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总叙部分解读
第1篇:弟子规总叙部分解读
弟子规总叙部分解读
导语:《弟子规》是古代启蒙读物,有很多人生道理,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弟子规总叙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总叙
作者:李毓秀
原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注解释义
【弟子规】
这三个字,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明了,“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为什么?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无论老少,大家都应该来学学看什么叫《弟子规》。“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懂的道理,做人应遵循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一本书的用意在哪里。就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请看课文:
【总叙】
一本书,它的开头总是会有提要,提要就是总纲领。看到总纲领,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内容所讲解的是什么。所以,“总叙”就是勾勒出《弟子规》这一本书,最主要的纲领有哪几项。
《弟子规》这一本书,可以说完全融入了儒家经典的精华。从“学而篇”里头所摘录的一章叫“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这一章所摘录出来,也就是儒家教导所有学生、弟子,应该要如何尽到一个人的本分。后头展开来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们如何落实。我们明白《弟子规》的纲领之后,也要深入它的义理所在,能完全明了它的内容义理所在,我们才有办法去落实。请看第一条:
【弟子规,圣人训。】
我们刚刚有提到《弟子规》就是从《论语·学而》所摘录出来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的经典重要所在。此地讲的“圣人训”,我们狭义地来讲,可以说就是孔老夫子;广义来讲,我们都晓得凡是古圣先贤、列祖列宗,只要他们有好的典范,他们有立教于后世的,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我们都可以称为训诲、训勉。所以我们此地所讲的,它是有范围的,所指的圣人是指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孔夫子教我们应该如何从家庭、从自身做起。
他就说道:
【首孝弟,次谨信。】
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了要从“孝弟”着手。我们都晓得,我们的身体是来自父母,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既然已经深深地明白,我们是从父母那里所来,我们就应该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这个孝心才会生得起来。
我们看看这个“孝”字。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再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父母,背负年纪大的父母。它告诉我们一个意义,就是代代相传。我们要代代相传,我们就要效法父母,我们就要照顾父母,我们就要孝顺父母。能孝顺父母,我们才能禀承父母的志节、父母的志向。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也应该好好去落实,这样才能代代相传。而不是我们现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传,就一代比一代差了。我们能代代相传,是表示我们能接受父母的教诲,我们能承传父母所留给我们的一些德教,我们再传下去。
“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应该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我们看到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晓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什么意思?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去照顾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
“友”,古人的造字就是两只手叠在一起。我们都晓得,兄弟姊妹都是从父母而出。在父母,视所有的兄弟姊妹,他的这些子女完全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气所生,就好像一棵树木一样,同气连枝。子女就像枝干一样,父母就像树,树本身的树干一样。所以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而且在兄弟姊妹当中,还要彼此友爱,相互照顾。我们想一想谁跟我们最亲?在家庭里头,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兄弟姊妹不亲,又亲谁?
所以圣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这两样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来我们就要懂得如何修身养性。修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所谓“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不对的种种言行举止。所以接下来圣人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一切都要谨慎。简单地讲就是要有礼节,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对的行为,要了解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礼。什么叫合乎礼?就是你内心当中,要存有恭敬之心。
我们想到现在的人谁都不服谁,谁都高喊自由的社会。人正是因为有这样错误的观念,认为自由就是为所欲为,所以社会才会这么纷乱,家庭才会不和。家里的成员才几个人,往往没有办法和睦共处,所以家庭不幸福,社会怎么会安定?人与人相处怎么会没有纷争?所以懂得约束自己,懂得礼貌,懂得一切都有恭敬心,我们在立身处世方面,就可以得到和谐。人人都能如此,社会哪有不安定的这种情形!
