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学设计

2023-05-25 07:14:42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项链》教学设计

《项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理解生动、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3.通过分析路瓦栽夫人的形象,认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们的侵蚀毒害。学习借鉴小说主人公诚实守信的品格和遭遇厄运不沉沦,逆境中顽强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理解生动、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

故事情节的偶然性与人物不幸遭遇的必然性。【教学方法】

1.通过导读、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把握人物性格。2.通过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向往美好生活,这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但如果一味不切实际地梦想享受豪华、舒适的生活,就会葬送一个人一生的幸福。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就为满足一时的虚荣付出了10年的代价。今天,我们就走进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探寻酿成她悲剧的原因。

二、字词检查 1.读准下面的字音:

寒伧(chen)奢(shē)华 黯(àn)淡 粗陋(lòu)佳肴(yáo)惆怅(chóuchàng)请柬(jiǎn)债券(quàn)契(qì)约 租赁(lìn)账簿(bù)油腻(nì)誊(téng)写 2.解释下列词语: 资质:人的素质。艳羡:十分羡慕。寒伧:不体面、寒酸。惆怅:忧伤、失意。

自惭形秽: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准音、说出义。

三、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羊脂球》、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善于从平凡琐屑的事中,引出有声有色的故事,使人情世态真相毕露,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尤其是别具匠心的构思布局和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尾,细腻、深刻的人物心理和惟妙惟肖的细节描写,以及精彩生动的人物语言和简洁、质朴、优美的文体风格,处处显示了作家高超的艺术技巧。他的文章如一泓清水般清新流畅,又不乏幽默机智。

四、理清思路,分析小说构思的精巧 1.整体把握课文

提问:文章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从结局往前看,连续发生了哪些事情? 要求学生速读三分钟,从文章的结局往前推,导出文章的结构:收请柬──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发现真相,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小说的情节曲线。

(从结局往前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2.阅读课文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最精彩的语段朗读,教师用多媒体配乐。(配乐朗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3.研读课文:分析小说精巧的构思

提问:从文章的内容看,大家不难理解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可以说它是合乎情理的。有什么根据吗?

提示:小说情节中有三处先设伏笔,后明真相。

参考答案:项链是赝品,直到最后才道破,不仅使主人公大吃一惊,也使读者感到十分意外。看似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在文中,作者三次做了巧妙的暗示。

讲解:作者三次做了巧妙的暗示:

(1)借项链时,女友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2)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已表明项链不是什么贵重物品。

(3)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这就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这样描写就更能增加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深思。

作品在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局令人拍案叫绝。玛蒂尔德品尝十年的艰辛才发现那是假的,悔恨、辛酸也会一齐涌上心头,读者也深感惋惜、不平,总觉言犹未尽。正因如此,才引来了许多的读者续写。

小结:小说以项链为线索,按借、丢、赔的过程展开,最后点出是假项链。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精巧,令人回味无穷。

五、随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红颜色字的注音、书写无误的一组是()。A.誊写juàn

契约qì

惊骇hài

妩媚wǔ B.膺品yàn

租赁lìn

奢华shē

帷幕wéi C.惆怅chàng 账薄bù 寒伧chèn

丰韵 yùn D.鲈鱼lú

瘦削xiāo 懊恼ào

债券 quàn 2.下列句子词语运用准确的一项是()。

①住宅的寒伧,墙壁的,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②她

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③原来就是佛来思节夫人,她

年轻,美丽动人。 ④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陈设着

的木器,珍奇的古玩。 A.①黯淡

②陶醉

③依旧

④精巧 B.①黑暗

②沉醉

③依然

④精美 C.①黑暗

②陶醉

③依然

④精巧 D.①黯淡

②沉迷

③依旧

④精美 参考答案答案:1.B 2.A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它内在的原因。那么造成玛蒂尔德的悲剧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本课我们就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造成其悲剧的根源。

二、分析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1.序幕部分对刻画玛蒂尔德有什么作用?请说明它与后面情节的关系。提示:通过现实与“梦想”的对比,尤其是七个“梦想”的心理描写,分析对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的作用。

