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都江堰》教案
第1篇:课文《都江堰》教案
课文《都江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2,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活着或死了,到底应该站在哪里?
教学重点:
1,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我们没有读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们会一直认为,伟大的奇观、胜地肯定是类似世界八大奇观的那些事物。可是,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思索……
二、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文意。
参考: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缔造者;贴近苍生的神(最后一部分有难度,可以暂时放一放,等到讲解到时再仔细揣摩)。
三、解读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1.学生回答第一个小标题。根据学生回答,分析是否掌握到位。如果有人把侧重点放在单一的`长城或者都江堰上,就说明没有把握好。
2.运用的手法:对比。
(1)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格。
(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注意:并没有否定长城的伟大)
(3)结论: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
四、解读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魅力
这一段很明显是结合上一段进行的,目的是告诉别人都江堰究竟是怎样的美,怎样的伟大。
(1)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推进。
(2)作用: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3)目的:本节最后一句: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第二课时
五.解读第三部分——魅力的缔造者:李冰父子
如此激动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谁,赋予了它们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一句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为:实践
目的:浚理、消灾、滋润、濡养
品格:具体、质朴
--->冰清玉洁.
2.辩论中的李冰。
长锸金仗玉玺、铁戟钢锤
A.长锸:实践。
守,
a:郡守;
b:四川最大的困难是旱涝,所以要守住江水;c: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
B.金仗玉玺、铁戟钢锤:权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
(1)辩论内容:(先让学生思考,不用作答,先回答结果)
(2)辩论结果:
失败:治水的韬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人的计谋;灌溉的沃土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有大半充作军粮。
胜利:没有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3)胜利原因: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有什么样的延续.
延续:汉代水官、今天。李冰的伟大精魂一直延续下去。
--->李冰的伟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
(4)作者的思考:
向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立场问题:民心向背(此即辩论内容)
作者态度:某种乐观。
六.解读第四部分――贴近苍生的神
思考:
1,为何写横江索桥?
明确:突出李冰的自信
2,李冰为何自信?
明确:为民造福
3,自信的结果如何?
明确:被人膜拜,成为神
4,什么样的是神?
明确:实实在在为人民造
福的升格为神。
5,傩戏中的神变成了李冰意味着什么?
明确:人们拜神的目的是祈福,神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那么神的作用是为民造福。李冰的身份是官,父母官。父母官也是百姓的精神支柱。只有真正为百姓造福的父母官才能有资格成为神,成为百姓的真正的精神支柱。
6,结合现实
第2篇: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 2.理解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对李冰父子新修水利,为民造福的功业的高度评价,要使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古代科学家、实践家李冰的人格魅力,从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创造中汲取思想精华,学习他们的奋斗和实干精神。4.体会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多维享受。
【教学重点】1.文中对都江堰水流的生动描述 2.多种修辞手法的用法 【教学难点】文章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精读与略读的结合,归纳要点。2.带着课后练习去阅读,在阅读中加深思考和领悟。第 一 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2.分析第一部对比手法的运用 3.分析第二部分对水流的生动描写
一、导入
四大文学体裁(小说 散文 戏剧诗歌)本文是游记(属记叙文)
二、作者:
余秋雨(1946—)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散文家,12岁离家到上海求学,入上海晋元中学,学业成绩优秀(该校90周年校庆时,他与丁关根、翁史烈等一起列入该校英才榜)。后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因成绩优秀留校执教。
他治学严谨,著述宏富,早年写有《戏剧理论史稿》65万字,后又撰写《中国文化史述》和《艺术创造工程》,从戏剧理论研究转入人类文学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他开始了散文的写作,出版《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文化苦旅》表现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文化特质。评论家说他用“理性和感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一流”。
四、分析课文
(一)师范读第一部分
粗略提问
1.作者在这一部分提到了哪两项工程?
