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八单元教案
第1篇:九年级化学八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八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八单元教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是教案模板,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
2、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要考虑价格、资源及废料可否回收等其他因素。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金属材料的图片,从而导出课题
讲授新课
一、几种重要的金属(板书)
展示:常见的金属找出金属共有的物理性质
小结:金属的物理性质:
1、具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延展性
2、铜是紫红色,金是黄色
3、常温下液体的金属是汞
阅读P-3表8-1,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 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而不用银制?
3 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
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 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思考:通过以上讨论:你可得出哪些结论?
(从决定物质用途,要考虑哪些因素)
小结:1 是否具有符合这种要求的性能
2 价格是否合适
3 是否美观
4 是否便利(质量,体积)
5 是否对人和环境有影响
讨论: 资料--金属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2、人体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3、导电导热最好的最高的金属?
4、熔点最高的金属?
5、熔点最低的金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区分生铁和钢,认识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关系,了解合金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难点:学会区别纯金属与合金的方法,认识到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教学过程:
一 合金(板书)
1、定义:一种金属与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跟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常见的合金:铝合金、
生铁与钢都是碳和铁的合金
实验探究1: 合金和纯金属性质的对比
2、讨论: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从颜色,硬度方面)
实验探究2:合金和纯金属熔点大小的对比
金属材料主要成分熔化速度对比
铅(纯铅)铅慢
锡(纯锡)锡中
焊锡(合金)铅锡快
讨论: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3、了解常见的合金的性能
阅读: (1)课本P-6页表8-2的内容
(2)关于钛合金的性质和用途
课堂练习:钛和钛合金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优良的性能,如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好,机械性能好,抗腐蚀能力强,钛合金与人体很好的“相容性”。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能,不合实际的用途是( )
A、用于核潜艇设备的制造; B、用于制造航天设备;
C、用来做保险丝; D、可用来制造人造骨。
【小结】教材P.7-8
【作业】教材p.8-9 1-6题
【教后感】
第2篇: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课题一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
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能认真观察,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与价值观
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
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教学重点】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实验准备】
器材: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 药品:炭粉氧化铜粉末澄清石灰水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我们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 展示:金刚石、石墨、C60的分子模型。
介绍: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C)阅读课本第104页 小结: 1)、性质:金刚石是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溶点较高,不导电。2)、用途:刻划玻璃,切割大理石,做钻头和钻石等。
2、石墨(C)阅读课本第104页 小结: 1)、性质:石墨是一种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磷片状固体,较软,在纸上划过可留下痕迹,耐高温、导电。2)、用途:可做润滑剂、铅笔芯、电极等。介绍:木炭
[实验6-1] 木炭的吸附性 现象:红色褪去
原因: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能力。
用途:阅读教材,总结焦炭、炭黑的用途:除臭剂、制油墨等做吸附剂。讨论: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物理性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 讲解:这是因为在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金刚石
—碳元素组成 石墨
(两种单质)(一种元素)
(1)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由此可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才叫单质。(2)多种单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例如:
3、C60 阅读课本第104页 小结:
1)结构:一种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2)用途:应用于材料科学、超导体等方面.总结:
1、列表比较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
2、碳和炭的区别
碳:指碳元素,只用作化学用语,在表示元素和含碳的化合物时使用。
炭:指具体的物质,如:炭黑、木炭、活性炭等,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二、碳的化学性质(板书)
讨论:我们知道,红磷、白磷都是磷元素组成的,虽然物理性质不同,但其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那么,金刚石、石墨、木炭都是碳元素组成的,虽然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是否相同?
