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一必修一)

2023-07-18 07:14:13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妙句鉴赏,深挖内涵

5、三个典故点石成金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导学案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2、课上小组合作探究,老师解疑答难。

3、课下拓展阅读,充分理解文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向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五烈士致敬。

2、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分析

2、妙句鉴赏,深挖内涵

3、三个典故点石成金的作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式

【课型】新授

【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

我们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目光凌厉,高冷逼人;其实鲁迅先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和蔼温暖,心有阳光。我们印象中鲁迅先生的文字像一把匕首毫不留情地插入敌人的心脏,其实鲁迅先生的文字像阳光如雨露似春风鼓舞了每一位向上向善的中国人。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真挚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读前知背景

白色恐怖:白色垃圾之类的东西,即有毒物质,或由统治方发动的恐怖活动。在中国,白色恐怖常被指国民党蒋介石政权执政期间曾实行恐怖统治;源自法国,生于法国大革命期间,到波旁复辟王朝时期,意义更明确,范围更大,并为欧洲其他语言所吸收。因其旗帜缀有百合花的白旗,故其施行的恐怖事件,一开始就被称为“白色恐怖”。

文化围剿: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对进步文化进行“围剿”。

首先是剥夺进步文化的出版权;

其次是禁止进步书刊;

第三是破坏进步文化团体;

第四是捕杀进步文化工作者。

二、一读知文意

(1)纪念白莽

(2)纪念柔石

(3)再忆白莽

(4)又念柔石

(5)无法忘却

三、二读析人物

白莽:初见----因书结缘----淳朴、率真

又见----以文会友----敏感、爱憎分明

再见----革命同志----乐观坚定

再忆白莽----有才华的青年作家---殷夫

一首译诗----坚定的革命信念

总结:一个纯朴、率真、爱憎分明的人,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革命者。

柔石:“硬气”,而且颇有点“迂”。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硬气-----坚定、正直、耿介不阿

迂----率真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会变通

总之:单纯、善良、正直书呆子

三、三读知情感

忘却忘却

四、再读揭主旨

通过对五烈士的怀念,表达出对烈士的怀念与敬佩;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控诉;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课堂总结】

我收获了什么?(学生回顾课堂,检查三维目标完成情况,并且鼓励新目标的生成)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我们力争做中国的脊梁。

【作业】

总结课堂,完成鉴赏分析文中精彩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四个重点句子,三个典故,两处重复,一首七律诗

【导语】

精读鲁迅的文字,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战斗的智慧,每一处都有让人叹为观止的精彩,每一句都能听到一个强大灵魂的《呐喊》,他唤醒了多少《彷徨》的人,让他们毅然决然地迎着革命的《热风》,冲破旧社会这座吃人的《坟》。

【教学过程】

一、四个重点句子。

1、“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明确:三者政治态度不同。“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慑于国民党政府的严酷统治。“不愿”者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取超然立场,不介入政治斗争。“不屑”者则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看作小事一桩,认为不值得见诸报端。

2、他像是不喜欢“国民诗人”这个字的,都改成“民众诗人”了。

明确:“国民”不仅包括民众,而且包括统治阶级,具有某国国籍的人都是该国的国民。白莽是热爱民众而憎恨统治阶级的。

3、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

明确:第一处“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第二处“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到冯铿的影响。第三处“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

4、夜正常,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我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

“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

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

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二、三个典故

引用典故的作用:了解故事本身,找出现实的对应,联系写作目的

1、方孝孺宁死不起草诏书

2、《说岳全传》高僧坐化

3、向子期作《思旧赋》悼念亡友

方孝孺柔石的硬气和迂朱棣

高僧鲁迅保持实力国民党反动派秦桧

向子期鲁迅悼念亡友司马氏

总结: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强化了叙事的深度和广度,较为含蓄地表现了对烈士们的深沉悼念和对黑暗统治的强烈不满。

三、两处重复

1、文中两次提到自己送给好友的书落到了三道头手里了,作者为什么如此耿耿?