参考答案:通过现实与“梦想”的对比,写出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醉心奢华,渴望过上流社会贵夫人生活的心理,为下文写她参加夜会而赶制新衣及借项链作了充分的铺垫。讲解:这部分写了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交代了她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属于小资产阶级,不甘心过寒伧的生活,梦想过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这是她的心理性格。这部分内容虽是非基本情节部分(序幕),但它是构成主人公不幸遭遇的基础,为下文写她参加夜会而赶制新衣及借项链作了充分的铺垫。

2.从“挑选项链”这一情节中,找出描写路瓦栽夫人在借到项链前后的三个心理变化过程的文句,指出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提示:从人物的具体行动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参考答案: 这一部分的心理描写揭示出主人公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讲解:作者通过“发现”、“发抖”、“出神”──“迟疑而焦急”──“跑起来”、“搂”、“亲”、“跑”,细腻而生动地描写了玛蒂尔德发现钻石项链时激动、神往;想开口商借而唯恐对方拒绝时犹豫不安;终于得到对方允许时的极度欢欣、兴奋的三个心理变化过程。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精神世界。

3.作者是怎样描写玛蒂尔德在夜会上的具体表现和心理特征的?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注意体会主人公在夜会上的表现所反映出的内心世界,并体会四个“陶醉”等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参考答案: 这一部分通过对主人公在夜会上大出风头、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等描写,并一连用了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梦想得到实现、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狂热兴奋,刻画了其精神世界受到的毒害。

讲解:在夜会上,她“狂热”、“沉迷”、“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甜蜜的胜利里。”作者就是用这些心理描写,在读者面前剖露了路瓦栽夫人庸俗、空虚的心灵,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这四个“陶醉”与前面的七个“梦想”相呼应,前者是她追求虚荣心和享乐的思想核心;后者是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真实体验。

4.在丢失项链前后,小说在描写女主人公的心理时,先后两次出现“什么也不想”这句话,仔细分析这两个“什么也不想”的内涵是什么?

提示:两次“什么也不想”分别出现在夜会上获得成功和她丢失项链后。参考答案:两个“什么也不想”分别描绘出主人公由幸福的顶峰跌入痛苦的深渊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讲解:前者的“什么也不想”是写她在夜会上获得成功的狂欢程度,表现她幸福满足到了极点;后者的“什么也不想”是描写她丢失项链后的狼狈心理,表明她痛苦、惶恐到了极点。这两种心态的描写正是女主人公从“幸福的云雾里”跌进倾家荡产深渊的冷酷现实的心理变化的具体写照。

5.讨论:玛蒂尔德对一夜的虚荣换来10年的贫困后悔了吗?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从文中对她“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的心理描写进行揣摩。

参考答案:从文中的心理描写不难看出主人公爱虚荣的性格是她不幸遭遇的根源。

讲解: 从文中对她“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的心理描写,可看出她对一夜的虚荣换来10年的贫困并没有后悔。10年的辛苦,使她的家庭生活和外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她那爱虚荣、慕豪华的性格。由此也可见,她的不幸遭遇绝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而是她爱虚荣的性格给她带来的。

三、探究学习

1.如何看待路瓦栽夫人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参考答案: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因素,因为如果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项链之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另外在晚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以及后来的“赶快逃走”,都是很容易丢失东西的。那些身边总是跟着女佣或随从的太太、老爷们,大小事情不用自己动手,也不用自己操心,一切行动自然从从容容,怎么会丢失戴在脖子上的项链?这些情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人物的行动及行动方式是由人物的独特性格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前边的情节都在为她丢失项链这个情节作铺垫。丢失项链这个情节的合理性、必然性,也以路瓦栽夫人的性格作基础,是她那爱虚荣的性格造成的。

2.如何理解“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 参考答案:对路瓦栽夫人的悲剧,作者是同情的,对她的虚荣心,作者是讽刺批判的。但路瓦栽夫人不幸遭遇的根本原因,不是丢失项链这一细小事情本身,而是她摆脱不了那个社会为她安排的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她那种爱慕虚荣的思想正是那个社会的产物。作者认为人生是变幻无常的,人们的生活命运具有不稳定性,这并不是最完美的归因。

3.如何评价路瓦栽夫人这一形象?

