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二》的教学设计
第1篇:《练习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完成练习2中的第一项:学用字词句。
2、巩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
3、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培养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教、学具:多媒体、学生准备字典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内涵,相同的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有时就不同了,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句子。
二、多媒体出示:明境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
过渡:这里的“漾”分别有两种解释,分别是什么呢?请打开书,认真阅读第一项,并把你的答案在书上画下来。
3、指名问:你选择的是哪一种解释,并说说原因。
指导看图。
4、教会理解生字的新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三、教学第二题
1、审题,并画了题目中的要求
2、让我们一起去帮助小猴吧!(出示句子)
3、指名读,要求读准确,将自己领悟的感情读出来。
4、按要求。
5、分小组讨论、交流
6、汇报交流结果
7、出示:不,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的词。
(1)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里越发纯净。
(2)奶奶说:“小明,你长得可真结实。”
四、总结: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能为我们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作业 :用联系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预习下面课文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完成“写好钢笔字”,对学生的写字姿势,学习习惯进行培养。
2、按照笔顺规则把“异济养”3个字写正确、写端正。
3、完成“读读背背”,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写字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回忆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2)出示小黑板,认读3个字,了解这几个字的结构。
(3)仔细观察,找出3个字的共同笔划,并说出撇和竖怎样才能写好看。
(4)范写,启示要点(异:上下结构,上面的“巳”要写在横中线的中央部位;第四笔“横”要长一些,第五笔“撇”稍短,竖落在竖中线上;济、养:除了“撇”“竖”注意以外,还要将上面的“撇”“捺”展开。
(5)学生书空
3、练习:教师个别辅导并强调书写姿势。
4、反馈: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并作纠正训练
二、教学“读读背背”
1、审题:弄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成语意思,学生交流、讨论
(5)练读、指名读、分组读
(6)练背、同桌间互背、集体背、指名背
3、练习:根据书上插图,任选成语说一句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能在和陌生人交流中,掌握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2、能够有辨别善恶的能力,能有初步的防范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具:投影片
预习要求:观察父母是如何面对有人敲门的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1、听力训练,放录音。
这是什么声音?相机板书课题: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过渡: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人敲门,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二、审题,出示书上插图。
三、指导
1、自主参与,大胆陈述
2、学生讲,及时纠正
3、指导学生将画面说具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谁是怎样的表情,这样做对不对呢?为什么?
4、学生分小组练说。
四、互助学习,拓展思维
1、平时都有谁会敲你家门,你如何对答呢?
2、设置情景:(1)敲门者是出差归来的父亲。
(2)敲门者是自己不认识的,但说是认识爸爸或妈妈的人。
(3)敲门者是陌生人。
3、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4、学生表演,大家点评,点评的要求是:态度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见熟悉的人时用礼貌用语,发现是陌生人,要委婉拒绝。对学生的表演进行鼓励,并及时纠正错误之处。
五、总结:面对朋友要热情、礼貌,面对陌生人的敲门要婉转拒绝。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
完成学写毛笔字,对学生的初学毛笔字掌握的写字姿势进行训练,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具:多媒体学生准备:笔、墨、砚
教学过程 :
一、回忆写毛笔字的要求
二、学写:竖
1、竖有两种写法:悬针竖、垂露竖
2、范写:边写边讲解,起笔落笔的位置,以及如何运笔。
3、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重点辅导。
三、多媒体演示:
十、个
1、学生仿写
2、反馈: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有问题处,教师重新范写。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辅导。
四、反馈
将好的习字贴在墙上,对不足之处重点辅导。
第2篇:练习二教学设计
练习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练习用钢笔正确、端正地描写出一段话。
2. 了解ABB式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
3. 能正确使用和朗读语气词。
4. 正确选择关联词。
5. 熟记成语。
6. 口语交际“谈成语”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这一段话。
(2)要求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
(3)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提醒大家注意的?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郭”、“逃”两个字。(“郭”的第八笔是“提”,“逃”的第八笔是“横折折撇”)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进行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1)指名读题。
(2)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小黑板。淋浴水淋淋
(2)这一组的带点的字在读音上的异同。(这两个音节声母、韵母相同,声调却不同。“淋浴”的“淋”念第二声,“水淋淋”的'“淋”却是第一声)
(3)想一想:同一个音在不同词语中读音为什么不同?(教师向学生介绍ABB式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在大多数ABB式形容性词语的重叠部分,不管原来是什么声调,一般都读成第一声)
(4)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二、三组。
3.练习。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练读,从读中了解ABB式形容性词语重叠部分声调变化的规律。
4.反馈。
(1)让学生说说ABB形容性词语重叠部分声调变化的规律。
(2)出示黑板或投影片,指名认读。黄澄澄明晃晃毛茸茸沉甸甸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讲解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指导第一句。
①指名读第一句。
②想一想:句末应填人哪个表示语气的词?
