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案:第五章 写作主体论2( 语文版高一)
第1篇:写作教案:第五章 写作主体论2( 语文版高一)
第五.六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写作主体的人格知识智能结构和心灵建构
教学重点:
写作主体的人格知识智能结构和心灵建构
教学难点:
写作主体的人格知识智能结构和心灵建构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写作主体的人格知识智能结构
1、差异性
写作主体的“人格知识智能结构”主要是在后天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各人的阅历、学历及其他实践环节的不同,带来了知识、人格、智能方面种种的差异。表现在写作行为上,每个人在写作中的得力点就不一样:有的人得力于生活,有的人得力于学历,有的人得力于技巧,有的人得力于语言修养,有的人适合于文学创作,有的人则宜于从事其他写作。
2、变易性
不同写作主体之间的“人格知识智能结构”存在着种种差异,同一写作主体的“人格知识智能结构”则有着变易性,它时时在产生质的或量的方面的变易。
3、稳定性
对一个作者来说,写作活动在客观效果上表现得很不平衡,有时好,有时差,但只要大脑的工作能力正常,而且客观条件允许,他的写作活动总要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延续到晚年。
4、可塑性
写作主体的“人格知识智能结构”除具有差异性、稳定性、变易性,同时又具有可塑性,他可能通过社会实践及时地调整自己,丰富自己,从而塑造自己。
二、写作主体的心灵建构
1、主体心灵建构的含义
所谓写作主体的心灵建构,就是写作者为了写出最优秀的文章,自觉地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努力提高自己人格知识智能结构的质量,并不断挖掘自我,发现自我潜能的过程。
主体心灵建构行为与他的文章表达行为,对主体来说,前者更为重要。写作主体的创造能力,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容不得半点懈怠与取巧。一个写作主体,他或许可以中断一段时间的表达行为(如歌德之写《浮士德》),但丝毫也木能中断他的心灵建构行为。他只有不断地调整、充实、丰富、提高他的心灵建构,才有可能不断地写出优秀的文章来。如果忽视或中止了写作心灵的建构行为,就意味着写作主体的失落,中国文学史上江郎才尽的故事,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2、主体心灵建构的内容
(一)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知识智能结构的质量
写作主体的心灵建构,首先就是自觉地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提高这些方面的修养、素质。
对于写作来说,高远的人生境界、广阔的胸怀视野、深刻卓越的人生识见、充沛旺盛的创造激情、坚忍不拔的意志勇气,乃至独特优美的个性气质,是理想的人格修养。
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最终追求的是要有序地表达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卓越的人生见解。因此,它要求作者具有高远的人生境界、广阔的胸怀视野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力。他应该将广袤的宇宙、人生、民族、国家纳入自己的心胸,而不应该是为了一己的利益而奔走呼号。他应该生活在广泛、合理的参照系里,而不应该是一叶障目的井底之蛙。他应该对现实保持着新鲜卓越的识见,而不应该是浮在现实生活的表层。
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它最需要的是创造性。写作主体应该是充满创造激情和创造力的人。
写作作为一种独立的、艰苦的劳动,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异常艰苦的。
广博深厚的知识对写作来说同样是需要的,将宇宙、社会、人生纳于眼底,将社会人生、科技文化、思想理论知识涵蕴于心中,将历史、现实、未来涵蕴于眉睫,融广博与精深于瞬间,这是写作主体知识结构的理想品质。
(二)对自我的不断挖掘,不断发现。
在写作领域,一个作者,想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每种文体都有所成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作者只能依据自己的条件,找到几种切合自己的文体,以施展身手。
就写作成才的情况看,各人机缘和得力点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功在不舍,有的是功成于勤;有的是训练有素,有的是多难兴才;有的是得益于学识,有的是得力于生活;有的是重点突破,有的四面铺开;有的是擅长于感觉与想象,有的得力于缜密与理智--这其中莫不有一个“寻找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发现自我,寻找自我”,是写作主体能动性、自觉性的一种表现。
写作主体的心灵建构,意味着人在写作活动中的自觉性、能动性、目的性、选择性、超越性。他不仅仅是作为写作行为的主体力量,还直接参与了自己人格的塑造和命运的设计。一个作者,如能充分地意识到自身是一个具有无限创造力的自我调节系统,自觉地建构内心雄伟的调节工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展自己的创造才能,就有可能达到前人尚未达到的彼岸。
3、主体心灵建构的途径
(一)阅历
