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毕业论文

2023-05-12 07:12:47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关于现代文学毕业论文

关于现代文学毕业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现代文学毕业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现代文学毕业论文1

现代文学在中国社会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呈现了个性解放和民族救亡的文学主题,它在作品形态、美学风貌和文本传播方式等众多方面都与中国传统文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现代文学经典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以影视媒介形态走进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这种影视读图的方式在拉近了现代文学经典与大众的距离的同时,也使现在文学在新媒体语境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和挑战。对电子媒介形态下的现代文学经典进行研究,可以构建一种开放的文学思想,修复和重建现代文学经典与大众之间的关系,拓展现代文学经典的审美经验,从而促进其精神价值的延传。

一电子媒介时代与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播形式转换

在传播学视域下,文学经典的传播、阐释和流变深受媒介形式变化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起初以报刊为主传播媒介,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影视、网络等新型传播媒介逐步取代了传统的传播媒介,媒介符号与话语模式的变革也构建了不同文学经典的呈现形态,自此现代文学经典逐渐以影视这种全新的电子媒介形态进入公众的视野。下面,我们将从现代文学经典的人物、叙事以及主题意义等角度阐释现代文学经典在电子媒介中的转换。

(一)镜像语言的转换与现代文学经典人物的形象解读

影视是一种直观性的媒介表现形式,它对现代文学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表达中渗入了不同元素,重塑了现代文学经典中的人物形象。

1经典人物性格丰富立体的跨世纪传播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顶峰,他的多部作品堪称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他的作品寓意深刻,通常采用复调的叙事模式,作品中对人物性格、形象、心理等方面的刻画复杂多变,因此,对鲁迅文学经典作品的影视改编难度较大,对导演和演员都极具挑战性。1956年鲁迅逝世二十周年之际,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桑弧拍摄了电影《祝福》,该片成功地将小说中的文字语言转化成了镜像语言,并对原著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更加多维立体的再塑造,淋漓尽致地还原了鲁迅原著冷峻、凝重的风格特征,是现代文学经典改编的成功之作。影片把握住了原著人物的神韵,用形象的画面和强烈的动作,塑造了善良、忠厚、生动的祥林嫂形象,并创造性地增加了砍门槛的情节,用镜像语言更加丰富、柔和地表述了祥林嫂这个人物的精神反抗性,准确解读了原著中所蕴含的渴望民众抵抗封建专制,树立起现代意识的期待。

2经典人物形象主体意识的尴尬转换

现代文学经典一般具备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的特征,在主题上呈现出时代性与史诗般的创作风格,充分体现了时代当下性与历史穿越性的统一。现代文学经典作品还十分注重在客观的历史语境和社会关系中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把握人物的情感和行为,通过错综复杂的情节变化来凸显人物的多元和复杂性,创造出多维、立体的人物形象。19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文学作品是现代文学中呈现出时代痕迹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茅盾的《林家铺子》《子夜》《春蚕》以及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茅盾的经典作品《子夜》于1981年被改编成电影,导演桑弧在创作时承袭了原著作者的思想,影片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冲突等方面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以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吴苏甫作为中心人物,讲述了他从雄心勃勃到破产失败最终买办化的悲剧命运,准确契合了原著的主题思想。虽然电影用镜像语言对原著中最精彩的人物细微的心理刻画进行了准确清晰的视觉化转换,但是影片还是在新的社会语境中遭受了冷遇,并没有得到观众的赞同和欢迎。其原因在于电影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吴荪甫英雄形象与悲剧命运之间缺乏影像表述张力,在对人物的演绎过程中,未能将原著人物的艺术魅力和英雄魄力与社会矛盾的悲剧性诠释到位。经典原著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将吴荪甫这一个生不逢时的民族资本企业家的英雄形象放在当时复杂混乱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关系中去刻画,展示了他作为中国特殊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英雄代表所经历的悲剧人生是由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造成的,他的失败代表了中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悲剧。这一人物形象在改革开放时期上映是不合时宜的,吴荪甫所代表的警示意义在此时传播难以让经济快速发展中急于奋斗致富的观众产生共鸣,以至于遭到了时代质疑。