明确:书,是先进思想的传播工具;书,是我珍爱的东西;书,是我送给好友的礼物。

落到了扼杀先进思想,扼杀进步青年的反动派手里,是一种亵渎。

2、我沉痛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明确:高度褒扬这些青年,他们的牺牲对我,对社会都是一种损失;我对于他们的牺牲痛心难抑。

四、一首七律诗《怀柔石》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换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对译:我已经习惯在漫漫的长夜中度过春天的时光,当我带着妻儿在这里避难时,我的双鬓成霜。在睡梦中隐约地看到母亲为我的处境急得泪水盈眶,接连不断的军阀混战,城头换旗,政局一片动荡。哪能眼看着我的战友们一个个地惨遭敌人杀害?愤怒地向刺刀丛中寻觅写下诗句的材料。写下诗篇,低头凝思,哪里有发表的地方!在那黑暗的长夜里,只有月光作伴照着我黑色的衣裳。

明确:全诗深情地悼念了死难烈士,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无辜的罪行,抒发了作者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表现了不屈的反抗精神。

这首诗深深感动和鼓舞了许多革命者,是现文学史上的不朽诗篇。

【课堂总结】

鲁迅先生忘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纪念,他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今欣逢盛世,我们更不应该忘记所有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爱国者。我们还不应该忘记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特别是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的丑行,时时引起我们对那段血腥历史的回忆。历史不能忘却,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勤奋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业】

1.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

2.挖掘文本中新的内容

倪冰冰

第2篇:高中语文 3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 鲁教版必修1

为了忘却的记念

【设计说明】

1.本文篇幅较长,学习时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地形式化的传输,宜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由浅入深,沉入文本,将情感融于其中,走进人物,感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献身理想、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精神。

2.本文是为纪念“左联”遇难的五位革命青年而作,文章写的是五个人,记叙了许多琐碎的事情,但作者写作时做到了重点突出,即根据与自己的交往情况重点写了白莽和柔石。因此,学习本文时宜抓住白莽、柔石两个人物来研读,再结合作者的叙事、议论、抒情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应是我们本文学习的重点。

3.由于国民党的高压政策,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和借用典故,因此,文章中有许多地方语句含蓄语义深奥难懂。这便成了理解文章的难点。教学中宜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拨动学生心弦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语句,在教师点拨与师生讨论交流中攻克文章的难点。

4.本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如果把全部阅读放在课内是不现实的。因此,宜要求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左联五烈士”及文章的时代背景,多读课文,对文章有一定的熟悉程度,为课内研讨做准备。【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结合语境理解文章中的含蓄语句,理解典故的作用 2.把握作者的复杂情感,认同作者韧性斗争的主张

(二)过程和方法

1.品读文本,在分析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的结合中把握人物形象 2.揣摩重点语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现实用于写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左联”五烈士献身理想、追求和捍卫真理的执着精神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整体感知文本

2.把握白莽、柔石的形象特征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王富仁先生在自己的新著中提出,鲁迅先生是一个醒着的人,一个以良心作为双眼呐喊着的“守夜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清醒、执着、孤独而又坚强的战士,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笔作武器,激励革命志士。1931年2月,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对此鲁迅无比愤恨,当即写下文章以示抗议。1933年2月,在五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现在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章,透过先生那耐人寻味的语言,感受一个“守夜人”的爱与恨,体悟一个战士的清醒与执着。(板书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暗示本文的学习重点)

二、了解“‘左联’五烈士”及文章的时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搜集到的相关信息。2.教师补充。

三、浏览全文,简述“‘左联’五烈士”与鲁迅先生的交往过程。

(通过学生的活动,使其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同时兼顾学生提取和概括能力的训练及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简述要点:鲁迅与白莽——初次见面是白莽给鲁迅送《彼得斐传》原文;第二次白莽给鲁迅送自己译的几首诗,谈得比第一次多;第三次是白莽被捕获释,大热天穿棉袍与鲁迅相见。鲁迅与柔石——柔石和鲁迅谈起自己的名字叫赵平复;和鲁迅一起走路,怕鲁迅被汽车或电车撞死,仓皇失措的愁一路;告诉鲁迅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带冯铿女士拜访鲁迅;柔石到鲁迅处问版税的办法;鲁迅两次看到柔石写给同乡的信。

鲁迅与冯铿、李伟森、胡也频——这三个人和鲁迅的交往都是略写。冯铿仅仅和柔石一起与鲁迅见过一次面,鲁迅觉得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鲁迅没有见过李伟森;胡也频在上海见过一次面,谈了几句。

四、研读白莽的形象:

(一)找出文中有关对白莽的回忆文段。明确:

1.文章第一部分叙述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2.文章第四部分写了白莽遇难后,作者看到了白莽所译的彼得斐的诗。

(二)精读文章第一部分作者与白莽的三次交往,分析概括:白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学生阅读讨论,发言交流。2.教师点拨:

(1)“民众”与“国民”有什么区别?白莽在翻译时的曲译可看出他是个什么人?(2)在两次见面之间的看稿与通讯的记叙中,你感觉白莽是个什么样的人?

