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育读后感
第1篇:心之育读后感
长久以来,一直把目光关注在国内外知名的教育理论家或是实干家的身上,涉猎的也是闻名于世教育理论书籍和刊物。不曾想到,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有一群默默奉献,甘做孺子牛的辛勤地耕耘者。她们长久活跃在教育的第一线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竭尽全力,呕心沥血,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以高尚的师德树立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而毛蓓蕾老师就是她们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春风化雨,春蚕吐丝”正是毛老师一生的写照,通过了解,我有幸看到了毛老师在病床上的一段口述:
“我还有好多好多话想说,我要把小孩子透露给我的心里话都告诉大家……千万不要把小朋友估计错了,估计少了,估计小了……爱孩子是老师的责任。我心里有许多的爱,所以即使现在,我很痛,痛得熬不住,我心里还有一片阳光。爱虽然不能拯救肉体生命,但爱却会使精神永存。好好地爱孩子吧,你的一生便会充满着阳光。……我喜欢笑,现在,我也要笑一笑。让我们一起来笑,笑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发达,笑我们的教育事业灿烂光辉。我活一个小时,就是赢得一个小时,我就要爱,就要笑!……”
在病痛中煎熬的她,心中还装着孩子,还不忘嘱咐我们教师要用心爱孩子“以心育人”,是呀,正如毛老师自己所说:“我是属于孩子的。”
不久前在学习毛老师《心之育》一书中,我被毛老师执着追求,淡泊名利,无怨无悔,对学生充满无限的爱而感动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都无法表达我对她的尊敬之情。真的有这种老师吗?究竟是什么在支撑她呢?
是爱,就是一颗博大无私的爱心,永远在无限扩大爱的范围,无私奉献爱的阳光,让爱的力量拯救每个需要爱抚和关怀的孩子的心灵,让爱的阳光撒向每个隐晦的角落,温暖每个人的心房,扶持每棵幼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而此时的她却颔首而笑,默默地开始了新的耕耘。她用一颗爱心,用她一生的追求告诉我们教师是一项多么伟大的事业,是一项使自己和别人都更加美丽的工作。
“尊重、理解——架起沟通的桥梁”。虽然我没有文章中的老师那么幸运,能和毛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向她学习,但是在字里行间我也感受到了毛老师对我们青年教师的爱抚,已经受益非浅了。文章中所谈到的青年教师的问题,我也遇到过有着同感。因为年轻,所以脾气有时候难免暴躁,对于孩子不够耐心;因为年轻,领导在自己身上压了许多担子,觉得有时喘不过气来;因为年轻,在与同事交往上还不会恰如其分地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些毛老师在与老师的交谈中都涉及到,她不谈大道理,却摆出自己年轻时的事情以及处理的方法,希望能让我们从中悟出些什么,再根据各自不同的问题,帮助每位教师对症下药,逐步使青年教师走出困惑。
有一段内容给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毛老师不顾自己患有高血压的身体,背着有残疾的17岁姑娘上下三楼上音乐课,每次都是汗流浃背,力不从心。可得到的却是“哼,谁要她背。”毛老师并没有因此而责怪甚至怀恨她,她让自己先冷静下来,经过调查发现,女孩由于是残疾,而受到父母的溺爱,家里有两个保姆。在她眼中,毛老师只不过是第三位保姆罢了,所以她体会不到教师的爱,更不懂得珍惜被爱,也不知道自己应该爱别人。在知道了她缺少的是什么后,毛老师便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案,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的青年教师大多出生在七、八十年代,也是家中的独生子,爸妈的心肝宝贝,我们身上也有着独生子女的不好的习气,不愿受半点委屈。再加上现在的孩子有的更是娇生惯养,往往师生之间就很难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师生关系就会日益紧张。毛老师正在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诉我们青年教师应该更具备耐心和爱心,遇到问题时,先从自己这里检查,而不应该一味追求孩子的责任。她让青年教师明白了,师生的人际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交往所形成的以认识、情感和行为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包含着师生间的相互感知和理解,判断和评价,相互的满意和不满意,依恋和疏离,喜欢与厌恶等等心理体验。青年教师应该努力给自己和学生营造这样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生活的氛围。
毛老师关爱学生,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在患病期间,她忍受癌症折磨,在病情恶化、无法握笔的情况下,通过口述,由家人抄写的方式坚持撰写凝聚一生教育心得的《心之育》一书,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这本凝结着毛老师一生心血的《心之育》不会被镶上精致的边框高高地搁置书架上,因为它是一本所有教师都必须阅读与学习的书,它将成为每位教师职业道德操行标准,帮助我们在三尺讲台前不愧为人师。我相信《心之育》也一定会和毛老师的名字一样,蓓蕾的芬芳永存天地间。
第2篇:心之育读后感
心之育读后感