(二)网络技术与现代文学经典的'叙事演绎

当代传播技术对现代文学经典的叙事演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文学经典,它主要借助文学的媒介性特点,通过媒介在文学作品、作者、读者、受众之间实现某种交流与交换,以达到互通的目的,这是文学在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属性。在现代社会中,报刊、电子媒介、网络媒介、通讯媒介不仅是现代文学的一种传播性的工具,也是一个使现代文学弱化、迷失、失序、悬置与重构的后现代媒介阶段。它使现代文学经典在碎片式的微博解构、图像霸权的影视演变中丧失了原始的权威性,使文学叙事发生了形态上的蜕变。以网络技术为视角,在应用层面上运用超文本和超媒体可以对现代文学经典的叙事文本结构进行无限的衍生、拼贴,使文本叙事话语得到最真实的演绎。在印刷媒介中是不能够实现任意文本的相互链接的,文本中的目录、注释、索引也只是一种固定式的矢量链接方式。而应用网络技术中的超连接模式的电子文本的超链接则是一种多对多的映射模式,它远远超出整个单独的文学文本范畴,可以实现任意方向上的全放射性链接。当现代文学经典文本在被移植到网络之后,拓展了叙事的包容性,打破了顺序、完整、线性的原始叙事结构,在超链接技术下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新的叙事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超文本技术使现代文学经典实现了滑动的超文本叙事。现代文学的网络超文本叙事突破了传统印刷媒介中的封闭性叙事系统,将现代文学叙事中的碎片信息完全由意指活动生成。二是网络超文本技术使现代文学经典形成了复数的超文本叙事。传统的印刷媒介中的现代文学作品在叙事中具有唯一性、中心性和统一性,是单数的文本叙事,而网络中的超链接技术则使得原本单数的现代文学文本成为了复数的超文本叙事。三是网络超文本技术对于现代文学经典而言是一种可无限书写的超文本叙事。传统印刷媒介中现代文学经典叙事是一种静止的、严肃的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叙事,这种封闭的媒介使读者被禁锢在作品之外的阅读接受中,而网络中的现代文学则变成了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可无限书写的超文本叙事。由此可见,网络时代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现代文学的叙事方式,超媒体的运用突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接受的时代性局限,使文学文本叙事更加丰富、生动且更具时代感。

二现代文学经典与电子媒介的技术解析

1现代文学经典艺术形式的影像化处理

在当代的社会和文化转型中,以影像作为表征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势态,消解着文学经典的灵韵与深刻。在图像所建构的后现代话语中,以影像特有的直白与留白、运动的当下与潜在的记忆以及可视与不可视的时空结构等视觉理论中实现现代文学的视觉化创作,可以为现代文学经典的媒介形态转向提供新的视野和影像审美机制,从而建构起现代文学意义体认和影像感知体验的多语义交叉的审美范式。一些现代经典改编成的影视作品都在固定的影像框架中展示出一种与人文语境相契合的深刻文本空间形态。文学经典影视改编往往突破了传统视觉功能的感官审美属性,以直白、轻率的视听感官影像占据主导,以文本深刻的审美机制作为影像的主体,这种影视的直白与留白是对文学语义的再生。它突破了现代文学经典的单一性和文本叙事的压制,构建出影像表意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的阐释空间,使现代文学经典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实现其审美价值。在现代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中,空间的建构也是影像形式建构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将时间经度与空间纬度动态结合,是影像时空表意机制内在逻辑的一种度量,也是对运动与记忆的审美体验的重设,它为现代文学影视改编提供了文本空间叙事的重要表述方式。影像这种时空的动态叠合的叙事策略打破了单一的、线性的因果联系叙事,它用共时性的交错形态取代了以时间推进为主的历时性叙事,在多元并置的空间中多维度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感知形态。赋予影像以时空参与感,使影像运动的当下时空具备了潜在记忆无限开放的表征。

