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新思考
第1篇: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新思考(网友来稿)
江苏省如东县岔南中学 陈波
有位学生在问卷调查上这样写道:“老师,您在给我们的作文指导中能高屋建瓴,从理论到实践讲了很多,讲得也很深刻,很透彻。但是,我们多么希望您能走进我们的心灵,倾听我们的心声--请您给我们信心,为我们多提供鲜活的范例,领我们开启想象之门,教我们如何才能写出文章的‘亮点’。”
这位学生的话,反映了全体学生的心声,令我久久不能平静。回想起来,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只顾自己讲,而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和需求,以至他们对我们敬而远之,造成学生作文成绩每况愈下。
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
作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走好自己的“路”。既然要走好,就必须有老师正确的指导,要求老师在指导时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想法,设计出更新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表现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学生平时作文,绞尽脑汁,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认可;然而等作文发下来,他们看到的无非是“思路不开阔”“语句不流畅”“语言平淡无味”“书写马虎潦草”等一些令人扫兴的套话,丝毫提不起精神来,这又怎能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呢?作为老师,如果能从学生作文中竭力去找优点,对学生的作文多加以肯定和鼓励,就能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假如你能针对一位作文信心不足或书写不工整的学生抓住其优点来评价,那对他该是多大的鼓舞和激励啊!你可以这样写:“看了你的作文,你是否觉得自己比以前进步了许多?我真为你高兴!”“你的作文写得这样好,如果书写再好一点,岂不是锦上添花吗?”假如你针对的是一位抄袭作文的学生,不要一味地去指责,而是对学生说:“这篇文章是抄袭的,但此文太美了,老师也无法抗拒美!感谢你的好眼力,给大家推荐了一篇这么美妙的文章。我相信,总会有一天,你也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别小看这么几句鼓励性的话语,说不定真能造就出一个未来的作家呢。
学生是多么希望通过老师的肯定来证实自己的能力,学生有了自信,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巧用范文,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能力时要不要提供范文,不少教育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范文会让学生重复他人的思想和语言,束缚学生的个性发挥。事实上,很多著名作家和诗人都曾有过模仿的阶段,如大诗人莱蒙托夫青少年时期写的诗,不少是仿照普希金的诗句改创的。名家尚且先仿后创,更何况“白纸一张”的学生呢?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就体现了这一思路。运用范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选择范文时,范文的主题可以与学生作文的要求相类似,也可以把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还可以从身边的报纸杂志上挖掘--选用具有鲜明时代性、反映当代学生写作水平的作品。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习作技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新题材、新手法、新构思。
三、以生活为写作的本源
叶圣陶先生“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的写作理念就是以生活为本源的。新的世纪,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国际化,生活 的多元化,都应撼动学生的心魄;生活中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多彩的图画,都应涌上学生的心头,涌上学生的笔端。令人遗憾的是,较多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无动于衷,认识肤浅,思想冷漠,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缺少发现的目光,认识生活的情意心智偏低。如果对人生的感悟如此苍白,生活的情感如此荒漠,行起文来怎么会有怦然心动、一吐为快的冲动呢?为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投入生活,拥抱自然,深入社区,走进工厂农村,参观学习,调查研究,收集材料,采访人物。学生面对沸腾的社会生活,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都有了直接的印象,深刻的体验。一旦对生活有了独到的发现,有了深刻的领悟,便能信手拈来,写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来。
四、由盲目从众转向多元创新思维
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形成了一种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天南地北的学生,他们对同一问题和事物的认识与表述,几乎保持着几十年一以贯之的“惊人相似”。本来,在这深刻的社会思想嬗变中,学生的思维应该有所突破,因为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眼界是最开阔的,个性是最独特的,生命意识是最鲜活的;然而,他们却老气横秋、老调重谈,这不尖锐地暴露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培养了多少思维酷似、无个性差异、无创造活力的“克隆人”吗?教师“克隆”了前人的思想,再来“克隆”未来人。这实在是为人师者的悲哀!今天,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追求创新思维,彰显个性潜能。
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合,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才能催生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创见。学生才能从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中寻找与人类精神现象的契合,从貌似平凡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振聋发聩的启迪。总之,作文教学就是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有张力的思维空间,真真切切地让其彰显个性。
