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县党建工作亮点纷呈民情日记
第1篇:澄城县党建工作亮点纷呈民情日记
一年来,澄城县基层党建工作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目标,扎实推进部门包联帮扶活动,积极推广安里镇民情日志工作法,全面推行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发挥远教宣传服务功能,夯实了基层基础,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生态幸福新澄城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扎实开展部门包联帮扶工作
以增加群众收入为重点,扎实开展县级领导、部门包联帮扶工作,强力促进全县“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组织全县25名县级领导、106个部门(含28个双管单位)对2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0个新型农村社区和75个“一般”、“较差”类村开展包村帮扶工作,出台了《关于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包联帮扶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三四类中的重难点村的通知》、《澄城县新提拔科级领导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直部门包联帮扶工作的通知》,帮助和指导后进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开展基层组织整建,化解矛盾纠纷,拓宽帮扶渠道,明确帮扶措施,加快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步伐。研究制定了《澄城县关于选派副科级领导干部到村任职的意见》,采取个人报名、单位择优推荐、双向选择、组织部门考察研究的方式,选派了3名副科级领导到村担任党组织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任期3年,切实加强对农村党建工作的帮扶指导。活动开展以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432件,衔接各类项目184个,争取项目资金1240余万元。预计到年底,全县“好”“较好”类村达到30%,“较差”类村下降到20%左右。
二、借鉴推广安里镇记写民情日记工作法
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寻找密切干群关系、服务基层群众的有效载体。我县安里镇的民情日记工作法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被赞誉为是立足乡镇工作实际,探索出的一条解决“三农”问题,化解基层矛盾,服务基层群众的有效途径。《渭南日报》更是以“‘民情日记’赢民心”为题连续三期在头版头条对这一做法进行了刊载。民情日记工作法在明确每个机关干部包村包户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要求包联干部随身携带民情工作日记,定期深入农户,详细了解群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如实记写基层的村情民意,群众的冷暖温饱,并以此为基为据,解民忧,促民富,融洽了干群关系,化解了基层矛盾,带动了群众增收。目前,该镇在坚持4年时间共记录了4万多篇民情日记的基础上,全面启动“52315”帮扶致富工程,即动员领导干部、致富能手、党员致富带头人500人,每人帮扶2户贫困户,利用3年时间帮助1000户贫困户脱贫,使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这一做法为我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目前已在全县范围内借鉴推广。
三、全面推行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
制定下发了《澄城县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实施意见(试行)》,对村“三委”关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党务村务公开、村干部报酬待遇等进行了全面规范,明确了村干部责任,将群众反映突出的内容纳入村务公开范围,建立完善了基层组织“1234”工作制度,提高了村干部报酬待遇。对村“两委”主要干部按照每人每月“400元基本工资+200元绩效工资”的标准发放工资,按照“年初确定目标、年中督查初评、年末述职评议”的办法,对所有村干部实行岗位责任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在年终发放对应绩效工资。对正常离任,任职15年以上的村主要干部,按照任职年限不同每月发放50、60、70元的生活补助,全面落实了村干部“一定三有”保障机制,充分激发和调动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
四、发挥远教宣传服务功能
组织远程教育专家服务团到安里、庄头等乡镇开展了“远教下基层”活动,向群众现场进行了指导生猪标准化养殖、苹果修剪技术、地膜玉米、设施农业管理等生产使用技术培训8场次,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知识学技术的热情。进行了《澄城党建网》的改版扩容工作,向《渭南党建网》上报信息300余篇,采用 200余篇,信息排名稳居全市前茅。制作并向市远程办上报了12部课件,其中《考核激发正能量》获得市教学资源课件评比二等奖、《标准化养猪》上传至省远教平台播放、《澄城举办中层干部培训》在省党建新闻中播出,《安里镇民情日记》在市电视台播放。
第2篇:党建工作亮点纷呈
十八家子乡践行科学发展观 党建工作
亮点纷呈
十八家子乡自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来指导基层党建工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着力打造畜牧强村,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升级晋档,切实让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努力实现全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体做法是:
一是开展“党建大调研,书记亮举措”,理清党建工作发展思路。全乡各级党组织从上而下,认真开展了“党建大调研,书记亮举措活动”,切实找准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全乡各个党总支书记,围绕 “大调研、强基础、促跨越”的主题,深入调研和提出发展措施,营造了浓厚的加深紧迫促发展的工作氛围。
二是广泛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服务承诺制”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深入开展“五好五带头”创争活动,西太村党总支为解除外出务工党员的后顾之忧,建立了“党员家政服务队”,在生产大忙季节和日常生活中,为外出务工党员解决实际困难。付有村党支部在村民中开展“文明村风”教育活动,形成了人人讲文明、户户争先进,日不上锁、夜不闭户的团结和谐景象。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强功能、焕发活力。
三是创新服务机制。乡党委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以开展“党员双带”、“党员进万家”结对帮扶和“党员先锋岗”等活动为载体,探索建设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制。今年以来,共有5个乡直党支部与农村党支部结成了共建对子,180多名党员与农村困难户结成了帮扶对子,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进行重点帮扶。结合机关规范化建设,推进“党员进万家”活动,乡机关、部门广大党员深入各村、各企业,了解情况,征求意见,转变作风,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今年以来,积极解决群众饮水、道路、村容村貌、垃圾处理等热点问题,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和积极拥护。
第3篇: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亮点纷呈
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亮点纷呈
近年来,我市连续开展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质量年”、“党组织作用发挥年”、“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规范年”等活动,使我市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我市基层党建中的一个重点和亮点。
规模企业实现组织全覆盖
今年我市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和精神,在十七大前,实现了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全覆盖。截至2007年6月底,全市已组建非公企业党组织336个,其中党委7个,并有省级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示范点1家,金华市级示范点5家,永康市级示范点25家。
外来建设者党员有新“家”
我市自在古山镇青后叶村建立全省首家外来建设者党支部和古山镇党员服务中心以来,目前,全市共建有17个外来建设者党员服务中心、5个服务站、10个外来建设者党组织,搭建了一个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络,形成了集“教育、培养、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外来建设者党员教育服务管理体系。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全市共有3000多名外来党员接受了科技、文化、就业、救助、维权、健康等方面服务。今年又通过广泛开展 “双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