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方案

2024-04-06 07:13:07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马说教学设计方案

《马说》教学设计方案

黄潭中学教案、课件设计:李胜强执教:张容

一、教材把握

《马说》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却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只得帯着无限怨郁,离开长安。“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显然,本文是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借里马的被埋没来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讽刺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不识、压抑和摧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章开篇借说千里马而起,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从而强调伯乐的重要,紧跟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转,道明实际的情形,同时也暗示了千里马悲惨的命运简直是必然,接着便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它可悲的遭遇。这一段作者用“不以千里称也”作结,充满了作者的痛惜、难过之情,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文章第二段,从千里马特殊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接着切中问题的要害,即不识千里马的关键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而也正是食马者的不知,又造成了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惨剧。这些“不知”的食马者,不知千里马有千里马特殊的需要,有千里马的饲养方法,以至于,千里马“且欲与常马等”都“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至此作者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委屈、不平与愤懑,谴责了那些昏庸无知的“食马者”。这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三段紧承上文,先全面地总结“不知马”者愚蠢、狂妄、浅薄的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更为荒唐的则是,千里马明明就站在不识马的昏庸者的面前,他们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驱使它,不按照千里马的规格来喂养它,不懂得千里马的习性,不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对着千里马,故作忧患、深沉地发出感慨:“天下无马!”。这里作者运用讽刺的手法,将那些不识马者自以为是的丑态活画出来了。接下来文章以“其真无马邪”承接上文,表达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同时为下句蓄势,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束全文,点明中心,斩钉截铁地斥责了那些不识马的人,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情,这也是作者的感情达到极致的宣泄。结构上也回应了开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从全文来看,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先是惋惜、哀叹,“不以千里称也”;接着是委屈、悲愤与谴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最后是情感的积聚爆发,是愤慨与辛辣的讽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显然,作者卒章显志,以马喻人,托物寓意,借说千里马说自己,说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愤慨和不平。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对待人才呢?其实我们可以从文中看出,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才能达到“才美外见”。

二、教学设想

鉴于以上原因,我认为教学内容应在积累文言词语的基础上,把了解文章所阐明的道理和学习文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上,则设计采用学生小组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朗读领悟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三、过程方案

【教学目的】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2、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过程与方法:以自读讨论——合作交流——展示成果——朗读领悟为主完成任务。

【教学重、难点】了解文章所阐明的道理,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情趣(出示课件图片)

雅典奥运会上,是他将欧美人百年来坚不可摧的“黑色碉堡“炸得土崩瓦解。其实110米栏赛场上的这匹千里马的出现,要归功于孙海平教练,是他发现并培养了刘翔,成就了他的辉煌。刘翔是优秀的,更是幸运的,因为他有幸遇到了孙海平能够尽显其才。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伯乐呢?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愈脍炙人口的名篇《马说》,看看文中的那匹千里马会有怎样的遭遇呢?

二、预习检查,初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课文,检查预习的效果。(出示朗读要求)学生评价朗读情况,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2、请同学讲解课文翻译,并指出要注意的重点词语。学生相互纠正、教师明确。

3、学生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播放课件中的朗读文件)

三、小组合作,自研读(出示研读思考题)

1、文中的这匹马有什么样的遭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你觉得谁该对这匹马的遭遇负责任?并说说你的理由。

3、阅读文章其实就是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在本文中你感受到了韩愈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语句谈谈。

四、展示成果,读领悟

五、师生携手,共归纳(出示作者背景资料介绍)

1、作者其实是借说马来论述识别人才的问题,是以马喻人,那么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喻什么呢?千里马难遇伯乐又喻什么呢?这是什么写法呢?(出示课件)

2、齐读课文,体会这种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写法,感悟作者的情感。(出示课件)

六、课堂检测,明主旨(出示课件)

文章借千里马,最终,揭露封建统治者的现象,也表达作者的愤懑。

七、课堂延伸,阔胸怀(出示课件)

以“韩愈,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一段或几句话来宽慰韩愈。

八、老师寄语,展未来(出示课件)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生活中不要溜须拍马。做人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我相信大家都能成为驰骋于时代大地上的千里马,事事马到成功,前途一马平川!

第2篇:马说教学设计方案

马说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三、教学目标

1. 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 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 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四 、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 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 骈(p?an) 一石(da)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三 )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1)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④,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⑥,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名词 鞭子 代词 代词 sì 动词 通饲喂

策 其 之 助词 食

作动词 鞭打 语气词 动词 shí 名词 食物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 同桌间互相听读

(2) 男女生比赛朗读

(3) 全班齐读

(五) 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 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 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4 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 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6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六) 拓展延伸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五 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六 自我评价

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

1.导入 新颖.<<神雕侠侣>>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 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其三就是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第3篇:马说的教学设计方案

马说的教学设计方案

[学习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 奇巧而善辩 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 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学习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法初探 ] 1 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起点,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

(一) 课前 准备 1、马年说马 学生说有关马的成语,指名另一个学生解释

2、教师说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伯乐相马知己这个词的来历(见大屏幕)知己---彼此互相了解而情深意切的人 见《战国策---楚策四》

(二)韩愈其人

字退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马诗教学设计方案

《马诗》教学设计

司徒小学 裴娟娟

马 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搜集有关马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成语导入

激发兴趣

一()当先

()到成功

老(千军万()

万()奔腾

快((二)理解意象

出示古诗)识途)加鞭 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马的形象。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般是什么?

1、学生齐读: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注释)悟诗情,反复诵读入诗境。(四看诵读法)

2、明确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

3、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作者李贺的资料?

(二)简介作者

酝酿情感。

1、学生汇报。

2、(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马诗教学设计方案

马诗

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一、教材分析

《马》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6”中的一首咏物言志五言诗。是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李贺的《马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

二、学情分析

乡镇中心校六年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课读通古诗可以做到,但古诗语句简练,情感丰沛,现代小学生对马在古代人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因此难于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心理,同时文为心声,作者的人生经历幻化成的人生感悟超越了小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因此光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

1.感悟诗歌大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马诗教学设计方案

《马诗》教学设计

司徒小学 裴娟娟

马 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搜集有关马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成语导入

激发兴趣

一()当先

()到成功

老(千军万()

万()奔腾

快((二)理解意象

出示古诗)识途)加鞭 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马的形象。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般是什么?

1、学生齐读: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注释)悟诗情,反复诵读入诗境。(四看诵读法)

2、明确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

3、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作者李贺的资料?

(二)简介作者

酝酿情感。

1、学生汇报。

2、(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作者资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说屏教学设计方案

说屏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⑵ 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⑶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⑶ 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⑷ 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⑸ 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 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柘城县惠济乡尚寨初级中学 杨德生

一、教材分析

《马说》意在让学生学习经典,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根据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理解基本内容”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文中充溢着作者的愤懑之情。文章提示了当时人才被埋没的弊端,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马说》的内容大意。

2、能清晰、流利地背诵出《马说》。

3、在反复诵读中,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4、通过自主研读,结合老师的补充材料,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初三年一班共有学生60人,人数比较多,男女各半。整体而言,班级明显不够活跃。但分析问题条理全面的大有人在,文言朗读节奏感比较强也大有人在。所以

未完,继续阅读 >

《马说教学设计方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马说教学设计方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