五、指点迷津,教学生写出文章的“亮点”
一篇好的作文,往往“亮点”频繁出现,“亮点”可以是“潇洒规整、成熟美观的书写,精巧的标题,灵动的语句,真挚的情感,新奇的材料,新巧的构思,跌宕的情节,瑰丽的想象,传神的细节,丰满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意境,精彩的‘凤头’,充实的‘猪肚’,诗化的‘豹尾’,别致的技巧,另类的文体……”“亮点”有时很难找到合适的语言或形式表达出来。要做到有文采就更不容易,这就需要老师的指点。时下学生的作文,从词语选择、句式结构到语气语调多数大同小异,了无情趣,呈现出很大的趋同性。他们习惯了以“成人化”的口吻空发议论,他们习惯了套用、滥用信手拈来的背得滚瓜烂熟的哲学原理、人生信条。他们的语言不再负载个性,不再负载情感,不再负载人格,而成了一个看似喧嚣、激越,实则迷失自我的文学虚空物。上品位、出境界、成风格的个性化语言,是浸渍写作主体鲜明的生命色素的个性化语言。所谓个性化语言,它体现在遣词造句及文体的选择与语调、态势和韵味上:或细语潺潺,委婉沁脾;或浩气磅礴,激荡人心;或明快活泼,行云流水;或深刻练达,深沉久远;或质朴清新,朗月清风;或华美高昂,多彩绚丽。善扬抑者,错综之中生魅力;善映衬者,相得益彰见匠心;严谨者,循规蹈矩务其实,如此等等。凡率性而为,凸显生命本色,守法度而不唯法度,求公理而不失自我,随性而发,一任才情的作文语言才能克服虚弱之风而形成刚健之气。
六、教学评价趋向民主开放
因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他们对写作材料、观点感情、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的选择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在给学生评分时,就应该本着“因材评分”的做法,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凡真正下功夫写作的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期盼心理,即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批改作文时,应十分注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小的突破,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在设计评语时,应遵循指导作文与冶情育人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善于写“溢美”之辞,让评语尽量具有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美感,具有语言传情方面的亲切感、幽默感,以及鼓舞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作文教学要想适应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教师必须大胆创新,设计新颖的、灵活的和科学的教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用他们独到的笔触去描述眼中的世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表现和发展,在乐思善写中培养学生自己的创新精神。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第2篇:学习体会之新课标下作文教学
一路前行一路歌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高效教学青岛展示研讨会》学习体会 人从青岛回来了;但,心——还迟迟不归。这是第一次光临青岛,我有幸目睹了《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高效教学展示研讨会》的盛况,成为其中的一名倾听者。教诲多多,受益多多,思潮多多,也让我在作文教学的迷茫中看到了一丝光亮。
10月18日,与第三实验学校的卢兰英老师被安排在体育之家大酒店。此后在青岛的两日里,我们两人共度了非常充实又非同寻常的时光。
19日上午,给我们做评课指导、上课和做学术报告的是蜚声语文界的大师级人物余映潮。余老师给人的初印象:清瘦而抖擞,修颀而明朗,真诚而善良,内敛而薄发。他仿佛是一位太极宗师,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花拳绣腿,却能在衣袂飘飘间频发内功以柔克刚。他的报告《提升对文章写作技法研究的能力》,令与会的老师醍醐灌顶。原本一篇有可能被大多数人演说得枯燥的作文教学讲座,睿智的他却阐发得妙趣迭生、文辞隽永。理论与课例巧妙地呼应,没有说教,没有哈欠,只有娓娓道来,只有信步渐行。这就是真正的大师,即便他的头上被冠上特级教师、语文名师的头衔,他还是如山涧倾泻的泉水一样清澈明晰、淡然不迫。
19日下午,郑晓龙老师课堂伊始就直叩听者和学生心扉:“作文课将就“起承转合”四步展开。接着他启迪学生思考并列举:自然界、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符合“起承转合”的事例。整个教学过程(思维训练和练笔)中,郑老师一直用表格来阐释:起承转合的每一步都有学生熟悉的关联词来开头,容易掌握又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拓展非常到位,听罢永难忘。至今,他的声音早化作音符在我心房袅袅绕梁。之后所做报告中选取的一些课例,都是他作文指导课的典例,剖析深邃、语重心长。从8:30点到11:30点,长长的3小时,几百余人的会场没有一丝骚动、一点窃窃低语,人们醉心于那信手拈来的侃侃而谈里。
10月20日上午,由江苏通州特级教师丁卫军老师给我们上作文指导示范课做报告。小丁老师,演说了快3个小时了,还不罢口。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丁老师的报告《构建自己的作文教学体系》。丁老师是个率真之人,毫不掩饰自己对语文作文教学的独到体会,他对于作文的解读则是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向前冲,初中毕业之时正是激情迸发之刻——升格!正是他这份与众不同的研究,才由江苏南通一名无闻的语文教师,历经磨砺,蜕变化蝶,蹁跹在语文课堂的舞台,勇摘特级教师的桂冠。在教学实战中,他的教学机智令人叹服,师生对话时,对学生的评价语信口拈来、干净利落、精彩异样。我想如果没有深厚扎实的语文素养,这种看似蜻蜓点水的智慧不会在语文课堂漾起美丽的涟漪。此外,他通过自己的课堂探索深刻地验证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告诫我们作文构思一定要站在学生视角,不能以师者的成人姿态一厢情愿地解读要求或内容。尽管丁老师在语文的路上,采撷了令人艳羡的芬芳,他还是奋斗不止,从他的身上我感触到了一种前行的力量:人生的最大愿望就是登更高的山,看最远的风景!