“阅历”这个词,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历”,一是“阅”。前者指作者的亲身经历,后者指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体验。
“阅历”是写作主体建构心灵的基本途径,它对于开阔主体胸襟,形成主体思想,提高主体学识,形成主体个性、气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又是写作的基本保障。任何文体的写作,无一不基于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了解与把握,“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阅读
阅读对于写作主体的形成与建构,是非常重要的。离开阅读,任何写作主体都不能够形成。
首先是“语言材料”、“语感”、“写作技巧”、“文章图式”以及“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阅读。
“语感”是建立在词汇基础上的一个更为“玄妙”的问题。所谓“语感”,是指作者运用语言时,对语言所持有的特殊的敏感。
要真正地理解技巧,除了一般的、抽象的讲述,更需要结合具体文章去感受。如果脱离了文章的具体阅读,如果不是从作品本身去理解技巧,种种写作技巧,就成了一种无法了解、把握的东西。
作为主体建构的一种途径与方法,它本质上是主体对自己的一种自觉的设计与塑造,它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选择性。阅读既是主体心灵建构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聚材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写作者,应该将平时的积累性阅读与临时的搜寻性阅读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历练
一个习作者应该怎样去练笔呢?简言之,有如下几点:
1.由易而难,自近而远
写作还要由近而远。所谓“近”,也就是从自己的身边写起,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所感写起。写自己经历的事,写自己身边的事,写起来感受真切,容易上手。
2.注重基础,磨砺习惯
譬如说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基本技能,就都要有所历练和掌握。有些人只重视记叙、描写,完全忽视议论、说明,逻辑思维能力差,即使搞创作,也难得有所突破。有的人只重议论、说明,认为记叙、描写是作家们的事,连一个基本事实也叙说不清楚,要写好议论文,也是很难的。
3.起始摹仿,渐臻创造
由摹仿而创造,是写作学习一条重要的规律。写作学习总是从摹仿开始的。老师念一段话,让我们摹仿着写一段话;老师念一篇文章,叫我们摹仿着写一篇文章;或是我们看到了一篇喜爱的文章,摹仿着写一篇文章。在这个摹仿过程中,我们逐渐地熟悉了一些基本技巧,逐渐掌握了文体的基本特征,慢慢地,也就能独立地写作了。
4.持之以恒,追求不懈
有写作经验的人都懂得,写作靠的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它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奢望一次两次、一天两天就解决问题。每个有写作经验的人都能体会到,写作是“不懈的追求”,它不能“一劳永逸”,不能奢望努力一个阶段,就轻轻松松万事大吉”。
要将自己的努力维持在某一个目标上,仅仅靠兴趣还不行,还要靠意志。意志是人自觉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活动的心理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和独立性,是实现目的性行为的根本保证。勤奋是获得知识才能永不枯竭的源泉,毅力是发展才能的风帆。学习写作,还要通过意志的努力,去克服内在的、外在的困难,以达到既定的目的。
5.志存高远,继往开来
学习写作也有一个立志的问题,“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从心理学看,人的志向是意志的重要部分,一个心理健全的人,他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和行为都是意志活动。
三、布置作业
1、具体叙述写作主体的“人格知识结构”的特点
2、简述习作者练笔应注意的问题。
林云
第2篇:写作教案: 第五章 写作主体论 (语文版高一)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写作主体的含义和修养
教学重点:
写作主体的含义和修养
教学难点:
写作主体的含义和修养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写作主体的含义
首先,一切写作行为,都必须由主体来具体实施:作者要为整个写作行为确定方向和目标,要创造性地加工材料,要赋予客观材料以生命和灵魂,在写作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控制写作行为。离开了写作主体,写作就无法进行。
另一方面,写作顺利完成以后,写作的成品--文章,却成了文章主体的“表征”。一方面是写作行为有待主体实施,另一方面是写作的成品又表征着写作主体,可见写作主体本身的“质量”也就决定了写作行为的质量、写作成品的质量,写作的一切技巧都应该从这里开始。
什么是“写作主体”?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主体是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概念,它的核心在于能动性,即写作者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能力创造性行动。从这个方面来看,主体应该是自觉的、能动的,那么,衡量一个人是否成为写作主体,有两条最基本的标准:一是看他是否具有明确的写作主体意识;一是看他是否能主体性地驾驭写作行为。
