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第1篇:《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
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第2篇: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 公开课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再读课题。4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读课题),首先我们来听写几组词语。
1、听写部分词语。
打糕 唯一 雪中送炭
刚强 双拐 同归于尽(大屏幕出示这些词语)
师:请大家对照投影进行检查,发现有错及时改正。请收好本子,齐读这些词语一遍。
2、读着这些词语,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课文中哪些场景?(指名回答: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为救伤员,失去唯一的小孙孙;小金花和妈妈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靠双拐行走。师相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志愿军”
3、齐读课题。
师:是呀,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付出了很多,所以,志愿军亲切地称她们为——(亲人),临别时,志愿军深情地呼喊——(再见了,亲人)。
二、倾心研读,感悟“亲人”。201、自由读第一段,并回忆:这一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2、从哪里可以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画出相关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1 A、大娘5(1)“冒着炮火送打糕”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a这儿有个词叫“雪中送炭”,(点词,生读)它本意指———(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支援或帮助)在文中“雪”指(指名回答)(课件强调)“碳”指(指名回答)(课件强调),“雪中送炭”指,(出示课件)用词说话
b、怎么送的?(指名读这几句话)这可不是一般的送,是大娘(点词,生齐读)
哪里不一般?(要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炮火连天,硝烟四起的战场,大娘无所畏惧,她(齐读)在万分危急,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大娘依然(齐读)。
读着这些词语,想着这样的画面,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怕牺牲,热爱志愿军)的大娘
所以,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也要送来的仅仅是可以吃的打糕吗?(不是)还为志愿军送来了——(温暖,伟大的爱,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力量)。
c、所以,志愿军战士充满感激地说———(指名读最后一句啊),许多同志甚至留着泪说———(指名读),6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是会无限感动地说———(齐读)。
d、大娘是志愿军的亲人吗?(板书“不是亲人”)但却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他们(“胜似亲人”板书)。
(2)“为救伤员,失去孙子”4 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句子,这里有很多词语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相机引导:(点击读“唯一”)“唯一”就是(连续指几名用不同的词语回答:只有一个,独一无二)在敌机来袭的紧急关头,在两人只能先救一人的情况下,大娘丢下了(唯一的小孙孙),却
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这“一丢”,“一背”,你体会到了什么?(大娘爱志愿军,把志愿军当成是自己最重要的亲人。)
d、师:大娘的这一伟大举动让志愿军特别(感激),难以(忘怀),请你带着崇敬之情读读这几句话(指名读,再齐读)
e、师:大娘爱志愿军胜过了爱自己的小孙孙,她就是志愿军的———(亲人)(板书“就是亲人”)
(3)指导朗读“分别时的话”1.5 a、师: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他们一程又一程,他们请求大娘(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我们怎么能忘怀?”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各种形式读,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你认为在文中使用这样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避免平铺直叙,更加强烈地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能忘怀吗?(不能)多么深厚的感情啊,(请男生读),(女生能把这些情感读得更强烈些吗?)(4)小结“大娘”这部分。
(指着板书)师:大娘与志愿军(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他们就是亲人),所以,在分别的时候,他们依依惜别———(齐读课题)
2、第一自然段学法总结,小组学习第二三段:读段落,思考问题(问题:这段叙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找出重点句;抓住重点句中的重点词体会感情;有感情朗读句子。
B、小金花(略处理)2.5 a、读了课文,你心目中的小金花是个怎样的孩子?(勇敢、机灵、刚强的孩子)b、你从哪些地方知道的?(生自由逐一汇报句子)
师:小金花把失去妈妈的痛苦转化成了对敌人的满腔仇恨,所以,她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生齐读)
c、师:多么刚强的孩子啊,可是今天,她却泪流满面,因为她与志愿军(虽然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他们就是亲人),所以,在分别的时候,他们难舍难分———(齐读课题)。
C、大嫂(略处理)1(指着板书)师:大嫂与志愿军(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他们就是亲人),所以,在分别的时候,他们无限留恋———(齐读课题)。
4、小结写法:多感人的故事啊!作者是怎样将故事写得如此生动感人的?我们先来看1、2、3自然段的开头(看课文),你发现什么了?(师根据生回答小结并板书“临行话别”)我们再来看这几个自然段的结尾(看课文),你又发现什么了?(师根据生回答小结并板书“赞颂友谊”),那自然段的中间都在写什么呢?(师根据生回答小结并板书“追忆往事”);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和满含恳求语句的祈使句开头;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用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朝鲜人民的不舍之情)
四、拓展补充,课堂练笔121、师:其实,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许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以及小金花妈妈这样的朝鲜人民。为什么朝鲜人们会为志愿军甘心情愿:失去双腿、亲人、甚至生命?
2、师: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付出了许多代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的志愿军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些什么呢?文中有星星点点的描述,请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课件出示,读)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1 那一回,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2 那是1952年的春天...我们缺少蔬菜...3 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的何止这些(出示图)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也为了朝鲜人民付出的也是比山还高比还海深!现在,难道你不想对中朝
两国的友谊说点什么吗? 生: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非常伟大!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
3、朝鲜人民回忆起这感人的一幕一幕,不禁热泪盈眶,临别之际,他们一定也有许多话想对志愿军说,请模仿第一段的写法,以朝鲜人民,比如说大娘,的口气向志愿军战士道别。(课件出示练笔要求)
4、生练笔。
5、指几名朗读。
6、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课件)
在朝鲜战场上,——————(谁)为了————(谁)浴血奋战,——————(谁)为了——————(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凝成了——————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
五、情境朗读,升华情感41、出示分别图(配伤感音乐)
师深情叙述:是啊!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难怪分手的时候,志愿军向朝鲜人民发出了这样的呼喊:(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生齐读)
2、师:朝鲜人民也向志愿军发出了这样的呼喊:(出示句子,其中:“土地”变“战士”,“朝鲜的”变“中国的”,“让我们”变“请你们”,生齐读)——(读后音乐停)
3、师:汽笛长鸣,声声撕心裂肺;列车已缓缓开动,他们就这样,不停地向对方送别。此时,左边的同学就是志愿军战士,右边的同学就是朝鲜人民,我们一起来再现当时的离别场面。(生对读)
4、师:同学们,中朝两国人民8年的浴血奋战,生死相依,用鲜血铸成的伟大友谊跨越国界,穿越时空!最后,让我们把所有的感动凝聚在这深情的呼唤中———(齐读课题两遍)
14再见了,亲人
不 大娘 胜 是 小金花 似
亲 大嫂 亲
人 志愿军 人
就是亲人
临行话别 赞颂友谊 追忆往事
第3篇:《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再见了,亲人》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第九册是高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因此本册教材既注意了与中年级教材的衔接,又开始体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
第九册教材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篇的训练,围绕篇的训练,本册安排了两个重点读写训练项目。这两个读写的重点是从读懂一篇课文的内容,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到能体会内容所表达的思想,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学习第三组的课文,要指导学生继续运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准确完整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的方法,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而该课文是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地位尤其重要。
2.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xx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