(3)作者回忆第三次会面时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形成个性见解)

学生讨论、归纳:

(1)“国民”不仅包括民众,而且包括统治阶级,因为他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因而连“国民”两个字也觉得讨厌,不愿意用来称呼自己喜欢的诗人,可见他是热爱民众而憎恶统治阶级的。

(2)第一次见面后白莽给鲁迅先生写信说:“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说明他是个极敏感而又率直的人,他先是直言谈论鲁迅,经过回信解释便不存芥蒂,乐意接受赠书,再译诗,并亲送译诗给鲁迅先生。(3)第三次会面是白莽出狱,“大热天”白莽“穿着一件棉袍”,见面后“彼此不禁失笑”。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使革命者的困顿、执着与乐观跃然纸上。

(三)朗读白莽翻译的彼得斐的“生命诚宝贵”这首诗,理解白莽为自由而战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五、研读柔石的形象特征:

(一)1.学生精读课文第二部分,抓住文章的叙述与议论,思考柔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学生讨论,发言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同时对分歧较大的句段理解要在讨论中加深认识,明确合理方向)3.教师点拨:

(1)这一部分开头一段的记叙和议论有什么作用?(2)依据文章中作者的叙与议,思考怎样理解柔石的“迂”?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3)为什么要将柔石比附为方孝孺?

(4)如何理解“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这句话的含义?(激活学生思维,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合理方向)师生讨论、明确:

(1)鲁迅先生说“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自尊心很旺盛,实际上就是骄傲自大,乃至妄自尊大,以致不辨善意恶意,误解别人,攻击别人。青年们的这些特点主要是为了反衬柔石的人品难得。(2)柔石的“迂”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缺乏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因而不免碰钉子:二是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难为情,连一同走路都不敢,后来即使敢了,还要拉开距离。柔石的“迂”,一方面反映了他幼稚、简单、书呆子气,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是一个纯洁善良、淳朴正直。他“迂”得可爱。

写柔石的“迂”,鲁迅是要告诉人们,柔石是一个太善良、太忠厚、太老实的人,同时暗示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完全正义的。国民党政府杀害这样的青年,只能说明它的反动残暴。(3)明朝方孝孺效命于明惠帝朱允文,后来惠帝的叔父朱棣为夺帝位,带兵攻陷南京,自立为帝,方孝孺入狱,因不肯替朱棣起草诏书被杀,祸及870余人。方孝孺为姓朱的争位而丢掉性命,连累亲友宗族,实在“迂”得很。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和赞颂,正是在这一点上,鲁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同时这一典故还以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4)作者以自己的弱点反衬柔石的优点,突出他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二)快速阅读第四部分中柔石狱中写给同乡的信件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柔石的什么性格? 分析明确:信中“此事可告知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的地址,但我那里知道”他保守秘密,不肯透露鲁迅先生的地址,又通过写信转告鲁迅要他当心,所以鲁迅读了后说他”仍在纪念我,象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此时此刻,狱中的柔石不担心自己的安危却还在担心鲁迅先生不要遭到反动当局的暗害。寥寥数语,表现出柔石对战友的关切之心。信中“开政治犯从未上脚镣之纪录”,对官场看得还太高,依然可看出他的单纯和迂。

六、回顾文章对白莽、柔石的相关记叙和议论,总结归纳柔石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对青年作家的情感。(引导学生有效回顾课文内容)

七、课时总结:

本课时抓住文章中对柔石的相关记叙和议论,分析了柔石的性格特征,进一步体会了本文夹叙夹议的特点。课下自主学习建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部分,理解作者的悲愤与思考。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

1.揣摩文中的含蓄语句,诵读七律诗

2.理解典故的作用,认同作者坚韧斗争的理想追求主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敏感直率、执着乐观的白莽,纯洁善良、淳朴正直的柔石以及如他们一样“好朋友”“好青年”被国民党反动派不明不白地杀害,作为一个清醒而执着的战士,鲁迅先生对此有何反应?又作了什么样的思考呢?

