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2023-10-06 07:13:41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论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论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 诗词的传承源远流长, 它既是一种高雅艺术, 又是一种文化素养, 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古诗词具有及其精炼的语言, 丰富的联想以及真挚的情感, 所以能够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 构建起中华文化的靓丽风景线。对于古诗词来说, 优美的诗词歌赋往往蕴含着极为深邃的意境与情感, 优美精炼的语言色彩, 惟妙惟肖的形象描述, 都有着极为特殊的审美理念蕴含其中。

一、 培养学生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时, 因为学生普遍在小学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广大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依据作者的生活背景、 生活经历、 思想感情、 艺术特色等将诗人描写的人物形象加以总结归纳,进而提升学生把握各类诗词的思想内容及其情感的能力, 为其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 也要让学生了解这类归纳也同样会有特例存在, 需要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将一些较为特殊的案例单独分析。只有拥有了分析归纳的基础, 才能够让学生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及其情感的能力更上一层楼。

例如, 依据写作风格来说: 李白的诗词通常豪放洒脱, 杜甫则忧国忧民, 而陶渊明则重视归隐田园、 寄情于山水, 陆游则心系国家、 慷慨激昂等; 若依据诗的类别则可以划分为: 送别诗 — —无比眷恋、 无限忧愁, 怀古诗 — —壮志难酬、 怀才不遇, 思乡诗 — —含情脉脉、厌恶战争、 渴望和平, 边塞诗 — —利用边塞风光展现奋勇杀敌的爱国激情和对统治阶层急于开疆拓土的无限愤怒等。学生只有对这些诗词背景有了一定的理解,才能够为他们鉴赏古诗词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 也有例外比如在学习李煜的 《相见欢》 时, 就需要学生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着手, 发现它是一首咏别诗, 再依据作者的写作背景可以发现该词是被囚于宋国时所写, 展现的是李煜背井离乡的锥心之痛以及作为亡国君王的悲切情怀。

二、 培养学生把握诗词意象的能力

在进行诗词鉴赏的教学进程当中,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把握诗词意象能力的培养, 目前许多教师通常所使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归纳分类的思想。首先, 应该让学生明确所谓意象实质上是指客观事物经过作者创作诗词时的情感变动, 而展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来讲, 意象就是借物抒情, 利用物来寄托诗人的主观情感, 所谓 “象” 是指生活当中的自然景色或者生活场景。从诗词所展现的意象着手, 利用丰富的想象或者联想对诗词所描述的意境或者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把控, 是提升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 第一, 在送别类诗词当中, 通常利用杨柳、酒、 长亭等词来描述诗人送别之后恋恋不舍的情怀。比如在柳永的 《雨霖铃》 中, 有这样一句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 其中的 “长亭” 就是指古代在路旁的亭子, 它是专门供人休息或送别所用的`, 它就具有非常浓烈的惜别之情; 第二, 在思想类诗词当中, 诗人通常借月亮、鸿雁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对于故乡浓烈的思念之情或者对于亲朋好友的无比牵挂。比如苏轼在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中的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一意境就抒发了极为浓烈的思念情怀, 其意境描写使人豁然开朗、 回味无穷。

三、 培养学生品析诗词语言的能力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 要想教会学生品析诗词的能力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 利用遣词造句、 修辞手法等知识储备, 感悟诗词描写当中的重点词汇或者诗句的含义及其妙处; 第二, 利用诗词作品的语言特色、 使用技巧对诗词语言的寓意加以品析; 第三, 利用诗词韵律、 节奏对诗词描写的意境加以品析,具体的做法是教会学生在整体掌握诗词的基础上, 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怀是直抒胸臆还是寓情于景或物。当然, 部分诗词的品析则要从一些关键词句入手, 把握好诗词当中的重点动词或者色彩词的意义与作用, 在精确性、 形象性、 生动性等方向加以品析。此外, 在古诗词鉴赏时还要重视典故的运用, 因为典故往往可以收到言简意赅的独特效果等。

例如, 在学习温庭筠的 《商山早行》 时就要教会学生在 “鸡声” “茅店” “人迹” “霜” “月” 这些特点明显的景物当中, 领悟诗人羁旅早行的凄凉情怀。同时, 在课堂上, 教师讲授典故时, 则要注意分寸, 不能讲得过于深奥, 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在平时可以接触到或者一些较为常识性的典故即可。比如, 在赏析古诗词时学生可以从诗词所用典故当中知道该典故的出处, 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诗词所描绘的事物及其抒发的情怀。

