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有感

2023-04-03 07:12:08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余华《活着》有感

与命运为伴,傲然而前行

——读余华《活着》有感

作者:高二(7)班

指导老师:徐 慧 聪徐静

犹记得第一次读《活着》,独坐图书馆一隅,阳光斜斜地投射在我的桌前,以一种悠闲的心态、慵懒的姿势翻开了那薄薄的册子,进入到了余华平实冷静的叙述中,进入到了福贵悲怆的人生。自然的,我的悠闲也很快消失了,情感随着人物命运的变化而起伏,心也沉重,两个多小时的阅读中,浑然忘我,旁若无人地泪流满面。之后几年,失意中,痛苦时,我会想起《活着》,不时翻阅,每次仍会唏嘘不已,然而体悟更深,思考更多,从中汲取的力量让我在艰难之时仍能奋然而前行。

与命运为友,学会坚韧

一个人怎样和他的命运纠缠一生、挣扎一生而化敌为友、相伴而行?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任性毁掉了家业,但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晚,可厄运的脚步从未停止向他逼近,残暴地夺走一个个在他的至亲,父母、妻子、女儿、女婿、孙子,所有的亲人相继离去,仅留他一人孤独存世,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他似乎一次次在经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但他依然活着,也许仅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要抱怨命运的不公?要痛诉个人的不幸?当厄运一次次突然袭来,当活着成为艰难的存在,哀告已无暇顾及,唯有努力求生存。我们似乎难以预期自己所能承受苦难的重量到底有多少,苦难中人所呈现出的坚韧是不可限量的。一旦苦难成为活着的惯态,人将长久的浸淫其中,反而不对苦难本身有所感触。顺受等同于活着。这种无形的意识异常强大,苦难深处的人反而从未想过放弃生命。这也许是千百年来中国底层民众的一种集体状态,面对命运的种种戏弄,无意识的接受,坚韧的生存,这也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对抗命运的态度。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活着》讲述了人生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度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作者给这本书本身的自序。

是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那么,学会与命运为友,以一颗坚韧的心正视它,接纳它,幸福也罢,苦难也罢,都是生命的常态。该来的总会到来,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如此,何惧之有?

在困境中坚守,信仰善良

《活着》客观冷静的叙述,使得福贵一家的苦难清晰呈现,平缓的叙事基调却蕴含了波澜壮阔的情感,足以使每个读者献出丰富的泪水。我们已置身其中。悲剧,总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了给人看。一干角色,经受命运摧残的卑微小人物,在接连的不幸中坚守良知,在不断的困境中依然信仰善良,亲情、爱情、友情中时时现出的人性的光辉,使他们灰色的人生主调中有了一抹含而不露的温情暖意。

虽活着不易,福贵一家始终竭尽全力,不离不弃,家珍放弃了米店小姐的富足坚持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福贵身边,凤霞险被送走又终被留下,有庆日日割草喂羊、赤脚奔跑上学;虽又聋又哑,善良勤快的凤霞等到了“偏头”女婿二喜的宠爱,有了最排场的婚礼;虽人人自危,老全、福贵、春生仍在饥寒交迫、流弹纷飞的战场上相互救助,家珍仍从胸口掏出了一把救命的米给了村队长„„

是的,若生活本身是冷酷无情的,而存在于其中的人却是有血有肉的,不管命运强加给了我们什么,不管人生的困境是如何的艰难,都去善待身边的人,坚守做人的本分,恪守最朴素的良心,信仰最纯真的善良,在苦难中依然能活的有情有义。

也许《活着》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也许福贵只是特殊年代才会有的悲剧人物,但生存的困境却是历代人们都会遇到的。若生活就是一个个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的苦难,那承受苦难的人该如何面对?像福贵那样,坚韧承受、善良温情,活下去,并努力活得更好。

让我们从《活着》中汲取力量,与命运为友,带着微笑,傲然前行!

点评:本文从阅读《活着》的感受谈起,能抓住小说主题,联想到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的命运和困境,从作品中得到精神力量。当人生命运不公,遭遇挫折时,要选择的是学会坚韧,信仰善良。这样积极的生活态度,在人心浮动,社会良知,真善美逐步丧失的今天,无疑是强有力的警醒。文章选用了小标题的形式,使得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也相当流畅。美中不足的是对作品的解读多于作者自己的感受,如果能作些调整则更好了。

第2篇: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余华《活着》有感

看完余华的《活着》已有一段时日,总想着要写些什么,却又不知如何下笔!