1、常温下: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上图5-5,说明碳在常温下的稳定性。讲解:在常温下,碳跟氢气一样,化学性质稳定。
2、点燃或高温的条件下: 1)可燃性
提问:如何证明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讲解:可用燃烧的方法,由此可见,碳具有可燃性。
提问:回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讲解:当碳燃烧充分时,可生成二氧化碳;
C +
O2 点燃 CO2 当碳燃烧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 C +
O2 点燃CO2(联系生活实际讲解。)
小结:碳跟氢气都具有可燃性,但碳在不同条件下燃烧,其产物不同。2)还原性
实验:演示[实验6-2] 装置:与制氧气的装置比较,并纠错,巩固制氧装置。
现象:试管内黑色固体变成红色,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原理:C +2CuO 高温 2Cu +CO2
讨论:在烧得很旺的炉子里(产生CO2)添上大量的新煤后,温度为什么会降低?并且还容易有煤气生成?
讲解:C +CO2 高温 2CO(吸收热量)
化学反应放出的热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可以直接供人们取暧、加热,也可以转变为电能、动能等。
小结:碳和氢气化学性质比较
碳
氢气
常温下
化学性质稳定
化学性质稳定
可燃性
空气充足:
C +
O2点燃CO2 空气不充足:
C +
O2点燃CO2
2H2+O2点燃2H2O
还原性
C +2CuO高温2Cu +CO2↑ C +CO2高温2CO
H2 +CuO △
Cu +H2O
练习:学习指要 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使用课堂资料,并会利用这些资料设计实验方案。
3、情感与价值观
从设计装置和制取气体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制取二氧化碳 【教学难点】
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制取二氧化碳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及多媒体 【实验准备】
器材:锥形瓶试管集气瓶带导管的橡皮塞长颈漏斗 药品:石灰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在第二单元我们制取过氧气,今天再来探究制备二氧化碳,首先看以下几则信息。
投影:
1、含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例碳酸钠、石灰石等)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把燃着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把 燃着的木条伸入氮气中,木条。
3、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现象,说明CO2能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在标况下,CO2密度为1.977g/L,空气的密度为1.293g/L5、CO2可溶于水,且与水反应。讲授新课:
一、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 活动探究:
步骤
现象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产生气泡,速度适中
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
开始有气泡产生,反应逐渐停止
结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速度适中,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难于进行;碳酸钠与酸反应瞬间结束,不便于收集。所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二、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板书)
投影:实验室制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种 固体和固体反应
气体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和液体反应 发生液体和液体反应 装置
反应条件:是否需要加热、加催化剂
密度比空气大的向上排气法 气体排空气法
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向下排气法
装置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 活动与探究:二氧化碳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密度
溶解度 CO2
O2
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各有什么不同。投影:各种仪器供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
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活动:各组修改各自的装置。总结:略 练习:
第二课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室完成)
讨论:如何利用所设计的装置制一瓶二氧化碳,需要哪些步骤?
三、制取二氧化碳的步骤(板书)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加入药品
3、制取收集气体。
思考:
1、如何验证所制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如何验证集气瓶中已收集满?
讨论总结:
四、验证二氧化碳的方法(板书)
1、检验方法: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由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学生活动:制二氧化碳并检验、收集一满瓶二氧化碳。(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实验室制气体的思路是什么? 总结:
1、选择反应原理
2、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
3、确定验证气体的方法。练习:学习指要
作业:科学探究报告册 【教学反思】
课题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教学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讲述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 讲授新课:
一、二氧化碳(板书)
(一)物理性质
活动探究:倾倒二氧化碳
现象:底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分析: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也不支持燃烧。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现象:塑料瓶变扁了
分析:CO2溶于水后,瓶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把瓶子压扁 小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1.977g/L为空气的1.5倍
3、溶解性:1体积水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
4、干冰的升华:气体的CO2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在常温常压下易升华,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致冷剂。放映干冰升华的录像:解释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原理。
讲解:如果利用飞机从高空中撒布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吸收了空气中的热量,水蒸气迅速冷凝成水滴,于是就开始下雨。这就是人工降雨的奥秘。
(二)化学性质(板书)
1、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与水反应 活动探究: 编号 2 3 4
操作
石蕊 + 稀醋酸
石蕊 +水
石蕊 +CO2
石蕊试液 + CO2加热
现象
紫→红
紫
不变色
紫→红 红→紫
分析
结论:
(1)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红;
