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暗示效应论文

2024-03-15 07:13:00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心理学暗示效应论文

心理学暗示效应论文

心理学无时无刻不潜藏于我们的生活当中。这些心理学词条也许听上去有些陌生,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启示,欢迎阅读心理学暗示效应论文,其实,心理学无时无刻不潜藏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1.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有个研究,让被试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者从与魅力无关的方面去评价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得分最低,这种漂亮的人各方面都好,实际上就是光环效应的典型表现。

启示: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观点,孩子成绩好,就样样都会好;孩子成绩差,就觉得他一无是处。可孩子也是人,他的闪光点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需要家长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只拘泥于成绩这一个维度的评价。否则,会让更多的孩子感受不到教育的真正内涵――“爱”。

2.蝴蝶效应:

原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99罗伦兹(Edward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蝴蝶效应通常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于预测的比较复杂的系统中。

启示:

在生活中也是同样,我们早上早起半小时,可能会给一天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久而久之,会演变成一场“革命”。而如果我们开始推诿、抱怨,还不加以及时调整,结果可能就是一场“风暴”,最终摧垮我们的身心。

3.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可以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形象地说明: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怎么也睡不舒服,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紧挨在一块儿,反而无法睡得安宁。几经折腾,两只刺猬拉开距离,尽管外面寒风呼呼,可它们却睡得甜乎乎的。

启示:

“刺猬”法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这在那种混合大办公室里特别容易体现。当有人试图靠近我们时,如果超过了社交距离(大概是120~360cm),我们都会敏感地逃开,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亲密距离,只能对很少一部分人开放,其它人一旦触碰,会激起我们内心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4.从众效应:

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这种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从众效应。

启示:

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否则我们将永远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不过,我们也同样可以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等舆论阵地宣传正面和积极的消息和事例,引导人们健康生活,保持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也不失为一种好的从众效应。

5.酝酿效应

“酝酿效应”来源于阿基米德实验中对浮力定律的发现。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坐进澡盆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启示:

有时候我们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的或者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多么努力,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可能就会对问题解决起到关键作用,这种暂停就是酝酿效应。

6.暗示效应

所谓“暗示效应”,就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

启示:

暗示效应一般通过语言、动作和表情来实现,例如:

语言暗示: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

动作暗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肢体语言”。假如同事跑步到我们身边,话还没说,我们就已收到了他们急切的暗示,会不由自主地紧张“到底发生什么了?”

表情暗示:当我们和他人交流时,如果对方是微笑着注视着我们,那么我们对对方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好感。

7.破窗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一个“偷车实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轿车分别放在一个环境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和环境比较脏乱的贫民区,结果发现贫民区的车很快被偷走了,而另一辆几天后仍然完好无损;如果将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天窗玻璃打破,几个小时后,那辆车也被偷了。后来,在此实验基础上,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启示: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破窗理论”也确实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每件大事都由无数小事――也就是细节构成,将细节尽量做到完美,将来的结果才有可能完美。人的一生也由无数细节组成,将小事做好,给他人留下美好印象,将来才会更美好。

8.多看效应

在许多人眼中,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试验:先向受试者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现了20多次,有的出现了10多次,有的只出现一两次,然后请受试者分别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

启示:

在人际交往中,那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将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以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然后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也就是说,见面的次数越多,互相喜欢的程度越大;见面的次数越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第2篇: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

(1)由来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所谓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曲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

(2)启示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实经常使用着暗示,或暗示别人,或接受别人的暗示,或进行自我暗示。积极的心态,如热情、激励、赞许或对他人有力的支持等等,使他人不仅得到积极暗示,而且得到温暖,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反之,消极的心态,如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则会使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使人承受的不仅仅是暗示带来的压力与痛苦,而且还会波及到人的身体健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各种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信誉暗示、情境暗示、表情与动作暗示等。当我们感觉到来自他人的暗示,甚至已经因此而导致自己身心发生改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来源、原因以及对自己的作用,尽量做到接纳积极暗示,摒弃消极暗示。

当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如果发现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时,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尽量使他人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防止因为暗示而导致他人心理甚至行为方面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例如在心理诊所里,催眠医疗师拿起一颗水晶球来吸引被催眠者的注意力,并慢慢地说:“你开始睡吧!”经过反复暗示,被催眠者闭上眼睛,逐渐进入昏睡状态。昏睡者并非真正的睡着了,仍然保持一点清醒,来接受催眠者的暗示。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心理专家对F1赛车手进行催眠暗示,将比赛的实际路线与技巧在催眠中让车手暗示自己,例如在弯道控制方向,变成一种下意识的动作,结果大幅度提高了车手的成绩。

(2)案例

我们的古人虽然没有读过心理学,也说不出“暗示效应”的专业术语,但他们却会运用暗示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曹操有次率兵远途跋涉,天气炎热,官兵们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水井和溪流。于是曹操大谈:“前面山上有一片梅林……”因为梅子是酸的,所以一提到梅子,“酸”的心理暗示便发挥了作用,于是,人们的口腔便大量分泌唾液,起到了暂时解渴的效果。你看,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心理学家”,他不自觉地运用了暗示效应。赵本山,范伟的小品《卖拐》,也是暗示效应的幽默体现。买者说,自己虽然“脸有点儿大”,但自己的腿没问题。卖者则说,“脸大,那是腿部末梢神经坏死,把脸憋大了”。买者说,“自己的左腿没毛病,只是小时候右腿摔过”。卖者说,“那是转移了,你把左腿跺麻后走一圈儿,肯定会有不适应感”。“末梢神经坏死”,以及“转移”等,都是医学的常用语,有极强的暗示效应。结果,买者对自己的“左腿有病”便深信不疑,于是,一场骗局便大功告成,《卖拐》也成了小品的经典之作。望梅止渴,卖拐,分别出自小说和小品,很可能是作者的虚构,但它们却艺术地反映了生活真实。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实经常自觉或者不自觉或暗示别人,或接受别人的暗示,或进行自我暗示。积极的心态,如热情、激励、赞许或对他人有力的支持等等,使他人不仅得到积极暗示,而且得到温暖,得到战胜困难的力量。反之,消极的心态,如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则会使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使人承受的不仅仅是暗示带来的痛苦与压力,而且还会波及到人的身体健康。

第3篇:暗示效应

什么是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所谓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曲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

[编辑]

如何利用暗示效应进行心理调节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实经常使用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暗示心理学

暗示对人体的作用

暗示对人的作用是很大的。它有时也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例如“假孕”,它是指有的女同志结婚后很想怀孕,由于焦虑而十分害怕月经按时来潮,使怀孕失败。由于这种迫切心情,所以当自已月经过期未来,就觉得自己怀孕了。很快又觉得自己开始厌食,恶心、呕吐,喜吃带刺激性的食物,于是到医院就诊。但经医生检查和化验后,发现并不是怀孕。这是因为想怀孕的强烈愿望及焦虑的心理因素,破坏了人体内分泌功能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影响下丘脑垂体对卵巢功能的调节,使体内的孕激素增高和排卵受到抑制,从而出现暂时闭经的结果。

暗示也能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比如,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有人作过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第一组在朗读前,主试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对第二组,主试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是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这说明权威的暗示对学生的记忆力很有影响。

在临床中,暗示还可以治疗疾病。如一位妇女因丈夫突然在车祸中死亡,精神上受到强

未完,继续阅读 >

《心理学暗示效应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心理学暗示效应论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