中国古典诗词歌赋都讲究 “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一理念, 在进行教学时, 只有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学习归纳诗词, 从诗意当中去领悟意境, 在意境当中把握景观与情感的变化。同时, 还要掌握 “字不离句, 句不离篇” 这一基本规律, 才能培养学生基本的鉴赏能力, 为其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2篇: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之我见

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之我见

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名中学生理应具备的一项文化素质。

一、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叶圣陶说:“课本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课本是重要的,是基础,我们要通过对课本的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然后用这个知识去解决问题,也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教材第三册第五册诗歌单元选辑的大都是唐宋诗词,其作者、风格、思想、艺术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这对积累诗歌基本知识、总结鉴赏规律,增强诗歌审美感受和表达力,激发读诗兴趣起着重要作用。比如王维,其作品风格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课文选的是他的《山居秋暝》。该诗描绘了秋天傍晚的山居景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最后一联点明主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向往自然的隐逸情怀,而这即是诗人山水诗所着重表现的思想感情。了解了这些再鉴赏王维的其它诗,便有了一定的依据。请看下面一首诗: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我们都知道了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这首诗即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首联、颈联写景,颔联、尾联写人,写景是为了衬人,而这里的人是诗人与友人。从诗中看,诗人以五柳自喻,以接舆比裴迪,“五柳”系从陶渊明写的《五柳先生传》而来,可见诗人这里有自比陶渊明之意。那么他超脱世俗、向往自然之情也就很明显了。可见他与友人有相同的志趣和人生追求,他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山居秋暝》是一致的。至此,鉴赏这首诗也就不再是一个难题了。

再看辛弃疾。我们学过他的《永遇乐・口北固亭怀古》,可以了解他所怀抱的忠君爱国、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满腔热忱,却因奸臣挡道、小人排挤而抱负难展的满腔悲愤。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崇拜英雄业绩、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以及“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凄凉无奈。懂了这些,再读辛弃疾的同类词作,其感情与主旨也就不难把握了。如下面一首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理解此词需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和理想抱负。该诗通过“少年”和“而今”的对比,写出了他对“愁”的不同感受,表现了诗人由少年壮志到怀才不遇到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和心路历程。那么我们对其愁也就能深刻地悟解了。我们每学习一位诗人及作品,都会对其人其诗及所属诗(词)派的作品形成一个基本认识。如李白清新飘逸、傲视权贵,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苏轼的豪迈奔放、乐观洒脱,柳永的婉约纯真、离愁别恨,李煜的绮丽多情、家国之恨等。懂得了这些,我们读同类诗词就会形成一个基本的理解意向,鉴赏起来也就容易“披文以入情”了。

二、读写并重,实践提高

高考诗词鉴赏改为主观题注重对学生审美感悟和表达能力的考察,提高了难度。所以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除了要掌握方法和规律外,重要的一点,还是做到读写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动口读、动脑思、动手写,要使学生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读出真感受,写出新见解。相反,如果我们只是把精力投入到一个个单调的题目上,就会导致学生只注重解题的技巧、方法,成为一架解题的机器,而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维有创造力的主体了。那么我们的学生也就只能为做题而做题,满足于一知半解,而难以形成独特的语言感悟,也就错失了悟得其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的审美快感。更不用说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的熏染了。因此,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极为注重要求学生在读写上下工夫,并且自己写下水文,加强示范和引导。如鉴赏赵师秀的《约客》时,我作简要点拨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赏析短文。不少同学能抓住特定景物、人物形象、映衬手法、语言特色等发而为文。在进行充分地讨论讲析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后,我把自己写的赏析文章展示给学生,帮助其在比较中进一步启发思路,领悟诗歌鉴赏表达的方法和规律。这样通过指导学生写鉴赏体会,既激发了学生读诗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语言感悟,提高了思考理解和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三、理解内容,赏析手法

这是诗歌鉴赏的两项主要内容,而两者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诵读一首诗,先总体把握其大意,再看其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色,进而分析出其情感内蕴或思想主旨。诗歌表现的基本内容主要有:思乡怀远、时事变迁、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忧国忧民、离愁别恨等。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主要有:修辞格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对偶、借代、移用、通感、夸张等;表现技巧如对比、映衬、动静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掌握了这些,我们在读诗时,就能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分析了。如下面一首诗:

