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2024-02-13 07:12:53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标:

1:认识空气的主要组成。

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体积分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

3:认识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

4: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

重点:空气的成份、物理性质

难点:空气组成的实验原理,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思考: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

空气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所以科学家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研究,终于揭开了组成“空气王国成员”的奥秘,认识到空气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化学教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课题1空气》。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里,首先发现并制得氧气.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设问】空气是一种看不到又闻不到的物质,我们怎样能证明空气确实的存在呢?

【讨论】让学生讨论得出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法。

【演示】将一只空集气瓶倒扣在水盆中,但水不能进满集气瓶。

【讲述】这是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最简单方法。

【引入】空气确实存在,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演示】实验2-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

例如:

(1)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特别注意烟、雾的.区别)(红磷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黄白色,有浓厚的白烟,因为生成固体小颗粒)。

用文字表示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式子: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4P + 5O2 点燃 2P2O5

(2)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提示: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蜡烛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溶解性:气态不溶于水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

(3)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

第2篇: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板书〕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板书〕

一、空气的组成实验:18世纪70年代,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同志做了一个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装置:红磷,集气瓶,双孔胶塞,燃烧匙,导管,弹簧夹,烧杯,水 实验步骤:

1、在集气瓶中加少量的水

2、连接装置:在集气瓶口加一个双孔胶塞,一孔插燃烧匙,一孔插导管,并配上弹簧夹

3、检查气密性,用手握紧集气瓶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气密性良好

4,点燃燃烧匙内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并把塞子塞紧

5,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注意事项:

1、红磷要过量;

2、装置必须密封;3,导管内先注满水;4,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小结:在拉瓦锡同志实验的基础上,科学家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得出了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二氧化碳0.03%,稀有气体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94%(比例指的是体积所占比例)

二,空气成分介绍:

1,氮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化学性质:不活波,不能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用途:制取化肥,做保护气,液氮麻醉济

2,稀有气体: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极不活波,又叫做惰性气体

用途:保护气,制彩灯,激光技术,氦气冷却济,氙气可做麻醉济

3,氧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三,空气的保护

空气污染物:主要是烟尘和有害气体。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它们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废弃,汽车尾气

保护空气措施:

1,改善燃料结构

2,对化石燃料脱硫、脱氮处理,工厂废气处理后才排出

3,开发新能源

4,植树造林,提高环境净化能力

提问:下面那些会污染空气:

1、煤燃烧产生的烟

2、人呼吸出的二氧化碳

3、汽车排放的尾气

4、工厂排放的尾气

四: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叫环境友好化学,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条件下经行反应,减少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

3、提高利用率,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品

第3篇: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一、谜语引入,激发求知欲:

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

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

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

(空气)

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板书)

二、阅读感知,交流汇报。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找出应该重点掌握哪些知识。

生:(同位交流)学生汇报。

师:在这一单元中,重点是氧气的有关知识。

三、启思诱想,讲练结合。

1、空气的组成:

师:大自然中的氧气主要存在于空气中,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各成分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请同学们完成卷上的练习1。

2、空气的污染:

师:一般说来,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改变了空气的成分,造成了对空气的污染。被污染的空气会损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态平衡,请同学们看一段小资料。

出示科件:小资料

(1)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8日,英国伦敦全境几乎为燃煤产生的烟雾毒气所覆盖,致使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余人。其主要原因是煤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被氧化生成硫酸泡沫,凝结在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2)、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带来的严重危害。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氮气性质的得出。

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同事要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回顾已知:

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气体,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那么谁能按体积来描述一下空气的成分呢?

2)引入新课:

空气中含这么多种成分,他们有什么用途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本节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保护空气。

3)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及主要性质;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了解空气污染的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案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一起做个小测试,好吗?让我们一起屏住呼吸,看看能不能坚持十秒钟。

好,开始!10、9、8、7、6、5、4、3、2、1停止。老师发现在我喊停止的时候,大家都狠狠地吸了一口气。那谁能告诉老师,你吸进去的,是什么呢?(学生:空气)

课件展示——我们呼吸的地方都有空气。

二、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我们周围哪里有空气呢?谁来给大家具体说一说。2.谁能证明教室里真的有空气呢?(学生利用手中的透明塑料袋捕捉空气)

3.那我们周围的空气又有什么特点呢?结合我们的实验记录单

(一),通过小组讨论,认真观察,让我们一起研究空气。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空气的特点,并有小组代表上讲台做出实验汇报。

师总结:(1)观察塑料袋里的空气,松开袋口,放出空气。“老师把袋子里的空气放出去,大家看到了吗?”(没有)因为空气是没有——(颜色的),也就是空气是(无色的)

我们都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我们的教室里也充满空气。那么,老师和你们之间有没有空气?(有!)那大家为什么还能透过空气看见老

未完,继续阅读 >

《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教案我们周围的空气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