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后,我们接着还要下一步,还要再下一步,更提升人生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要培养爱心,培养自己的慈悲心。
【泛爱众。】
孟子说到人皆有恻隐之心。《三字经》一开端就讲“人之初,性本
善”。也就是说,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为什么会有不善之人?原来都是因为后天环境的习染才造成的。所以当我们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帮助、去爱一切大众。有道是“施比受更有福”。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财物。如果有多余的,我们应该要及时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为什么?不但你自己得到快乐,同时也帮助更多人,可以得到你这个欢乐的分享。为什么?能解救别人、帮助别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乐事。所以,自古以来有说“行善最乐”;也告诉我们要有那一种爱心,没有爱心肯定没有办法行善事。
有这样的心情,有这样开阔的胸襟之后,我们还要不断地再接再厉,这个时候我们也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要找好老师,找良好的榜样。
【而亲仁。】
榜样我们只要能遇到,就应该不要放弃,好好地跟他学习。我们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言语、行为都足以为后人典范。所以当我们碰到良师益友,也千万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学习。在当今,我们如果找不到良师益友,圣贤的典籍可以说是陪伴我们一生最好的良师了!除此之外:
【有余力,则学文。】
我们所应该做的,所应该了解的,你都可以做到。你平常这些前面所提到的,你都能注意到,你都能做到,还有多余的时间,我们也不要让时间空过,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时间,好好地来充实自己。
“学文”,它有多种含义,学艺文也是学文的一种。如果你在社会上工作是很专业的,你还更要再进一步地提升,就要钻研你这个范围的领域上,要在你的这个职业,或者说学术范围里头,还要更进一步去加强、去深入。如果你是个退休之人,我们也可以展开古籍,圣贤的典籍呈现在我们面前,就仿佛是老师一样,它教诲我们如何向圣人学习。如果是家庭主妇,把家里的事情完完全全做好之后,我们也可以翻阅古人的书籍,或者良好的典籍,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提升。
生活的品质能提升,人生才过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美满。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不是放在进修上面,而是放在电动玩具,或者看电视无益的节目上,只会污染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身心被污染,我们就没有办法在人生当中获得很多古人、古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或者宝贵的智慧。
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康熙皇帝教诫他的子孙,人应当以劳为福。如果人贪图安逸,逸就是享受,就是安乐,如果以逸为一生的重点,就会有灾祸。
所以,我们知道圣贤如此的教导我们,我们也应当要深思一下,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空过时间?从《弟子规》里头,我们了解,总纲领所教导我们的五项要领,都是很值得我们重新来反思的。过去我们没有读到《弟子规》,我们不明白;现在我们有机会读到,我们应该重新改造自己,生活也会因此而重新过得非常有意义。
第2篇:解读《弟子规》总叙
解读《弟子规》总叙
引导语: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弟子规》的总叙的解读,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希望大家学好其中的知识。
弟子规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弟子规》具体阐述了孔子说的:“学生,在家里应当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对人恭敬而有礼貌,说话做事谨慎而严密,为人诚实而又守信用,对人有广泛的爱心的同时又要亲近品行高尚的人,做到这些之后如果还有多余的精力,就再去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
(《论语 ·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讲的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先后顺序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人学会做人的先后顺序。
弟子规 圣人训
【注释】弟子:1.弟与子,相对于父兄而言。2.泛指少年。3.学生。规:1.法则,准则。2.告戒。圣人:孔子。训:教导的话,教诲。
弟子:在《弟子规》里讲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时,弟子可以理解为“弟与子”;在《弟子规》里讲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踏实做人等良好行为时,弟子可以理解为“少年”;在《弟子规》里讲如何读书、学习等时,弟子可以理解为“学生”。
