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有多高(6)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第1篇:大树有多高(6)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周次 9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大树有多高(6)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8-79页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能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用比的知识表达和交流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运用比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规律。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在用比的知识表达和交流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建筑物与影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
观察建筑物与它们的影长,你有什么发现?
2.教师提问:
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测量吗?
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揭示课题)
二、实践活动
1.量量比比
1.组织学生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测出影长。
2.组织交流,完成下列表格:
1 2 3 4 ……
竹竿长
影长
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3.引导比较: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2.议议做做
1.根据上面测量和计算的结果,推想: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
2.你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吗?
3.组织学生分组去室外测量、计算。
4.讨论: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
业 练习册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第2篇:大树有多高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开发区小学六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9月18日
课题:大树有多高 本课初备 课时 共7课时,本课第7课时 个人复备栏
李荣华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课前准备:
尺,竹竿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师: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2、检查各组准备情况,用具是否齐全,并作适当调整。
3、讨论:要使室外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二、实践活动
1、量一量,寻找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动手操作:在太阳底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注意:在测量竹竿的影长时,各小组必须同时进行操作。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同时测量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其影长是相同的。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学生动手实践,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记录在表里,并计算比值。(测量时都取整厘米数,竹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师:比较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交流,从而发现规律: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上面的测量和计算结果的结果,推想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学生进行交流。
根据高度与影长的比确定这里的影长大约是3米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算出结果。
4、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应该准备哪些测量工具?在小组里交流。
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量出它的高度和影长,在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在表格里填写测量的数据。
师:你能算出大树的高度吗?学生进行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先算出竹竿与影长的比值,在仿照上面提到的方法求出大树的高度。
师:在测量时为什么我要强调同时测量?
从中体会到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与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实际运用
1、校园里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还能测量出楼房、旗杆等的高度吗?
与学生一起测量旗杆。回到教室进行推算。
2、师:想一想,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数的影长。这样计算出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课,这节课上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收获?请你将你的感受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吴玉珠吴玉桃郭同林刘青査红兰李荣华蔡丽霞
第3篇: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
“量量比比”—— 发现规律
通过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学生懂得什么叫影长、如何测量影长并体会和发现在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在此基础上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第4篇: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大树有多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实际测量时的具体指导。
教学准备: 皮尺、竹竿。
教学过程:
一、在量量比比中发现规律
1、在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明确怎样把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怎样量影长。
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算出杆长与影长的比值,填写表格。
3、小组讨论:比较每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竹竿有长有短,影长也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杆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在议议做做中应用规律
1、3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
小组讨论:根据前面的测量和求得的比值,推想影长应是多少?
3米竹竿
第5篇:大树有多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教学重点:理解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教学难点:实际测量时的具体指导。教学准备:皮尺、竹竿。教学过程:
一、在量量比比中发现规律
1、在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明确怎样把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怎样量影长。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算出杆长与影长的比值,填写表格。
3、小组讨论:比较每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指出:竹竿有长有短,影长也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杆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在议议做做中应用规律1、3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小组讨论:根据前面的测量和求得的比值,推想影长应是多少?3米竹竿约是前面竹竿长度的几倍或几分之几,3米
第6篇:绿地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1、122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与绿地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完成学校人均绿地面积的统计
教学难点:怎样获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计算的有关数据
设计理念:在绿地面积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评价和反思自己学习数学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察图表
分析信息 一、指导学生阅读折线统计图
提问:
1、 说出相关年份我国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引导学生说出从1996年到2000年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二、指导学生阅读条形统计图
提问:
通过看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北京人均绿地面积最多,重庆人均绿地面积最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相差多
第7篇:大树有多高 教案
大树有多高
汝州市实验小学
吴营霞
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资源:
长度不一及长度相等的竹竿、卷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测量吗?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大树有多高的问题。
二、实践探素,发现规律。
(一)量一量、比一比(小组合作完成)
提出要求:
1、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1)、按要求填表。
(2)、计算竹竿与影长的比值
(3)、讨论:根据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4)、得出结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议一议、做一做
提出要求:
1、根据上面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假设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的影长是多少?
(1)学生同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