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2023-04-15 07:13:07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掌握l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简单的化聚。

2、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不乱花钱的教育。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有序性。

教具准备

1、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的课件及人民币有关挂图。

2.1角的硬币10个,用胶布粘连在一起;1分的硬币l个,用胶布粘在一起。

3.学生每人一份配套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1.10十一是( )十 1个十有( )个一

2.一百有( )十十 一百有( )个一

3.2个十是( ) 5个十是( )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课件演示小朋友到超市购物的情境.引出买东西,要用钱,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板书:认识人民币)

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板书:元、角、分)

2.教学例1

教师:出示1分、2分、5分、1角、5角教学挂图,请小朋友分小组讨论两个问题。

(1)从哪里可以看出它是多少钱? (2)它是什么模样的?

3.教学例2

(1)出示一枚一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硬币。

(2)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一个1角硬币可以换几个1分硬币?1角=10分

(3)出示10个l角的钱,一角一角地数,数出10角用胶布粘连,把它贴在黑板上。又出示1元问:“谁知道l0角和l元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推出1元=10角。(板书)

(4)引导学生想一想:1元等于多少分?

三、巩固练习。

四、布置作业

1.填空。

(1)1张5角饯可以换( )张1角钱。

(2)1张1元钱可以换( )张5角钱。

(3)1张1元钱可以换( )张1角钱。

2.填空。

70分=( )角 3元=( )角

8角=( )分 10角=( )元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2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8页准备题、例5。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事物是变化的、发展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关键:

使学生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六、教具准备:

计算机及辅助软件

七、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⑴复习铺垫

同学们,过去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有关行程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在过去的知识基础上把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现在我们把一些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1、口答: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电脑辅助)

为什么这样列式,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回答?

2、在27届奥运会中,我国体育健儿勇夺28枚金牌,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现在我提议,以热烈的掌声祝贺我国体育健儿为我们取得的荣誉。

但是,鼓掌也很有学问,你们鼓掌时两只手是怎样运动的?从开始运动的地方,时间,方向及运动的结果等方面进行回顾,思考。

(边问、边答、边板书)

两手运动:

地点:两地结果:相遇

时间:同时

方向:相对(相向)

今天,我们就要从以前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转变为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二)引导思疑

1、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钟走60米,李诚每分钟70米。 (电脑辅助)

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华和李诚是怎样走的,结果怎样?

(电脑辅助)

2、⑴先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中走的时间是1分钟这一行。完成后利用电脑演示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的过程并集体校对答案。

问:走1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是怎样求出来?两人之间的距离呢?

⑵让学生把表格填完,利用电脑演示来校对

⑶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随着两人走的时间一分一分地增加,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怎样变化?两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发生什么变化?

当两人的距离是0时,我们就说这时两人怎样了(相遇了)两人运动的结果就是相遇

⑷同桌讨论: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距离有什么关系?(电脑辅助)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

信息窗1、自主练习1

教学目标: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人民币的兑换。

通过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对学生进行“以热爱祖国为荣”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本课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人民币的兑换是本课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人民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是王丽小朋友七岁的生日,她要用存了一年的零花钱为妈妈买一件礼物。你知道她存了多少钱么?老师把她的存钱罐带来了,咱们一起来看看。

二、新授

1.大家知道我国的钱叫什么?(认识人民币)我们可要爱护人民币,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整理分类,将人民币进行分类。

(1)按面值大小分:元、角、分;

(2)按质地分:硬币、纸币;

(3)按颜色分:红色、绿色;

(4)按版别分:新版、旧版。

3.出示一张人民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辨认的,并且按照我们的分类来介绍一下这张人民币。

4.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就像一家人,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1)一张1角的能换几张1分的?(1角=10分)

(2)拿起一张1元的纸币,你能拿出与我拿的`一样多的人民币吗?(1元=10角)

(3)一张5元能换几张1元?如果你有20元,你想怎样换?50元呢?

