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行素质教育考试模式的思考
第1篇:对现行素质教育考试模式的思考(网友来稿)
黄浩鹏
说的是有这样一道历史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死于何年?最远征服到何地?同样的题材在美国的历史考试中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不死,欧洲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几个方面分析解答。再看看老是跟我纠缠不清的邻邦的日本的一道历史题吧: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交战,你猜会是在什么时候?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假如我国打了胜仗,胜在什么地方上?输又输在什么上?请分析。从以上的考试出题不难看出,撇开政治层面的东西不谈,我们的教育是在考学生的原始记忆力,考知识的识记与再现,考的是死的东西。而人家考的是创新,是知识的再加工,是思维的发散,是活的东西。我们给学生灌输知识,人家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20多年来,我国一直在今进行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曲折前进,教育制度不断革新,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在借鉴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后,又汲取了美国的先进经验,近几年又实施了普及新课标的教改运动,应该说已经奠定了教育网络的基本框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作为具体操作方面的考试模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松绑 ”,特别是基础教育方面,现有的考试模式明显不能适应新课标所提倡的教育目标和要求,“穿新鞋,走旧路”成为考试模式与教育方向关系的真实写照。它虽然也关注学生的思维, 但是核心不在提高思维素质,却在于搭建适应考试模式的被动的思维定势。这样训练出来的被动的思维方式,长时间地消蚀着学生正在生长着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和创造力,严重地阻碍了人的全面 发展和健康成长。把学生引导并束缚到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轨道上,造成了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考得怎么样就获得怎么样的评价的划一呆板的局面。而学生的现阶段 的思维状况如何,将来的思维会如何,他们的思维素质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在教育重中之中的核心环节,反而成了我们熟视无睹的问题。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根本的改变,那么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得以真正实施。 长此以往,素质教育远远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素质” 全面的根本目标。
教育的改革与教育目的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应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具体在考试上就应协调教育作出与之相宜的调整。尽管我们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了巨大的努力,但不得不承认考试模式仍滞后落伍。教育的分割细化,使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知识性强而人本性欠缺,学生接受的是各种门类繁多的知识点,并未能在价值观念及行为上进行自我改变。忽视了作为教育最高目标的人格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这样的考试,严重的制约着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及个性的自由发展,脱离了教育的人本主旨。
课改的施行须有相应的考试改革支撑,当前要求我们对考试应树立从唯升学论到发展论的前瞻意识观念,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适当增加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紧密的题目,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要非常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而得出结论的过程,以检验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题型上适当减少甚至消灭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的考查力度、深度、广度;改革现行的单一的文化闭卷考试方法,建立起全方位多角度的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实行德育、智育、体育不同方面的综合考核,试行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等级评价制度。
当然,素质教育也不能光靠考试尤其是笔试来衡量,但至少在目前考试还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与途径,关键是把握和导向的问题。总之,考试应当着眼于把学生引向到考量其思维能力、锻炼创新能力以至初步研究能力,全面提高素质中来,才真正发挥作用,更具生命力。
【作者 :广东省陆丰市碣北中学 黄浩鹏(TEL:0660-8693215 邮编516545)】
作者简介:黄浩鹏,语文中学一级教师,多年任教初中毕业班,教学经验较丰富。曾参与汕尾市十五计划科研课题《主体性教学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的实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实验成果及论文多次在地级市以上教育刊物发表,多次获得市级的先进荣誉。
第2篇:对素质教育的思考
对物理素质教育的思考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职教中心物理组臧舞云
内容摘要:物理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物理学科的创造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观察、创造思维能力、创造型的学习能力!同时应该注意,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但是同时也应该注意著多问题:学多悟少与学少悟多、智商和情商、减负、基础知识和创造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美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是依赖性很强、性格很脆弱的人。但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见解,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还就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那么在物理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从两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如何进行物理学科的创造教育
所谓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
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培养创造品质。
2、培养创造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能力,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3、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对于一般人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 “自我开发”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如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培养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确定实际的步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一位科学家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抓住特点,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上课时,教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
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发表“高见”以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掌握化学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三教师辅导时,指导学法:指点学生怎样去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教学生如何列内容提纲,做到看书与思考相结合,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应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总之,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多悟少”和“学少悟多”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宁可喜欢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喜欢那些淘气、顽皮的“低分高能”的学生。留美博士黄全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国内学习感觉“学多悟少”,国内上课做笔记犹如听写,大写小写,大点小点,大A小a……可谓“学”得多矣!但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恐怕多是老师的“二手货”。在美国学习,感觉“学少悟多”,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不断地在“悟”东西,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在美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十分热衷于搞“project”(课题)。所谓“课题”实际上是指“研究课题”。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有三个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物理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2、“智商”与“情商”
我国非常推崇智力开发。如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以前我们以为给孩子加质加量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成正比,实际那是错误的。一味地进行加压、加重的智力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学多悟少”的负重。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也就是说,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因此,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其情商(EQ),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培养“热爱”的观点,他们也就缺少的创
造性。如我国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没有听说美国的中学生得奥林匹克奖,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是最多的,这个强烈的反差,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起跑领先?而冲刺落后?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后劲不足?从这里反映出我们的教育有不足之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混为一谈。因此,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而且要重视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顽强的意志和积极性等。使他们在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上达到和谐统一。
3、“减负”
从不同的角度看“减负”的“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多悟少”的“负”,叫“负重”;二是外部压力造成的“负”,叫“负荷”;三是被动承担的“负”,叫“负担”。在培养创造力的总原则下开发智力,是减轻学生“学多悟少”的“负重”的有效方法;而加大情商(EQ)教育的投入则是减轻“负荷”的有效手段。当外部压力造成的“负”超过了自身的承受力,就成了超负荷运行。电视里曾报道过学生残害亲生母亲的事情,这是超负荷运行的结果。此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规划都是“减负”的有效措施。当实施“减负”以后,有些地方出现了学生觉得无聊,家长感到无奈,老师感觉手足无措的现象。事实上,“减负”只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减负”后,还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4、“基础知识”和“创造力”
基础知识是进行科学创造的基础。因此,要想发展创造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熟”、运用“活”。物理是一门以唯物辩证法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应学一点唯物辩证法,学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归纳物理变化规律。
以上从两个方面谈了物理素质教育的问题,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重大课题,今后还需要努力地探讨,不断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使素质教育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中学生物理报
第3篇:对现行减刑制度的思考
对现行减刑制度的思考
目录
一、我国现行减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一)对减刑权的性质存在模糊认识……………………………………1
(二)减刑权的归属不合理………………………………………………………
2(三)减刑条件设置不合理………………………………………………………
3(四)减刑程序方面有不足之处…………………………………………………
4(五)罪犯在减刑中的权利无制度保障…………………………………………
5(六)在减刑工作中强制规定减刑比例有失公正……………………………6
二、解决我国减刑制度中存在问题的建议…………………………………6
(一)大力推进政法体制改革,赋予行刑机关以减刑权……………………6
(二)在行刑机关内部设立专司减刑的机构……………………………………7
(三)借鉴国外有益做法,创立新型减刑制度…………………………………7
(四)保障罪犯在减刑中的应有权利……………………………………………8
(五)改革监督方式,加大对减刑的监督力度…………………………………8
内容摘要:罪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