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词《登鹳雀楼》有感

2023-07-22 07:13:07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读古诗词《登鹳雀楼》有感

读古诗词《登鹳雀楼》有感

读古诗词《登鹳雀楼》有感一篇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焕的一首不朽之作,我们在小学课本里面就学过。不过那时候我们只是似懂非懂地会背而已,但实际蕴含的深远含义远非我们那时的年纪可以懂的。明白的只是表层的意思而已。前些日子教儿子学这首诗时,我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特地将这些感受写出来,请朋友们指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说的是太阳朝着山那边落了下去,黄河汇入了大海。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自古如此。平平淡淡地,没有一丝奇特,也没有人会投入更多的关注。可是诗人在登鹳雀楼时,一下就把这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高度的概括出来,并形成直观的感受:要想看的远一点,那么就要站的更高一点。这些平常的事物、道理经诗人的一提炼,把它们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一种意味深远的意境。

白日,白天的太阳。在白天是何等的强大,辉煌啊!但是一到晚上,还是要落下去,没有一天不是如此。无论多么辉煌,伟大,总还要向黑夜投降,经过黑暗的洗礼,再重新绽放光芒。黄河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母亲河,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绵延几千里,但最终还是汇入大海。在内陆大地上,黄河是多么巨大啊,可这么大的河流,汇入大海时,不也被静静地吸收了,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它也只是一条涓涓细流而已。

诗的后两句说的人生的一种境界。我们着眼点的不同,看到的景物也不相同。站的越高,看的当然也就更远了,看到的也就更多了,其实人生什么事情也不都这样吗?要想收获的更多,自然就要向更高的境界攀登。如果说看的更远更多是一种收获的话,那么向上攀登就是耕耘,就是付出。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才有回报,这个世界上绝没有不劳而获的事物。

诗的前两句讲的是万物归自然,就像日落西山、黄河东归大海一样,这一切都属于自然法则的范畴,任何事物都逃不出自然法则。阳极而阴,阴极而阳,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才构成的自然。在盛极时万不可得意忘形,否极时切不可垂头丧气,失去进取的勇气。此所谓得矣?失矣!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清晰的界线!

读古诗词《登鹳雀楼》有感二篇

古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遗产的瑰宝,它以丰富的内容,动人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完美的形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好,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将琅琅的诵读、动人的诗画带入课堂,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神韵和美感,在经典的陪伴下快乐成长。许老师执教的《登鹳雀楼》抓住了诗歌的特点,适应了学生喜好,对对子读诗悟意,简笔画披文入境,送祝福拓展延伸,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走进诗歌,与诗人对话,感受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对对子——读诗悟意

对对子,俗称对课,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对子节奏感强、韵律美、对仗严密。《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里面的对仗非常讲究,许老师从对仗入手教古诗,别具匠心,教学新鲜又有趣。课堂中许老师从鲁迅小时候对对子的故事导入,让学生了解了对对子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对对子的兴趣,并趁热打铁让学生连线对对子,拍手读对子,在感受了对子的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读古诗,感受读诗的乐趣。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古诗意就自然显现了。

简笔画——披文入境

唐代大诗人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副动人的画卷,一个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字里行间的情意呢?许老师用简笔画的形式以画代讲,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感悟。在对诗歌内容了解以后,许老师借势引导: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自读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诗中描绘了“白日”“山”“黄河”。怎么画出这山这水这一轮红日呢?诗中的哪个字告诉我们了?学生在读诗感悟中又发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教师就这样带领学生边研究古诗边画画,根据学生的指导画出诗人登鹳雀楼看到的美景。此时再让学生看图反复诵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黄河水滚滚东流的磅礴气势,太阳依山而落的壮美。

送祝福——拓展延伸

几个轮回,壮观的黄鹤楼美景已印在学生的心中,融入了琅琅的诵读之中。当然学古诗不仅要了解字面的意思,表达的意境,还要和诗人对话,看透诗人内心蕴藏的动机。“更上一层楼” 表面上是说诗人还想进一步看尽远方景物,就再登上了一层楼,实则表现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有了这层铺垫,许老师把学习延伸到了课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让学生用“更上一层楼”来祝福他人。学生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练习说话,想象表达,对图片中的人物送祝福,对老师送祝福,把古诗学习的外延扩大,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古诗教学要充满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注重古诗的拓展和延伸,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把古诗教活教美。

第2篇:读《登鹳雀楼》有感

读《登鹳雀楼》有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焕的千古名诗,脍炙人口,又富于哲理。其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我受益一生的灵丹妙药,它时时提醒我: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学无止境,登高才能望远。

这首诗是说: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诗人王之涣在登高远望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诗中前两句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山河,收入到短短十个字中,让我们读后感到胸襟为之一开,“欲穷”“更上”两个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首诗也让我从一个不求上进、骄傲自满的人,成为了一名谦虚好学、奋发上进的好学生,我现在就给你们讲一讲我的经历吧!