有人说:一个人想走多远,关键是看你与谁同行。通过这次青岛之行,相信在今后的语文作文教学道路上,我一定会走得再远一些。因为与吾同行者有:卢兰英老师、娄志峰老师、王雪老师。卢之英气与敬业,王之婉约与飘逸,娄之真善与博观,都在我的心波里投下美好的倒影。
水是山的眼睛,无论山再巍峨峻拔,如果没有水的灵动与飞转,山多少会少了些灵性和真性。学习结束了,带给我更多的却是思考。如何让自己成长?如何让学生对我们的作文课有情趣、有意趣、有理趣?今后我会努力抓住“以学为主”的思想不放松,继续沿着扎实而有个性的道路走下去,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感。
第3篇: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实施论文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实施论文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要的写作方向是记叙文、议论文,而这些文体往往需要大量的素材。如记叙文中需要学生对生活中的某种素材进行拓展,议论文中需要引用某些素材来证明论点。而素材的摄取前提条件之一是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首先,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记叙文、议论文进行讲解。可以选择近年的中高考作文,其中有大量的好素材。其次,在讲解典型文章后选择几个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生活。例如,笔者在讲授完朱自清的《春》之后,就结合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篇和季节相关的作文,让学生去描写这个季节的景色或者典型植物、动物,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在观察中锻炼自己的洞察力以及获取作文素材的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详细的批改。学生写作的角度往往比较单一,如写景色时,往往写得非常宏观、宽泛,这就导致了文章特别空洞。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动和静、远和近等多个角度进行写作,以此来启发学生,也通过此种方式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的角度。
二、提高学生感悟生
第4篇:新课标下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 发散性思维是思维结构的核心,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辐射型的思维方式。它从多角度、多起点、立体地全方位来思考问题,有利于摆脱习惯的禁锢,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一个人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决定其最终能否成为有创造性人才的一个关键。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写出独树一帜的文章,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从培养多向思维、逆向思维、想象思维入手,在培养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提高教师人文素质、评价方式灵活多样等原则。
【关键词】 创新能力;发散思维;作文教学;原则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它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更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
发散性思维是思维结构的核心,又称求异思维,是一种辐射型的思维方
第5篇: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和着眼点论文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和着眼点论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直接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而语文新的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中的大范围实施,使作文教学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因为新课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简称)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然而,新课标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人们都不陌生>:请记住我站域名/<: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评讲.这种以“师道尊严”为前提条件的教学模式,把生气勃勃、充满灵气的学生局限在一个很容易令人厌烦和麻木的条条框框之内,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少、慢、差、费”的“高耗低效”现象.而新课标倡导的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标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人文尊重和教学的民主氛围,要求教学应从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出发,强调语文的学习不是外加的灌输,更不是强迫.
那么摒弃了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呢?笔者认为“激趣”是其突破口和着眼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作文写作是一项需要持续开动脑筋的“智力方面的工作”,对于好动的当今学生来说,没有兴趣是无法吸引其注意力而让其独立行文的.怎样在作文教学中“激趣”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从动机上激趣.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
第6篇:新课改下作文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作文教学之我见
摘 要: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开拓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课改;作文教学;感悟
课改,是当今教育界非常热乎的一个词,教育教学的改革,并非是对传统的东西全面的否定,而是批判与继承,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课改下的作文教学的关键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开拓与创新的精神。在几年的课改背景下,我尝试了许多的作文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点感悟,在此抛砖,以期引玉。
一、“仓廪实”是佳作的基础――督促培养积累的好习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成大事如此,出佳作亦然。我们不妨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卡片、学习园地、摘抄本、剪报,有计划地要求学生积累词
第7篇: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全民九年制学校:戴旭华
摘要: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先进的硬件设施”、“丰富的网络资源”等新现象蜂拥而至,我们既要大力推进网络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网络教学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又要关注人文情感和人文意识的注入。把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作文和发展语言,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生动有趣的学习工具。关键词:网络环境、作文教学、尝试、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和E-Mail已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普及,它以强大的功能,巨大的开放性,越来越多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机遇和挑战。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加之“终身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