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设计

2023-03-11 07:06:44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山行教学设计

4、古诗两首《山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枫、于”四个字,会写“枫、于”两个字。

2、有感情、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山行》。

3、通过图文结合、反复吟诵感受诗人对晚秋时枫树林的喜爱。通过找诗中意象理解全诗的意思。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秋天的多姿多彩。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教学难点

通过图文结合、反复吟诵感受诗人对晚秋时枫树林的喜爱。通过找诗中意象理解全诗的意思。教学准备

PPT、生字卡片、诗人名字卡片、田字格卡纸、课文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你的印象中或者说你现在感受到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

师:是啊,秋姑娘带给我们丝丝凉意,秋姑娘送给我们香甜的瓜果,我们拿什么报答秋姑娘呢?

师:今天,咱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朝,(杜牧图)当大诗人杜牧来到一片山林中,欣赏到如诗如画的秋景时,竟情不自禁地吟诵出一首传世佳作。(板书,山行)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杜牧一起去山上行走,欣赏一下那晚秋的山林美景吧。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行”是后鼻音。好咱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诗,纠正读音

师:现在请同学们尝试着自己读一读这首诗,遇到读不准的生字就看看课文下面的拼音。从头到尾把古诗读两遍,直到把这首诗读通顺、读流利为止,读好了的同学就端端正正坐好向老师示意。师:指名读,纠正字音,再齐读。

三、研读全诗,体会诗意

(一)寻诗中意象

师:加大难度,这一回请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想,诗中提到了哪些景物?

师:看,在山行这首诗的协助下,咱们67班同学都来到了这片山林脚下。

1、从远处望去

师:同学们,从这远远望去,你都看到了什么?

(1)山/寒山——秋天由于天气很凉,到了深山中更是冷,所以诗人把这样的山称为„„(示寒山)

(2)房子/人家——在山林之中还能隐隐约约见到几座房子,说明山中居住着人家。(示卡片“人家”)(3)白云(示卡片“白云”)

2、往四周环顾(4)树/枫林——什么树?(示卡片“枫林”)

(5)枫叶/霜叶——晚秋时,由于天气很凉,叶子上打了一层薄薄的霜,所以世人给他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示卡片“霜叶”)

3、往近处看看

(6)石路/石径——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是用石头铺成的。告诉大家,在古代小路是用“径”来表示的。(举卡片找人读“径”,后鼻音。)

师:你们瞧,这小路是什么样儿的? 生:弯弯曲曲的。

师:诗中有一个字就表示弯弯曲曲的意思,是哪个?(板书“斜”)(举卡片随意找人读,问谁会记这个生字。)(7)停车(示卡片“停车”)

师:站在这片山林脚下,看到这么美的山林秋景,有高高的大山、有白云、有人家、有枫叶„„哎呀,空气那么清新,你想说什么?

(二)图文结合,学习一、二句

1、第一句

师:知道吗?你们同诗人有一样的感受,所以诗人写下这首诗。你们能边看图边读读这两句诗吗?

师:结合第一句诗,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说说从第一幅图都看到了什么吗?

生:山真高,路真长。

师:诗中就用两个字表达了山的高,路的长。(板书:“远上”)。

2、第二句

师:谁来说说第二幅图。

生:在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人居住。这就是“白云生处有人家”。(板书“生处有”)提点“生”是后鼻音。

师:在大山间,在云雾缭绕的地方,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舒服、心胸开阔。

师:你能尝试着把舒服、心胸开阔的感觉朗读出来吗? 师:慢慢找着感觉了,现在仔细听老师怎么的,边听边模仿。师:最后,比赛读。

(三)图文结合,学习三、四句

师:再用刚才的方法学习第三、四句诗。也边看图边读诗句。在这山林中,你最喜欢什么? 生:枫林、霜叶。

师:你们跟诗人的喜好是一样的。从诗人的什么行动看得出,诗人对这片枫林、对这霜叶的喜爱? 生:停车。

师:这就是“停车坐爱枫林晚”(板书“坐爱、晚”)。

老师有个疑问,你们能帮我解答吗?你们为什么喜欢这晚秋时节的枫树林呢?

生:因为“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红于二月花”,边板书边说:霜叶比二月开的花还要红艳)。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师:看,这首传世之作就被我们完成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诗人的朗诵吧。边听边注意朗读时声音的高低起伏和抑扬顿挫。

师:老师知道,你们和诗人一样喜爱这晚秋的枫树林,那么请你们用最有感情的声音朗读出你们的喜爱之情吧!

