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论文
第1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论文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论文
摘 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直观、高效的优点,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最优化,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求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应有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054-02
近些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直观、高效的优点,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发学生求知能力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知识兴趣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学生求知。
例如《小音乐家扬科》中有一个片段说的是扬科从小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音乐。教师特地选了斯特劳斯的《春天的歌》,在动听的音乐声中,让学生闭眼去体会大自然的一切响声,再配上和弦的旋律,于是田野里风儿“呼呼”作响声,小鸟“叽叽喳喳”叫声,青蛙“呱呱”声等也就应运而生了。接着教师又抛出一个话题:那森林里“噢咦,噢咦!”又使扬科听到了什么声响呢?(这是课文的一个空白点),学生思绪顿时一泻千里,联想翩翩。然后教师又一次播放出音乐,让学生美美地朗读这一段,从学生的表情中,不难发现他们也陶醉在这音乐中了。无声的语言化为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听觉与情境相吻合,使情感与认识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有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在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的同时,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如教师在教《荷花》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一幅动态的荷花图,在学生的阵阵赞叹声中,那“碧绿的”“挨挨挤挤”“大圆盘”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自然而然涌现出来。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中,再次让学生感受到荷花的静态美,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这样的教学,教师变口授为操作演示,通过看、听、说、想,学生不会感到负担过重和厌烦,反而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进入忘我的境界,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观察彩色画面,又受到美的熏陶。
再如,我在组织学生参观农贸市场后,指导学生写一篇参观记。我播放按参观顺序剪接的录像资料,帮助学生理清习作思路;通过特写镜头,学生能够对农贸市场进行观察,使学生按参观顺序有条理、详略突出地写出了农贸市场的繁荣景象。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学生创造能力
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尽可能大的发挥是教育成功的标志。为了让我们培养的孩子在将来跻身于社会,现在一定要让他们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课文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已成定局。为了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采用求异法,边用电脑演示狼恶狠狠扑向小羊的动画,边有意提问:“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有位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在前面的陷阱里去了。”教师随机演示狼掉进陷阱里的画面。同学们看了高兴得直拍手,求异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候,被树后的猎人一枪给打死了。”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柔弱的小羊从力气上斗不过狼,可是它凭自己的聪明智慧,从理智上斗倒了狼,躲过了这场劫难。”学生们突破了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常规教学手段所没有的优势,它在语文教学中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极为有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黄如凤。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情景教学.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第2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论文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论文
【论文摘要】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顺应了新课程的改革要求,真正践行“知识来源于生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通过对课程资源进行的创新和整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知识、社会经验的结合点的课堂教学,精心设计课堂,使信息技术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发展的空间,使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论文关键词】贴近生活;培养能力;做法
当今社会是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对其今后的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能力,而培养学生这种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的责任。
我所处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农村孩子由于家庭经济的制约,他们只有在信息技术课上才有机会使用一下电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这一目标,这几年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摸索,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创新和整合,利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得到提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点我的体会与做法。
1.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才会有求知探索的欲望,才不会觉得学习信息技是一件枯燥事,从而享受学习的快乐。
农村里的孩子,平日里很难有机会和电脑频繁接触,有的同学认为电脑很难学,一时半会是学不会的,而且有些偏远的农村学生在小学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到了中学是第一次学电脑。而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课程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理论知识较枯燥、抽象。如果单凭传统的教学手段、方法去教学,学生学起来容易困乏,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计算机教师的特长,充分利用多媒体加强对知识的演示,并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及背景材料。同时,对信息技术的一些概念与定义,则采用打比喻的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常能接触到的事物和枯燥的计算机语言联系起来,利用两者在功能上的相似性,进行类比,学生由此及彼,自然便有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硬盘相当于人的“胃”,是用来存储东西的;主机相当于人的“大脑”,能够记忆,完成各种计算和处理任务;数据线就相当与人体的“血液”,用来输送一些营养物质;而“回收站”相当于家里的垃圾桶,用来存放垃圾,在垃圾没有真正倒掉时,还可以捡回来用。这样的比喻对与农村里的孩子通俗易懂,便于他们的学习掌握,使他们不至于见到专业术语就头疼,无从下手。另外,我还指导学生把学生感兴趣的图片、 flash动画等在校园网上共享,开展兴趣小组,让学生主动上网获取所需信息,并学习flash动画制作,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而在讲powerpoint方面的知识时,我教给学生怎样插入自选图形,然后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合理的插入各种各样的图形,并加以修饰。将一些富有创意的作品广播给其他同学看,同学之间经过比较,其他同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powerpoint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学用结合,提高应用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来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说:七年级学生学了word的基本操作后,对于文字编辑、图片插入、简单图形的制作、艺术字的处理都有了一定的水平。在新年来临之际,我布置同学们利用word制作一期“红红火火迎新年”的电子小报,同学们兴致高,上网查找资料,下载图片,设计自己迎新年的版面。版面要如何设计才漂亮,图片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如何放?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运用中出现了新的问题,再通过问老师,问同学,这样就学得较牢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单是复习计算机知识,而是在应用信息技术为日常生活服务,并不断地获得了生活的成就感,使信息技术教育日常化、生活化,大大激发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实现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再比如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上网查找资料的方法后,对于“5月12日四川汶川的大地震”,我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的搜索引擎,查找地震的相关信息: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发生的情况、救灾的情况、地震中自救的方法等等。学生很积极的参与,通过不同网站的信息,分析、探讨、总结、归纳。不仅掌握了搜索引擎的一些知识,也学到了抗震救灾的一些相关知识,并深有感受,国难当前,我们虽不能到前线帮助灾民,但我们捐出我们的零用钱帮助灾民,好好学习,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3.体会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提升教学主题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回归生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而信息技术回归课堂,就是指信息技术教学要以人为本, 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习信息技术,通过实践掌握信息技术,最后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增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的能力,为今后的人生奠定基础,真正体现出信息技术教学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
那么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有哪些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去发掘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一些大事和时事。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教学主题,只要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引出好奇心,激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学习《电子邮件》时,我选择以“爱心接力”为主题开展教学,整节课以给玉树的的同学发送一封电子邮件为主线,将电子邮件的原理、特点、地址格式要求一起融入进来,使整节课水到渠成,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同情心与爱心。再例如: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时,课前我先布置一个任务:整理自己书桌下的各科目的书并做好详细记录,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价格、购入日期。上课时就用《学习用书登记表》为内容,开展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觉得这个软件真有用,值得一学。而在学习利用excel电子表格创建图表时,学生觉得很枯燥并且学习的难度很大,因此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我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做一个调查: “我家三年的收入变化” ,可以是自己家中的变化也可以是周围农民的变化。并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产生的饼图和柱状图,让学生觉得很有成就感。锻炼了自己,同时增进了跟父母的感情,丰富了生活经验,了解了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总之,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每一个知识点都体现了一定的生活需要,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的任务驱动下,就会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真正践行“知识来源于生活,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因此,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一种有效做法,也是展示一个信息技术课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方面。
第3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1]
教学行为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合您任教的学科,谈谈教师在哪些具体教学行为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了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之后,我认为,首先我对信息技术有了更多的认知,学习到了一些现代化信息技术,这对今后备课搜集资料,储备课堂教学素材有很大帮助,我可以更丰富课堂教学的手段、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通过多种手段,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其次,通过学习、掌握、运用各种信息技术,也开阔l了我的思维和视野,让我能接触到更多社会新信息,特别是现代社会中一些比较时髦的事物,这样我才能更好地与现在的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我想,这都是通过本次学生现代化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好处。
另外,运用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它无不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发展着学生的个性、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