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运动复习课件

2023-09-02 07:13:19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物体的运动复习课件

物体的运动复习课件

在进行物体的运动课程的复习时,应该如何准备好相关的课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物体的运动复习课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思想方法

1.正确运用公式v= 进行有关计算

【例1】 (南宁市中考题)如图结3-1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时15分,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时45分.求:

(1)轿车从 A地到 B地用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轿车若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图结3-1

思路与技巧

(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为两地的时刻差;

(2)由v= 可直接求出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利用(2)问中求得的速度,套用公式t= 可求出从B地到达南宁所用的时间.

答案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时t=30min=0.5 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SAB=SA-SB=120km-70km=50km

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v= = =100 km/h

(3)v= ,t′= = =0.7h

关键 利用速度公式v= 及其变形公式s=vt、t= 可计算或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路程及时间,在应用这些公式时要注意s、v、t三量的对应,切不可张冠李戴!

举一反三

1.1 (武汉市中考题)在东湖甲、乙两龙船比赛,甲船头追上乙船尾到甲船尾望超过乙船头历时80s.两船长均为10m,乙船保持7m/s速度不变,则甲船匀速超越乙船的速度为m/s.

1.2 (海淀区中考题)公共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用固定于路边的照相机连续两次对其拍照,两次拍照的时间间隔为2s,车长为12m,如图结3-2所示.由此可知,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约为m/s.

图结3-2

1.3 (海淀区中考题)据统计,城市交通事故大多因违章引起.在图结3-3中,A、B两辆汽车分别在相互垂直的道路上,沿靠近各自道路的中心线(图中的虚线)向前匀速行驶,当A、B两车的车头到十字路口(道路中心线)的距离分别为30m和40m时,道口恰好处于红、绿灯转换.A、B两车均未采取任何减速措施,以致两车相撞.已知两车的'车型相同,汽车外型的数据如表1所示,并已知A车的速度为v1=40km/h,设两车相撞前均匀速行驶.试判断在穿过路口过程中,乙车速度v2的范围.

图结3-3

表1 汽车外形数据

车长l:4.68m车宽d:1.70m

车高h:1.423m最高时速:200km/h

2.收集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例2】 (上海市中考题)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做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结3-4a、b所示.

图结3-4

(1)观察图结3-4a可知,甲车在做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秒;

(2)观察图结3-4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米;

(3)比较图a、b可知,甲车的速度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思路与技巧 图结3-4a中甲车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为一直线,由此确定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m路程所用时间由图像可查出为6s.在图b中,A点对应路程为0.6m、B点对应路程为1.8m,则AB段路程为1.8m-0.6m=1.2m.

取时间为6s,甲车通过路程为0.6m,乙车通过路程为1.2m,则确定甲车速度小于乙车速度.

答案 (1)匀速 6 (2)1、2 (3)小于.

关键 知道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上每一点表示二点物理意义,即时间和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举一反三

2.1 (江西省中考题)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蜗牛的运动情况,将蜗牛放在刻度尺上让其沿刻度尺爬行,并每隔10s拍摄记录蜗牛的位置,拼成如图结3-5所示的图片.

图结3-5

同学们依据此图片获得数据,列表如下:

照片序号123456

时间t/s010203050

路程s/mm012.022.248.7

(1)请你根据图中的情景,把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2)根据上表的数据,你可得出蜗牛是做运动,蜗牛在前20s内的平均速度是nm/s,整个50s内的平均速度是nm/s.

2.2 你知道图结3-6中的两个交通标志的含义吗?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汽车从标志牌处到下一个出口最快要几分钟?

图结3-6 公路交通标志

2.3 (十堰市中考题)雷达发射或收到返回电磁波时均会在屏上出现一个锯齿波.当用雷达探测敌方飞行目标时,指示器的荧光屏上出现如图结3-7所示的两个锯齿波形.若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108m/s,则敌方飞行目标离雷达站的距离为.

