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_登鹳雀楼中

2020-02-28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登鹳雀楼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登鹳雀楼中”。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句容市下蜀中心小学 孔祥燕

课 题:登鹳雀楼

教材简析:这是唐朝王之涣到鹳雀楼游览时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前两句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设计思路:古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它的特点是用词准确,语言精练,讲究韵律,形象生动。小学生学古诗要正确解词、译句,理解诗歌描绘的意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由于古诗讲究紧凑简练,要求用极为有限的词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内容。古诗中常有词序颠倒,词语省略,甚至句子成分省略的情况,这对小学生自学古诗带来了一定困难。另一方面,学习古诗的重点是训练朗读和背诵。针对以上的问题,这课的教学设计尽量体现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加强朗读的训练,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从朗读中加深理解诗歌的内容,用词的准确和语言、意境的美。在媒体中又增加了课外的几首诗,也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让他们在自学后进行朗读背诵,加强记忆和积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悟的习惯;培养善于主动积累的习惯;培养运用多种途径运用资料的习惯。

教具准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画一幅画。

(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一段话?

生:早晨,一位老爷爷来到黄河边散步。生:一天傍晚,一位老爷爷来到黄河岸边看风景。他看到黄河两岸的花儿都开了,非常美丽。

师:你编得真好!像个小作家一样!老师也想编一段,行吗?

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生:可以用望远镜!

师:这是个好办法,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望远镜呢!

生: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

师:这座楼的名字叫鹳雀楼,登到哪一层呢?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生:我会背!(不少学生跃跃欲试)

师:谁会背这首诗的同学举手给大家看看(大部分学生举手)真了不起!谁想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师抽二生背诵)

师:你们都是个好学的孩子!这么多同学已经学背这首诗了,可是还有一些同学不会怎么办?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二生主动上讲台指课文领读)

(给优生表现的机会,使快生吃饱,慢生吃好。)

(二)师生竞赛,朗诵古诗

师:两位小老师教得很认真,大家读得声音也很响亮,老师想和大家比赛 读这首诗好吗?

生:行!

师:那老师先来吧!请同学们做评委。(师配乐朗诵古诗)

生(鼓掌):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儿? 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老师还加上了音乐!

师:你们读的时候老师也给你配上音乐。

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师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符号,着重号)

生:老师还带上了表情读!

师: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下面给大家一点时间练习一下,一会儿和老师比赛。

(学生积极练习后,配乐朗读,与老师比赛,绝大多数学生学生已经能背诵)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给你们打一百二十分!

(教师机械地范读,不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不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设计一个师生背诗比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读诗背诗的积极性。让学生评分,找出老师背诵优美的“秘密”,通过自主探究,在评价中学会了朗诵古诗的技巧,如:节奏、表情、音高等。)

(三)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师: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屏幕上显示的课文中,红色的生字娃娃都在什么地方?它们分别长什么样子?

(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定位联想,运用定位联想识字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记忆的时间,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然后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分开读、师生竞读等形式巩固记忆生字。)

师:学习了生字,我们一起去登鹳雀楼怎么样?

生:好!

师:不过,“鹳雀楼”上的每一层都有“老虎”在把关,每只老虎背面都带有一个生字,如果全班同学都能读出来,就可以一层一层登上鹳雀楼。谁想做打虎英雄请到讲台前面来。

(四)登高望远,想象说话

师(做远眺姿势):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站在鹳雀楼最顶层,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美景?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青青的小草,美丽的花儿,草地上还有一群可爱的小绵羊。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清清的小河,河里还有一群小鱼在快乐地游泳。

生:我看到了远处有一座学校,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游戏。

(想象说话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我们的祖国景色这样美好,让我们一起来唱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歌吧!表演唱《我爱黄河,我爱祖国》

(五)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那么.除了这首古诗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古诗?我们进行一次男女背诗比赛。

(立刻有好多学生举手要求背诵)(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生:《锄禾》„„

生:《梅花》„„ 生:《回乡偶书》„„

生:《易水送别》„„

生:《毕业诗》—“今天是我最后—次站在这里„„

众生渐齐:“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我是多么欢喜!再过几天我就要升人小学,做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字多么神气!敬爱的老师,亲爱的阿姨.三年前,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玩具扔满地„„”

(学生群情激昂,背诵熟练而投入。)师:小朋友,你们背得太感人了,老师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告诉老师,这首诗是谁教你们的? 生(自豪地):幼儿园的老师!师:幼儿园老师真伟大!你们很爱幼儿园的老师,把自己的感情放在诗里面了,所以才背得这么感人,是吗? 生(异口同声):是!师:老师还有—个感受.那就是这首诗写得也很好!我们前面背的是古时候的诗人写的古诗,这一首就是现代人写的——

生:新诗!师:请小朋友们说说,这位诗人为什么会写出这么好的诗?

生:因为他喜欢老师!

生:因为他读的书多!

生:因为他还会背很多古诗!

师:对!这位诗人不但喜欢老师,了解小朋友的心情,而且他曾经读过许多书,背过很多古诗,所以,现在他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来。有一句话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一句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像我们这样聪明的小朋友如果会背很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以后我们还会经常开展这样的背诗比赛,看看谁背的古诗最多!

江苏省蓝天杯三等奖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之九曹春芳一、课文说明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2、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白日②依③山尽④,黄河入海流。欲⑤穷⑥千里目⑦,更⑧上一层楼。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

《登鹳雀楼.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登鹳雀楼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登鹳雀楼中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中 登鹳雀楼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