能否意识到自身精神的主体性,实质上是对自己意志、能力、创造性、能动性乃至人格、尊严、价值的确认。只有确认了自己作为写作主体的意志、能力、创造性、能动性乃至人格、尊严、价值,写作才可能成为一种真正的、充满生命乐趣和创造激情的行为,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游离于生命意志之外的、毫无生机与乐趣的行为。
强调主体性,也就是强调人的能动性,强调人的意志、能力、创造性与尊严,强调写作者在写作活动中的价值与地位。人是可以自我完成、自我实现、自我塑造的。
还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们平时说“人格就是文格”,“文品出于人品”,“要学作文先要学做人”,但写作主体与生活中的人,并不是一个完全等同的概念,它们有相关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生活中的人,有着人的全部的丰富性,他有着作为人的最优异的一面,也有着人最复杂的一面。
二、写作主体的修养
所谓修养,主要指主体在知识、思想、技能、技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的水平,它主要是后天实践所致。一位写作主体的修养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除了基本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能,我认为,主要表现在知识、心灵、智能、文章作风等几个方面。
1、知识
大体而言,一个人童年时期最初的感知、活动、交往,往往会形成他最初的精神结构、感知方式、感受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及其他行为方式的心理基础。这最初形成的精神结构、潜在心理基础,往往是以后发展的基础。一个人以后的经历,如在升学、就业、恋爱、婚姻上的种种顺利或不顺利的经验,都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一个人要从事写作,他首先要具备起码的科学文化知识,对社会、人生具有起码的了解,然后再在此基础上作横向的扩展、纵向的挖掘。对写作者来说,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人生知识都是必要的。
一切书本上的知识,它都需要感性生活的印证、消化,而生活的种种“实感”则需要文化科学知识的“梳理”、“熔炼”与“升华”。
写作主体营建自己的知识结构,确实是存在许多“诀窍”和“奥秘”的:一方面,它取决于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甚至,它还涉及作者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一个人耽于安静平稳的生活,他大概不会像文学家那样去‘‘折腾”;一个愿意献身于艺术的人,他大概不会惮于生活的艰辛;有些人本无意于创作,可“社会”把他造就成了作家;有的人忘情于文学创作,可始终没有大成;有的人只适宜于在某一块窄小的园地内耕种,、有的人却能在多个领域驰骋……凡此等等,都可以在知识构成方面找到原因。
2、心灵
写作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任何客观材料,都必须经过写作主体心灵的浸透、整合,才有可能进入写作过程。
所谓禀赋,指作者先天的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对写作是有一定影响的,要一个先天的弱智者成为写家,恐怕有一定难度,但禀赋对写作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写作不像搞艺术和运动,先天条件至关重要,对写作来说,只要具备基本的生理条件,就完全可以学习和掌握写作。
所谓气质,是冬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点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主要表现为:(1)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2)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3)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如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从外界获得新印象,有的人倾向于内部,经常体验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思想和印象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比起禀赋和气质,作者的思想、感情、胸怀、视野、意志、文化品格、道德精神等,对写作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写作也是人类精神中最道德化的一个领域,它直接诉诸人的情感与良心。伟大的、杰出的作家常常被誉为社会的良知与良心。作者的内心应该充满着光明、正义、同情、悲悯与爱,无论写什么、怎么写,都应该从他们的文章里看到对虚伪、邪恶、丑陋、卑劣、黑暗的抗议与批判,对真诚、善良、美好、高尚、光明的歌颂与呼唤。对写作来说,高尚的道德精神,是作者写作优秀作品的重要的人格资源。
“人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种“精神”特质。“人格”对于写作的重要,不仅在于人格的一切都将或隐或显、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文章中去,与读者进行一种“人格”上的交流,而且更重要的是,写作主体的一切写作行为,也是一种“人格控制”,它都需要凭借作者的人格修养来完成。