二、回顾开篇当时上海报章的态度。

阅读思考:当时上海报章的态度有何异同?

学生发言明确:“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慑于国民党的严酷统治;“不愿”者在斗争中采取超然的立场,不想介入,不打算采取鲜明态度;“不屑”是认为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是小事一桩,不值得报道,充满轻视意味。这三个词显示了三种不同的政治态度,但都未对五个青年的无辜惨死作出实质性的反应,没有尽到媒体应尽的职责,表现出当时社会的恐怖与冷漠。

三、研讨鲁迅先生在青年作家被捕、被害后的所作所为。

(一)速读课文第四部分,概括鲁迅先生在青年作家被捕、被害后有哪些言行?

学生阅读回答,交流明确:

1、逃走

2、对被捕青年无比牵挂

3、惊闻青年作家被害,抒发内心悲愤之情

(二)怎样看待鲁迅先生的逃走

1.学生精读相关文段,思考、讨论。

2.学生发言交流,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尊重学生的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合情合理,就应给予肯定与鼓励)3.教师点拨:

(1)如何理解“印书的合同是,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这句话的意味?

(2)为什么要讲《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含蓄语句的含义,理解典故的作用,从时局与鲁迅的主张两个方面来理解评价鲁迅先生的“逃走”)

要点提示:(1)“印书的合同是,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照说鲁迅身为作家,与书店订合同,自属常情,可是鲁迅却不愿意为此辩解,因为官厅是不讲理的。他们对革命作家,正污蔑罗织罪名还恐不足,怎么可以因辩解而送上门去呢?联系下文说柔石“案情是重的”“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明白”二字也颇有意味:因为这是卑劣的诬陷,案情是无法讲明白的,也是不允许讲明白的。这几处的“明白”,隐晦曲折地揭露抨击了反动当局的卑劣无耻。

(2)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杀了岳飞后还要捉拿与岳飞有关系的的道悦,只因为道悦说了一句真话,反动派抓了柔石又要问鲁迅的下落,只因一个“明明白白的”引书合同。这就暗示,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象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体现了顽强的“韧”的精神。

(三)理解鲁迅先生在惊闻五位青年作家遇害后内心的悲愤之情 1.学生朗读相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师点拨:(1)仔细揣摩课文语句“„„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全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依据文本,尝试补写文字中的省略内容。(2)深情诵读“惯于长夜过春时”理解作者的悲愤之情。(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入情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四、研读、揣摩文章第五部分与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明确本文的题目含义

(一)学生齐读第五部分。

(二)再次默读思考:在这一部分文字的背后贯穿着怎样的情感主线?

1.学生分析思考、发言交流。

2.师生讨论、明确:本部分第一段作者把自己与柔石他们对照着说,采用排比句式,表现鲁迅先生内心沉重、不能忘怀的情感;后文借用向子期写《思旧赋》“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的典故,表达自己内心郁结着不可压抑却又不得不有所节制的悲愤之情;“在这三十年中”“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文章最后“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预言光明的到来和烈士的血不会白流,表现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三)对照阅读全文第一段与文章最后一段,综合本文的学习,思考:如何理解“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一题目的含义? 1.学生阅读、回顾。

2.学生交流总结:这两段文字合起来算是解题性文字。说明作者因为内心郁积着深广的却又不得不压制的悲愤,长期积聚的精神负累,使作者感到窒息。而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只能“写几句文章”来减轻精神的重压。同时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战士,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的总结,意识到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的战斗精神。因此,所谓的“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

五、课时总结:

“夜正长,路也正长”,作为一个清醒而执着的“守夜人”,鲁迅先生在本文中控诉了夜的黑,赞颂了为打破黑暗献身的战士们的精神,也给了勇士们继续前行的勇气和信心。课下自主学习建议:

1.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

2.通读课文,联系现实领悟什么是真正的纪念。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

通过讨论、写作拓展对文本理解 活动过程:

一、导入:学习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你认为怎样才是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的真正纪念?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二、集体思考、讨论

(提示)可结合本文的学习,抓住任意一个角度来谈。

三、联系现实,写作文片段

有人说,《为了忘却的纪念》告诉我们,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它珍藏感动,分享幸福;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2008年5月12日,是每一个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无以计数的伤痛,也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永远纪念的东西。请任选一个角度写400字左右的片断,表达你的思考与纪念。