一次,老师要求我们把课文背熟,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背得滚瓜烂熟了,于是就洋洋自得起来。心想:瞧我多厉害,背得那么熟练,我开始渐渐疏远课文。但在一次课堂练习中,正好出现了这课的按课文内容填空,我顿时傻眼了,脑子里一片空白,无论我怎么拍打自己的脑袋,都于事无补。下午老师开始报分数,我屏住呼吸,连头也不敢抬。这时,我的耳边响起了一个严厉的声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难道你忘了吗?”我的心像被针刺了一样痛,要是我不骄傲,努力复习,我怎么会一落千丈呢?

从此以后,便不再混日子,也不再骄傲,开始在学校里用功读书,只要稍有懈怠,我就会看看这首诗,然后便会充满力量,开始孜孜不倦的学习。因为这首诗的原因,我已经从一个人见人烦的学生,变成了谁见谁都喜欢的小学生呢!现在回想起来,变化太大了,我就好像童话故事里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实在是太棒了!人生就如诗一样,如果你想把天下的美景尽收眼底,就必须站得更高更远,如果你想有丰富的知识,想被别人瞧得起,就必须“更上一层楼”。

第3篇:读登鹳雀楼有感

读登鹳雀楼有感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成为了千古绝唱。数百年来,这座实际上早已不存在了的鹳雀楼,连三岁蒙童都知晓,可见文化是可以穿越时空而让事物永存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读登鹳雀楼有感,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ruiwen.com/wenxue)。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黄河边,它始建于北周,为大将军宇文护“镇河外之地”时所造,因有成群的鹳雀栖身楼上而得名。历经隋唐、五代、宋金七百余载,至元初毁于兵燹。后因黄河水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至明以后,逐故址也难寻觅了。

但在后世人们的心目中,鹳雀楼却始终矗立着。原来鹳雀楼虽为军事目的而建,但由于楼体壮观,高台重檐,更有河山之胜,登楼远望,黄河风光尽收眼底,唐宋以来逐成了登高胜地而名声远播。特别是有许多文人雅士,墨客骚人,登楼感赋,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为后世传诵。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成为了千古绝唱。数百年来,这座实际上早已不存在了的鹳雀楼,连三岁蒙童都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登鹳雀楼古诗词

登鹳雀楼古诗词

登鹳雀楼古诗词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登鹳雀楼》古诗词

《登鹳雀楼》古诗词

《登鹳雀楼》古诗词1

《登鹳雀楼》原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方的山峦渐渐地往下落,滚滚的黄河水向着大海滔滔地奔流。

你如果想要把这千里的风光和美景看个够,那就要不断地向上攀登更高一层的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诗的亮点在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望的远”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夕阳傍着青山缓缓落下和黄河奔涌着流入大海的景象,气势磅礴,景观壮美,给人心旷神怡,心胸开阔的感觉;诗的后两句,是写诗人登高望远的感受,诗人由描写景物引发道理,只有站得高一点,才能欣赏到更多美丽的风景,同样地,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也要站得高一些才能看得更远,思考得也更为深入。全诗写景优美,说理深入浅出,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王之涣在公元688年出生于晋阳,字季凌,是唐朝鼎盛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一生性格非常豪放,经常自己在家中练剑和吟唱一些悲伤的曲子。

他所写的一些诗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读王之涣《登鹳雀楼》有感

读王之涣《登鹳雀楼》有感

读王之涣《登鹳雀楼》有感一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此诗虽平易,却蕴含深刻的生活哲理。犹如身临其境:站在高楼之上,眺望那西落的白日尚依偎在山巅之间,余晖璀璨,天地如染;奔腾的大河从天际间蜿蜒而出,泛着闪闪粼光;没有尽头,直到东方的地平线上,才与天地融合一起。此时此景怎不令人对大自然赞叹不已,对人生感慨万千呢!

站得高,看得远。学业、家业、事业、功业何尝不是如此。想有多大成就,便应付多大努力。有人更上一层楼能由此及彼,心潮起伏,感悟人生;有人纵使立于半空,也只看到无尽云堆,、、茫茫虚空。心态迥然,因而领略各异,结果便断然不同。唯有智者在感叹广袤的大地和一泻千里的河流之余,犹能警勉、鞭策自己。

读王之涣《登鹳雀楼》有感二

从王之涣《登鹳鹊楼》这首诗中,让读此诗的人都能很快的领悟到一种磅礴的气势,诗人开阔的胸襟给了读者以开阔的视野,这种气势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一个萎靡不振、意志低沉的人,在鹳雀楼,又读了这首诗,他肯定会有所悟的,这是自然给人的力量和人总结的

未完,继续阅读 >

《读古诗词《登鹳雀楼》有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读古诗词《登鹳雀楼》有感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