【解读】1.孩子们做人的行为准则,依据的是圣人孔子的教诲。
2.告戒孩子们的这些话依据的是圣人孔子的教导(“规”也有告诫的含义)。
首孝悌 次谨信
【注释】孝:尽心奉养父母。悌:敬爱兄长。谨:1.恭敬。2.谨慎小心。3.严格,严密。信:诚实,守信用。
【解读】做人首先应该尽心奉养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做到对人恭谨有礼,说话做事谨慎而严密,为人诚实而又守信用。
《弟子规》是一本儿童启蒙教材,是一本教育孩子的书。教育孩子先教什么?首先必须是“孝”!孔子说:“孝,是德的根本,教育一词产生的`基础是教会、指导人们如何行孝。”(《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从“教”字的构成,就可以看出“教”和“孝“密不可分,我们祖先把教会孩子孝作为头等重要的事情,教育孩子首先要教会他们对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好,其他都在后面排队。
在古代,“仁”和“人”是通假字,是可以通用并相互替换的,这说明我们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仁爱之心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也必须拥有仁爱之心才能更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孔子一生都在极力主张仁爱思想。仁爱之心应先从哪里开始?仁爱之心应先从与自己血缘关系最近的人开始,从带给自己生命并把自己抚养大的父母亲开始,然后是同一血缘关系的兄弟姊妹。
《中庸》中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第二十章》)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爱人,最重要的是爱自己的亲人。”
“孝”字的写法是“老”字下半截变成儿子的“子”,意味着老子护佑着儿子,儿子肩上背负着老子,上下两代紧密结合。“悌”字的写法是“心”字旁加上弟弟的“弟”,意味着哥哥时刻要把弟弟放在心上。
从“孝”和“悌”的造字组成上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多么重视家庭和睦。让孩子孝顺父母的同时,还要让父母亲护佑着孩子,显得“父慈子孝”;让弟弟敬爱哥哥的同时,还要让哥哥把弟弟放在心上,显得“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家庭才结合得紧密,才不容易生出事端,才不容易因家庭矛盾而四分五裂。
有的家庭为什么整天不得安宁?闹得鸡飞狗跳?最温馨的家反而成了一家人争斗吵闹的战场?究其原因,总离不开“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
古人说:“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大意是说,大道理讲了那么多,不过是让人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而已。
谨有三个含义:1.恭敬,比如一部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总在结尾处庄重地打上字幕“谨以此片献给…”;2.说话做事要小心谨慎,即谨言谨行或慎言慎行;3.严格、严密,即说话做事要严而不漏。
“谨”的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就是“恭敬”,即对人恭谨有礼。孔子对礼非常重视,既说过“不懂得礼仪,无法立足于社会。”(《论语•尧曰》不知礼,无以立也。)又在告诫他的儿子孔鲤时说过“不学习礼仪,无法立足于社会。”(《论语•季氏》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还说过:“一个人如果对人恭恭敬敬,彬彬有礼的话,就不会被人耻笑,遭受侮辱。”(《论语•阳货》 恭则不侮)
“谨”的另外两个含义就是:谨慎小心、严格严密。一个人说话做事应该谨言谨行、严而不漏,这样才踏实稳健,才容易走向成功之路。
“信”是言语真实、诚实,并且守信用。
孔子说:“一个人既不说实话,又不守信用,这样怎么能行?这就像大车或者小车没有车辕和横木衔接的活销,车怎么行走?”
(《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从“谨”和“信”的构字组成看:“谨”是言字旁,“信”中有言字,可见古人对“言”的重要性相当重视。要做到“谨慎”,首先要“慎言”;要做到诚实守信,“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泛爱众 而亲仁
【注释】泛:广泛,普遍。爱:仁爱。亲:亲近,接近。仁:指有仁德的人。
【解读】内心要对普天之下的人存有一颗仁爱之心,在对人有广泛的爱心的同时又要有选择性地亲近品行高尚的人。
孔子说:“关爱他人的人必然得到他人的关爱,憎恶他人的人必然也会受到他人的憎恶。”(《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
“亲仁”是亲近有仁德的人,对你有所帮助,有所提高的人,同时还要避免接触那些品行不端的人。