③先让学生分辨句末字的声、韵母。
④教师提示一些基本规律:语气助词按发音习惯通常是句末一个字的韵尾加上韵母“a”合成的音节,若无合适的字,可填“啊”。
⑤第一句应填“啊”。
(2)指导第二句。
①指名说一说句末字的声、韵母。
②按音节写出合适的语气词。
③第二句应填“呀”。
(3)指导第三句。
①指名说一说句末字的声、韵母。
②按音节写出合适的语气词。
③第三句应填“哇”。
3.练习。
(1)用笔在书上填写。
(2)学生自由练读。
4.反馈。
(1)同座同学互相检查,看填写的词语是否准确。
(2)齐读,体会发音特点,并说说规律。
二、教学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题,弄清要求。
2.指导。
(1)讨论:“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如果……就……”这几个关联词语各是什么关系?
(2)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读题。
(3)想一想:第一句前后意思之间是什么关系?
(4)选择一个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3.练习。
(1)让学生自己练习填空第(2)、(3)句。
(2)教师根据学生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4.反馈。
(1)指名逐题朗读,确定正确答案。
(2)同座的同学互相检查练习情况。
(3)齐读。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刻舟求剑:楚国有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帮上剑落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守株待兔: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那里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画蛇添足:蛇本身没有脚,画蛇添上脚。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螳臂挡车:螳螂举起前腿想挡住车子前进。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
蚍蜉撼树:蚍蜉,大蚂蚁。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事物,自不量力。
3.练习。
(1)自由地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4)指名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爱听相声吗?相声常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让人捧腹大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举行一次“相声比赛”,看看哪位同学说得最精彩。
(2)各自练读,想一想这个相声主要讲了什么。
(3)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根据句意,正确把握两个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还可配上动作。
(4)同座位练说。
3.练习。
(1)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名练说。
(2)集体评议。
4.反馈。用自己的话把记成语的方法归纳复述出来。
教后记:
第3篇:《练习二》的教学设计
《练习二》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 练习用钢笔正确、端正地描红写出一段话。
2. 了解ABB式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
3. 能正确使用和朗读语气词。
4. 正确选择关联词。
5. 熟记成语。
6. 口语交际“谈成语”。
7. 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练习用钢笔正确、端正地描红写出一段话。
2.了解ABB式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
二.教学过程 :
(一)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2. 指导。
(1) 指名读这一段话。
(2) 要求学生观察每一个的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
(3) 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提醒大家注意的?
(4)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郭”、“逃”两个字。
3. 练习。
(1) 学生练习描红。
(2) 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 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2. 指导。
(1) 指名读小黑板。
(2) 这一组的带点的字在读音上的异同。
(3) 想一想:同一个音在不同词语中读音为什么不同?
(4) 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二、三组
第4篇:《练习二》教学设计模板
《练习二》教学设计模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完成练习2中的第一项:学用字词句。
2、巩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
3、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培养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教、学具: 多媒体、学生准备字典
教学设计:
一、 谈话,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内涵,相同的字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有时就不同了,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句子。
二、 多媒体出示:明境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1、 学生自由读。
2、 指名读。
过渡:这里的“漾”分别有两种解释,分别是什么呢?请打开书,认真阅读第一项,并把你的答案在书上画下来。
3、指名问:你选择的是哪一种解释,并说说原因。
指导看图。
4、 教会理解生字的新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三、 教学第二题
1、 审题,并画了题目中的要求
2、 让我们一起去帮助小猴吧!(出示句子)
3、 指名读,要求读准确,将自己领悟的感情读出来。
4、 按要求。
5、 分小组讨论、交流
6、 汇报交流结果
7、 出示:不,联系上下文理解带
第5篇:第十册练习二教学设计
第十册练习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把字写正确、端正、美观。
2、看图 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会读对韵歌。
5.熟记成语。
4、学会修改病句。
6.口语交际:介绍世界名城。
7.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指名读题目,弄清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句子。
(2)我们在描红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要注意字的笔顺,二要注意每个笔画要一笔成形
3.练习。
(1)学生各自在书上描红。
(2)教师巡回指导。
4.反馈。
(1)展示描红好的同学的字,并进行表扬评点。
(2)指出存在问题,进行矫正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弄清题目要求。
(先要看图,了解象形部首字的演变情况,然后分别写出疏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2.指导。
(1)出示马的图片。
(2)古代人用什么样的文字来表示马呢?请同学们看书。
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有些汉字是由图画演变来的,部首也是如
(3)由图画上的马演变成文字马,这中间有什么联系吗?
(4)用以上的方法教学其他三个部首。
(5)教
第6篇:练习二的教学设计
练习二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练习用钢笔正确、端正地描写出一段话。
2. 了解ABB式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
3. 能正确使用和朗读语气词。
4. 正确选择关联词。
5. 熟记成语。
6. 口语交际“谈成语”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这一段话。
(2)要求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
(3)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提醒大家注意的?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郭”、“逃”两个字。(“郭”的第八笔是“提”,“逃”的第八笔是“横折折撇”)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进行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1)指名读题。
(2)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小黑板。淋浴水淋淋
(2)这一组的带点的字在读音上的异同。(这两个音节声母、韵母相同,声调却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