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学语言,让语文课堂更出彩 (三年级)
第1篇:关注教学语言,让语文课堂更出彩 (三年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只有我们的语言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时,才能在教学中使用,才能发挥教育教学功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从教已有二十个年头,曾经懵懂的我,对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总是摸不着头脑,和许多老师一样,爱犯同一个毛病,那就是爱质疑:“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对于老师和课堂总是置之不理。”于是乎又是一连串的埋怨。随着岁月的流逝,站立在这三尺讲台的时间不断增加,孩子们在自己心里占的位置越来越重,对于孩子,对于自己的课堂,少了几分埋怨,而更愿意用时间去思考,思考: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更出彩?新颖的教学设计、独特的情境创设、创新的教学方法引领着我不懈的追求,总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但有一点同样值得我不断去锤炼的,那就是我们教师的教学语言。
虽说是一名普通的老师,但年级里教师间相互听课,那也是家常便饭的事。让我感受颇深的是,不少教师一节课下来,语言平淡,除了与学生之间问答的往来,几乎听不到变化的声调,直接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学得索然无味。都说一节好的语文课,要能启迪学生的心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可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像是被牵着鼻子的牛一样被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是荡然无存。
课堂教学语言虽是口头语言,但不能由之而降低表达的标准,不经深思而信口开河,因为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接受知识,巩固和消化知识的直接感知,教师的语言除了要规范、准确、流畅、亲切,我觉得它的生动性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把利剑,生动的教学语言,的确能让语文课堂更出彩。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呢?
一、 带着热情走进课堂,让热情赋予语言生命力。
语文课堂就像一个神奇的舞台,老师和学生都是这个舞台上的舞者。无论剧情是悲、是喜、是哀、是怨,教师作为一个舞者都必须酝酿足够的情感,才能使得剧情更打动人心,否则,适得其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打心眼里有一份对学生、对课堂的热爱,才会迸发出上课的热情,从踏进教室的第一步,开口讲第一句话,教师就已经与学生、文本融为了一体,教师的热情就会让语言赋予了生命的力量,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瞬间就会架起一道心灵沟通的桥梁。而在课堂上,我们时常会听到老师惯例式的:“孩子们上课”,如此一般淡然,任务式的开课,定然让您的课“输在了起跑线上”。
二、 让语言带上“表情”,使它变得有声有色。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可孩子们的持续的注意力却是有限的,要想使的教学的效果更明显,教师的语言魅力功不可抹。例如,我在教学《三袋麦子》时,当土地爷爷再次去拜访时,得知小猪已把麦子做成好吃的吃完了,小牛则把这袋麦子储存了起来,先在仍有一半。当土地爷爷跟着小猴来到里屋一看时,这时,我故意瞪大双眼,满眼惊喜,提高嗓音说:“哇、、、、、、”学生还未等我说完,学生仿佛也来到了小猴家,他们一个个举起小手说:“囤里堆的满满的”,“小猴真聪明”,|“小猴太能干了,我也要像小猴一样做个能干的孩子”。有的强调“满满的”,有的突出“聪明、能干”,有的体会到了小猴的“勤劳”,无需老师过多的讲解,学生的兴趣被老师这带有“表情”语言调动起来了,学生轻而易举的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在听取湖南青年教师杨佳慧给我们带了的《池上/小儿垂钓》时,杨老师引导男生把古诗读好后,老师故做为难状,对女生说:“女孩子,咱们就算了吧!”而且老师故意把“算了吧”三个字拉长了说,意在激发女孩子们不仅要读,还要读的更好,而听了老师的话,女生不甘示弱,无论是朗读的节奏、还是韵味上都把握的更到位了,达到了教学想要的效果。试想,如果老师只是平淡的说“好,女生读一遍”,结果肯定会大相径庭。因此说,如果能让我们教师的语言带上“表情”,或吃惊、或神秘、或愉悦、或微笑、、、、、、教师的语言也因此变得有声有色,教学的效果也更明显。
三、 让语气高低长短变化有致,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语言富有生命,它也会因您说话时神情的配合而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语言它还需要声音的高低长短变换,才会抑扬顿挫,才能使语言增加无穷的魅力。而部分老师对的教学语言的认识不到位,觉得语言这东西无足轻重,认为谁还不会说话?因此,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会存在一调定整堂的现象,老师语言缺乏变化,生硬、死板,又怎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然而,有的老师,一节课下来,声音有时如孱孱的流水,有时如三月的和风,有时如动荡的海浪,有时又如喃呢的晚钟,优美婉转的声音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学生会畅快的与老师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学习的兴趣、主动性也会因此增强。
形象活泼,有趣味感的课堂教学语言使课堂不再单调枯燥,使学生听来兴趣盎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知识享受。我想如果教师都能多关注、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我们的语文课堂定能更出彩。
第2篇:让小学语文课堂出彩
让小学语文课堂出彩
