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多》读书笔记作文
第1篇:悉达多读书笔记
悉达多读书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悉达多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悉达多读书笔记1
近日阅读了德国作家黑塞的小说《悉达多》。书的篇幅很短,仅有130多页,故事也很简单,主要讲的是悉达多的自我找寻之旅。
书的主人公悉达多出生于印度的婆罗门家族,出身高贵,英俊聪慧,受到所有人的喜爱。但是这些都无法让他幸福、安宁和幸福。为了寻找自我,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达到无我的境界,悉达多开始了漫长的求索之路。他抛弃富裕安逸,先是去森林里当沙门(苦行僧),此后转而追随佛陀乔达摩,然而他发现佛陀是通过认知、彻悟而非通过法义修成正果,于是他离开佛陀,继续自己的流浪汉生活。
在林苑他遇到了名妓迦摩罗,最终沉沦于情欲,沉沦于赌博,完全被世俗控制。某天突然清醒过来的他内心充满了绝望,准备跳河迎接死亡,然而就在这一刻他听到了“唵”字,长眠的灵魂猛然复苏,最后悉达多奔向河流成为一名摆渡者,“以等待和坦诚之心倾听,不怀激情,不存热望,不加判断,不带见解。”
悉达多在日复一日的摆渡中以河为师,聆听河流的教诲,听到了世界,听到了整体与统一,听到了“唵”,得到了圆满。
每人眼中看到的故事可能相同,但是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感悟。可能大多数人都在解读书中蕴含的宗教和哲学寓意,我对这些都不擅长,就站在凡人的角度说说书中印象深刻的几句话。
“他不再问询本质,瞄准彼岸,他在世间寻找故乡。如若人能毫无希求,质朴而天真无邪地看待世界,世界何其隽美!”当一个人以孩子般单纯而无所希求的目光去观看,这世界是如此美好;当一个人能够如此单纯,如此觉醒,如此专注于当下,毫无疑虑地走过这个世界,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是当下,当下的每一份体验和感受,当下的微小而确定的幸福和妙不可言的的感觉,才是我们生命的本质和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非常喜欢林清玄的“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这句话,不要做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不要为了虚无缥缈的未来而忽略当下的美好,快乐过好当下的每一刻。
“思想和感官,均为美的事物;两者背后均隐藏终极意义,两者都值得倾听值得参与,两者均不容蔑视亦不必高估。”物质和精神都是重要的,也都是不可或缺的。很多人在贬低对物质的追求,将精神追求置于比物质追求更高的地位。实际上,物质追求才是基础,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满足了物质追求,才有可能去追求精神方面的目标。但我不赞同对物质的过分追求,甚至将物质追求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我认为,人很多的需求是物质没法满足的,人真正的快乐和满足都需要从内心去探寻和挖掘。
这是一本深刻的书,就像悉达多说的“知识可以分享,但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愿每个人都能从悉达多的故事中发现智慧,并认真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
悉达多读书笔记2
当人个主义,个人物欲和情感膨胀的时候,心灵被外物控制和束缚,得不到自由的时候,人会焦虑。因为他缺乏理智和理性,而理性是人类通过学习和修炼获得的高级的东西,理性是种智慧是种美德。
理性和感性的烦恼此消彼长,要想除却感性的烦恼,就要让自己遇事的时候保持客观和反观审视的视角,如果那不是我的事,那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我当作如何观?个体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是主体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不断向永恒的真我迈进,内心两个自我在斗争,遵循否定-前进的辩证法发展下去。
报怨和烦忧没有用,不要为毫无价值的身外物憔悴。不论周围人如何待他,悉达多都听之任之,他在生活中出谋献策,怜贫恤老,慷慨解囊,有时吃点小亏。自在快乐。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那些幼稚的活动中去,投入地做事,参与其中享受奋斗的乐趣,生活的小乐趣,内心对自己有戒律,对外界充满理解和包容。太多人像飘零的落叶,摇摆磕绊着落地,而悉达多如天空中的群星,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没有风能够吹到他们改变他们的运行规律和轨道。人要有这样的学说和戒律,它是让我们内心安宁的避难所。
生命中,一定要保有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通常那称作我们安身立命的“道”。如此,世界再怎么变化莫测,我自巍然不动,我自巍然不动心。
所有的现象声音,所有的目标欲念,所有的痛苦喜悦,所有的善恶一起构成了这个整体的世界。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事物的长河构成了生活的旋律。悉达多的心灵不受任何声音的羁绊,不受任何事物的影响。他聆听着一切,感觉着整体,感受着和谐统一。
对立面相互成就,既斗争又合作,我们如何看待和使用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感受和纳入和谐统一的世界,是种不可言说的主观观念。如此,每个人在热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该并能够以极大的宽容和忍让看待和理解他人和世界!