2现代文学经典在网络传播中叙事表意的拓展与变异

网络传播技术成功拓展了现代文学经典的叙事功能,在电子媒介传播中,对现代文学经典叙事表意功能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超链接技术与叙事表意互文性拓延。互文性即文本间性,是指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它是文学作品中从文本的形成到阅读再到文学意义的生成和文化话语的参与的吸收与改造过程。在电子媒介时期,随着文本传播的效率和范围的变化,互文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数字时代的电子媒介的传播方式是树型网状叙事传播,网络的超文本链接技术使现代文学经典实现了多维、立体的叙事模式,也使文本互文性进一步扩张,从而建构了一个超文本技术特有的叙事表意系统。二是电子媒介环境与叙事语言的陌生化。网络传播中的现代文学经典的文本语言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它以全新的表述形式来迎合数字时代人们的语言接受需求,增加了现代文学经典的体验感受和认知阻力,使现代文学经典叙事语言在传播中保持了生命的活力。电子媒介所建构的话语空间也使现代文学经典语言叙事更为陌生化。三是数字化语境推动了现代文学经典叙事模式个性化的演绎。现代文学经典的叙事模式在数字化传播中,不仅传承了原经典部分,也对文学文本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再创造和极具时代性的演绎。以互联网为主的数字媒介削弱了精英话语权,增强了信息交流频率,有效拓展了人际传播范畴,它使现代文学经典的传播更为个性化,也丰富了现代文学经典的叙事模式和表意空间。

三结语

现代文学在中国社会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媒体语境下,现代文学经典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对电子媒介形态下的现代文学经典进行研究,可以构建一种开放的文学思想,修复和重建现代文学经典与大众之间的关系,拓展现代文学经典的审美经验,从而促进其精神价值的延传。

关于现代文学毕业论文2

一、动荡时代中的草原文学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反映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变化为主线的文学发展轨迹,特别是描绘出中国文学在外国文学影响下,逐渐形成中国现代的民族风格与特色的过程。文学的发展与20世纪的历史主流密切相关,在外部世界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文学也呈现了沿海与内陆、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也就是现代都市与乡土中国的并存、对峙与互渗。草原文学的写作客体,即中国的五大草原区由于地处边塞,地广人稀,加上交通闭塞,与中国内陆地区在经济和文化发展商始终无法等量齐观,甚至在青藏草原区、新疆草原区中文人创作还寥寥无几,这一切都注定了五大草原区在时代动荡中的边缘位置。经济落后,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文化闭塞等因素都使得草原文学无法以积极地姿态参与中国现代文化的论争与探索。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端木蕻良的草原文学创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端木蕻良的草原文学创作并不成熟,但他使得草原这一承载着独特地域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学对象正式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的关注视野,以一种乡土文学的缩影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率先发声。

二、科尔沁草原的文化养成

端木蕻良之所以能将草原文学率先引入现代文学与其长期受科尔沁草原文化的浸染,从而形成了具有草原文化特点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端木蕻良早年在故乡科尔沁旗草原的生活经历对其思想发展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将自己的出生地描述为科尔沁旗草原上一个叫鸶鹭树村的屯子(端木的出生地辽宁昌图在历史上划归科尔沁旗)。端木的祖父曹太曾经为官,是公认的辽北首富。父亲曹铭曾任清末昌图县税捐局官员,年轻时热衷兵法,曾在江南游历数年,见多识广,思想也较为开明。端木生长在草原上,这里有他儿时的记忆和青春的足迹,这里也有熟悉的父老乡亲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草原给予了端木创作的灵感,也是他的情感寄托。他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以及《遥远的风沙》《鸶鹭湖的忧郁》《憎恨》《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等许多小说,都以草原和故乡东北的土地为背景,展现出在民族与阶级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的灾难和战斗。作家怀著忧郁的心情眷恋故乡的土地,为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而愤怒。在他的作品中大草原辽阔壮丽,充满着原始和野性之美。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中,端木以草原为背景,通过叙述草原首富丁家的发家、衰败过程展开了草原上二百年间围绕土地开发争夺演进的历史画面,凸显了土地在人的生存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土地主宰着人的命运,土地的归属决定了人的地位和生活状态。丁家依靠土地发迹,又倚仗土地剥削农民,使本应是土地真正主人的农民沦为土地的奴隶。端木把土地和人类社会、历史与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都生在土地上,都是土地的儿子。只有土才是儿子真正的母亲。人们把自身和母亲共同呼吸的血管,在降生的第一天割断,埋在地上,这就可作为人与地立约的记号。[3]端木试着从生产关系,以及物质的占有与分配方面,来看待在这片大草原上所反映出的许多人物和事物。土地是地主与农民生产关系矛盾的症结,正如端木在《科尔沁旗草原后记》中所说:这里最崇高的财富是土地。土地可以支配一切,官吏也要向土地飞眼的,因为土地是征收的财源,于是土地的握有者,便作了这社会的重心。地主是这里的重心,有许多的制度、罪恶、不成文法,是由他们制定的、发明的、强迫推行的。用这重心作圆心,然后再伸展出去无数的半径,那样一来,这广漠的草原上的景物,便很容易的看清了罢。在几百年的历史中,土地制度极为不合理,地主想方设法拼命兼并土地,然后再以土地为资本不择手段地剥削农民;农民由于没有或失去土地,则遭受着无穷的屈辱和苦难,农民与地主较量,与强盗斗争,揭竿起义,以土地为轴心展开历史的广阔画面;以一个家庭的兴衰浓缩了时代的变迁,表现出一种波澜壮阔的宏伟气势。