参考答案:人的性格是复杂的,路瓦栽夫人虽然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但在她身上还有恪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等可贵的品格。我们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不要走向极端。

小结:

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既是性格悲剧,又是追求虚荣、崇尚奢华思想的必然产物。如果说丢项链是偶然的,那么她的悲剧则是必然的。

四、随堂练习

1.朗读“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时,重音处理最妥当的一项是()。

A.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B.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C.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D.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

2.《项链》结尾处的精巧构思,其深刻含义在于()。

A.深化了主题,既嘲讽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理,又对受害者路瓦栽夫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B.证明一件偶然的小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的道理。

C.揭露佛来思节夫人一伙资产阶级的虚伪,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金钱统治的罪恶。

D.掀起波澜,把情节推向高潮又出人意料,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行径以及他们的虚伪奸诈。

参考答案答案:1.B 2.A

五、布置作业 根据题意,自拟题目写二三百字的短文。

假如项链没有丢,或丢了以后立即得知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怎样? 【附】板书设计

第2篇:《项链》教学设计

《项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以项链为线索,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她的态度。

3.分析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原因(个人、社会)。

4.接受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设想:

通过对小说情节结构及人物心理描写的点拨研讨,引导学生领略《项链》精巧的艺术构思,把握作品主题,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安排一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在外国文学史上有三位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其中两位作家的作品: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一位是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引出莫泊桑的《项链》。(或者:因学生在英语教材中学过莫泊桑的两篇小说,包括《项链》,由此引出文)

(二)分析文

1、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

1)

小说以“项链”为标题,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小说原题是“首饰”。)

“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

2)

小说在“项链”这条线索牵动下,都写了哪些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每一个情节)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债务――识项链

3)

品读小说的重要情节

“失项链”是命运变化的转折点。作者对此有一段感叹,请找出。作者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段话很明显是针对“失项链”这事而发出的感叹。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失项链”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结合文中的有关片断来谈)

明确:性格决定命运,情节的发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

孤立地看“失项链”是一偶然的事,但联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的事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

4)

其实,这篇小说中只有“失项链”这一个“偶然”吗?小说的结尾作者才说出这挂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有些也出人意料”,它合理吗?前面作者有没有暗示?为什么不在玛蒂尔德去赔项链的时候设置一个情节,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不用经受十年的磨难?

明确:一方面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讽刺。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丢项链

识项链

2、当然造成玛蒂尔德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还有其社会原因:

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是她们唯一的资格。女性只有凭着美貌与风姿才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意识与价值只有在男人目光以观照下才得到承认。妇女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是作为男性的玩物而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遗憾的是玛蒂尔德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玩物式的生活。所以,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路瓦栽夫人,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是制约玛蒂尔德们人生理想的一幅精神枷锁。

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合在一起就是的主题。

3、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用三个词语概括)

讽刺(主要是讽刺)

同情

赞赏

作者在讽刺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与赞赏。

4、玛蒂尔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观点应该是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如: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使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因祸得福,无意中成了受惠者。

“勤劳坚强”观。马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到水果店、杂货店,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艰难的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沉迷在欢乐里”“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这表明,玛蒂尔德来参加晚会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热爱生活”观。玛蒂尔德社会地位不高,生活也很一般,但她不甘于现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反映了她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即使遇到了天大的挫折,她也没有悲观厌世,更没有自寻短见,而是用行动一步步努力地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她心里始终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讨论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自然的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尚无权威定论。综合这些争论,大概有以下五种观点(投影出示),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A、“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文编写者持这种观点,“预习提示”中也是这样表述的,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

B、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小说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的同情。

D、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

E、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

点拨:关于小说主题,明确从三个维度去综合把握

A、作品本身:情节、环境、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B、作品的创作背景

、生活实际

可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女主人公的命运是悲剧还是喜剧?造成其命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自身性格和社会原因是什么?)