谚语里说:亲戚是上帝安排的,朋友是自己挑选的。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一天比一天进步,而子贡会一天比一天退步。”曾子问:“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孔子说:“子夏喜欢同比自己强的人相处,子贡却喜欢同不如自已的人相处。不了解这个孩子是什么样的人,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了;不了解一个人怎样,看看他所交往的朋友就知道了;不了解国君是什么样的人,看看他所使用的人就知道了;不了解这块土地状况如何,看看这块土地上长出来的草木就知道了。所以说:经常和品行好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进入种有芝兰的房间里一样,时间长了就闻不出芝兰的香气了,那是因为芝兰的香气已经与人融为一体了;经常和品行不好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进了卖鲍鱼的店铺,时间长了也闻不出鲍鱼的臭气了,那也是因为臭气已经与人融为一体了。储藏丹砂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成红色,储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成黑色。所以君子对所处的环境一定要谨慎选择。”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有余力 则学文
【注释】力:能力,精力。则:就,便,那么。文:文化,包括礼乐典章制度。
【解读】在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学一些有益的知识了。
在古代,学生们要学习、掌握六种主要技能,即“六艺”: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学、书法)、数(数学)。如果对应今天学生们上学所学内容,射箭相当于体育课,文学书法相当于语文课,再加上和古人相同的音乐课,数学课,共有四门课“乐,射,书,数”和古人所学的课程相同,那么只有“礼”和“御”,现在的学生不学了,而这两门课正是和人交往,立足于社会非常重要的“礼仪”课和实用性非常强的“驾车”课,可见现在学校开设课程对学生们着重于片面知识性培养,对学生们将来步入社会认识不足。
孔子要求学生们先学会做人,再去学知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知识“是当成学生最后一项学习内容的。现时社会很多家长和学校则要求孩子“全力以赴去学文”,这是一种本末倒置、舍本求末的行为,最后培养出来的是“木材”?是“人才”?恐怕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据报道,有一位大学教授在父亲去世后不久,就要求和母亲分割父亲的那一半房产,并签订了协议。这份协议要求由当时和母亲一同居住的大哥按当时的市场价支付他一万多元房钱,这份协议也都执行了。不料几年后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那套房子的价值也直线上涨了。教授到底是教授,再按现时的市场价屈指一算,自己亏大了!这怎么能行?于是就要求母亲按新的市场价重新分割父亲的那一半房产,母亲不同意,教授于是发扬“秋菊打官司”的精神,硬是把七十多岁的老娘拉进了法院,和老娘对簿于公堂,只有两个字:要钱!这真是:爹亲娘亲,不如钱亲啊!
孔子说一个人最先学的应该是孝,最后学的才应该是一些有用的知识,这句话真对啊!学知识都学成了教授,却还没学会做人最起码的孝,成了个认钱不认娘的教授,这教授教授成人中禽兽了!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就像一棵大树的树干,而知识就像这棵树的枝叶,拥有广博的知识可这棵树显得枝叶繁茂而郁郁葱葱。如果一颗树树干部分过细,枝叶却过于繁茂,那么过细的树干则难以承受枝叶的重量,稍有天灾人祸整棵树就有倾覆折断的可能。
如果做人做不好,知识越多给自己或他人或社会造成的危害越大。
我们既然作为“人”生存于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先学会“做人”;学会“做人”后再去学一些有用的知识,做一个“有用的人”。
第3篇:弟子规《总叙》注解
弟子规《总叙》注解
弟子规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弟子规《总叙》注解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弟子规《总叙》原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全文注解释义:
这三个字,可以很清楚地明了,“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无论老少,都应该来学学看什么叫《弟子规》。“规”的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懂的道理,做人应遵循的规范。【总叙】
一本书,它的开头总是会有提要,提要就是总纲领。看到总纲领,就能清楚地知道,它的内容所讲解的.是什么。所以,“总叙”就是勾勒出《弟子规》这一本书,最主要的纲领有哪几项。【弟子规,圣人训。】
刚刚有提到《弟子规》就是从《论语·学而》所摘录出来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的经典重要所在。此地讲的“圣人训”,我们狭义地来讲,可以说就是孔老夫子;广义来讲,都晓
第4篇:《弟子规》总叙 教案
《弟子规——总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学习重点:会背《弟子规》总叙。学习难点: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弟子规——总叙》。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2、教师领读。
3、同座之间互读,分组读。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家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全班齐读“总叙”。
四、《大舜的故事》——孝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