长久以来,一直把目光关注在国内外知名的教育理论家或是实干家的身上,涉猎的也是闻名于世教育理论书籍和刊物。不曾想到,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有一群默默奉献,甘做孺子牛的辛勤地耕耘者。她们长久活跃在教育的第一线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竭尽全力,呕心沥血,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以高尚的师德树立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而毛蓓蕾老师就是她们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春风化雨,春蚕吐丝”正是毛老师一生的写照,通过了解,我有幸看到了毛老师在病床上的一段口述:
“我还有好多好多话想说,我要把小孩子透露给我的心里话都告诉大家……千万不要把小朋友估计错了,估计少了,估计小了……爱孩子是老师的责任。我心里有许多的爱,所以即使现在,我很痛,痛得熬不住,我心里还有一片阳光。爱虽然不能拯救肉体生命,但爱却会使精神永存。好好地爱孩子吧,你的一生便会充满着阳光。……我喜欢笑,现在,我也要笑一笑。让我们一起来笑,笑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发达,笑我们的教育事业灿烂光辉。我活一个小时,就是赢得一个小时,我就要爱,就要笑!……”
在病痛中煎熬的她,心中还装着孩子,还不忘嘱咐我们教师要用心爱孩子“以心育人”,是呀,正如毛老师自己所说:“我是属于孩子的。”
不久前在学习毛老师《心之育》一书中,我被毛老师执着追求,淡泊名利,无怨无悔,对学生充满无限的爱而感动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都无法表达我对她的尊敬之情。真的有这种老师吗?究竟是什么在支撑她呢?
是爱,就是一颗博大无私的爱心,永远在无限扩大爱的范围,无私奉献爱的阳光,让爱的力量拯救每个需要爱抚和关怀的孩子的心灵,让爱的阳光撒向每个隐晦的角落,温暖每个人的心房,扶持每棵幼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而此时的她却颔首而笑,默默地开始了新的耕耘。她用一颗爱心,用她一生的`追求告诉我们教师是一项多么伟大的事业,是一项使自己和别人都更加美丽的工作。
“尊重、理解——架起沟通的桥梁”。虽然我没有文章中的老师那么幸运,能和毛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向她学习,但是在字里行间我也感受到了毛老师对我们青年教师的爱抚,已经受益非浅了。文章中所谈到的青年教师的问题,我也遇到过有着同感。因为年轻,所以脾气有时候难免暴躁,对于孩子不够耐心;因为年轻,领导在自己身上压了许多担子,觉得有时喘不过气来;因为年轻,在与同事交往上还不会恰如其分地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些毛老师在与老师的交谈中都涉及到,她不谈大道理,却摆出自己年轻时的事情以及处理的方法,希望能让我们从中悟出些什么,再根据各自不同的问题,帮助每位教师对症下药,逐步使青年教师走出困惑。
有一段内容给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毛老师不顾自己患有高血压的身体,背着有残疾的17岁姑娘上下三楼上音乐课,每次都是汗流浃背,力不从心。可得到的却是“哼,谁要她背。”毛老师并没有因此而责怪甚至怀恨她,她让自己先冷静下来,经过调查发现,女孩由于是残疾,而受到父母的溺爱,家里有两个保姆。在她眼中,毛老师只不过是第三位保姆罢了,所以她体会不到教师的爱,更不懂得珍惜被爱,也不知道自己应该爱别人。在知道了她缺少的是什么后,毛老师便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案,结果可想而知。
现在的青年教师大多出生在七、八十年代,也是家中的独生子,爸妈的心肝宝贝,我们身上也有着独生子女的不好的习气,不愿受半点委屈。再加上现在的孩子有的更是娇生惯养,往往师生之间就很难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师生关系就会日益紧张。毛老师正在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诉我们青年教师应该更具备耐心和爱心,遇到问题时,先从自己这里检查,而不应该一味追求孩子的责任。她让青年教师明白了,师生的人际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交往所形成的以认识、情感和行为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包含着师生间的相互感知和理解,判断和评价,相互的满意和不满意,依恋和疏离,喜欢与厌恶等等心理体验。青年教师应该努力给自己和学生营造这样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生活的氛围。
毛老师关爱学生,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在患病期间,她忍受癌症折磨,在病情恶化、无法握笔的情况下,通过口述,由家人抄写的方式坚持撰写凝聚一生教育心得的《心之育》一书,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这本凝结着毛老师一生心血的《心之育》不会被镶上精致的边框高高地搁置书架上,因为它是一本所有教师都必须阅读与学习的书,它将成为每位教师职业道德操行标准,帮助我们在三尺讲台前不愧为人师。我相信《心之育》也一定会和毛老师的名字一样,蓓蕾的芬芳永存天地间。
第3篇:《心之育》读后感
《心之育》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之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之育》读后感1
