置一定比例的本科生科研学分。
将本科生科研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参
第4篇: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构建体科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实践数学管理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论述了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
关键词:创新人才高校教学管理体制
一、构建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1.建立和完善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管理体系。
要建立课程管理委员会[1]。课程管理委员会由各个学科中的教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用人单位组成,主要负责课程的设置、审核和管理。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分两级设立,一个是学校层面,另一个是院(系)层面。学校层面设立的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院(系)层面设立的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院性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管理委员会中既有懂管理方面知识的人,又有懂高深专门知识的专家,既根据市场需求,又根据学生需求,使管理委员会发挥组织、指导、评估、协调、宣传的功能。
2.课程体系应设置一定比例的本科生科研学分。
将本科生科研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参加科研是本科生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凡达到一定
第5篇: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路径论文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路径论文
[摘要] 首先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对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大数据信息时代,高等院校创新教学应重视从新媒体、新媒介在教学管理模式中的作用,创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多元化发展,以及基于大数据信息技术,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管理机制三个方面创新路径。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
当前,“供给侧改革”不断推进,全国各个行业、部门都在深化改革,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尤其是高等院校体制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要基地,基于数据信息技术,不断深化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对提升高等院校教学水平、提升科研水平以及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影响力、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趋势呈现出多元化发展,为高等院校管理教学模式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2]。
1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第6篇: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研究论文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研究论文
摘 要:高速公路建成以后,如何管理便成为最主要的问题。高速公路的良好运行和经济效益的发挥,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本文根据高速公路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主要分析了国内外主要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重点研究了目前国内采用的三种主要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并对其特点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一些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改革建议。可供各省的交通主管部门作参考用。
关键词: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分析
1、引言
高速公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不断增加和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完善,专业化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保障高速公路的良好运行、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速公路的路政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它除了具有管理的一般规律外,还具有社会性、政策性、复杂性和特定性的特点,是一门相互联系的系统工程。
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普遍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方式,使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也处于一种多元化的状态,有
第7篇: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论述了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必要性,结合实行会计委派制的情况,对进一步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提出建议。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改革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下面谈一些具体看法。
一、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弊端
1999年10月3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指出:“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会计法》并未进一步明确财政部门主管会计工作包括主管业务制度建设和会计人员人事归属。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用人单位自己管理为主”,即各单位自主设置会计机构,任命会计人员并对会计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业务指导和制度建设权在财政部门,这种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易造成诸多弊端。
(一)会计人员双重身份,不利于会计人员按统一的标准和价值观实施会计监督。
会计人员双重身份是指:会计人员一方面作为单位的职工,既要代表单位正确核算、精心理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