天空和河水在不停流动,森林和群山巍然耸立,一切都那么美。那么神奇。漂亮的河流和森林,第一次通过悉达多的双眼进入他的内心,与他合为一体,他像刚刚醒来的觉醒者或新生婴儿,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神性创造出了神奇的悉达多,他开始注意并观察那些可见的东西,以期更好地融入这个世界。
眼前事物,眼前人,具体可感,才算真正的生活。变简单,变智慧,重新用孩子的明亮温暖的眼光看世界,真切地深刻地更直观地体会世间人、事、物。亦懂得欣赏人类的力量和激情和美。我是这纷繁多彩的世界的'一部分,要乐在其中。像一株草本,一朵花,像叶尖露珠映射太阳五彩的光。也像林中飞鸟,湖中野鸭,顺应时令,敞开心扉,毫无芥蒂。世界在悉达多眼里耳目一新重新闪亮。他重新体验到南瓜的香甜,扬帆的欢乐,闻到了太阳和森林的味道。他如梦初醒,开始用不一样的心境和眼界审视世间万物。他听从内心的召唤,他找到了自我。一切都会回来!
有时候,烦恼来自自己的不全面的理解。单个人思考的和表达的一定是片面的,所以需要讨论甚至争辩,真理是越辩论越清晰的。如果时间是不存在的,那么生死不存在,其实你的痛苦也是不存在的,总有一天,你纠结的一切会随你而去。悉达多所关心的只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去蔑视它,不憎恨它和自己,能够带着爱心、钦佩和敬畏去观察世界、观察自己和所有的生命。谁做出了思考进行了体验,谁就可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摆脱外在的强制,摆脱随波逐流,摆脱约束和羁绊。
悉达多去拜见乔达摩,他是值得尊敬和爱戴的人。乔达摩的脸上既未显露喜悦也没有悲伤,只有一抹平静而隐逸的微笑。这微笑自由低调,坦率如孩童,只有真正到达自己内心的人才能这样看人!他觉得他全身的手指和关节都在讲述着真理,整个人散发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听从自己的内心,对自己的道路做出选择。在修炼的过程中,连续数天保持非我的状态,变成植物,变成石头。悉达多不喜欢老师的说教,他在很多简单的人身上学。
:学习真知的途径,必须通过独立思考冥想,通过顿悟和教化而得,而非通过说教讲经而得。没有人能够通过讲经而获得救赎。修行的路上,只有自己,只能是一个人没有同伴。所以,不去说教和评价别人的生活。只对自己负责,为自己有所抉择,有所拒绝。要摆脱和克服自我,必有真实地去了解自我。不哄骗不逃离不躲藏,扪心自问,你对自己了解多少?
什么事情能给你带来真实的喜悦?悉达多回忆到,当他在背诵经文,与智者辩论,帮助祭祀的时候最幸福。有崇高的使命和目标,有渴望、向往提升和进步的过程最快乐。悉达多感受到只追求欲望和物质享乐的生活无比失败和痛苦,他又一次放下,远离了成功的商人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去找寻珍贵的欢乐和安慰。他努力去抓取和创造生动的美好的值得留存的事物,去达成自己的“功德圆满”!