翻开课本,练习朗读吧。师:谁来试试,哪位小诗人能读好。

师:我听出了男生的心胸开阔,也听出了女生的陶醉。

师:在不知不觉中,我们陶醉于这诗情画意中,你能边看图边把这首诗背下来吗?试一试。(指名背。齐声背。)

五、指导书写

师:诗中有两个生字是我们要会写的。

(1)枫——谁会记?什么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2)于——第一横短,第二横长。师:咱们一起来书空。

师:翻开课本,先描红、在写字。不要快,边观察边来写,瞄准好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完成好了就端端正正坐好,老师再请他到特殊的苹果田字格中书写。(师巡视)师:师生展评。

六、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大诗人杜牧欣赏到如此美丽的山林秋景,真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七、作业布置

1、查找几首描写秋天的古诗。

2、会背会默写古诗《山行》。

八、板书设计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2篇:《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课

题]《山行》(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教材简介]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从题目中的“行”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叙事中写景的,因此可以把“行”看着是一条行为主线,围绕“行”我们可以思考、探究这些问题: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心情怎样?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第三句中的“爱”看出诗人的“喜秋”之情,这是一条情感主线,可以看作是“诗眼”,围绕“爱”着力引导学生体会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美景和杜牧的“喜秋”之情。

[目标预设]

1、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字词和诗句意思,感受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的自然之美,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3、读写互动,展开想象,分组分句描写秋天美景,丰满文本。[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以“爱”为诗眼,引导孩子登寒山,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诗境之美和自然之美,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2、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感受诗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句描写,丰满文本。

[设计理念]

尝试构建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的三段式古诗课堂教学新模式。

[设计思路] 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感受秋色,体会诗情——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训练写话,丰满文本。

[教学过程]

一、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朗读背诵,理解词句。

1、直入、读背: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习了古诗《山行》,诗很短,只有4句28个字,能读通吗?能背了吗?(生读,正音“斜”;生背,激励。)

2、解题、质疑:

我们先来看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在山中行走)“行”就是行走的意思,围绕“行”,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

3、自读、理解: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诗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对话、理解:

(1)谁“行“?(杜牧。我们不仅要关注诗句,还要关注诗人。简介杜牧:唐朝诗最出名,唐朝有两个姓“杜”的诗人很出名,大杜是杜甫,小杜就是杜牧,诗写得可好了。)

(2)什么时候“行”?怎样“行”?(“霜叶”,深秋季节的一天;“晚”傍晚时分;“停车”,是坐车而行。可见,杜牧是在深秋的一天,从白天到傍晚一直坐车在山中行走,行走时间长了,应该挺累的。)

(3)“行”中见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寒山:怎样的山才称为“寒山”呢?(深秋季节,天气冷了,满山的草儿枯黄了,枯叶落了,阵阵冷风吹过,让人感觉到寒意,所以称为“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是怎样的石头小路呢?(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山的远处延伸。)

白云:白云究竟是什么?(山高,有烟雾,像白云。)白云在哪儿?白云处看到了什么?(在白云飘浮的远处,看到了有人住的房子。)

坐:因为。杜牧停车是因为什么呢?(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子。)

5、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能理解,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不应是零起点,古诗简短,学生有了预习的基础,教学导入完全可以直接朗读、背诵。然后围绕“行”字,引导学生质疑,自学尝试理解后,重点以问题导引方式引发学生交流、对话,教师适当追问、指点,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二、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感受秋色,体会诗情。

1、过渡:秋天,树叶凋零,绿草枯黄,寒风习习,让人心里不舒服,还会有点伤感,这就叫“悲秋”。而杜牧见到的深秋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到表达心情的词吗?

2、诗眼:“爱”字就表达了诗人喜爱秋天景色、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杜牧是“喜秋”的,而不“悲秋”。

3、感受:从诗句中你能读出杜牧爱秋天的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自主对话,灵动生成,体会秋色美好,感受“喜秋”之情。)

爱枫林:在夕阳的映照下,枫叶红艳艳的,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枫树火红火红,像燃烧的火焰跳动着;枫林连成一片,满眼红彤彤的,红得壮观。

爱寒山:漫山草木虽然都枯黄了,但在杜牧眼里是一片金黄,象是铺了一地金子。

爱石径:石头小路蜿蜒曲折,一直向远方延伸,给诗人指引方向,给诗人带来希望。

爱白云:极目远眺,远处白云升腾飘浮,住房若隐若现,诗人恍若身处仙境,诗人会如闻鸡鸣,如见炊烟。

4、朗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秋色美景图,我们看到了杜牧“喜秋”之情。让我们读出秋色的美丽、诗人的喜秋。

