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第1篇: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三峡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
1、疏通文言字、词、句,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品析课文,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3、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三峡美景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阙( ) 叠嶂( ) 曦( )月 襄( )陵 沿溯( ) 素湍( ) 绝巘( ) 飞漱( ) 长啸( ) 属( )引 哀转( )
2、再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的意思,给下列句子用斜横线划分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自( )三峡七百里中 自( )非亭午( )夜分( ) 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 )陵 沿( )溯( )阻绝 或( )王命急宣 清荣( )峻茂 哀转( )久绝 属( )引( )凄异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4、解释下列加横线的通假字: 略无阙处( )
5、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语
自三峡七百里中 ( ) 沿溯阻绝 ( )
自非亭午夜分 ( ) 绝山献多生怪柏( )
并自为其名 ( ) 哀转久绝 (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佛印绝类弥勒 ( )
属引凄异 ( )
良多趣味 (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6、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②素湍绿潭。
③回清倒影。 ④晴初霜旦。
7、翻译全文,(用一篇本子纸翻译附在后面)
【合作探究】
1.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
2.文中用了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三峡的山和水的?
3.作者运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的?观察角度有何不同?
4.作者描绘三峡秋天的景象时选取了怎样的时间和事物?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5.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课文小结:
【自主练习】
三 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良多趣味 (2) 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 (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3.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4.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答案:
【自主学习】
2、再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的意思,给下列句子用斜横线划分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合作探究】
1.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
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
2.文中用了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三峡的山和水的?
自三峡七百里中(长)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多)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陡、高峻)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高峻、狭窄) 铺垫 夏水的迅猛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凶险)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迅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对比
3.作者运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的?观察角度有何不同?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俯 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仰 视
白浪、绿潭、青山、花草 色彩艳丽
“清” “荣” “峻” “茂” 一字一景
4.作者描绘三峡秋天的景象时选取了怎样的时间和事物?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晴初霜旦 林、涧、猿啸、回声 悲寂、凄凉
5.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课文小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雄伟的崇山峻岭,有奔腾的长江黄河,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秀丽的园林风光。《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作者描述了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使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自主练习:
1.(1)真(或实在) (2)寂静 (3)连续 (4)快
2.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4.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第2篇:《三峡》导学案
——郦道元
一、情景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
二、资料链接
1、三峡简介: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_______峡、_______峡、_______峡组成。西陵峡以“_______”著称,巫峡以“_______”见长,瞿塘峡以“_______”著称。
2、作者简介:_______(466-527), 字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家、_______家。,范阳涿鹿(今河北涿鹿)人。他好学博览,文笔深峭,在各地“访渎搜渠”留心考索水道变迁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撰成的《__________》,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_______巨著。
3、《水经注》:其他书名为《_______》,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_______,最_______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载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四、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阙()叠嶂()曦()月襄()陵沿溯()素湍()绝巘()长啸()属()引哀转()
2、朗读指导:注意朗读的节奏。如停顿、重音、声调等。给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3、疏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重点句子翻译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5、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突出其景物的什么特点?第一段: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小结:
二、具体研习合作探究
1、散文家郦道元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就将雄伟壮丽的三峡奇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且极其生动传神,不能不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课文的美。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来欣赏美呢?
2、在对三峡不同季节进行描写时,作者为什么没有按习惯上的春夏秋冬进行,而采用了这样的顺序?
3、作者笔下的三峡是如此之美,那么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4、《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三、课后练习。三峡是美丽的,我们身边很多景物也是美丽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只要我们善于寻找美,发现美,美丽的风景就会在我们面前展现。同学,请你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来写一写吧!相信你也会写出它的妙处。
第3篇:《三峡》导学案
《三峡》导学案(第一课时)
执笔:向平
审稿:曾维丹
纳溪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
编号:
姓名:
班级:
组别组号:
【学习目标】:
1、背诵书上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背诵注释。
2、背诵课文,并疏通翻译。
3、热情投入朗读,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知识链接】
见书上注释
【使用说明】
本学案课前预习完成,同学们需结合注释,书上注音,朗读课文至少两遍,阅读注释一遍,然后考试做题。
1、给划线字注音:
阙处()
急湍()曦月()
涧肃()飞漱()重岩叠嶂()高猿长啸()沿溯()绝巘()
乘奔御风()隐天蔽日()
襄陵()
瀑布()
素湍绿潭()属引凄异()
沾裳()
峻茂()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
》,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
之间。作者是,字,(朝代)
地理学家。《水经注》是一部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②《三峡》中总写三峡地貌的语句是
。③故渔者歌曰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⑶沿溯阻绝(沿:
溯:)
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
奔:)
⑸则素湍绿
第4篇:《巴东三峡》导学案
【学习任务】
1、理清作者游览的行踪,了解游记的一般特点。
2、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描述能力。
3、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1925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回国后,历任安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大东书局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代表作《中国文学发展史》。还著有《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2、游记简介。
【游记】游记就是主要记叙和描写游览途中的所见所闻,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记叙文。
【特点】 1.以描写、记叙为主,可兼有抒情、议论;
2.交待游踪,抓住景物特点,做到情景交融。
3、最常用的写作顺序--游览的先后顺序
3、三峡简介
巴东--指四川东部
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
第5篇:六国论导学案及答案
《六国论》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实、虚词及句式。
2、能准确背诵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及段落。
3、提炼写作素材,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基础知识巩固】
一、重要实词积累
(一)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率.赂.秦耶()
思厥.先祖父()抱薪.救火()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洎.牧()
以谗.诛()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二)找出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可谓智力孤危
(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后秦击赵者再
(7)刺客不行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日削月割
理固宜然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义不赂秦
(3)不能独完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4)李牧连却之
(五)解释划线的词语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思厥先祖父 4.暴秦之欲无厌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7.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暴.
第6篇:《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学常识
本文作者 陶渊明 ,又名 潜 ,字 元亮 , 东晋(时代)著名诗人。初中还学过他的诗歌:《 归园田居 》、《 饮酒 》
二、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渔人甚异之
2、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描写桃源人精神状态(幸福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描写桃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村人都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7、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9、表现村人不想离开桃源的句子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重点词语解释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 :通“邀”,邀请。
(2)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