三、个性人物与地方特色

端木蕻良对于现代文学的贡献在于将草原文化以个性鲜明的人物和独特的地域色彩呈现给世人。端木善于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主人公丁宁和大山,一个是坐拥土地的地主后代,一个是寸土全无的无产农民。围绕土地,他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人格对抗和尖锐的阶级对立。丁宁受过现代教育,想回乡作一番事业,但他习惯了骄横放纵的生活,性格中的懦弱乖戾使得他并没有能力把现实变得更好,反而与土地更加疏离。大山是草原之子科尔沁旗的雕鹗,他的号召力和同情心,做事果断的性格,都与土地有着天然的亲情。丁宁的矛盾与困惑使他渐渐陷人绝望,而大山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端木的小说充满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东北幅员辽阔,民风淳朴粗犷在他的心底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家乡,他这样描述:跟着生的艰辛,我的生命,是降落在伟大的关东草原上。那万里的广漠,那红胡子粗犷的大脸,哥萨克式的顽健的雇农,蒙古狗的深夜的惨阴的吠号,胡三仙姑的荒诞的传说这一切奇异的怪忒的草原的构图,在儿时,常常在深夜的梦寐里闯进我幼小的灵魂,[4]小说充满了东北农村的风土民情的描绘。小说中写到了丁家以萨满教作为护身符,掩盖了土地兼并的阴暗手段,在神秘的跳大神仪式中,胡三仙姑的一番谮言谶语让愚昧的人民相信了神祗庇佑的丁家不可侵犯。村民也只能通过神秘的宗教形式来排遣现实的苦难,以此求神祛病除害,保佑土地的收成。这些带有时代与地方特色的民俗都在更深层面上触及了民族心理与文化特征。

四、对待草原的复杂情感

端木蕻良的草原文学创作在现代文学之中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作家主体复杂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对待写作客体草原上表现出复杂的情感线条。端木出生于1912年,正值清末与民国初年的时代交替。作为清王朝的祖宗发祥之地,东北最初是封禁的,后来受闯关东的移民潮的驱动,禁垦区陆续开放,土地的买卖与兼并逐渐形成高潮。草原上的农耕的生产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阶级的压榨,使原本雄迈、超人的、蕴蓄的、强固的暴力和野劲的草原儿女承受了过多的苦难,一面是畸形、动荡、病态的社会与人生,而另一面是草原的原始富饶与生机盎然,两者构成了极大的反差和不和谐。端木最终还是抱着乐观主义的态度,认为东北农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必然崛起,焕发出粗犷强韧的灵魂。在小说的结尾,九一八事变后,农民、土匪、马贼统统加入民族反抗斗争的洪流。端木内心深处对草原有着复杂的情感。一方面,草原的辽阔天然,它所孕育的原始生机、自然和谐是端木非常向往和崇拜的,草原常常带给端木生存的意志和力量的支撑。我每一接触到东北的农民,我便感悟到人类最强烈的求生的意志。我觉得我自己立刻地健康起来,我觉出人类的无边的宏大,我觉出人类的不可形容的美丽。而另一方面,草原本身所代表的原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与现代文明的进程难以避免地发生碰撞。端木希望改造草原的原始面貌,调和草原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使草原重新焕发生机。在《科尔沁旗草原》中,丁宁认为原始野力与现代文明只有互为镜子才能认识彼此的优势和缺陷。丁宁对春兄说,他(大山)也和你一样,缺乏一面镜子,也可以说缺乏一种教育,教育你们认识你们所代表的这雄阔的草原的力量。另外,在看待草原上特有的传统文化与民间风俗上,端木也是以批判与反省的眼光看待其中蕴含的民族性格的消极方面,以此揭示出民众在走向反抗之路时的精神重负。端木从内心中希望草原儿女在不断地珍视美好与面对现实中改造草原文化,使草原恢复生机,变得更健康更美丽。