5.现在你能帮助王丽数出存钱罐中的钱吗?把它写在统计表中。

(6张1元=6元、2张5角=1元、5张2角=1元、10张1角=1元、2枚5分=1角、

3枚2分=6分、2枚1分=2分,合起来一共是9.18元,即9元1角8分)

三、自主练习1

观察图,说一说人民币的面值。知道硬币(5角、1元)和纸币面额相等,介绍我国发行的5套人民币。

你是怎样换的?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2—6

教学目标:

巩固人民币的认识及兑换。

教学重难点:

自主练习第3题人民币单位的改写题。

教具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1.自主练习

2:说一说

说一说玩具小猴和飞机各是多少钱?(注意:将元和元和在一起,角和角和在一起。)小组讨论、交流。

2.自主练习3:

(1)先自己做一做,再集体纠正答案。

(2)2元8角=( )角,主要考虑2元= ?角

(3)16角=( )元( )角,主要考虑10角= ?元

3.自主练习4:寄信

你寄过信么?寄信时同一邮资可以选择不同面值的邮票。看一看,寄这两封信分别需要多少邮资?

4.自主练习6:哪两种物品的价钱相同?

(1)认识生活中的标价方式。

(2)小数点的左边表示元、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右边第二位表示分,知道4.50元是4元5角。

5.自主练习5: 购物

模拟真实的购物情景。如果你想买一件,应该怎样付钱?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4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例6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减法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减法的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估算的合理性。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能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解决简单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导探究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或出示挂图)星期天,妈妈给了张强326元去买学习用品。他高高兴兴地来到商场的学习用品柜台。一会儿他就看中了两件,一件是随身听,标价为187元;一件是复读机,标价为525元。

(二)合作交流,探究方法

(1)看着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估算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板书)

①随身听和复读机一共大约需要多少元?

②张强有326元,如果买1台随身听大约还剩多少元?

③如果买1台复读机,大约还差多少元?

(3)谁能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汇报)

(4)其余两个问题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思考好了的同学把你的解决方法和同桌或自己的学习小伙伴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方法好,哪些组的方法多。(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参与、巡视、指导学生的讨论)

(5)把你们组的想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些组的方法好,为什么好?

(6)学生汇报。

①学生1: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0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00。估算525-326时把525看作500,把326看作300,结果大约是200。

②学生2:我们组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5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50。525-326中把525看作530,把326看作320,结果大约是210。

(7)能说一说你们组为什么这样估算吗?

(8)学生:因为买东西的时候要带足够的钱才能买回你所需要的物品,如果你带的钱不够,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的时候都把被减数看大一点,这样才有足够的钱去买东西。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吗?……

(9)总结: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时,最好采用被减数、减数同补(被减数补上的不小于减数补上的)或被减数、减数同去(被减数去掉的要小于减数去掉的),这样估算的结果才比较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10)把你最喜欢的估算方法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11)初步练习:6页“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1)完成课堂活动。注意让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七相关的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还有什么遗憾?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2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课型新授课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

七、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对知识一个内化、提升的过程。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谈收获环节是数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既可以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梳理,能让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可以是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梳理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后

反思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2篇: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篇一: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青岛版)

一、口算。

80-30=89-7=62+7=

71-8= 53-6= 79+2=

7-6+40= 70+18-60=

72+6-40= 30+39+5=

二、想一想,填一填。

1.9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它比100少 个一。

2.85比60多 ,8比46少 。40比9多 ,30比74少 。

3.34比7 ,也就是7比34 。

4.56加上 ,与34+30的和同样多。

5.99减去 ,与99加上 同样大。

6.90加上 ,比100少1。

7、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百位是第()位。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一个数个位上是2,十位上是8,这个数是28。()

2.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一个数里面有9个一,8个十,这个数读作89。()

4.45与54都有数字4和5,所以它们一样大。()

5.最大的一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相差1。()

四、文字叙述题

1.被减数是50,减数是6,差是多少?

2.62比7大多少?

五、把下列各数按要求排列起来。(10分)

(1)47、39、66、21、60、97、79

()<()<()<()<()<()<()

(2)45、27、58、69、84、56、92

()>()>()>()>()>()>()

六、比一比

45+4○5082—9○6153+9○6168+8○7552—9○43

七.我是小法官(在你认为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1、小兰做了27朵红花,小新做的比他多一些,小新可能做了多少朵?