课堂出彩的基础是教师的教学机智,没有一定的教学机智,缺乏一定的随机应变能力,课前预设难以完美,课堂将会失去极好的生成机会。生成是可以预设的,预设生成,教师首先要潜心研究文本,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达到知识和情感的迁移,这是个前提。其次是用心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及心理状况。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的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一、课堂出彩源于生成的教学信息
课堂中生成的种种教学信息是十分宝贵的,这些信息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些因素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引导学生逐个品味的话,势必影响一节课预期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
由于学生的已知经验不同,个体感悟不同,每次上课时生成的问题不同,因此教学设计随时都需要调整。我在第二次执教《爱写诗的小螃蟹》一课时,感觉与第一次执教大相径庭。当我问及学生读懂了什么时,第一位学生汇报了“原来,白头翁每次飞过海滩时,总是认认真真地读小螃蟹写下的诗,它还把它们记在心里,并告诉了很多朋友”一句,显然,这与第一次执教时学生的感悟是一样的。但我并不甘心,不同的班级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既然是实践课,何不尝试多问几个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后再展开下去,这样的课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呀!我这样想着,便马上调整了教学设计,按第一位学生所汇报的内容相机出示句子,并肯定了她。接着又问其他学生:“你们还读懂了什么?”第二位学生说:“我知道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到底。”看来,这两个回答都与我预设的“小螃蟹爱写诗”不同,这说明我低估了学生。于是我就顺着这个学生的回答引导大家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小螃蟹爱写诗?”学生很快地找出文中“小螃蟹非常爱写诗”“小螃蟹继续写他的诗”“小螃蟹还是坚持写他的诗”等三句话,这正好又回到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读懂了这三句话及相关的描写,“小螃蟹爱写诗”这一中心不就凸显出来了吗?看来预设与生成原是有机的统一体,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学信息,善于由生成的内容引导到预设目标上来,课堂出彩便不再遥远,生成也不再像一盘散沙!
二、课堂出彩取决于讨论的有效
课堂中组织讨论是教师常常采取的策略,以预设时的主要问题来推进教学,组织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去探究。但如何使讨论不陷入以教师为中心的泥沼,这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在真正的课堂讨论中,“讨论之球”的特色不是“教师—学生1—教师—学生2……”这样地进行,而是“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教师……”这样通过多站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开始讨论,一名学生提出讨论的线索,第二、第三名学生加入,只有当讨论陷入僵局或误入歧途时,教师才做些引导性的介入或修正。这种教学讨论的特征是,无论从教师角度看还是从学生角度看,彼此的发言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具有内在联系的,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思维的活跃,都是一般的课堂难以见到的。因此,教师要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堂讨论的一个起点,将会水到渠成地自然生成一些有用的资源。
在执教《鹤望兰和旅人蕉》时,课的伊始,我问学生对这两种植物有何认识,许多学生表示从未见过。初读课文后,学生对这两种植物有了新的认识,生1说:“我喜欢鹤望兰。”他的理由很简单,用文中的话说就是:“阿姨快来,你看这花儿长得多象动物园里的仙鹤……”我相机指导学生看了多媒体中鹤望兰的图片,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味鹤望兰之美。此时,当大多数学生已认同鹤望兰之美后,我又启发他们汇报对旅人蕉的看法:
生2:我喜欢旅人蕉,因为“旅人蕉长相平常,可它有美好的心灵品质。” 生3:我也喜欢旅人蕉。因为“旅人蕉能去暑解渴,给人重新上路的力量”。师:(问第一次汇报喜欢鹤望兰的学生)你是否还喜欢鹤望兰? 生1:两种都喜欢。
(其他学生受到启发,又生出第三种观点。)
生4:要是能把两种植物的优点都集中在一起就好了,既美丽,又能帮人们消暑解渴,给人们带来好处。
师:是啊,这样的植物有吗?外表又好外,又能给人们带来好处。生:有的,如,莲,腊梅。
这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取决于教材,教材尽可能不要给学生一个定论,或者给一个开放性结尾,这样不会太限制学生的思维。想到这儿,我又让学生选择自己赞同的一种观点给课文换一个结尾,这样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由于几种观点来源于学生的讨论,他们兴致高昂,思维“火花”竞相迸射。
当然,也不能一味追求课堂出彩而偏离整体目标。所谓整体目标,就是要求教师对知识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目标进行整体把握,不能拘泥于某节课的具体目标,而又要做到“形散而神聚”。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重组、整合、删减。
学会教学正如教学本身一样是一种过程,在此期间,一个人做了什么,他就能够学到什么。预设生成,课堂出彩将不再遥远。
第3篇:让作文语言出彩
作文指导——让作文语言出彩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中的语言是其漂亮的外衣。在这件外衣下,出色的身材(结构),丰腴的躯体(内容)才能引人入胜,行注目礼的概率才高。然而,怎么才能让作文的语言出彩呢?