四、小组内交流。

五、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佳作在班上宣读。

六、学生总结。[教学反思] 回顾本文的教学,教学过程较为顺利,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对整个备课、上课过程作如下反思。

较为成功的做法:

一、课前调查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课前调查,我了解到学生不太愿意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原因是学生感觉鲁迅先生永远站在社会的高处俯视社会百象,对社会的阴暗、人性的丑陋看得那么深那么透,是个让人敬而远之的人;鲁迅的文章语言太含蓄,几乎每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让人觉得难以把握。虽然学生的认识未免有些失之妥当,但我决定以走进文本把握人物形象为最初目标,破除学生对鲁迅先生及其文章的心理排斥。亲近文本,为理解文章语言、走进作者内心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换位思考,确定教学思路

根据课前的学情调查,再结合自己多年前学习本文的感受,我决定打破以前“板书课题——背景介绍——解题——分析文本”的模式,把“文本分析”放在前面,使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讨中逐渐形成对本文题目含义及写作目的的理解,避免了概念式的灌输。

三、力求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的:

(1)尊重学生阅读的权利。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充分去阅读,去感受。我在执教本文的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一个问题的探究都尽可能地首先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对话交流的目的。不能因为赶时间而忽略了学生阅读,因为学生才是课堂感受的主体。

(2)尊重学生表达的自由。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有了阅读感悟、心灵触动后必有表达的需要,我们必须给予他们表达的自由。不管是课堂回答还是片断写作练习,我都尊重学生的观点并及时作出合理评价,对分歧较大的观点要提供帮助和引导,尽可能地引向合理方向。

四、机智灵活地追求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

执教本文的整个教学过程,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的过程非常顺利,但在“怎样看待鲁迅先生的逃走”这个问题上学生的理解超出了我的课前预设。许多学生认为,我们崇尚“舍生取义”,连“左联”五个青年作家都为追求自由而献身了,鲁迅先生怎能逃走呢,他不是一个革命斗士吗?学生把鲁迅与“左联”五烈士相比较超出我课前的预设。面对学生的质疑,我感觉有再让他们联系前后语境深入思考的必要。于是,我又让学生联系前文青年作家遇害后上海报章的态度读懂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再联系后文鲁迅先生的议论,使学生明白鲁迅的“逃走”并非为了自身的性命,而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韧性斗争,是更讲究策略的一种斗争方式。鲁迅先生用他的笔进行战斗,用他的智慧进行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左联”五烈士的“走向刑场”更具有战斗力!这样的引导与分析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成熟的认识。

需改进之处:

一、问题设计偏多偏细。学习本文,设计了几个大问题,为解决这几个大问题,在备课之初我精心设计了几个小问题以备上课时点拨、启发学生之用。但在具体的课堂实施过程中,有时学生已经解决了问题,我又把已准备的小问题提出来,使课堂欠简洁流畅。

二、第三课时的讨论活动,因学生没有养成把自己的思考成果列成提纲的习惯,他们的发言不够连贯,有的发言让人觉得还难以征服别人。后面的片断写作练习,学生动笔之后交流效果不错。两相对照,我觉得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口头表达也要有抓要点的意识、列提纲的习惯。

第3篇:高一《为了忘却纪念》说课稿范文

高一《为了忘却纪念》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为了忘却纪念》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选自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为记念左联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写的。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散文。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们的无限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深切愤恨。由于当时文网森严,鲁迅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和借用典故。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领会作者的深切感情和写本文的主旨。

2.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就接触过鲁迅的文章,但都较为浅显。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要由浅入深,沉入文本,走近烈士,将感情融入其中。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

喧闹的午后,嘈杂的人群。独自怅坐一隅,品味着孤独。此时的心情与这样的氛围有些格格不入。却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

岁月轮回,如花的青春也会飘然而逝。想留住一些什么,终也是徒劳。从此不再孤芳自赏,不再满怀愁绪。阴

霾的天气,适合把梦搁浅。:)

明天,情人节。这似乎与我无关。可还是想记录一些什么,算是一种反思。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了独身的苍白。为了那份逝去的久远——