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本诗明白如话,用语自然。它主要用了两种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虽仅20个字,然却以白头宫女闲话玄宗的小事,以少寓多,揭示出封建时代宫女的不幸命运和凄苦之情,寄寓着作者深深的盛衰变化无常的感慨,不能不说是以小见大了。诗中鲜艳的红宫花与白头宫女色彩的映衬,盛开的宫花与“寥落”的“古行宫”的对比,红花美景与凄凉心境相映衬,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它给人强烈的视觉和心理感受,细细吟诵,令人倍增凄凉冷落之感。再如范仲淹的《苏幕遮》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从全词看,是写羁旅情愁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直抒胸臆。该诗缘情设景,借景抒情。上片中“芳草”暗寓离情,自然过渡到下片,而其思乡离愁也由“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一句倾泻而出,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四、把握形象,分析意境古典诗词同样注重形象的塑造。这里的形象,不单指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应包括多姿多彩的自然物象和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组合成的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典型意象。这些形象和意象,组合营造出某种特定意境,往往寄寓着作者的抱负理想、人生追求、思想感情、生活情趣等。如李白的《蜀道难》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以及“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等诗句,渲染了蜀道的高峻险恶、阴森可怖的景象,联系诗人的身世经历、时代背景,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仕途的艰险、人生的多舛,体会到诗人“言其险,更著其戒”的深层用意。杜甫的《旅夜抒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两句诗,一言壮阔浩大,一言孤独渺小,形象殊异,而意境和谐,寓情于景、情景合一,其老病孤独之感渗透纸背。请看他的.另一首诗:

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本诗描绘的景物有“迟日”“江山”“春风”“花草”“飞燕子”“睡鸳鸯”,其中“迟日”“江山”和“春风”“花草”分别由“丽”“香”结住,写出了春天的明丽和优美,而“飞燕子”与“睡鸳鸯”则一动一静,对照鲜明,春天的无限生机与温情尽在其中。再作留意你会发现,本诗每句一景,整首诗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动和谐的画面,则作者的喜爱之情也就溢出言外了。

五、字句剖析,体现主旨

古典诗歌大都讲究炼字,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赋予诗歌以丰厚的蕴含。因此我们在读诗时,如果抓住了那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就可能以一带十,领会诗歌的主旨。

如杜甫的《兵车行》中“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中,连用了“牵”“顿”“拦”“哭”四个动作,写出了行人远征,亲人相送,生离死别的悲怆,极富表现力。“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鲜明对比,则使我们强烈感受到人民苦难的根源。《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一”“孤”两字写出了诗人孤苦飘零的晚景,联系下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我们怎能不感动于诗人那幅忧国忧民的热心肠?而李白的《越中览古》则是前三句抒情,最后一句托出主旨,表现出诗人对盛衰无常、时事变迁的感慨。

朱光潜先生说:“文字的修改是思想感情的修改”,我们读诗时绝不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应该下一番咬文嚼字的功夫,抓住生动恰切、富有表现力的字句,分析体会,自能悟出诗歌的深层内蕴或作者寄寓的感情来。

六、典故引路,探究本义

所谓典故,是古代诗文中引用的故事或诗句,它往往是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遗闻轶事,经记载和流传而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含义。诗歌用典即是借助这种特定含义或寄托情志,或阐述观点,或表明志趣,或抒发怀抱,或借古喻今等。凡用典故,都与作者身世经历、思想感情、理想情趣、政治遭遇等相联系,从而适应作者表达的需要。因此诗歌中运用的典故是与全诗主旨紧密联系的,理解和弄通典故,顺藤摸瓜,就可以探究出作者的本义,准确把握其思想旨趣和内在情感,完成诗歌的鉴赏。如王维《山居秋暝》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是运用《楚辞・招隐士》的典故,我们立刻就会明了诗人表达的是一种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则前三联所描绘的那种清新明快、欢乐和美的生活情景便也有了着落。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五个典故,表现了作者崇拜英雄业绩、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受排挤打击,不被重用,抱负难展的苦闷和悲愤。理解了这些,一个慷慨豪迈、壮志难酬的词人形象就站立在我们面前了。我们学习诗歌,要对课文中出现的典故认真掌握,这样,我们在读诗或考试中遇到才不至于茫然,不至于卡壳,才能思路清晰会者不忙,得到审美愉悦或顺利完成答题。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感要从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得来,古典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我们要在掌握方法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诵读鉴赏实践,加强领悟,丰富语感,提高理解力和审美力、表达力,待累积到一定程度,必能厚积薄发,达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理想境界,从容应对高考挑战未来。

第3篇: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语文考试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多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培养初中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构成阅读能力。其中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鉴赏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是阅读能力的最高阶梯。鉴赏能力一般指对鉴赏对象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其中包括在接触文学艺术作品时所具有的评价、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探索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培养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是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的意义

《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明确规定初中生要“初步具有鉴赏一般文学作品的能力”,一般文学作品自然包含古典诗词。而九年制义务教育六至九年级H版语文教材收入讲读课的古诗词有9首,收入“每周一诗”的有120首,这些古诗词基本上是历代著名诗人、词人的代表作或成名作,那些“经过千百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

未完,继续阅读 >

《论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论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