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三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2023-03-02 07:03:07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巴东三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集体备课时间  2009年8月18日

出席教师

缺席情况记录  无 中心发言人

备课内容 1.《巴东三峡》

教材分析 本文属游记体裁,逆流而上记叙了三峡全程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释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寓学识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制作“长江三峡简图”,标明主要景点,让学生了解旅游景点的方位。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长江从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300余公里,是我国第一大河,三峡更是其中的盛景。三峡西起……(用幻灯片展示教师设计的“长江三峡简图”,指出各个旅游景点的方位)

二、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划分段落,总结各部分大意。

2抽学生发言。

3小结: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述三峡景观。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4总结出作者的游踪顺序(见板书设计1)

学生活动

1观看幻灯片,听教师讲解,对三峡形成较直观的认识。

2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讲述自己心中的三峡。注意尽量进行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述,如讲一些关于三峡的民间故事等。通过课堂讲述,建立对三峡的感性认识。

1朗读课文,在书上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2发言。有不同意见者积极补充。

3与教师一起理清文章结构。

4理清作者游踪顺序。

补充、总结

三、字词积累

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检查学生对疑难字词(见板书设计2)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1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2疑难字词

浣妆滟滪堆凝望玲珑险峻悬崖绝壁古褐苍苍悠闲袅袅单于古刹恐怖

唱和

第二课时

一、分析描写巫峡所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1作者在巫峡描写时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句。

2抽学生朗读他所划的句子。

3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二.比较阅读,讨论作者的写作特点

1.引导学生将这两个段落与描写西陵峡和瞿塘峡的段落作比较,体会作者根据景物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总结:本文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安排得当,根据景物的特点来调整描写手法,如西陵峡山势的高低,水势的急缓各不相同,作者介绍得简明扼要而又刻画精准,记叙巫峡,则侧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和美丽,同时涉及了闻名遐尔的巫峡山云雨;记叙瞿塘峡,则侧重介绍了两岸的人文景观,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三、分析文中诗句、谚语和典故的作用

1师: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诗句、谚语和典故,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相关例句。

2抽学生朗读其所划例句。

3抽学生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小结: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文化内涵和韵味。

四、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师: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请大家细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分析它表明了作者的什么心理。

2抽学生朗读所划语句,进行小结。

3师:作者在写三峡的自然景色同时也关注两岸的人文景观,他到底讲到了哪些人文景观呢?

4师:这些人文景观大大增强了三峡之美的丰富性。

学生活动

1阅读7、8自然段,划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2朗读所划的句子,并指明其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3体会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1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提出意见,互相商讨,也可一人提问,大家讨论,解决问题。

2在老师点拨下感受作者写作特点。

1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诗句、谚语和典故,思考其作用。

2朗读例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古乐府诗)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谚语)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3分析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细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2朗读所划语句,稍作分析。

3生:黄陵庙、王昭君故里、刘备托孤……

4听教师介绍文中的人文景观,拓展知识面。

第三课时

一、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辞的精彩。

1范读《巴东三峡》,再让几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大声朗读,听教师和其它学生朗读,感受文章中作者对三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体会文章中文辞的精彩。

2要学生散读课文,摘抄词句,体会作者的学识和才思。

1朗诵课文,感受文章中作者情绪的变化发展,感受作者对三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并体会文章中文辞的精彩。

2散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词汇的积累和语料的储备,同时体会作者在娓娓道来时所表现出的渊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思。

1将两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讨论其不同点。

2发表意见,在教师指导下了解两篇课文的不同处,进一步了解游记与记叙文的不同处,在区别中把握游记的特点。

二.比较阅读

1要求学生将本篇课文与七年级(上)已学过的郦道元《三峡》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

2抽学生发言。总结:了解《巴东三峡》为游记,作者置身其中,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三峡》一文则多为客观描绘。《巴东三峡》写景物常渲染、铺叙,《三峡》的记叙文字则十分洗练。

三.作文训练:写一篇游记(要求见课本第27页)

跟随教师的活动掌握疑难字词。

第2篇:巴东三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初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再读文章,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设计: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1,识记:作者字词积累

2,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3、作者简介

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1925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回国后,历任安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大东书局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代表作《中国文学发展史》。还著有《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4.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三峡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内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我们于七年级所学习的选自北魏郦道元所著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的课文《三峡》,就是对三峡雄奇风光的生动叙述。古诗有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说:见过汪洋大海的人,对别处的水就看不上眼了,除了巫山那五彩缤纷的彩云,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彩就黯然失色了。由此可见巫山云彩景色之绝美。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诗句也出色地描绘了船行三峡,瞬息千里的壮观景象。

现在的三峡,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风景众多,除了险峻的自然风光外,较著名的人文景观还有刘备托孤的白帝城、酆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葛洲坝大坝工程等等。

二、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凝()望崆()岭浣()妆秭()归瞿()塘峡夔()门滟滪()()古刹()玲珑()()袅袅()()单()于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先总写后分写,以时间顺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写三峡险恶。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船从宜昌上驶