网络和现实,是两条平行线。如果不是刻意去改变其中之一的轨道,它们可能永远不会相交。就算有交集,也是一瞬。于是,便有了网络情缘一说。匆匆或别离,都是前生的定数。我们无法改变命运和观念,但——我们可以改变态度和心态。

有人说,网络是虚幻的,没有真情。我并不认可,等同于现实,只是隔着这网。

立春之后,气温未见回升。风,依旧刺骨的凉。突然,很想一个人。欢笑时,一起引吭高歌。悲伤时,一同把话浇愁。朋友,谢谢有你相伴的日子。

坐在电脑前,想着事情。整颗心似乎都冻结了。过往的一切,浮现于心头,隐隐约约中,似乎听到心在哭泣。要坚强,要快乐。另一种声音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为了忘却的纪念

234里的众奇葩们

234 ——我大学里的第一个家。

二三四,多么诡异的寝室编号,唯独少了一。姐妹们一条心,不就可以弥补缺憾了吗?

无畏则无惧,无惧则无邪,无邪乃至诚也。我感激涕零的知晓,便想用文字单薄的记下。

从阳大毕业到现在已有半个月了,忘却的旧主快要降临了吧。与整日浑浑噩噩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状态相比,这一年的人好像更令人感动吧——不知天高地厚。

彼其于世,遇到的人不多,熟稔的就更加寥若星辰。独独偏爱寝室里的诸位仁兄,内部矛盾总是有的,好在总能一致对外,比某些朝代的君王要高明很多吧。白天,咱们各自为营,或学习,或遐思,或守候各自的手机和电脑。晚上熄灯后,激扬文字,或愤激,或八卦,或唇枪舌箭相互攻击云云。热闹总是我们的,外人什么也没有。因为不拘小节,所以寝室状况经常令人发指。因为亲密无间,总是一起上课一起吃饭。高兴时,喝过酒,有的生平第一次醉得昏天黑地。伤心时,流过泪,有的生来没心没肺却还要去安慰人……

那样的旧时光,一晃就过去了。

我何其所幸,能沐浴焦兄的唠叨。焦兄,白羊座,强迫症,学霸。和其他的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

杨坤坤

鲁迅,这一个名字已淡淡地消失于人们的视野中。

鲁迅,这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有人曾言:“鲁迅以革命自负,而竟仇视革命作家,纯用冷讥热嘲的口语来逞着豪兴,没有理论的根据。”

还有人说:“鲁迅本是个虚无主义者,他的左倾,并非出于诚意,无非借此沽名钓誉罢了。”

如同雷锋一般,有人信,也就有人不信,但我认为周树人先生对中国人民的唤醒与呐喊,对敌人的横眉与冷对是无法抹杀掉的。

当年二十多岁的他留学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他经常受到一些日本人的蔑视与嘲讽,然而他更加悲哀的是麻木的中国留学生对祖国的不闻不问,无情冰冷。

弃笔从文!他做出这个改变他一生的重要决定,或许对人民,甚至对国家这都不失为一个重要决定。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借此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并大声疾呼“救救孩子!”他对青年的冀望之心昭然跃纸。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他把目光集中到社会底层,他曾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为了忘却的纪念

为了忘却的纪念

有次闲谈的时候,有个朋友不经意的问我,当一个人经常回忆往事的时候,是不是说明人已经进入老境。

还是一次闲谈,又有个朋友不经意的问我,当一个人不喜欢结交新朋友的时候,是不是说明人的思想已经老化,进入拒绝期。

朋友的话买猛的让我出了一身冷汗。两个朋友的问话,都在我的身上得到了应验。

近段时间以来,我都致力于创作一组关于往事和感悟的散文。关于创作的动机,可以用辛弃疾的词做个概括: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台湾作家在创作《人生百忌》时说:女儿初涉尘世,为人父者的百般叮咛万千嘱咐……但是,作者凭借贯通中西的睿智学识,依仗行走世界的斑斓经验,取“忌”字为题,倾心成文,以特有的温婉提醒所有的年轻人:人生如何预警,生活如何设防,如何在人生漫漫长途中用理智划出醒目的安全线,如何用睿智圈出永不迈步禁入区。助力年轻一辈走好人生、事业的每一步,智者贤达也可从中分享作者人生历练中的苦涩与欣悦。

刘墉又说:她要去环游世界,她即将步入社

未完,继续阅读 >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一必修一).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一必修一)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