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取向

2023-05-28 07:15:05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边城》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取向

《边城》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取向

《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的审美意蕴与文化取向。

《边城》以湘西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以古朴的语言、清丽的笔触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朴实而又传神,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也展开了一幅绮丽静谧、独具浓郁地方神韵的湘西优美画卷,赞颂了“人性美”、“人情美”以及理想化的生命形式,展示出从容自然的田园牧歌式生命形态,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完整的朴素的美。本文将从两方面展开,阐述《边城》的审美意蕴与文化取向。

一、内在文化动因——独特的湘西文化形式

沈从文从小生活在湘西这个有着独特文化背景风景秀丽的地方,作为一个地道的湘西人,从小耳濡目染,民风、民情、文化、以及湘西自然环境的优美和湘西民族具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由的天性,这些巨大魅力无不时时刻刻的影响着他,强大的童年记忆和特殊血质使沈从文的宗教特质和神性信仰上有先天的接受优势,使其小说带上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正如《边城》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茶峒,青山绿水,美不胜收,描绘的湘西不单单是地域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楚文化所泽被的文化继承体,在精神实质上和楚文化一脉相传,他们保留着人性的童稚天真、浪漫热情,按自己的观念、信仰习俗、思维方式来生活和追求幸福,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形式。

沈从文在《边城》中以舒缓、伤感而又不胜抑扬的叙事语调,构建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那世界是一个名为“茶峒”的依山绕水的小城,有着超凡脱俗的山水风光,小城“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着一户人家,这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条黄狗”,临河而驻的吊脚楼、古老而神秘的白塔、一排排深翠逼人的篁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游鱼清澈可见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的河流,河中游鱼来去、石子多少皆可以计数……黄昏时,两岸高山边的桃林笼罩着桃花色的薄云,云里里面坐落几户人家,当月光升起后,空气中混有泥土的气息,草虫声密如落雨,山上篁竹在皎洁的月光里皆成了黑色,白塔、高山、溪流都变的安静……这些独特的自然风光把我们带进了看似简单,实则真切、丰富、动人的意境之中,对多情山水的描写不仅仅是带给读者感觉上的享受,更多的是作者在向读者展示一个未受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的黑暗与丑恶所污染的纯美、自然的人生形态。

《边城》显示出远离人事纠葛的和谐氛围,并始终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与作品中湘西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独特的感情样式以及那古朴纯粹而又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魅力人格相映成辉,青山、绿草、竹林、河流、红花、流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寄托着作者对爱与美的执着追求,以最贴近生活的形式共同营造了田园牧歌式的理想生活,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完整的朴素的美,同时赋予作品中人物与景物以深厚的象征意味,以诗意之美描绘出生命的庄严,这也正是湘西小说获得较高审美价值的所在。

《边城》通过两种现实进行对照:“边城”人的纯朴、善良、正直、人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势利、自私相对照,湘西社会的“过去”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跟今天“惟利惟实的庸俗人生”相对照,二者充分展示了沈从文小说所特有的文化视角:走车路——走马路,要碾坊——要渡船,这是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及其存在形式的冲突:走车路——托人提媒说亲,一切由双方家长做主;走马路——以歌求爱,一切由自己做主;要碾坊则意味着金钱和物质对婚姻的介入,金钱和物质成为爱情的等价物,并导致婚姻的属人本质——爱的丧失;要渡船则意味着得到的只是“一个光人”,却拥有生命的自主自由与婚姻的属人本质等,这些共同构建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反映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给我们带来心灵上最纯净的洗礼和情感上、人格上最深刻的反思。

二、外在文化动因——五四文学思潮与西方文化的影响

沈从文青年时代的从军特殊经历在其心中留下的烙印对其人生具有极强的冲击力,看到太多的生与死,正义与邪恶的含混,崇高和低卑无界,让其将对理想社会所应具有品质和特性的向往寄托于《边城》中,这在当时文坛主题取向上是属于独树一帜的,虽然其无意去寻求解决汉民族或者中国的出路问题,但在客观上却提供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民族古朴的生存发展模式,对当时世风日下、尔愚我诈的风气,不无借鉴和良性影响,但在怀疑和批判为主流的思潮中,赞美和建设无疑是对前者做了多元补充,使得前者有了具体的参照系,从而起到了指示和引导的作用,因此从这个层面上对时代,对社会的意义仍然是重大的。

