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词《一剪梅》教学设计

2024-04-03 07:12:36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高中古词《一剪梅》教学设计

高中古词《一剪梅》教学设计

引言:《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就是小编整理李清照《一剪梅》教学方案,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教学目标: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教学方法:联想法 比较法

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教程:

一、导入新课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一首词:《一剪梅》。(多媒体显示课题作者)

二、复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那么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找学生回答,然后明确)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怎样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今天我们就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李清照一首词《一剪梅》。

三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四、 背景介绍

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五、 赏析词作

1、诗歌鉴赏思路:找意象——品语言——析表达——评感情

2、学生诵读,品味音韵美

《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

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

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3、播放示范朗读

4.、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1)从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愁。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愁绪?

明确:①意象:红藕香残、兰舟、锦书、雁 、圆月、西楼、落花、流水

②直抒胸臆的句子: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赏析意境美

(1)红藕香残玉簟秋

《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红藕香残:

? 以点代面。荷花既已凋谢,其他草木之花就更难见到。点明了时节,

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

? 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

寂寞。

?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玉簟秋:

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红藕香残玉簟秋: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这样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花自飘零水自流

? 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

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象征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 无可奈何花落去

? 水流无限似侬愁

(5)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第2篇:初中古词《浣溪沙》教学设计

初中古词《浣溪沙》教学设计

导语: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其中的代表作就有苏轼所写的《浣溪沙》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对老师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

2、体会苏轼心系民生的感情、乐观豁达,胸怀宽广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学会勤诵读、多联想、抓意象的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大爱的宽广情怀。

一、导入:

周杰伦的《东风破》这首歌怎么来的?是词作者方文山根据苏轼的词《东风破》改编而成,东风破是词牌名。我们刚学过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赠刘景文》,唐诗宋词,诗词是中国文学中很重要的二种体裁,那么诗词有些什么区别呢?词有词牌名,诗只有题目,词可有题目也可没有题目,词的句式长短不一,诗则字数一致。词牌即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而诗只有几种,故词自由得多。

二、对于诗词,我们该怎样去欣赏呢?请同学们先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以苏轼的《浣溪沙》为例,来学习诗词赏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1、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

先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要求准确流利,字正腔圆。请学生评价。老师指正:上下片要停顿长些。再请学生读。

诗词都是讲韵律的,所以古人吟诵诗词时,常会手舞足蹈。先请大家手舞一舞,找出盖停顿的地方,击掌一次。

足蹈也叫踏歌,请学生脚踏节奏读。然后手舞足蹈配合读。

古人作诗词讲究平仄,平声应读得舒缓,仄声应读得短促。学生试读平仄。

再手舞足蹈并读出平仄。老师手势指挥齐诵读。

2、人们品读诗词时,常说诗中有画,是因为文字给了人以丰富的想象。所以赏析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多想象。

请学生再品读《浣溪沙》,边读边想象。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小结:有了联想,平面的文字就变得立体起来,有了生命力,所以赏析诗词,一定不能失去想象。

3、赏析诗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抓意象。意象是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一般是自然景物。

请学生在词中找出认为是意象的事物:枣花、古柳、缫车、牛衣、黄瓜、日、野人家。

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农村氛围?发展生产,安居乐业。

看着这幅农村图景,想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欣慰,愉快。

可是苏轼有什么好高兴的呢?简介背景。因为和朝廷革新派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请外调到了杭州,不多久,被迁调到偏远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四年后又被调迁至徐州(今江苏,靠近山东),到了徐州,又适逢大旱。碰上这么多不顺心,假如是你,会感觉怎样?(沮丧,失望、忧郁等)。

苏轼仕途失意,在词中有无怨艾?没有。非但没有,还带领民众长途跋涉去石潭求雨,老天倒帮忙,下了几场透雨,于是苏轼又带领大家去石潭谢雨,回来途中,苏轼走进了这村子。看到村民们安居乐业,苏轼欣慰地笑了。这可以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不以个人得失为意,心中装的是国家兴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志。乐观豁达,爱民如子,亲民,胸怀宽广。

下片中有一个词很能体现苏轼亲民的特点,是哪个?“试问”。

怎样才算“试问”?客客气气,不想打扰。杜甫《石壕吏》中“有吏夜捉人,老妇前致词,吏乎一何怒”,和苏轼的“试问”形成何等鲜明的对比。所以离开徐州时,百姓都依依不舍,所以苏轼到今天仍被后人景仰,决不仅仅因为他杰出的文学才华,还因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大爱的人格魅力。

5、总结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勤诵读、多想象、抓意象。

三、拓展:运用学到的方法,赏析张志和的《渔歌子》。

四、课后作业

(一)理解填空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

4、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 ? 。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句意相反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珍惜时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积极进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

第3篇:古词《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

古词《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通用17篇)由网友 “邓楠”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古词《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古词《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

古词《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4、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4、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朗读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伴随着片片飘零的黄叶来临,萧瑟的秋风、西坠的斜阳、兼有梧桐的细雨共同铺成一张凄楚迷离的画卷,忧伤而令人神往我在每一个季节仰望秋天,我在每一个秋天沉醉怀想我总情不自禁地把李清照与秋天连在一起,与愁绪连在一起,或许她本来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古词《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

古词《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4、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2、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4、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联想法、比较法、朗读法、分析法

课时安排:一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伴随着片片飘零的黄叶来临,萧瑟的秋风、西坠的斜阳、兼有梧桐的细雨共同铺成一张凄楚迷离的画卷,忧伤而令人神往我在每一个季节仰望秋天,我在每一个秋天沉醉怀想我总情不自禁地把李清照与秋天连在一起,与愁绪连在一起,或许她本来就是愁绪的化身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古欧洲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二单元

5、中古欧洲

知识与能力

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和查士丁尼的重要贡献。认识法兰克王国的兴起,了解查理大帝的重要事迹以及《凡尔登条约》对欧洲的影响认识中国西欧基督教会的地位。了解教皇与君主的权力之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多媒体教学、应用图片逐步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讨查士丁尼查理大帝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基督教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了解拜占庭帝国法兰克王国的兴衰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通过学习查士丁尼查理大帝的重要事迹认识到伟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树立伟大志向通过了解中世纪教皇与君主权力之争启发,我们要正确对待宗教问题。

教学重点

拜占庭帝国历史地位。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作用。教学难点

拜占庭帝国历史地位。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作用。复习

展示罗马形势图,学生复述罗马产生、发展、分裂一系列事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剪梅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剪梅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剪梅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创作风格;

2、熟读并背诵全词;

3、学会赏析诗句、并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

4、体会作者表现的“愁”,学习对比赏析;

5、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过多地讲解说明,而是要让让学生讨论发言以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四、教学方法

朗诵法、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展示

五、教学重

未完,继续阅读 >

《高中古词《一剪梅》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高中古词《一剪梅》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