3、写作技能
写作需要聪明、才智。敏锐深刻的观察力,优良持久的记忆力,丰富新颖的想象力,缜密深邃的思考力,灵活变通的应变力,以及立意选材、布局行文的表现力,都是写作所不可或缺的
写作技能又表现为“技法”、“技能”、“技巧”等不同的层次。所谓“技法”,是指存在于写作活动或文章中的各式各样的方法。所谓“技能”,是指写作主体掌握和运用各种技法的能力。所谓“技巧”,是指写作主体对写作技能的巧妙运用。
4、语言能力
在写作活动中,写作者的语言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现代语言观看来,语言不是阻碍我们生存的异己之物,更不是遮蔽我们行为、认识的屏障,它是沟通我们与对象世界的通道,是人的心灵、情感、智慧、欲望、视野的形式化;人创造了语言,反过来他又受到语言的制约--人生活在语言之中,他不能离开语言而直接面对客体--语言是客体之外的另一种现实,成了人和客体之间的唯一中介;语言同时又是一种文化功能,它既能再现社会现实状况,又能再现社会的语言状况;它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的家园、人类存在的依据,“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完整的社会生活”。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心理,主要依靠语言传递下来,当我们从前人那里学习语言的时候,也学到了一种思维模式和对世界万物的评价。
对于写作来说,并不是先有了意义,然后才用语言使之物化,从本质上说,文章就是在语言中生成的,是由语言构成的。语言不是简单或次要的工具,而是创造意义的东西。语言在文本中具有双重功能,它既表达意义,又构成意义的一部分;它在表达意义的同时,也使自身显示出意义,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5、文章作风
文章作风又称文风,它是通过文章全部内容、形式所透露出来的写作者的一种写作精神、写作态度。文风既体现在个人写作上,也表现在一定的社会、集团写作的普遍倾向性上。
一篇文章的作风,将主要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写作态度。有的作者写作非常严谨、认真,有的则十分马虎、潦草;有的精益求精,文章从不轻易出手,有的则粗制滥造,只求能变成铅字;有的把写作看得神圣,有的则视写作为儿戏;有的把写作看做“经国之大业”,有的则把它看做谋取名利的工具……
(2)作者对读者的态度。有的视读者为知己。有的视读者为“阿斗”;有的民主公正,平易近人,有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有的推心置腹,以心换心,有的矫揉造作,言不由衷;有的目中无人,有的迎众媚俗。
(3)作者对待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方式、态度、原则。有的以离尘远世为“原则”,有的以关注现实为宗旨;有的以民族、国家为己任,有的以风花雪月低斟短唱为“情怀”;有的“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有的则指白为黑,不辨玄黄;有的以昂扬清俊为“风骨”,有的以轻靡柔弱为“精华”。
文章作风与文章风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章风格是指作者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艺术个性,它是一个作者思想、艺术技巧成熟的标志。文章作风是指通过文章全部内容、形式所透露出来的写作精神、写作态度。文章风格没有优劣之分,正如松、竹、兰、菊,各有特色,不能分出孰优孰劣。文章作风则有好坏优劣之别。好的文章作风,利人利己利国利民;坏的、恶劣的文风,大而言之影响到整个国家、民族、时代的文明、进步,小而言之,破坏文章的美感,影响了文章的社会效用。
写作实际中,文章作风形形色色:求真与作假、“尚实”与“务虚”、认真与马虎、严谨与草率、自然与诡异、质朴与奢靡、新鲜与陈腐、精审与敷衍、深人浅出与故作艰深、生动活泼与僵硬死板、精简与繁冗、鲜明与含混、实事求是与装腔作势、高拔超绝与媚俗钻营……凡此等等,与时尚有关,与流派有关,与师承有关,与个人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有关。
一个人的文风,在总的倾向上总是受时代文风的影响。如中国历史上的乾嘉学派,其考证求实的治学方法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山水诗”、“田园诗”,也曾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一个人的文风,还与他的师承有着重要的关系。“严师出高徒”,好的老师,不仅是给学生讲解知识,他还以自己的治学态度、治学精神、治学方法、人格力量影响着学生,塑造着学生,甚至影响到学生终生。但一个人的文风,最终取决于的是他本人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一个人特别注意调查研究,他就不会在文章中信口雌黄;一个人注意联系群众,在文章中就不可能盛气凌人;一个人爱憎分明,在文章中就不会态度暖昧;一个人严于律己,原则性强,写文章就不会马虎、敷衍,不负责任;一个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就不可能随波逐流。
三、布置作业
1、简述什么是作者的禀赋及气质的主要表现。
2、简述写作技能中的“技法、技能、技巧”。
第三、四课时
作文
体裁:小说
以你所了解的学生的恋爱事情为题材,写一篇有观点的短篇小说。
林云