开始是西陵峡,共分四段: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出峡有香溪。

船过姊归和巴东,进入巫峡。

过巫山即入瞿塘峡。

过瞿塘峡则到白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两段主要写了巫峡的江水、山和云。)

2、自由读七、八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

①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

②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运用拟人法描写巫峡山的高峻,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

③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

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从侧面写飞鸟飞不过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

五、认真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景物特点诗、谚、典故感觉

总说三峡:险恶、最为险恶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惊异

西陵峡:

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峡紧张

灯影峡江北山险峻而干枯无味,江作者即景诗轻松、悠闲南山玲珑秀丽树木青葱可爱。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山象刀剑削成,青滩叶滩不算滩极为可怕成窄门。崆岭才是鬼门关崆岭滩:水从高处倒注

米仓峡水没以前急,山更险峻王昭君浣装(典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峡:水险、山妙、云奇有情趣

瞿塘峡:山势稍低平、水势仍险急刘皇叔托孤凄凉

白帝城、孙夫人庙;

松树、八阵图、钟声

走完三峡:山势平敞些、江面宽得多水势也平得多。轻松

六、小结

三峡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它的人文景观都令我们神往,希望同学有机会能亲身感受三峡的神奇风光。

七、作业

1、字词积累解释造句

2、课后练习四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巴东三峡》是一篇内容翔实的游记。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欣赏三峡的美,领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过程设计: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目标:1,技能:整体把握

2,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学习重点: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教具: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复习

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在小组交流,推举代表上台讲述想象的大坝建成后的三峡景象

二、分析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1.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

2.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

诗中“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突出了黄陵庙的环境优美的特点

3、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4、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诗的后句也赞扬了明妃王昭君。

5、典故“刘皇叔托孤”

文章一方面写白帝城树木青葱,玲珑可爱,另一方面写刘皇叔在此托孤的悲惨故事,突出了三峡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6、归纳总结

自古以来,凡名山名川均与名人、诗、谚、典故结下了不解之缘,呈现出与自然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奇特现象。长江三峡之所以流芳百代、名扬四海,一方面固在其为自然景观,因山水雄、奇、险、秀而甲天下;另一方面也在于其众多的人文景观,得益于历代骚人墨客倾情三峡,留下一串串光辉足迹于山峦水畔,写下一篇篇不朽诗章传颂于后世,在长江三峡滚滚不尽的激流里,流淌着多少千古绝唱、千古佳话!三峡给历代文人以文学的养料和创作激情,而他们则报答三峡以文珍墨宝和名人效应。

三、品味语言

思考练习三: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1、作者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江水的险,四个排比短促有力,读起来给人以窒息的感觉。“窄、急、曲折、多滩”令人不寒而栗。排比句式整齐又稍有变化,读起来和谐有趣。

2、抓住峰的多与高的特点,语言的排列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给人以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感觉。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山你追我赶,互比高低的情态,另外还使用顶真的手法“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受,很有情趣。

3、运用比喻“像牛马,像虎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巫山云雾的变幻多姿。另外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巫山的云比庐山的更有趣。

四、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

1、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

2、介绍景物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

3、采用多种修辞与写作手法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用烘托、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三峡的险恶。

4、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五,学生品析重点文段,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作者的雄奇壮丽的描绘中,饱含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结评:根据学生

作业:课后练习二、三。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精读重点段,深入理解文本,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过程设计:引导学生精读重点段,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1,技能:阅读能力训练

学习重点:阅读能力训练

学习难点:阅读能力训练

教具:投影仪

教学流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凝望()崆岭()浣妆()秭归()峰巅()夔门()滟滪()瞿塘()古褐苍苍()沟壑()袅袅()

2.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2)杜工部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到前人用字之妙。()

(3)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4))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3.请为下列句子的空白处填上最合适的词语。

(1)在江南住惯的人,一旦走到这种地方来,不知道要生出一种什么样的____情感。

(2)前面无路,后面也无路.四面八方,都被悬崖阻住.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_____过去。

(3)到了这种地方,无论是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______,自然界是过于________的。

4.“地因人传,人因地传”山水的闻名,往往是由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演绎。除了白帝城外,你还能举出有关三峡名胜的典故一两例来吗?

5.人们常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来形容女子容貌的姣好。请你能说出其中暗含的我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气势雄伟。峡内重峦叠嶂,礁石林立。到了晚上,江上生明月,江面上能倒映出两轮月亮。游人登上“双月楼”眺望,可赏此奇观.此情此景可用李白的两句诗来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

第四段是米仓峡,又名兵书宝剑峡。距离虽是不长,水势虽没有以前那么急,

山崖却更加高峻。出了峡,山便低平,有一个小口,那便是有名的王昭君浣

妆的地方,叫做香溪。昭君村离此四十几里,在秭归县东北。杜工部诗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要亲自到这地方,才可以领略前人

用字之妙。一个“赴”字,把那里的山势真是写活了。那里的山峰,高的高,

矮的矮,一层一层地就像无数匹马在奔驰。所谓“赴荆门”,那形势是一点

也不假的。

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入了最有名的巫峡,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