29朵25朵40朵

2、明明做了90道口算,兰兰做的比他少得多,兰兰可能做了多少道?

52道80朵100道

八、应用题

1.家里一共有38个苹果,送给张奶奶8个,还剩多少个苹果?

□○□=□(个)

答:还剩个苹果.

2.鱼缸里共有26条金鱼,其中6条是黑的,剩下的是红色,红色鱼有多少条?

□○□=□(条)

答:红色金鱼有条.

篇二: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检测试卷

一、认一认,写一写。(每空1分,15分)

二、填空:(每空1分,16分)

(1)、1元=()角1角=()分

20分=()角4元=()角

1元3角=()角79角=()元()角

53分=()角()分50角=()元

(2)、填上合适的'人民币单位。

一盒彩笔7()7()一支铅笔8()

一个书包54()8()一个足球85()

三、在○里填上“>”、“<”、“=”:(12分)

4角5分○45分 8元6角○90角

9角9分○1元 57元○5元7角

61角○6元 1元3角○3元1角

四、连一连:(8分)

2元1元2角35元9角5角

五、计算:(每空1分,8分)

6角+9角=()角=()元()角

1元2角+8角=()角=()元

13元—7元=()元9元+6元=()元

1元5角-5角=( )元

六、换钱游戏:(每空2分,16分)

1、一张可以换()张。

2、一张可以换()张。

3、一张可以换()张,可以换()张。

4、一张可以换()张,可以换()张。

5、一张可以换()张,可以换()张。

七、钱币知识我知道:(5分)

1、我国使用的钱币叫()。

2、人民币的单位有()、()、()。

3、人民币按质地可以分为纸币和()。

八、解决实际问题:(20分)

1、买一只要8角,小敏付了1元钱,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

□○□=□()

答:售货员应找回角。

2、买一本要6元,一架玩具要9元。买这两样东西一共要付多少元?

□○□=□()

答:买这两样东西一共要付元。

3、

6角

6元4角8角

(1)小刚用一元钱买了一本练习册,应找回多少钱?

□○□=□()

答:应找回角。

(2)买1枝铅笔和1块橡皮,一共要用多少钱?

□○□=□()

答:一共要用角。

(3)两张5元纸币买一个文具盒够吗?

□○□=□()

答:。

3.小红和小刚共有14张画片,小红有8张,小刚有多少张?

□○□=□(张)

答:小刚有张.

4.幼儿园有23个灯笼,坏了3个。还剩多少个?

□○□=□(个)

答:还剩个

5、小兰和小军跳绳,小兰跳了17下,小军跳了9下

(1)两人一共跳了多少下?

(2)小兰比小军多跳多少下?

6、小红班有48人,小明班有40人

(1)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2)小明班比小红班少多少人?

7、一箱苹果36元,一串香蕉9元,一盒草莓8元,一箱梨20元

(1)一箱梨比一盒草莓贵多少元?

(2)一箱苹果和一串香蕉一共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篇三: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检测题(人教版)

一、连一连。(12分)

1、把钱数和相应的人民币连起来。(6分)

100元2元1元

2、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请连起来。(6分)

7角6角8角

4角3角2角

二、换一换。(9分)

1、1张1元能换()张5角,能换()张1角。

2、1张10元能换()张1元,能换()张2元。

3、1张5角能换()张2角和()张1角。

三、填一填。(40分)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10分)

1元=()角20分=()角

1角=()分50角=()元

4元8角=()角9元6角=()角

75角=()元()角27角=()元()角

2、数一数下面有多少钱。(6分)

10元5角2元5角2角2角

5元1角2角2角

()元()角()元()角

3、数人民币。(8分)

一分一分地数,数到10分,()张一分等于1张一角。

一角一角地数,数到10角,()张一角等于1张一元。

一元一元地数,数到10元,()张一元等于1张十元。

十元十元地数,数到100元,()张十元等于1张一百元。

4、换人民币。(16分)

