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2023-04-08 05:46:37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捅马蜂窝的孩子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识13个字,积累词语,能用“反驳”造句。

2.理解“反驳”的意思,并能够造句,了解马蜂的特性。

3.朗读课文,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段落。

4.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介绍作者

1.创设情境

齐读课题,问:你知道马蜂是一种什么动物吗?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资料,谁来说一说?(指名回答)

教师出示图片(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讲述:也就是说这种昆虫是有毒的,如果被蛰到,人可受不了,有的甚至会死亡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初步体会一下在文中的主人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马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特别是搜集资料的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2.介绍作者:

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冯骥才,当代作家,生于天津。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他的笔法视角独特,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咀嚼人生。

(二)诊断预习,排除障碍

1.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闯进 反驳 趁着 胆怯 耗尽 插上 剧烈

慌忙 尸体 胶水 绑起来 拖进 报复

纠正读音,指导书写:

(1)音:“胆怯”的“怯”的读音:(qiè)

“嬉戏”的“嬉”的读音:(xī)

“疙瘩”的“疙”的读音:(gē)

(2)字形:

绑:是捆、缚的意思,捆一般要用绳子,所以是绞丝旁;而“帮”字是“辅助,帮忙”的意思。

驳:右半部分上下不一样,上面是撇点,下面是撇捺。

(3)组词:

组词:闯()

绑()

闹()

帮()

尸()

慌()

托()

户()

谎()

拖()

2.根据意思理解词语:

反驳:提出反对的理由辩驳。反对。

指名回答,教师纠正,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试着用“反驳”造句,师生订正,学生修改。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检测,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字词教学,排除学习障碍,为学生深刻的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叙写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学生分析后同桌交流

教师总结(本文先写了我出于好奇心捅掉了马蜂窝,被马蜂蛰了(起因);通过马蜂与破坏他们家园的我奋死一拼的经过,让我感受到了毁坏它们家园是一种罪孽(经过);决心不再这种事(结果)。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学生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给课文划分段落。

2.讨论交流

第一部分:介绍爷爷的后院,引出屋檐下的马蜂窝以及奶奶和爷爷关于马蜂窝的对话。(1-5)

第二部分:讲述了“我”捅马蜂窝挨蛰的经过。(6、7)

第三部分:写被蛰的经过让我不能忘怀。(8-16)

第四部分:讲马蜂重建家园,我也不再伤害它们。(17-20)

【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从而感知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总揽全局。

3.练习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师生评价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散文,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了儿时的冯骥才捅马蜂窝的经过,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整件事分成四部分,脉络十分清晰。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听写词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同桌订正:

闯进 反驳 趁着 胆怯 耗尽 插上 剧烈

慌忙 尸体 胶水 绑起来 拖进 报复

2.说一说:本文是一篇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当代作家,按照_______________顺序,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件事。

(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冯骥才,写了我出于好奇心捅掉了马蜂窝,被马蜂蛰了;通过马蜂与破坏他们家园的我奋死一拼的经过,让我感受到了毁坏它们家园是一种罪孽;决心不再这种事。)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3.除此之外,我们还认识了马蜂这种动物,多少知道了它的厉害,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了解儿时的冯骥才捅马蜂窝的惊险过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字词,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利于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方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细致品味作品。

(二)精心品读深入体会

1.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你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在旁边作出批注)

(2)先自学,再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合作兴趣,乐于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师生交流:

(1)“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分析:爷爷奶奶的对话引起了我捅马蜂窝的好奇心。

(2)“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心战胜了胆怯”

分析:我的内心虽然恐惧,但是被好奇心战胜了。

重点分析第七自然段:

“非凡而冒险的行动”表现出我内心的扬扬得意;“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心战胜了胆怯”衬托了我的恐惧,但也透着儿童强烈的好奇心;

“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写出了马蜂数量多,飞起来的声音及气势让人吃惊。“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从声音、情态、颜色方面,写出了捅掉马蜂窝的具体情况,从“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我的紧张与害怕。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从这只马蜂的动作,写出了它不顾一切的气势,从“决心相撞”写出了马蜂拼死一搏的决心。