《边城》这一创作追求是建立在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明”扭曲人性的批判基础之上的,是作者审美倾向和价值取向,例如走车路是当时畸形的“现代文明”即典型的封建文化的表现,而走马路则是拥有生命自主自由的原始文化即湘西区域文化的产物;虎耳草象征着纯真爱情的许诺,翠翠的身上有着爱的纯真和精神的美丽,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独自等待着心上人的到来,体现出人性中庄严、健康、虔诚的一面,而当白塔在一个风雨交加的的夜晚轰然坍塌,老船夫也在夜里悄然离去,留下悲伤、绝望、阵阵心痛和无限凄凉。碾坊则是横在翠翠和傩送爱情中的一道山,渡船与碾坊的对立,实则是文化的对立,归根到底,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是一种文化悲剧,小说正是通过展示湘西朝现代演变的文化转型过程中“乡下人”的人生哀乐,让读者看到湘西人质朴的心灵、凄美的命运和高贵的人性,从中反映出湘西少数民族和个人历史的隐痛,包含着将“乡下人”自然的生命形式能够保留一些本质在青年人的血里梦里的一些期许。

从这一文化透视中,反映出了作者对湘西古朴健康的原始乡村文化的矛盾心态,有着对原始的乡村文化弥漫出的宁静、谐和、温馨的人生情调以及“乡下人”充满原始生命活力的生命形式的极力推崇、赞美与歌颂,也有对在文化转型过程中乡村朴素的人性美、人情美、人生形式、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日渐消失的眷恋,以及“乡下人”在现代环境中所面临的文化生存危机,都透露了作者深深的惋惜和沉重叹息,正是这一矛盾心态,奠定了小说舒缓、伤感而又不胜抑扬的叙事语调,而作为在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渗透和影响的边缘上下,这种对自己文化特征的捍卫能保留多久,也正是作者所怀疑并担忧的,或许“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话语中已蕴含。

湘西世界是原始的、封闭的、贫穷的,同时它又是自然的、独立的、浪漫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敢爱敢恨、清澈透明、淳朴善良、勤劳忠厚,它的完美、自然、淳朴、宁静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他将自己的情和爱都寄托给了《边城》,以古朴的语言、清丽的笔触来描绘湘西道不尽的美,热切地歌颂着人性向善发展的一面,并以此来实现他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以及重造中华民族美好品格的希翼,让整篇小说都沉醉在爱与美的世界中,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也造就了《边城》的“人性美”、“人情美”以及理想化的生命形式,而这些无不都归功于其从小就受湘西独特的文化背景影响,又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启迪,以及西方文化的浸染,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他对没有世俗污染、没有自私、狭隘、纷乱、争斗的生活的向往,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宁静淳朴的的田园般的湘西风情画。

总结:沈从文在《边城》中以湘西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用古朴的语言、清丽的笔触,舒缓、伤感而又不胜抑扬的叙事语调,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朴实而又传神的构建了一个属于他的湘西世界,不仅展现出淳朴善良、古朴安宁、生命自主自由的湘西边地文化,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更是充满了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展示出从容自然的田园牧歌式生命形态,让这一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在绮丽静谧中反衬出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明的黑暗与丑恶,亦让我们认识到一个纯美的世界应该是健康、自然、安宁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拓展阅读

沈从文《边城》赏析

1、人物生平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2、地位影响:

《从文自传》 《记丁玲》 《湘行散记》 《湘西》 《废邮存底》 《烛虚》 《云南看云集》 “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

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3、边城创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4、《边城》的情节

翠翠、外公、天保兄弟,“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

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5、原型简介

因为沈从文是凤凰人,所以很多人都以为边城就是湖南凤凰,其实不然。看《边城》的第一句:“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便有一溪?”,很明显,沈从文所写的“边城”名叫茶峒。翻看湘西的地图(中国地图也行)就会发现,整个凤凰县境内并没有“茶峒”这个地方。当你把视线转移到凤凰县北部的花垣县,在湖南、四川辖市雾都(也就是现在的重庆)、贵州的交界处,就会发现“边城”在此。也就是说,“边城”的原型是湖南省花垣县的茶峒镇,不过2008年这个镇已经改名为“边城镇”,在之前出版的地图上仍标为“茶峒”。

6、内容简介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一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二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7、思想内容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而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入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8、艺术特色

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先生“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其次,从表现手法上看,《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那奔流的小河,那溪边的白塔,那怀揣美好的少年情歌,那淳朴自然善良的人性?作者通过诗样的语言,把这些美好的乡土风情活灵活现的展示给世界。