我是怀着对全国优秀教育家毛蓓蕾老师崇敬的心情读《心之育》这本书的。细读之后,感慨万千,毛蓓蕾老师从教60多个春秋对学生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常常了如指掌,教育方法巧妙又具艺术,成效非常明显。她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她一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是教育界以心育人的楷模,她用爱的情感为孩子们播种理想,增长智慧,培植力量;她以满腔热情和甘为人梯的精神,引领和指导青年教师献身教育事业,掌握科学的教育艺术,使他们在教育的领域里迅速成长和自由翱翔,她是孩子们最崇敬的老师,也是家长最放心的老师,青年教师崇拜的学习楷模。
“爱孩子就是爱祖国”这是毛蓓蕾老师的信念,也是一个好老师的最基本的品质。《心之育》的第一个含义就是以一颗赤诚的心来育人,毛老师的心和学生的心相互交融,一贯用心育人以爱换心取得了丰硕的果实。如
第4篇:《心之育》读后感
《心之育》读后感
刚参加工作不久,我在闲暇中逛书店时看到了一本书《心之育》,当时,一看到这本书名,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心之育》,对心灵的培育,一个多么耐人寻味的标题呀!以一颗赤诚的爱心,去精心培育那颗颗纯真的心灵,相信这必是一种需要责任心、耐心、爱心和智慧的培育。我翻看了本书的作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毛蓓蕾老师。也正是这次阅读,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位和蔼慈祥又充满智慧的老人。
毛蓓蕾老师饱含深情,用朴实文笔和亲切的叙事风格,通过典型个案的叙述和分析,真切地记录了自己60多个春秋从教实践中的成败得失、探索思考和心得体会。弥足珍贵的是,《心之育》一书是毛蓓蕾老师在病中完成的作品,她以顽强毅力与病魔作斗争,坚持写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徜徉在毛老师的教育工作体会中,我有顿悟、有欣喜、有感动„„
《心之育》是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育人,包括培育儿童和培养青年教师。毛老师爱护学生、作风民主、谦逊诚恳、公正正直、通情达理。所有这些都是她爱心育人的表现,这些美好的品德值得所有教育工作
第5篇:《心之育》有感
《心之育》有感
寒假期间,我认真地拜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毛蓓蕾老师的《心之育》一书,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透过《心之育》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一位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的伟大教育工作者的身影。毛蓓蕾老师六十余年来如一日,始终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自勉,即使在重病缠身卧床不起时,她也仍然笑对人生。热情鼓励帮助那些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品行不良或家庭残破、自暴自弃的孩子,一如既往地扶持引领那些青年教育工作者。毛老师堪称我们学习的典范,人生的楷模。
《心之育》中撷取了毛蓓蕾老师六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几朵小小的浪花,它用饱含真情的语言告诉我们:育人者首先自身需有一颗赤诚的爱心和美好的心灵,她以自己无私的爱心使一朵朵即将枯萎的花朵重新迎来了生命的春天,她以满腔的热情和甘为人梯的精神,指导青年教育一步步走向成熟,成为教育园地里的栋梁。
书里的一个小故事《编织爱心教育网》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一位名为盼思的学生因家庭离异,学习上不
第6篇:心育之花学习体会
《心育之花》学习体会
所谓健康,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有强健的体魄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在当今日益复杂的社会中,我认为不仅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今天下午的讲座,对于我们这些还很年轻的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师生关系、家长关系和同伴关系的不协调是导致当今中小学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其中师生关系是最主要的因素。而当前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异化,要克服这些我们应该做的措施就是调适好师生关系,按照人际关系中的互动的规律去做。其中,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而人类的心理变态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失调。
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去入手:首先是人际互动的心理规律是人偏好正性刺激,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即使心理明白是假的、虚的,还是喜欢听。所以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措施,比如赏识、赞赏。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就是因为赞赏可以改善机体气氛,有利于搞好儿童教育,提高教师的领导艺术,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但前提这些赞赏必须是真诚的、是被在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