第2篇: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
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会离开任何人的问题。因而,《等待戈多》在当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价值。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它,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依然十分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我甚至觉得,各家试图找出“戈多”的真实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诞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赞同许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工作,因为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应当被尊重的。我这样说并
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观点,如果说有一种“等待”是终极意义上,是出离时间的,那么我却要在时间之内去解读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离时间,这又让我觉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为荒诞派戏剧经典之作的厉害之处,它让我的解读也变得荒诞。它已经可以做到不在一个时空之纬度里讨论“等待”。
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隐喻上帝,在我看来都只会阻碍我们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终觉得贝克特在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他将它荒诞化了,只是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为得就是让人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若非如此,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等待”永远是疲软无力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远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可能引发我们去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是这样,他好像走在一条在旁人看来很远的路上,可他自己却乐此不疲。因为在靠近本质的过程中是没有捷径可取的,也因为只有他感觉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质的东西,这是旁人感觉不到的(旁人更重视的是道路的远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质的东西)。
文将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话》,以及其中写到的那个永不停歇地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不来的戈多”和“永远推不到山顶的石头”,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动的时间和瞬息万变的空间,在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这里的“上帝”代表一种至高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是没有开始与终结的,是无限的。大概人们在这条路上还要走很久,因为这是一条极其古老的道路。
无望的是结果,希望的是过程,正如鲁迅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而我们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无望与希望之间——继续等待,但我坚信这种等待可以不是消极的等待,这个等待的过程也可以无比丰富。在文章的结尾,我想说,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等待。我想这是《等待戈多》给我的最大启发,我欣然接受。
第3篇:高中生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高中生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等待戈多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等待戈多读书笔记1
重读《等待戈多》,一部不长的荒诞戏剧,却很费脑筋。这部戏剧的魅力在于,本身就是一个谜。每个人都在问,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有人求疑于作者贝克特,他很高明地继续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春天的阳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着无暇享受阳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三种人。当搜肠刮肚为这三种人找代表人物时,想起了《等待戈多》。这部剧只有五个角色,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还有一个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这个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用这几个人为三种人佐证,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种人,打着遮阳伞晒太阳的人。听起来很有闲、很小资。不过,小资只是一种情调,那些光顾必胜客、上岛、两岸、避风塘、兰桂坊
第4篇:方法总比问题多读书笔记
方法总比问题多读书笔记
每个人看完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以下是我对本书的一些认识跟大家分享一下。
读了《方法总比问题多》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会“以脚做梦”,二、现在不做等于永远不做,三、量化行动,不能满足于“在忙着”。当然感触最深的还是本书的名字《方法总比问题多》。
先就《方法总比问题多》这个书名讲讲我的感受。在看到这个书名时我跟大家开玩笑说“问题总比方法多”。当让这是句玩笑话,在看完本书后改变了我的这个想法。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我家小宝宝,现在还话都不会说呢,但他还非常爱说,经常说一些大人听不懂的词,或者对着一堆玩具指他自己想要的玩具。如果大人没有理解他的意思,他还不高兴又哭又闹的不高兴。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家长只能靠猜测去理解他的意思,玩具一件一件拿给他让他自己选择,直到给对他想要的玩具,宝宝停止哭闹为止。其实这个过程中,宝宝哭闹就是一个问题,大人猜测宝宝的想法,一件件拿玩具给他,就是一次次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拿错一个玩具就是一次解决问题的尝试,
第5篇:多读书的心得感悟笔记
多读书的心得感悟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多读书的心得感悟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多读书的心得感悟笔记1
《从零开始——创建你自己的课堂》这本书是美国史蒂文.利维写的。被称为“一部实践杜威教育思想的书”、“一种做中学”的活动案例、一段从学生已有经历出发、从零开始的教育新旅程。书中生动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在一个优秀而富有人性化的课堂里,我们可以成就的东西是多么巨大。
史蒂文。利维是美国来克星小学教师,教龄长达28年,全美卓越的小学教师。这在本书中谈到,他喜欢把教育理解成引导,这个过程意味着我们只要把已经在那里的东西引导出来或者发展出来就可以了。但我们教师经常把自己角色想成是填知识的人,认为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孩子脑袋填满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这种观点好像把我们放到了一个知识拥者的地位,然后把这些知识分发给学生就行了。
但这样的环境会让孩子厌倦,也会剥夺他们自己发现意义和建立自己的理解机会。学习的乐趣和激
第6篇:方法总比问题多读书笔记
方法总比问题多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方法总比问题多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近看完了吴甘霖写的《方法总比问题多》,他所著的《执行重在到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而这本书所蕴含的则是“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的理念。全书从怎样克服对问题的恐惧入手,一步步教大家怎样运用一些思维技巧,不仅从心理上藐视问题,以方法克敌制胜,而且还能最终将问题和挑战转变为机遇。这些不但对于员工,而且对于遭遇任何挑战,寻找人生发展突破的人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读罢此书,掩卷反思,让人感受颇多,茅塞顿开,主要有以下体会:
正确看待方法与问题的关系,“不找借口找方法,方法总比问题多”。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否主动找方法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这一点对他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找借口的员工是单位里最不受欢迎的员工,找方法的员工,才是单位最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