《活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虽然不会像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哭得稀里哗啦的,但看《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这书看过很久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这是福贵老人说的话。也是对整个社会做人的一个总结。真是简明扼要。可是现在社会上就是这样的人多,你看看到时处说的是什么?谁谁是骗子,谁又挪用了公款,真是大偷小偷,偷了公家偷个人;还有的就是什么情人了,二奶三奶之类的,不都是这样的人吗?不过现在人人都见怪不怪了,这种事情就成了一种现象。成了一种现象啊!真值得人深思。??社会进步过程中,看来是免不了要出现一些不良现象的。浪费成风的现象就像古人所说: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不改旧家风。人人都是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啊!不过好在这只是一阵风,刮过去就平息了。现在不是到处提倡节俭吗?我想那些不良现象也会渐渐平息,成为一阵风很快的刮过去。在物质充

实的今天,让我们的精神也充实起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人们生活更加幸福!

2013年6月24日

第3篇: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活着》有感

以前,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过来的电视剧,不过里面的情节与小说有点出入,所以就在网上找到这篇小说简单地看了一遍。尽管是第一次读余华的《活着》,但读完以后感受多。他让我对活着,更或是生命有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的审视,或者说是另一种认识。

这部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更是匠心独运。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残酷,生活的残酷,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死因是撑死的„„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余华《活着》有感

从来没有看一本小说,像看余华的《活着》般的伤感,也从来没有觉得死亡,会离自己如此的近。不得不说,余华是残忍的,正如他自己在《活着》前面的序中写道的“作家要表达与之朝夕相处的现实,他常常会感到难以承受,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换句话说,人的友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到,而相反的事实则是伸手便可触及。正像一位诗人所表达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余华才要将这样的现实与残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嘛。

从福贵的父亲,母亲,到妻子,孩子,甚至是福贵的女婿,外孙,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后只剩下一头行将就木的老牛,伴随福贵,共度晚年。看完书,我真正的意识到原来“活着”,是多么美好的一个词汇,他在小说开始时就评论过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个老黑奴就是文中福贵的真实写照,他告诉我们,人只要“活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余华《活着》有感

38060132

王磊

前段时间在别人的推荐下,读了余华的这篇小说《活着》,小说不长,我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读完后感触很深。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以前的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上小学时,我不会去想这样的问题,因为那时我还年幼无知;上初中时,我不会去想这样的问题,因为那时无忧无虑;上高中时,我也没有去想这样的问题,因为那时想的是语数外,想的是高考;上了大学,我应该去想想这个问题了,但是因为我来了北航,学了计算机专业,每当诸如此类的问题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我是个理工科的学生,这类问题不归我管,于是我一次一次的逃避了这个问题,直到我读了《活着》这篇小说。

用作者的话来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小说中以“我”一位旁听者听一位老人讲述他的过去经历的形式展开。老人用平静的口吻讲述了他自己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老人叫“富贵”,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少爷,经常在城里吃喝玩乐——嫖妓、夜以继日地豪赌并乐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这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读余华《活着》有感

读余华《活着》有感

假期抽了时间看了余华的《活着》已好久,写一些读后感也是必须的,不仅自己的心放不下那遭遇悲惨的富贵,就是行动上也受到一些削磨。毕竟活着是一种幸福,谁都不想在思考为什么而活的时候搀上死去。于是总觉得没能很好的整理清自己的思绪,至到今天,也只是试着写写自己的感想。

余华认为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除此以外不为任何别的。

那我们先看看“活着”。活着的概念和死去相对,起码有两个意思。一是活着的人类,与人类的产生有关。也只有大自然中出现了人类,人为什么活着这一问题才成为问题。既然这一问题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的,所以它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可以想象在漫漫人类史中一代一代的人不止千次万次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的思考并不是第一个,也终将不会是最后一个,我们应该为能成为人而不是其他动物并且思考这一问题而感到莫大的荣幸。

二是活着的人,与人的出生有关。当一个新的婴儿降生之后,决定人类要连绵不断的发展壮大,这一问题也要周而复始的循环于人们的脑际。在婴儿先前的大约二三年以内,即它自己认识不到不需要什么

未完,继续阅读 >

《余华《活着》有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余华《活着》有感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