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

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

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前

面无路,后面也无路。四面八方,都被悬崖阻住。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

缝里穿过去。两旁的高山,笔直地耸立着,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

么整齐,那么险峻。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偶尔看

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地峰顶。

江水冲在山崖上、名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起一两丈高

的浪堆。

……

过巫山即入瞿塘峡。此峡最短,不过十三四里。山势较巫峡稍低平,水势仍

险急,因有夔门滟濒堆阻在江中,水不得平流之故。过瞿塘峡,北岸有一峰

突起,树木青葱,玲珑可爱,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帝城。那一段古城刘皇

叔托孤的悲惨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山顶上有一古刹,为孙夫人庙。颜

色为瓦白色的墙,隐约地从树林中呈现出来。我们走过的时候,正是下午六

点光景,一道斜阳,照在庙前的松树上,那颜色很苍冷。远远地朝北望去,

隐约地可以望见八阵图的遗迹。庙里的钟声,同夔府那边山上传来的角声,

断断续续地唱和着,那情调颇有些凄凉。所谓英雄落泪游子思乡的情感,大

概就是在这种境界里产生的。

1.上面三段文字分别描述了长江三峡即、 、 。

2.第一段提到的王昭君生活在 朝代。她最著名的历史事迹是。

3.第一段引用了在工部的两句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请

问杜工部指谁?你还能写出他的其他诗歌吗?请举例本段引用的这两句诗在文中

起什么作用?

4.请用文中词语写出巫峡的特点:。

5.第二段文字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以不同角度描述巫峡。请找出形容山势的

两个句子,分别找出其使用的修辞手法或描绘的角度。

(1)句: 修辞手法:

(2)句: 描绘角度:

6.第三段文字提到了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是,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的朝代。作者叙述这个故事意在表现。

结评:根据学生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刘中华

第3篇:巴东三峡之三(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巴东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1.本单元四篇课文皆为游记,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

2.四篇游记的写作方法各有特点,有的写旅行的全过程,有的写多次重游同一景点,有的写同一景点的不同侧面。

3.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

4.四篇游记语言风格各不相同。有的语言质朴,有的语言华丽;有的节奏舒缓,有的节奏急促,要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掌握游记的特点。

2.学习游记的不同写作方法及不同风格的语言。

3.体味领悟游记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文说明】

本文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的游记。

本文按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分明。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本文介绍三峡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如介绍西陵峡中的四段,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各不相同,介绍时简明扼要,抓住了要领。记叙最有名的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记叙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巴东三峡之二(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1.巴东三峡

刘大杰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抓住景物特征,比较作者对三峡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3.品味文章的语言,训练口头表达。

4。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重点难点

1.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2.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把握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学法指导

从课文出发,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课文出发,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一般浏览和重点观察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向人们介绍景点。指导学生采用边看、边想、边说、边写的方法来学习。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三峡的影片资料,制作课件。

教时安排

2节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介绍三峡了解作者激发兴趣

1.古诗引入:

○1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巴东三峡之二(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1.巴东三峡 刘大杰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3.品味文章的语言,训练口头表达。

4。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重点难点

1.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学法指导

从课文出发,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课文出发,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一般浏览和重点观察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向人们介绍景点。指导学生采用边看、边想、边说、边写的方法来学习。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三峡的影片资料,制作课件。教时安排 2节

教学过程 第一节

1.古诗引入:

○1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黄昏。画图省市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潜在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2.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巴东三峡之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巴东三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设想:用二课时完成目标 教

具: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曾随郦道元一起游过《三峡》,领略过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奇险,以及“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意境,我们也曾经从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中感受过三峡的水势湍急。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刘大杰先生一起浏览三峡,再次感受三峡的神奇魅力。字词积累

1、学生读课文,标出文中的生字词,自查处理。

2、字词检测。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小结

内容总结: 方法归纳: 作业拓展

1、清晨,你走进我们的校园,有见有感,请介绍校园。

2、请用上诗、谚、典故或当地人的一些说法介绍你见过的某一处风景名胜。巴东三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区别游记和山水记叙文的不同。

3、体会如何抓住特点写景,并如何情景交融,仿写一篇游记。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设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巴东三峡》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1.《巴东三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提示

1.你了解作者吗?请看课文第二页注解①

2.关于三峡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三峡地跨两省。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二、我阅读,我感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巴东三峡之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巴东三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理清文章线索和作者游踪。

3、领会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感受是怎样融入的。

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设想:用二课时完成目标

教具: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曾随郦道元一起游过《三峡》,领略过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奇险,以及“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意境,我们也曾经从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中感受过三峡的水势湍急。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刘大杰先生一起浏览三峡,再次感受三峡的神奇魅力。

字词积累

1、学生读课文,标出文中的生字词,自查处理。

2、字词检测。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

生划出表示作者游踪以及作者心情的语句(总体感受)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作者逆江面游,沿途经过的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请将描写山水和作者心情的语句勾画出来,并说出每座峡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

未完,继续阅读 >

《《巴东三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巴东三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