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诗歌创作类型与特点

2023-03-12 07:06:14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刘长卿诗歌创作类型与特点

刘长卿诗歌创作类型与特点

大历时期,是唐诗风格的重要转变期,是盛唐与中唐的分野,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转变期,刘长卿即是这一时代诗风的最典型代表,他的创作既继承了盛唐余韵又有新的变化。

1刘长卿诗歌的创作类型

刘长卿诗歌创作的类型非常广泛,有赠别诗、咏史诗、思乡诗、感伤诗、政治诗、山水诗、边塞诗、爱情诗、登高诗等,包括了盛唐已有的大多数题材。盛唐诗,以风骨取胜,多直抒胸臆、形象玲珑之作,刘长卿的早期创作中亦多有此类作品。但刘长卿的诗歌最多的还是反映中唐风格的作品,即后人评价的宁静淡远、细致省净那些作品。

1.1 酬唱赠别刘长卿创作的诗歌中,题目中带有酬唱赠别字样诗作在他的所有诗歌中占全部作品的一半以上。此类作品数量如此之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刘长卿是个心灵敏感、用情极深的诗人,对亲情友情极为珍重,另一方面是因为刘长卿的一生仕途坎坷,两遭贬谪,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对离别的感受体会得异常深刻。因而这些酬唱赠别的诗作不同于一般的敷衍应酬之作,绝大部分都是作者真实感情的释放,流露出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深情挚意,同时艺术水平也比较高。

1.2 隐逸山水个人身世的坎坷和时代乱离的痛苦,使刘长卿常常陷入一种消沉的情绪之中。他在社会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只能吟咏自己的不幸,描写人生的哀愁。由于仕途的不顺利,他开始把目光转向优美恬静的大自然。如《使还至菱陂驿渡 水作》、《东湖送朱逸人归》、《齐一和尚影堂》等等,这些作品隐隐透露了作者悟禅退隐的心境,意境清远,有得鱼忘筌之妙。

1.3 感伤身世作为一个性格耿直而心灵敏感的诗人,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尤其是忠而被谤的打击,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对个人身世的感伤、曲高和寡的孤独感,代表作如《听弹琴》、《送王司马秩满西归》、《负谪后登干越亭作》等等,内容不胜穷愁哀苦。

1.4 时事民生刘长卿的的诗歌中也不乏忧国忧民的思想,早年的作品受盛唐高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的影响,写了一些优秀的从军征戍之作。具有代表性的有《从军六首》、《疲兵篇》、《平蕃曲三首》等。经历了安史之乱社会前后的盛衰巨变后、诗人心里刻下了种种痛苦的痕迹,人生感受发生了重大变化,他的诗歌的内容和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创作了《奉使至申州伤经陷没》、《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送李录事兄归襄邓》等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生活的苦难。

1.5 咏物杂感除了上述作品以外,刘长卿诗歌中还有许多诗人作品中都共有的咏物、咏史、杂感等类型的作品,这些丰富的题材也是诗人生活经历和致力于诗歌创作的反映。如《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喜晴》、《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等,一些咏史诗像《铜雀台》、《王昭君歌》、《南楚怀古》等篇,通过追忆历史,反照现实,怀古伤今,寄托遥深。

2刘长卿诗歌创作的情感类型

2.1 流连山水、热爱自然

对社会的失望和理想不能实现的彷徨,使诗人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更贴近了自然,使他对山水景物有了更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对自然的流连与热爱,是诗人作品中流露出的又一种常见情感。

2.2 深情挚意、依依不舍刘长卿是一个心灵敏感、用情极深的人,对亲情、友情极为珍惜,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对亲友的发自内心的深情挚意,而在表现与他们的离别之情时则更是依依不舍。

2.3 感伤身世、幽愤不平贬谪的经历给诗人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对身世的幽愤不平的情感反复出现在诗人的诗作中。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屈原贾谊的形象就是一个证明,以此表现自己的幽愤,如“绛老更能经几岁,贾生何事又三年”(《岁日见新历因寄都官裴郎中》);又如名篇《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2.4 漂泊无依、故园之思对仕途不顺、尤其是遭受贬谪的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来说,家乡不仅仅是容身的落脚之处,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在那些美好的季节或是节日中,在那些心灵敏感的诗人的心里,眷恋故乡的情感便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作品如《时平后春日思归》、《新年作》等,刘长卿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青山意象,即反映了作者对故园和亲人的眷恋思念和漂泊无依。

2.5 忧国忧民作为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和封建士大夫,尤其是生活在一个战争乱离动荡的时代,对国事的忧虑关切也是诗人作品中经常流露出的情感。代表作如《登余干古县城》等。

3刘长卿诗歌创作的情感特点

刘长卿诗歌创作的情感极为真挚深刻,而又不乏温厚,恬静中不乏矫饰,这种创作情感可以概括为“雅”和“怨”两个字,两者互相交融,有机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中。

不管是对友人、亲人的离别之思,还是对故园的眷恋,在刘长卿的作品中,都不是那种酬唱赠答的简单敷衍。经常一篇之中而致意再三,感情似浅实深。

刘长卿性格耿直深切,身世之悲、时事之感,见诸笔端,不免激烈。但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他又深得儒家“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文学真谛,所以实际写出时很多变成了温厚,含蓄蕴藉而不逾矩。后世的诗评者称他“最得风人之旨”。