最后,忧伤的基调给予了作品深入人灵魂的悲剧美。《边城》的忧郁不是作者故意渲染出来的,而是从作品中自然流淌宣泄出来的。作品的忧伤基调没有削弱作品的可读性,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厚度与魅力。通过几个主人公的种种悲剧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不能自主地把握命运,一代又一代继承悲凉的人生命运的深深慨叹。

第2篇: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4、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散文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历史的、现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发掘作品意蕴,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从作品本身入手,发掘作品中所表现作者的思想、意识、情感;二是发掘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人文精神在现实中的积极意义及其引发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创意解读文本,包括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与认识。前者注重的是知识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要求我们通过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倾向,透过作品的主旨,探究作者的创作目的、指向;后者注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谈自己的对文本观点活作者意图的认识

【典型例题1】

例如《名师大讲堂》,P182《耕作的诗人》第3题: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问作者为什么要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或者说作者的目的何在。通读全文,我们基本上可以罗列如下要点:

1、为了表明托尔斯泰与那些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第1段);

2、为了批评当时把写作与日常的劳作绝然分开的创作风气(第5段);

3、通过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表明作家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来自于“土地”(第6段);

4、通过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高度颂扬托尔斯泰的朴实而伟大(第4段),以及他的写作态度与创作方式(全文)。

【典型例题2】

例如《名师大讲堂》,P184《立方主义》第3题:作者开始“觉得中国人有曲线美的实在很少”,似是欲求而不得;之后却认为“这是诬妄之谈”,提出“中国人何尝没有曲线之美”,似是曲线美已颇为盛行;最后又发出“可怜的是立方主义的艺术家哟”这样的感慨,大有为立方主义鸣不平之意。对于曲线美和立方主义,你有何看法?请结合选文大意和社会现实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创意解读文本”。题目先对文章的三层意思作了概述,也提及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但始终没有明确“曲线美”和“立方主义”的含义(这也是此题解答的一个障碍)。要求考生结合选文大意和社会现实谈自己对于曲线美和立方主义的看法。审题必须清楚,一是结合选文大意和社会现实两个方面,二是谈对于曲线美和立方主义两个方面的看法,四者缺一不可。

【典型例题3】

例如《名师大讲堂》,P184《鹰祭》第2题:文中两次写到作者手中紧握石头,前后有何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发掘作品意蕴”。尽管题目考查的是文中两处类似的细节,但是细节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情感倾向必须联系整篇文章的主题来作答。“前后有何不同”,不同的不是手、石头或“紧握”的动作,而是作者“紧握石头”的原因以及动作体现出的情感。把两次紧握石头的原因和情感结合起来,也就发掘了语句的意蕴。

【典型例题4】

例如《名师大讲堂》,P184《鹰祭》第3题:草原鹰“从不知道怯懦和失败”,正是这种对胜利的追求使它无畏的战斗,但她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了胜利而丢失了性命,你认为值得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文章作者对于鹰的这种做法明显是肯定的(倒数第2段),我们的看法是对作者价值判断的评价。因此,第一不能脱离文本,要从文本谈起;第二要联系实际,即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我们怎样对待追求、对待失败、对待生命,甚至是我们需要怎样的道德观、价值观等。

【典型例题5】

例如《名师大讲堂》,P185《造心》第3题:文中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又说“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

【解析】这道题涉及到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当然也离不开发掘作品意蕴。理解句子含意必须结合文章主旨——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则。本文的主旨就是“我手造我心”,题目中两句话都在强调这一点,只是第一句侧重于我手造我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长久地不知不觉”),第二局侧重于造心应有正确的目标(“一定要找好样板”)且态度要严肃认真(“郑重设计”“不可草率行事”)。

【典型例题6】

例如《名师大讲堂》,P185《广州,这条街把我迷倒了》第3题:本文的题目是《广州,这条街把我迷倒了》,根据文意,“把我迷倒了”的是什么?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

【解析】题目两问,第一问考查的是“把握文章的观点态度”,第二问考查的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要通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语句,它的主要方法有找中心句、文眼句、总结句。如果是记叙性散文,则要注意那些抒情性或议论性语句。本文的关键句子就是“很想摸摸孩子的头发”,从这句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就是被“迷倒”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把我迷倒的”一是繁华热闹的街市,二是那些为繁华热闹而辛勤劳作并能安心淳朴的人的精神状态,三是繁华的街市和辛劳的人们竟能组成一幅安详和谐的完美画面。第二问属于探究题目,只要言之成理都可得分。

【典型例题7】

例如《名师大讲堂》,P186《高原上的村庄》第3题:作者笔下的村庄生活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它与古代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的已经是否相似?不少文学作品在描写乡土生活时大多会出现“炊烟”意象,这是为什么?