图结3-8

综合探究

3.如何解答开放题

【例3】 如图结3-8反映骑车者与跑步者运动过程的图像.请你运用图像中的信息,提出与行程有关的物理问题.

问题:

图结3-8

思路与技巧 根据图像可以看出骑车者运动15s,行驶的路程是200m;跑步者在25s内运动的路程是200m;他们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

因此,可围绕速度、路程、时间及运动特点提出问题.

答案 (1)骑车者与跑步者运动200m所用时间一样吗?

(2)骑车者与跑步者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3)骑车者与跑步者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关键 根据题中提供情景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及图像特点提问.

第2篇:《物体的运动》复习课教案

《物体的运动》复习课教案

一、复习目标

(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2)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二、复习重难点

1.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2.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三、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 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1.一个物体相对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5.典例讲解

(二)、知识梳理 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速度

(1)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计算公式:

(4)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4.变速运动:

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5.典例讲解

(三)长度、时间测量:

1.长度测量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3.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5.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 s,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6.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人为因素。(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 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7.典例讲解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零距离》 第6讲

课后反思

第3篇:观察物体课件

观察物体课件

观察,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那么孩子们的观察力是如何培养的呢?

观察物体课件1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从前,有四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耳朵,他说:“大象像把大大的蒲扇。”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他们四人争论不休,各不相让。)

师:同学们,为什么同一头象,那四个盲人却有不同的感觉呢?

结合回答,教师归纳:由于位置不同,所以观察角度就不同,看到的玩具狗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同来探讨和学习的新知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板书: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二、小组活动 观察学具

1、出示小猴子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瞧!就是这只小猴子(师拿出一个小猴子)。

小朋友们,喜欢这只小猴子吗?它可爱吗?愿意和它一起学习吗?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观察物体》的课件

《观察物体》的课件

《观察物体》的课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同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根据看到的不同的形状正确确定正面、侧面、背面的观察位置。

3.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的位置。

教学准备:

玩具小鸡、小鸡四个面的照片、小鸡头饰、玩具相机、电脑课件。

给学生分四人一组,并给每个学生确定号码1到4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昨天老师路过美术教室,看见同学们在画一只玩具小牛,这是老师从你们作业中选出的两幅作品,瞧,画的多可爱!他们画的都是小牛,你能看出这两幅画分别是站在小牛的什么位置画的?

师:在我们平日的生活中,有时需要对一些物体进行观察,会不会也有这样不同的结果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块去研究,挂出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教室图片

师:学校要评比优美教室,课余的时候,小记者们到全校每个教室去拍摄照片。你能说说这张照片是小记者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观察物体》复习教案

《观察物体》复习教案

题:观察物体

复习内容:

观察物体,本第100页总复习(空间与图形)“独立思考”及“练习”中第10-106页第7-9题。

复习目标:、通过复习学生能正确辨认并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正方体个数不超过个);能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物体和立体图形;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个数。

2、通过复习,学生能画出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的平面图形,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结合练一练,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掌握水平。

复习重难点:

巩固图形的变换和观察物体方面的知识。

复习准备

多媒体、若干个小正方体。(学生)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与内容

学习活动组织与教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预设

时间

分配

补充与反思

一、引入题

师:这节我们一起来复习图形的变换和观察物体的知识。(板书题:图形的变换和观察物体)

明确复习内容,做好复习准备

分钟

二、回顾知识分类整理

回顾第三单元所学知识,想一想,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的哪些知识?

师小结: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平抛物体的运动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Anysize”为你整理了“平抛物体的运动”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平抛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

3、理解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能力目标:

通过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来探究新问题的研究方法。

三、德育目标:

通过平抛的理论推证和实验证明,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教学重点:

1、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学习和借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

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推理归纳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平抛运动演示仪、自制投影片、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用枪水平地射出一颗子弹,子弹将做什么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平抛运动的特

未完,继续阅读 >

《物体的运动复习课件.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物体的运动复习课件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