明确:长城和都江堰(欣赏有关都江堰和长城的一组照片)
2.作者是用什么来描述长城和都江堰的? 明确:对比手法
(二)学生朗读课文 具体提问
1.生读第1自然段,思考:第1自然段是单句还是复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是单句,将都江堰与长城作比,突出都江堰的激动人心。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和加深句式的知识。2.生读第2段,思考:重点写了什么?
明确:描述长城的景观特色,指出长城是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3.生读第3、4、5自然段,思考:这三段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指出都江堰对中华民族特殊历史作用。、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初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4.完成课后练习中的表格。
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和加深对“比较”这一写法的了解。比较对象
比较项目
长 城都
江
堰
五、课内小结:在这一节课所讲的第一部分中,作者开宗明义,指出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比长城更激动人心的工程。众所周知,长城是世界古代七大建筑之一,甚至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但在这部分中,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比较,得出了上述结论。这里,作者并非贬低长城的价值,只为强调都江堰的更为、最为激动人心之处,同时也吸引了读者跟随作者的足迹,去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究竟,引人入胜的效果十分明显
六、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思考都江堰水流有何特点?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第二部分水流特征 2.理解作者对李兵父子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师:作者为什么要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 要点:突出都江堰对中华民族特殊历史作用。
师:既然都江堰有如此大的历史作用,那么它的具体情形如何呢?请看
(二)二、学生读第二部分问:
生: 都江堰的水流特点(壮观)
(1)问:这一部分抓住都江堰的什么特点?明确: 都江堰的水流特点(壮观)(2)问“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明确:拟人。
(3)去都江堰之前作者心绪是怎样的?这样写在行文结构上有何用意 明确:心绪懒懒的(不以为然),脚步散散的。先抑后扬,从反面为下文写都江堰水流的壮观作铺垫。
一、读第三部分:写李冰父子为民造福,建造、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千秋伟业和高尚品质,并给予高度评价。
(1)第三部分的第一句的作用?“这一切”指什么? 明确:过渡和衔接,承上启下。都江堰的建造及效果。
(2)11—15:写李冰任蜀守郡和他兴修水利造福人发的伟大抱负。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 说明李冰兴修水利的重大意义”。
“他领悟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 —旱 ——水 可是有些人就看不到
(3)读16—19段问:李冰为修都江堰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及深远意义。明确:具体工作 叫人绘制水系图谱
总结治水经验 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意义—— 圭臬
(4)作者既是咏赞李冰,为什么又他“大愚”“大拙”?
明确: 这并非贬词,而是说李冰懂得只有发展生产,才能造福人民,才能使中华民族得以繁养生息这一真理。这一真理是质朴平凡的,又是千真万确的。
(5)20——24 写李冰父子的作为的历史影响及作者由此得到的启示。
对比 长城:
雄壮,蛮吓,残忍
壮胆,排场
都江堰:
智慧,仁慈,透明
清朗可鉴
以上题目设题意图: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达标练习和课后题
第3篇:《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都江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都江堰》教案1
一、教材依据
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 第7课《都江堰》
二、设计思想
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文章,体味作者蕴藏其间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反
第4篇:都江堰教案
《都江堰》教案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旨。
2、品味文中富有意蕴的语言。
3、理解李冰贴近苍生、为民造福的精魂。【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旨。
2、品味文中富有意蕴的语言。【教学难点】
理解李冰贴近苍生、为民造福的精魂。【教学方法】
诵读法、导问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好一个歌曲《都江堰》,伴着优美的旋律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一起走进《都江堰》。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文章有四个组成部分,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文章,找出每一部分的重点语句,为每一部分用短语的形式概括一个标题。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第二部分:最驯顺壮丽的景观; 第三部分:最冰清玉洁的纲领; 第四部分:最贴近苍生的偶像。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写自己游览都江堰和二王庙表达作者深刻的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对李冰精魂、文化内涵 的理解和感悟,也体现了作者对承传这种精神的乐观和对膜拜这种精义的欣慰。
三、深入文本,理解探究。
1、问:该文是一篇游记,都江堰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但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