在刘长卿表现自然风光和隐逸题材的作品中,能看到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仔细观察的话,可以看出这种赞美向往经常是对仕宦生涯不顺利的一种宣泄。这种看起来很向往的生活只是他心灵暂时停留的驿站,而不是他终生致力的心灵家园。如《初闻贬谪续喜量移登干越亭赠郑校书》、《夕次檐石湖梦洛阳亲故》等。《过前安宜张明府郊居》一篇,第三句“解印孤琴在”则暗用宓子贱“鸣琴而治”的典故,言在此而意在彼,储仲君注时议论道:“有此一句,波澜平添,已非泛泛称道隐逸矣。”

刘长卿的的诗作中吟咏风月、侈谈隐逸的,大多数是一种对现实不满的发泄,有的是他急于用世的一种矫饰,当他真的归隐山林时又往往表现出对这种生活的厌倦。从这部分作品中,我们更能看出诗人的率真可爱。

拓展阅读:刘长卿的生平

刘长卿,约唐玄宗天宝中前后在世。少读书嵩山,后移家居鄱阳。清才冠世,颇凌浮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七三三年)登进士第。至德中,(公元七五七年)历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性刚多忤,为吴仲孺诬奏,非罪系姑苏狱。久之,贬潘州南巴尉。会有人为之辩白,酌移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权德舆称他的诗为“五言长城”,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闻一多先生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在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

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

第2篇:杜甫诗歌创作特点

杜甫诗歌创作特点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宋朝理学的发展确保了杜甫作为诗的典范和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杜甫诗歌分期

杜甫诗歌现存1400多首,写诗可分四个时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有诗赠李白,“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堪称快意。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可惜的是,由于两人后半生际遇都相当坎坷,这次分别之后便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仅获得少许资助,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一边,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任职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九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在严武的帮助下,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千余首,占全部杜诗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

作品集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特色

取材方面,杜甫是社会派诗人,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其名篇中,特多写实之作,如名作《丽人行》,反映上层社会的奢淫。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创造出深刻动人之意境。

思想方面,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手法方面,杜诗善写人物对话和独白,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来描写。杜诗也善于抒情,结合抒情和叙事,又结合抒情和写景,寄情于景。杜诗叙事注重客观描述,让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而少发议论。

语言方面,杜甫写作态度非常严肃。语言精炼,准确并时有创新,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和方言俚谚入诗。形象生动,多姿多采。

体裁方面,杜甫作品众体兼善,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诗体,表达不同的内容,叙事多用较少格律限制,便于铺叙描写的古体诗,抒情则多用近体诗。

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作品内容广泛,技巧纯熟,注重声律对仗,格律严谨,语言锤炼,为历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成就,使七律创作臻于成熟。他又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社会的民生疾苦。

风格方面,杜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气魄阔大雄伟,诗歌意象鲜明强烈。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

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杜甫的诗歌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末王叔文当永贞革新垂败时,反复吟诵杜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抒悲愤。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唯工部诸作,气象巍峨,规模巨远,当其神来境诣,错综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还,一人而已。”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另一说是,杜甫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

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第3篇:杜甫诗歌创作特点

杜甫诗歌创作特点(共9篇)由网友 “孤单而又灿烂的”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杜甫诗歌创作特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杜甫诗歌创作特点

杜甫诗歌现存1400多首,写诗可分四个时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有诗赠李白,“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堪称快意。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可惜的是,由于两人后半生际遇都相当坎坷,这次分别之后便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仅获得少许资助,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刘长卿诗词特点

刘长卿诗词特点

引导语:诗人刘长卿是中唐时代的名家,他的作品不是很多,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地位,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诗人刘长卿的诗词特点。

刘长卿诗词鉴赏一

刘长卿的一生大部分是在逆境中度过的,长期的郁郁寡欢,使他的诗歌于冷落寂寞的情调中,又平添了一些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极为凄清悲凉。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之后,是位地道的大历诗人。

一、反映士人孤独冷漠心态的诗《送李录事兄归襄邓》:“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白道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二、融失意凄凉之感于暗淡萧瑟意象的诗《陪王明府泛舟》:“花县弹琴暇,樵风载酒时。山含秋色近,鸟度夕阳迟。出没凫成浪,蒙笼竹亚枝。云峰逐人意,来去解相随。”《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三、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写迁谪之怨和离别之情,及描绘山水景物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慰问信的特点与类型

慰问信的特点与类型

慰问信是以组织或个人的名义向在某方面做出特殊贡献或遇到意外损失,遇到巨大灾难的集体或个人关切致意,表示问候同情的一种书信。慰问信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对工作中作出巨大贡献、取得优异成绩或遭遇天灾人祸、蒙受重大损失的集体或个人表示安慰、问候、鼓励和关切的专用信体。

慰问信的特点

(一)发文的公开性。

慰问信可以直接寄给本人,但大多是以张贴、登报,在电台、电视上播放的形式出现的。公开性是慰问信的一个特点。

(二)情感的沟通性、鼓舞性、慰问性。

无论是对有突出贡献者的慰问还是对遭遇困难者的慰问,情感的沟通是支撑慰问信的一个深层基础。慰问正是通过这种或赞扬表达崇敬之情,或同情表达关切之意的方式来达成双方的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的。节日的慰问,尤其是为某一群体而设的节日的慰问,更是起着相互沟通情感的作用。如“三八妇女节”、“教师节”等的节日慰问。

从慰问的对象内容上看,慰问信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对做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的慰问。

这类慰问主要针对那些承担艰巨任务、作出了巨大贡献甚至牺牲,

未完,继续阅读 >

《刘长卿诗歌创作类型与特点.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刘长卿诗歌创作类型与特点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