教师小结:通过我的心理变化、动作以及描写马蜂的词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你伤害了别人,就可能招来报复。

学生练习朗读,你能读出这种紧张而又疯狂的感受来吗?(指名读)

(3)“看到马蜂疯狂的样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忘记”

(4)“生怕马蜂在小门等着我”,被马蜂蛰了之后心有余悸,用一个谚语来说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5)“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

分析:听到马蜂蛰人后会死亡,我佩服它的这种激情和勇气。

(6)“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体现了我内心想弥补自己的过错。

(7)马蜂回来了,“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教师小结:这些感情变化充分体现了我们无论任何人,都应该懂得不能伤害旁人,不能毁坏别人的生活,每个家园都是可爱的,每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人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的交流,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以及捅马蜂窝时紧张而又危险的经过,由此让学生深深的体会,你伤害了别人,就可能招来报复,为此我们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三)深入体会,读写结合(二选一)

1.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出来。

假如你就是主人公的爷爷,或者是一直强烈要求捅马蜂窝的奶奶,你会说些什么“请你写出来。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2.这篇课文运用了什么方法?

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使人物和故事情节更加精彩,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我们无论任何人,都应该懂得不能伤害旁人,不能毁坏别人的生活,每个家园都是可爱的,每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人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马蜂保护家园与入侵者同归于尽的特性;从文中”我“的忏悔中,感受到不应该伤害马蜂,应该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保护自然,爱护环境。让我们一起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二选一)

(1)写一篇读后感

(2)搜集有关马蜂的资料和本课的相关内容,制作一期手抄报

第2篇: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昊天学校

方芳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检查预习情况,掌握本课的生字及新词。

2、通过朗读课文,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31 捅马蜂窝,说说你曾做过类似的事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认读

闯进

反驳

胆怯

耗尽

慌忙

胶水

教师提示:“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 ;“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ǐ”;“慌”字不要多一点。

2、观察每组字有什么不同,再组词。

邦()

去()

荒()

交()绑()

怯()

慌()

胶()

插()

尸()

拖()

胶()

播()

户()

托()

郊()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

4、评价朗读情况。

三、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我”把马蜂窝捅下来了吗,然后又发生了怎样的事呢?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2、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能自己解决问题,发展创造性思考。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1、由于幼稚,我们曾做过的一些冒失的事,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精读感悟

1、自学:

要求:(1)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想一想,每次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结合全文,理清“我”情感变化的线索,交流“我”对思想感情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认识。

4、重点理解

(1)课件出示: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提问:①把“涌出”、“迟疑”换个词,比较哪个词更恰当,为什么?

②“那多有趣”中,“那”是指什么?

③文对“我”、妹妹、马蜂分别作了哪些描写?中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④从文中找出比喻句,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⑤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⑥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用“——”画出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2)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3)文章的结尾“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

(三)总结归纳:

再读课文,说说读了本文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捅马蜂窝

强烈渴望→ 吃惊 →盼望 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第3篇: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捅马蜂窝》的第一课时。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捅马蜂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材分析:

《捅马蜂窝》似乎带着几分童年的苦涩,正是这份苦涩幻化为儿童成长的内驱力。作者冯骥才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忆。出于好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这种罪孽感使“我”下定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教学目标:

1.“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话、朗读、合作能联系课文有关语句说一说“我”情感的变化,引发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4.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我”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词语表中的词语。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品味语言。

4、体会童年时候的无知与莽撞源于天真无邪。

重点难点:

1、学习字词,积累词语表中的词语,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品味语言,体会童年时候的无知与莽撞源于天真无邪。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短语“捅马蜂窝”。比如:我把妈妈用1000多元钱买的化妆品拿去擦了,这下可捅马蜂窝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惹麻烦了)捅马蜂窝就是惹麻烦了,惹麻烦还可以用捅马蜂窝来形容,那么究竟是惹多大麻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捅马蜂窝》一课。

1、出示课题:*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捅马蜂窝教学设计(6篇)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捅马蜂窝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

未完,继续阅读 >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