一张一角可以换()张一分。

一张一元可以换()张一角。

一张5角可以换()张1角。

一张1元可以换()张1角。

一张10元可以换()张1元。

一张10元可以换()张2元。

一张5角可以换()张2角和()张1角。

一张1元可以换()张2角和()张1角。

一张1元可以换()张2角或()张1角。

一张10元可以换()张2元和()张1元。

一张10元可以换()张2元或()张1元。

四、算一算。(14分)

3角+4角=()角10角-5角=( )角

5角+3角=()角 8元-5元=( )元

8元+2元=()元 7角-4角=( )角

15元-6元=( )元

8角+8角=( )角=( )元( )角

7角+5角=( )角=( )元( )角

1元5角-5角=( )元

五、圈一圈。

1元钱可以买到哪些学习用品?(5分)

六、看图回答问题,并列式解答。(20分)

1.每件物品各买一个,最少要带多少钱?(5分)

2.用10元钱买了两样物品,可能买的是什么?(5分)

3.用20元钱买哪三样物品剩钱最少?剩多少钱?(5分)

4、10元正好可以买那两件减物品?(5分)

第3篇: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篇1: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测试题(青岛版)

一、口算。

80-30=89-7=62+7=

71-8= 53-6= 79+2=

7-6+40= 70+18-60=

72+6-40= 30+39+5=

二、想一想,填一填。

1.9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它比100少 个一。

2.85比60多,8比46少。40比9多,30比74少。

3.34比7,也就是7比34。

4.56加上,与34+30的和同样多。

5.99减去,与99加上 同样大。

6.90加上,比100少1。

7、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百位是第()位。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0分)

1.一个数个位上是2,十位上是8,这个数是28。()

2.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一个数里面有9个一,8个十,这个数读作89。()

4.45与54都有数字4和5,所以它们一样大。()

5.最大的一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相差1。()

四、文字叙述题

1.被减数是50,减数是6,差是多少?

2.62比7大多少?

五、把下列各数按要求排列起来。(10分)

(1)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数学书P46-P48例

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掌握1元=10角,懂得兑换人民币。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情感。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 1元=10角。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人民币买卖东西,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目前正在流通的人民币若干。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

(课件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2.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3.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人民币。(板书课题)

4.出示学习目标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第一课时认识人民币

单位:荣和完小

授课人:刘志军

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教学重点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CAI演示)(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2)、操作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案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具体地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购物的活动中认识人民币。单元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简单计算。

2、难点: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关键:组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观察、多操作、多实践,熟记“1元=10角、1角=10分”的进率。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教案

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人民币的认识以及简单计算: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变化及变化原因

1.将人民币的认识分为大面额、小面额两段认识,并大大简化简单计算的内容。之所以这样变化,首先是因为虽然人民币是生活中非常必要也常见的东西,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用的经验也很少(如买文具、买票等多是大人代劳了),即使用也是用小面额的人民币(20元以下)。

其次,是考虑到教学人民币的目的。我综合所查资料觉得,其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作为认数的丰富素材(如数的组成、据给出的写数;认识小数的意义等);二是作为理解计算(理解算理)的素材(这一点在日本教材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可能和日币的体系有关系:100、1000、10000面值的日元),我国主要是小数的计算。

因此我们分两段来认识人民币,且以小面额和进率的认识为主;再加上计算知识的限制,计算也是比较简单的,改变了原来用小数呈现价签再要求计算的内容,只有简单的单位换算和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含复名数)。

2.增加数学背景知识的内容。

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关于元、角、分简单的加、减计算;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有序罗列和尝试—调整策略是解决问题最基本的两种方法;

3、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罗列的有序性和尝试—调整的方向性。

教学难点: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有序思考的培养。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我会填

1元5角=()角

32角=()元()角

46角=()元()角

5元=()角

2、我会算

你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并为新课内容做好准备)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学例7(课件播放)书店里新进了四种杂志......老师提问: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哪两种杂志? 老师提问:“正好”是什么意思?

学生发表意见,老师总结“正好”在这里的意思。(“正好”就是“刚刚好”或者说“正好”就是“不多也不少”)

生1:画报和连环画。

生2: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老师问:同学们是怎样想的? 生1: 6+7=13 生

未完,继续阅读 >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