第2篇: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

三、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2、创造社:创造社是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刊》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3、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刊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国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4、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创作风格生动、幽默、泼辣,对中国现代散文了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三美”诗论: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这是由闻一多倡导的,是他对新诗理论做出的贡献。“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6、《女神》:《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作56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凤凰涅般木》和《女神之再生》。在思想内容一,《女神》强烈地体现了“王四”时代那种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赞美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瑰丽的色彩、英雄的基调、自由的诗体形式等构成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四、简答题

1、简析《女神》的爱国情思。

(1)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女神》的个性解放要求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是个性解放不仅是个性本身,而是将个性解放作为社会、大众、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个体与社会、大众、民族、国家融为一体了。第二是个性解放要求既表现为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也表现为破坏一切旧物(包括旧我),实现新“我”精神。(2)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这是和上述个性解放要求密切相关的一个内容。对黑暗罪恶的旧世界旧中国及一切旧事物旧礼教的反抗叛逆精神是《女神》的主要精神。

(3)爱国情思的抒发。这和上述两点内容有密切联系。对旧中国的憎恶和反抗,对理想中的新和祖国的热爱,为新生祖国献身,是爱国情思的主要内容。

2、简答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答:(1)自我的写直。郁达夫虔信法朗土关于“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断言,他的小说大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2)感伤的抒情。郁达夫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并且把“情调”二字视为衡量小说优劣高下的主要标准。以抒情为艺术中轴,他的小说通常都没有完整的情节,更不去经营情节的曲折、紧张,他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坦诚率真地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

(3)结构的散文化。郁达夫的小说既以抒情为中轴而轻视情节的营构,也就造就郁氏抒情小说的散文化倾向。(4)流丽、清新的文笔。郁达夫具有深湛的文学修养与杰出的文学才华,他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一如春水行云,流动感强,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

3、简答《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答:《女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理想主义强光照亮了诗集中大部分的诗作。(1)《女神》采用了内在情感化、极化以及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

(2)在想象方式上则具有想落开外的奇特想象,与本来形态相距极远或改变性的极度夸张。

(3)在形象描绘方式上则充满了昂奋腾越的音调,浓烈瑰丽的色彩,恢宏勇猛的形象,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4、简答《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答:(1)《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鲁迅经常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来表现人物。(2)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3)很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风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

(4)小说结构形式新颖,体式繁多。

(5)语言上以口语为基础,具有简洁、洗练、生动、峭拔的特点。

5、简析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缺失。

答:“问题小说”产生于文学革命,经文学研究会的理论阐释和冰心、叶绍钧、王统照等文研会作家的创作而呈一时之盛,也和当时介绍易卜生的“问题剧”及俄罗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有关。“问题小说”广泛地涉及人生的各种问题,如婚姻恋爱、教育、家庭、儿童、社会习俗等等问题,敏锐地感悟并批判了种种社会问题的弊端,其中最为作家关注的是人生意义这一根本问题。“问题小说”表现了作家关心社会现实的精神,使“五四”文学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理性批判精神。“问题小说”的不足之处是艺术上带有观念化,抽象化的缺失,未能致力于鲜活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与“问题小说”同时的戏剧方面的“问题剧”,其特点意义及不足与“问题小说”基本相同。

6、简答周作人小品散文艺术风格。

答:(1)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2)恬谈从容,真率亲切,笔调流畅,舒徐自在。(3)简素质朴,庄谐并出,“简单味”之外有幽默味、苦涩味。

7、简答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

答: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其实出特点在于: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雪花”自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执著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在他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徐志摩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来增加诗的韵律感。

(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徐志摩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各有变化,不大拘泥;讲诗的形式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4)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徐志摩的诗富于想象力,自然也容易表现为文词的丰富,词藻的华丽、浓艳。

五、论述题

1、举例分析阿Q形象。

答:(1)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其特点是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消除耻辱,取得安慰。比如阿Q虽然用“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来解脱被人揪住辫子在墙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的难堪的局面,虽然在赌赢的一堆洋钱被抢走后用自打耳光而以为是打别人的耳光的“转败为胜”的办法来“战胜”对方,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实际上处处是一个失败者。