联系生活,说说女主人公十年的艰苦值不值得?她得知事情真相之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示范:小说通过玛蒂尔德的命运,形象地表现了人在社会生活中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的过程,揭示了正确的人生定位的重要性。

6、题目——“项链”的再度审视

“项链”是的物线索,同时又富有深刻的内涵:爱慕虚荣,追求享乐是套在玛蒂尔德脖子上的一挂“项链”。其实,又何尝不是栓在我们人类精神上的一根“项链”或者说是一根绳索!

一波一澜,假假真真“大家”戏剧;三起三落,悲悲喜喜“小资”人生

四、练习:

(1)小说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空白:玛蒂尔德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文,写一个《项链后传》,不少于200字。

(2)

合玛蒂尔德的经历,谈谈女人的成功观,或以“追求”为话题写篇作文。

五、板书设计

主题

内容

情节

贪图虚荣(但得)

一夜欢乐

借项链

讽刺

丢项链

情感倾向

同情

赔项链

赞扬

还债务

恪守诚信(不惜)

十年艰辛

识项链

第3篇:《项链》教学设计

项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把握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讨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内涵。

2、赏析结构艺术。教学方法:讲读法与分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她如昙花一现,她如流星一闪;她出尽一夜风头,她受尽十年心酸。大家猜一猜这里面写的是谁?很好,她就是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项链》,其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历来争议很大。大家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时,大可以放开胆子,说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感受。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是以交流看法为主的。不过有一点要注意:不管你怎么说,都要让大家觉得言之有理。

二、简介作者作品

1、我们大家都知道,哪三个人号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王”呢?

明确:契诃夫(俄)、莫泊桑(法)、欧•亨利(美)

师说: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代表作《羊脂球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项链》教学设计

11《项链》导学案

教材来源: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 主 题:课文 课 时:共2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能真确规范的书写汉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借助文中的图画阅读,对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有表达的自信心。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对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学生在朗读上应注重语气、语调的培养。“体会词句”是让学生知道词句在文中的表达意图,既理解文本内容,又能理解语言,继而积累语言。

2.教材分析

《项链》犹如一段优美的风光片:大海蔚蓝,宽阔无边;沙滩金黄,绵软细长;浪花雪白,哗哗而来。几个娃娃赤脚拾海螺,捡贝壳。他们脸上写满快活,嬉笑着,奔跑着,享受着美好的生活。作者构思巧妙,把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好画面加以诗意表现,学生从中可以收到潜移默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项链教学设计

《项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莫泊桑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写作背景;

2、理清故事线索和情节;

3、探究改变人物命运的原因和人物命运蕴含的哲理性; 4、全面评价玛蒂尔德,探讨人物命运与性格的关系;

5、拓展学生的思维,从小说中吸取教训; 教学重难点

1、全面评价玛蒂尔德,探讨人物命运与性格的关系;

2、探究改变人物命运的原因和人物命运蕴含的哲理性

一、导入

今天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莫泊桑的小说—《项链》

1、莫泊桑及其作品的简要介绍(简要的介绍《羊脂球》《俊友》,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项链》,其实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篇小说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学生应该能回答到是“项链”)

二、复述故事情节,理清小说情节结构,了解人物命运的变化

1、复习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2、看小品说清洁:《项链》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围绕“项链”分成四大部分,请同学们看四段小品,回忆故事情节,我想请四位同学来简要概括它们的主要内容(给学生2分钟的准备时间,不需要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回忆)板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项链教学设计

《项链》教学设计

四川省射洪县职业高级中学校 文 斌

教学背景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们学习了古今的很多名篇,可以说中华文化深深地感化和滋养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同时,我们也要走出国门,放眼世界,努力汲取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挖掘马蒂尔德悲剧形象的根源;

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展示人物性格弱点的作用;

3、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2、引导学生勇于克服性格弱点,培养性格优点,从而避免人生悲剧。

德育目标

1、正确认识自己,明白幸福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

2、培养学生直面现实,敢于承担责任的优良品格,指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养成宽容的心态。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的悲剧性格;

2、赏析对人物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

3、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多样性。教学难点

1、人物的悲剧性格;

2、根据马蒂尔德的心理变化和情节发展,从而展示其性格特征,并作出评价。教学方法

探究阅读

问答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

未完,继续阅读 >

《项链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项链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