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论文
第1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论文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技术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本文从师资队伍、课堂教学以及网络德育出发,来谈谈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更好地将德育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将学科与德育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 教学 学生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或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本措施。那么,对于如何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也就成为了每个信息技术教育者急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我本人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践,来谈一下如何将德育更好的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使学科教师能按信息技术教学大纲的要求,自觉的寓德育于教学中。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渗透意识,并且要在教学上认真挖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把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同时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提高自身德育渗透意识。担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要连续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不仅要加强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育理论、德育理论,积累各种德育教育所需的资料和素材,为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切实保证。同时,要注重提高自己的信息道德和网络道德修养。
2.落实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的。把德育纳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积极实施德育渗透。在每学期计划,每一课时的备课中,德育目标均要有具体体现。
3.优化备课活动。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要认真阅读新课程改革纲要,根据计划,精心策划设计好每一堂课。不仅要备好大纲、备好教材,在每课的教学目标中强调德育渗透目标落实,敏锐抓住教学内容中进行德育的闪光点。除此之外,还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落实。
4.改革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多采取精讲多练的形式,多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和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方法上可多采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练习法和讨论法等,同时还可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让学生各自取长补短,以学到知识、掌握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价值观为目的。
第2篇:信息技术中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杨 梅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应该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一、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一)在信息技术课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共同学习,培养他们的集体协作精神。
1、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从基础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方法主要使用演示与实践、任务驱动;
2、懂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采用交流、互动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3、熟练操作计算机:给他们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去获取信息、完成任务,重点培养这类学生求异、求新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带动一、二类同学共同学习,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互助合作精神。
(二)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分组。在上信息技术课时,采用兴趣分组,让每位同学在各自兴趣小组中进行学习、合作与交流,提高创新学习的能力,发挥了他们的个性。
这样,学生们在小组中进行了交流与学习,在合作中进行了探讨与提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同时理解了资源共享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今社会要求人们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PowerPoint时,我做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远离网吧,珍惜前程”的幻灯片,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1.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更应该倍加珍惜;对时间负责,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过去的时间就不再属于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良好的言行造就良好的德育,只有不断优化自己的性格,加强自身的修养,才会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对自己的前途负责。2.对别人负责。因为现代社会最讲求的就是团结协作的精神,所以同学们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努力处理好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这样社会才变得更加融洽、和谐。
3.对家庭负责。家庭是养育自己的摇篮,每个人都有义务对家庭负责。作为学生,以最好的成绩和表现向家长汇报就是最好的负责。
4.对集体、社会、国家负责。作为学生,首先要遵守班规、校规、校纪,做一个优秀的好学生;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更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有修养的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总之,学科德育要讲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导,要使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到不是在接受说教的、生硬的教育,只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开阔了自己的胸怀而已。
第3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工具,而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科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信息技术虽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但也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育者应尽责,正确引导小学生使用电脑,培养他们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应用道德,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德育教育。
1、如:在讲解信息技术发展经历的五次革命内容时,穿插提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可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或通过《五星红旗》作图,学会剪切、复制、粘贴操作的同时,对他们进行认识国旗和国旗构成的教育。
2、节约和环保教育。如:讲授“让幻灯片飞起来”内容时,我以“保护家园”为主题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的意义。通过学习垃圾分类、垃圾的可回收性等,培养保
第4篇: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之我见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育工作 德育渗透 人文素质 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余年来,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担任着教书育人这两大重要的责任,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没有德育渗透的教学是干涩的,光传授知识不注重德育的教学是失败的。只有在把两者密切的结合起来了,教育才显得鲜活灵动。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江苏省信息技术新课程也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力争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渗透德育的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校投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