(2)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他连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多也觉得“大失体统”。他很自尊,可偏偏头上有几个癞疮疤,因而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阿Q既自尊自大而又最能自轻自贱,这两种对立的东西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着。(3)阿Q还欺善怕恶,怕强欺弱。他遭到失败后往往不敢向真正的敌手作斗争,比如被赵太爷打了耳光,他不敢抗议;换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他也不敢抗争。却转而向弱小者去报复。他的调笑小尼姑、与王胡以及小D的打架,都是他怕强欺弱的典型表现。

(4)此外,阿Q还十分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麻木、健忘。他的糊涂和麻木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一生,如画圆圈时的思想状态,以及游街时竟因没唱几句戏而“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等等,都是精神极端麻木的突出表现。

2、分析《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答:《屈原》在一场正义与邪恶的决战中全力塑造了屈原的崇高形象。剧中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卓有远见的政治家,也是古代一个人文主义者。面对秦国的步步进逼,他从祖国人民的利益出发,提出“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和政治主张,面斥秦使张仪的阴谋。受到陷害后的屈原从申述、规劝转而抗争,处处表现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而把个人的安危、进退、荣辱完全置于度外。被关进东皇太一庙后,屈原也不向淫威和死亡屈服。在“雷电颂”中,他希望自己的生命与自然同化,把一切黑暗的势力摧毁。这时的屈原已融聚了作者的理想而成为光明的化身、力量的化身,其性格发展到了顶点。最后屈原为卫士所救,潜到汉北,以图再起。这种处理显然寄托着作者希望正义的力量不被杀绝而能因风而生的愿望。郭沫若塑造的屈原形象,是反抗强权、捍卫民族利益的志士的形象,在当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3、分析闻一多的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

答:贯穿《红烛》与《死水》的诗魂,是闻一多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思。(1)歌颂祖国、思恋祖国。闻一多的笔下流泻出浓烈的思乡念国之情。在《孤雁》一诗中,他以流落失群的孤雁自比,从内心深处发出“不如归去”的慨叹。

(2)反帝反种族歧视。留学美国的闻一多目击帝国主义的腐败、丑恶,感受着民族歧视的心理压力,他在一些诗篇中抨击了“金元帝国”的罪恶,护卫民族尊严,抒写华工的劳碌和遭受凌辱的境遇,喊出对民族压迫的沉痛抗议。(3)对军阀统治下的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在他的诗中,真实地描绘了军阀混战造成生灵涂炭的凄惨景象,表现了劳动人民在死亡线上啼饥号寒的悲苦生活,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4、以《死水》为例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体诗理论。

(1)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乐、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最满意的试验”的力作。全诗五节二十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九个音节),这九个音节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韵律感很强。

(2)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他的诗注得色彩对比,使诗画相通,令人目迷五色。

(3)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也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整齐之感。建筑美是“三美”诗论中闻一多的着急之处,在新诗形式美的探索中别具一格。

第3篇:现代文学

名词解释:

1.郭沫若:原名开贞。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剧作家。具有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由他

发起成立了创造社。代表作《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同时在戏剧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作品《屈原》,《虎符》等都是现代杰出的话剧作品。

2.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他为中国现

代文学奠定了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的优秀传统,因此被称作“民族魂”和“新文化的方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他开创了中国新文学另一种新形式即杂文。创立了农民,知识分子这两种崭新的小说题材模式。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3.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他被授予“人民

艺术家”的称号。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城市下层居民的生活,因此也被称作“市民诗人”。其作品中总能流露出浓重的“京味儿”。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二马》,《四世同堂》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

鲁迅 原名周树人,,豫才.著有小说《呐喊》(内有《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故乡》等名篇)《彷徨》(内有《祝福》、《伤逝》等名篇和《故事新编》)

胡适 代表作《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终身大事》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公开发表的话剧剧本

茅盾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小说大家。代表作《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叶圣陶 原名叶绍钧,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稻草人》; 沈从文 原名沈岳焕,代表作《边城》是“牧歌”式小说的代表。

郁达夫 1921年,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其的创作受日本文学影响颇深。相应地,日本评论者也对他的作品高度关注。大江健三郎认为郁达夫是“亚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著名小说:《银灰色的死》《一个人在途上》《沉沦》《南迁》《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离散之前》《薄奠》《迟桂花》《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现代文学毕业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现代文学毕业论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