【解析】本题三问,第一问考查的是“抽取文中信息,整合文章内容”,从作品对村庄的描写中不难看出作者笔下的村庄生活平静、简单、自然、真实、和谐、纯朴。第二问是比较阅读,第三问是探究阅读,这两问考查的都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第二问涉及到对陶诗的解读角度问题,解读角度的不同,直接导致“是否相似”的答案差异;第三问“炊烟”意象的经常性出现,主要是“炊烟”意象的含意和表情达意的效果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已经程式化、固定化。它既是一种自然、宁静、平和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的理想追求。

【典型例题8】

例如《名师大讲堂》,P187《湿湿的思念》第3题:沈从文从二十岁其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解析】本题也可以说是考查我们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只不过这句话并没有出现在文中。文题说“结合本文”,也就是说这句话的含意的具体体现就在文章之中。这就涉及到“发掘文章意蕴”的问题。仔细审题,我们发现沈从文二十岁以前在沅水上生活容易理解,但评论家不是说在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吗?那二十岁以后呢?从文题“湿湿的思念”以及文章内容来看,沈从文自从离开沅水后,就一直离不开故水故土(第二段),也就是说沈从文一直生活在对故水故土的思念回忆之中。

【典型例题9】

例如《名师大讲堂》,P187《游石钟山记》第3题:人们平常在游览湖光山色时,总会因为各种原因留下一些遗憾,本文作者也不例外。人们也常说“遗憾是一种美”,你同意这种说吗?请结合本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属于探究类题目,要求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阅读。题目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见仁见智的看法,那么我们可以赞同这种看法,也可以发表不同意见,但要注意的是:第一不能脱离文本,一定要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最后一段的“遗憾”);其次要结合现实生活,甚至是自己的体会。另外就是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典型例题10】

例如《名师大讲堂》,P188《那树》第3题: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属于探究类题目,考查的是“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其实题目问题的正确指向相对单一,因为我们不可能去认同“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能说不能。因此,答案相对类同。要注意的是:第一要结合文本,即结合作者的观点态度,谈谈文本时怎样表现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第二,一定要结合现实,也就是我们现实中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是否考虑过保护环境,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遭到了怎样的破坏,除了树木,还有河流、土地、空气、植被、物种等等;第三,思路要清晰,条理要清楚。

【典型例题11】

例如《名师大讲堂》,P189《柳侯祠》第3题:文章第三自然段说“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请联系全文及你对柳宗元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多个方面,既有“理解重要语句含意”,也有“筛选信息,整合内容”,更是“发掘作品意蕴”。首先是理解句子含意,又涉及到“中国人”、“中国文人”、“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三个关键词语涵义的理解;其次是“联系全文”来筛选出作者对这三个词语涵义的解答;最后要联系“你对柳宗元的认识”谈谈你对他是“中国人”、“中国文人”、“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的理解。三者结合才能形成相对正确的答案。要注意的是注意分点回答,按照“中国人”、“中国文人”、“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三个点排列,思路才清楚,答案也完整。

【答题指津】

因为“发掘作品意蕴,创意解读文本”包含并可以涉及的考点相对较多,因此我们在答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如果涉及对重要语句的理解,重点在于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含意。(如《湿湿的思念》、《柳侯祠》、《造心》各第3题)

2、如果涉及到对作者的写作意图,重点在于从文中筛选出能体现作者意图、观点、态度的语句,然后概括整合作者的意图目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等。(如《耕作的诗人》第3题、《鹰祭》第2题)

3、如果涉及到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首先要找到作者本身的观点和它在文中的具体体现,然后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如《鹰祭》第3题、《广州,这条街把我迷倒了》第3题、)

4、如果涉及到对作品的创意解读,首先要清楚把握作者在文本中对某一个观点的倾向,即联系文本,其次要结合现实,第三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如《高原上的村庄》第3题、《游石钟山记》第3题、《那树》第3题)。

第3篇:《边城》的悲剧意蕴

《边城》的悲剧意蕴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边城》的悲剧意蕴,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的悲剧意蕴

《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概念。然而看看人物命运的结局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而作品中人物的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无不使作品笼上悲剧色彩。

一、悲剧色彩的表现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不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

未完,继续阅读 >

《《边城》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取向.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边城》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取向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