一、多用修辞方法,让作文语言出彩。
在作文中,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总让人有种美的感受。在《春》中,朱自清把修辞方法运用得恰到好处,让人处处都能感受到春天的美景恍若眼前。写花儿“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地描绘出了春花迎春、争春、闹春的情态,春意盎然;“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排比兼比喻的句式,将暖色与冷色融合在一起,那火的炽烈,霞的艳丽,雪的高洁,同时映入你的眼际,描绘出春花如火如荼,如绵似绣的色彩之美;“吹面不寒杨柳风”,把风的温暖、轻柔的特点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春天像„„”三个句子的运用,更把春到人间、逐步长大的过程表现出来,尽情地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表达作者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修辞方法中,我们常用的有八种,如果在作文中把这八种方法
第4篇:坚强让我更出彩
坚强让我更出彩
成长是个奇妙的旅程,从软弱变得坚强,从自大变得谦虚,从自私变得感恩……成长过程中我们收获很多,变得更出彩。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理科就是来不感兴趣,这也许是女孩子的通病吧!每次上物理课,我总有一种“来电“的感觉,只不过由于电流过大把我电蒙了。于是物理我学得一塌糊涂。我早早就知道要物理测试了,从得知的那一刻起我就慌了,满脑子的“加速度”、“压强”的。它们在我的脑海里采回厮杀,折腾的我吃不香睡不着,好不容易睡着了,却又梦见自己在拿着试卷重头丧气。
无论怎么害怕,考试还是如期而至了。考场上我心情忐忑,坐立不安,如同站在泰山顶上。四处望去全是悬崖绝壁。不知道该往哪里去。我看到试卷上似曾相识的题目,却不知道该何从下手,脑海星烂熟于心的公式和定理在这些面目狰狞的题目前完全派不上用场,我的心在颤抖,手也在抖,眼看着考试马上就要结束了,脑海里仅存的一丝理智反复告诉自己:快答题,不能交白卷啊……
考试结果出来了,那几乎是意料之中的分数却还是刺痛了我,如一把利刃插在我身上,这使我红了眼眶,悄悄流下了痛苦
第5篇:坚持,让我更出彩
坚持,让我更出彩
万事贵在坚持。成功与失败的差距,不在于起跑线的高低,而在于途中的坚持。在我的生活里,有不计其数的事例能证明:“坚持能让我更出彩”。
那个夏天,我与爸爸约定下午3点一起去滑冰,但外面的烈日犹如滚烫的火球耀眼且炎热,于是,我要取消这次行程。可平日懒散的`爸爸,却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精精神神的,一口否决了我的建议,还迫不及待想立刻就走。而我也明白:过多的挣扎在他那里也是没用的。于是,也只好硬着头皮和他一起去了滑冰场。
到了滑冰场,我们在更衣室内整装待发,一番收拾后便滑了起来。而真正意义上是只有他娴熟地滑着,不时变换着优美的姿势,而我却像脚底抹油一般,不是往前摔,就是往后仰。我一脸不爽地挪着小碎步,一点点接近爸爸。并向他喊道:“我不要滑冰了!我要回家!”,见他对我爱答不理,我“哼”了一声,转头向更衣室挪去。突然,一只大手揽着我,在冰面上画了一个鹅蛋的形状,虽然很惊险,但我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畅快,原来滑冰的过程是那么令人回味无穷。这时,爸爸在我身边说道:“平时要强的人怎么遇到一点困难就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