[设计理念:体会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教学的灵魂所在,是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教学中,抓情感诗眼“爱”,体会到了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到诗人“喜秋”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神韵,使古诗教学充满魅力。]

三、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训练写话,丰满文本。

1、过渡:杜牧笔下的秋色是美丽的,我们也用自己的笔来描绘出这迷人的景色。

2、提示:你现在就是杜牧了,第一句写看到的山是怎样的?山路是怎样的?第二句写白云是怎样的?人家会使你联想到什么?第三、四句是重点,写傍晚时分的枫林怎样红。老师给个句式:傍晚时分,夕阳映照,一片片枫叶

,一棵棵枫树,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树林子。

3、写话:第一组同学写第一句的寒山、石径,第二组的同学写第二句的白云、人家,第三组的同学写第三四句的枫林,第四组同学任意写一个景色。要写出景色的美丽,写出你的喜爱之情。

4、交流(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生:我坐在马车上,看到连绵起伏的高山上草儿一片金黄,象铺上了一层金子。一阵风吹来,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象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伸向远方,带着我一路向前。

生:我极目远望,远处白云飘动,隐隐约约看到几座房子,我仿佛听到了小狗的叫声,看到小孩游戏的身影,这真是人间仙境啊!

生:车行了好久,已经到了傍晚时分,我连声喊:“停,停,快停车!”只见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一片片枫叶被秋霜染红了,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那一棵棵枫树火红火红的,整个儿象是燃烧起来;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林连成一体,红得那样壮观,红得那样可爱,红得那样热烈。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枫林,爱上了秋天的美景。

5、小结:把这三段话联起就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改写古诗。课后作业就是改写古诗《山行》。

[设计理念:在理解诗句、感受诗境的基础上,坚持“读写互动”的理念,把“写”挤进课堂,让学生分组、分句改写诗句,交流后再作为作业来完成。这样的写话实在、可操作,既训练了写话,又丰满了文本。]

(此文发表在核心期刊《教育与管理》2009、9上)

第3篇:山行 教学设计

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古诗三首》之《山行》教学设计

伊滨区寇店镇实验小学 王琼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教学过程

第一步: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介绍“图与诗”的游戏方法,请学生根据展示的内容猜出对应的图片或诗歌。

2、介绍诗人杜牧,点明爱写风景的特点,然后导入本课。

第二步:以读促悟,悟情入境,感受自然之美。

1、读准字音

这首诗中没有生僻字,所以这里可以简单处理。

2、读出韵味。

观看《古诗朗读方法指导微课》视频 第一,让学生划分节奏。第二,标出诗句中需重读的字。第三,找出韵脚。

第四,反复朗读。首先,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试读,学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实录

一、导入:先请问同学们,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 生: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可以堆雪人,而且冬雪后的景色也非常美。生: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生: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吃冰糕,穿裙子;可以戴太阳帽,可以游泳。生:我喜欢春天,春花灿烂、万紫千红、春风和煦、景色怡人。

师:确实,一年四季各不相同,只要我们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会觉得四季都是美的。但是,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却是一个悲凉的忧郁的季节,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清代女诗人秋瑾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但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秋天却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的笔下,秋天更是有着“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山行》,并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进行比较阅读,跟随他们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去感受赏秋的情怀。(板书:山行 杜牧)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需要达到哪些要求哪?请看大屏幕: 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山行 教学设计

课题:山行 课型:主读课

上课日期:2013年9月25日

姓名:刘勇

单位:滕州市洪绪镇洪绪中学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主读课文山行(1课时)

预习积累:

1.查找绝句、律诗等近体诗文化知识。2.了解古代诗歌文学常识。3.有表情地朗读诗歌。相关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文学常识和绝句、律诗等近体诗文化知识。2.朗诵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3.比较阅读诗歌不同情调。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景语即情语,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3.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设计理念:以诵读、书写为主要手段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有累累的硕果。王勃把秋天写得十分壮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维把秋天写得十分清幽:空山新雨后,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教学设计《山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本班学生均系农村孩子,平时对古诗的阅读量较小,古诗方面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匮乏。全班49人中,多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对古诗意义的理解存有很大的难度,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是难上加难。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未完,继续阅读 >

《山行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山行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