(2)水不能使石蕊变红,CO2也不能使石蕊变红;(3)CO2与H2O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变红;(4)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CO2和H2O
反应方程式:跟水反应:CO2+H2O = H2CO3 碳酸的分解:H2CO3 = CO2↑+H2O3、与石灰水的反应:
CO2+Ca(OH)2 = CaCO3↓ +H2O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讨论: 为了使抹石灰浆的墙壁尽快干,人们常常在室内生个 火盆,这是为什么呢?那为何在刚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 答:石灰浆的主要成分是Ca(OH)2,当生炭火盆时,炭与 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Ca(OH)2接触,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水,刚开始时由于有水的生成,而且来不及蒸发,所以看上去墙壁反而潮湿,过一段时间,水分蒸发掉,墙壁就干了,整个化学方程式如
C+O2点燃 CO2
CO2+Ca(OH)2=CaCO3↓+H2O(三)CO2对生活影响
1、做灭火剂: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又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当二氧化碳与空气同时存在时,二氧化碳在下层,从而隔绝空气与物体的接触所以二氧化碳可用做灭火剂。
2、做致冷剂人工降雨
3、工业原料
(四)CO2对环境的影响
1、温室效应
(1)产生: CO2、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2)危害
3)防止措施:阅读课本 总结:略
第二课时一氧化碳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2、导入新课:(情景设计)从一氧化碳的毒性导入
3、讲授新课: 分析: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在分子组成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给两种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带来什么差异?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板书)
1、物理性质(板书)
提问:二氧化碳具有哪此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第79页
小结:列表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
2、化学性质(板书)
(1)可燃性(与氢气、二氧化碳比较)展示:多媒体动画[实验6-7] 观察: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原理:2CO +O2点燃 2CO2 小结: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性气体,点燃应检验气体的纯度。
讨论: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一氧化碳和氢气?(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与氢气、碳单质比较)展示:多媒体[实验6-9] 观察: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原理:CO +CuO △
Cu +CO2 分析:对比氢气与氧化铜;碳单质与氧化铜的反应,判断反应类型。并分析装置的不同。
3、一氧化碳的用途(板书)
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说出用途。小结: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燃料
3CO + Fe2O3高温2Fe + 3CO24、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相互转化(板书)2CO + O2点燃2CO2 CO2 + C高温2CO二、一氧化碳的毒性(板书)阅读:课本第117页 讨论:
(1)煤气中毒的生理过程?
(2)有人用炉火取暖,为防止煤气中毒,在火炉在放一盆水,这样做行吗?(3)有人说他不会煤气中毒,一闻到煤气味就把火炉搬出去,这种说法对吗?
三、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板书)
讨论: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应如何处理尾气,减少对大气的污染?请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进行改进。
小结: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差异,一氧化碳与氢气性质的相似性。练习: 作业:
【教学反思】
第3篇:九年级化学 第四单元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
第4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一单元教案
[新授课]第1周授课人: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情境导入:
1、课前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让学生将碱溶液喷向白纸,出现红色的“化学”两字。(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要求学生看教材中插图、图1-9及图 l-10看图片思考
教师小结: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世界,领略化学魅力。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l)什么是化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教材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归纳总结:普通铜制品和纳米铜的性质与用途,提高学生对“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的认识。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化学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
变式训练: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假设]:如果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第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教案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教学策略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盐可在课前安排学生调查并了解一些常见的盐的用途,特别是氯化钠,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粗盐提纯实验部分操作在上学期已经学习过,但由于练习不多,相隔时间又较长,应要求学生作好预习,对实验中出现的新仪器和操作技能,教师要加以指导。
对于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可先简单介绍其用途,再回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从而自然引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再讲解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总结盐的化学性质,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对于盐的溶解性,教材没有特别说明,所以在教学中可先补充讲解后再讲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知识目标:
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通过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来认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会过滤、蒸发等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来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交流和表达、提取有用信息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对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