第3篇:写作教案: 第四章 写作受体论2(语文版高一)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写作决策与写作策划的内容及特点
教学重点:
写作决策与写作策划的内容及特点
教学难点:
写作决策与写作策划的内容及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写作决策
当作者萌发写作冲动,他一般就会进入写作决策阶段,考虑是否将自己的写作冲动付诸写作实践。
1、写作冲动与召唤结构之间的矛盾。
(一)写作冲动与内召唤结构之间的矛盾
内召唤结构主要表现为作者的生存需要和人格需要。这种需要,是与写作动机有区别的。一般说来,写作动机以情感和情绪为推动力,是一种感性的、情绪性的冲动,情难自已,然后才谈得上冲动。而作者需要则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审视。
(二)写作冲动与外召唤结构之间的矛盾
一般情况下,写作冲动与外召唤结构之间是统一的,但有时也会产生矛盾。如一个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但他的写和冲动与时代张扬的主旋律并不合拍,这时,他的写作冲动与外召唤结构之间也就产生了矛盾,他也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写作主体就必须根据特定的目的、身份、对象、场合,采用适当的体式、措辞和方法,以求得当、得体。
(三)得失的
第4篇:写作教案:第三章 写作客体论2 (语文版高一)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聚材的途径:观察和体验
教学重点:
聚材的途径:观察和体验
教学难点:
聚材的途径:观察和体验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聚材的途径:观察
1、观察的含义
观察不是简单的、反射式的感觉,它有能动性,是根据某种需要--拿写作来说,主要是写作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它是自觉的、主动的,不是被动的、盲目的。
观察有着明确的认知目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始终是和有意注意结合在一起的。主体为了认识和把握特定事物,为了保证知觉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和保持在观察对象上,以保证观察的顺利进行。
观察又是多种分析器的综合活动。观察要用眼睛,视觉分析器起着主导作用,但并不限于视觉。观察与思维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一种“思维的知觉”。
2、观察的类型与方法
(一)根据观察对象,可分为人物观察、环境观察
人物观察是观察的核心。人物观察又可以细分为肖像观察、行动观察、语言观察、心理观察等。
环境观察是相对人物观察而言的。环境指围绕人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
第5篇:写作教案:第二章 文章载体论2 (语文版高一)
第五、六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语言的风格、类别、形式、文采及语感特色
教学重点:
语言的风格、类别、形式、文采及语感特色
教学难点:
语言的风格、类别、形式、文采及语感特色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俗语与雅语
书面语向口语靠近,或是向文言靠近,语言便会呈现不同的特色。书面语向口语靠近,便走向通俗。运用方言,可以增强作品的生活气息,强化作品的地域色彩,营造独特的地域氛围,表达复杂的生活体验,乃至形成自己的风格。
书面语向文言靠近,则显出典雅。文言虽然在两千多年前就与口语分离,但作为书面语,它却一直被使用着。新时期以来,许多小说家都有意识地向文言开掘,不仅有意识地运用文言词句,而且吸收其神韵,锻造出精美的文体语言。
二、语言的音、义、象、蕴
语音细分,又包括了声韵、节奏和语调。
1.声韵,又称声律、音律、韵律,它是通过汉字之间声母与韵母润饰和协调而形成的一种语音美。
2.语调,是作者通过话语语气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文章内容、材料的一种情绪、情调,它是语气与情调的有机统一。优秀之作,总是有着自己的语调的。
语调不
第6篇:第五章公文写作
第一节 公文基础知识
一、公文的概念:
公文,即公务文书,是国家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所形成和使用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广义的公文:通用公文、专用公文、事务公文。狭义的公文:通用公文。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了15种公文: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专用公文:局限在一定的工作部门和特定的业务范围内根据特殊需要而是用的专业性很强的公文。如:国书、照会、备忘录、起诉书、判决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等。事务公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处理日常事务所使用的非正式文件。如:简报、章程、守则、便函、工作要点、调查报告、倡议书、证明。
二、公文的特点:政策性,权威性,规范性,时限性。
三、公文的种类:
(一)根据内容涉及国家秘密程度,公文可分为对外公开,限国内公开,内部使用,秘密(设计国家一般秘密,一定损害),机密(国家重要秘密,较大损害),绝密六类(国家核心秘密,特别严重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