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第1篇: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 要: 中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素质教育的难以实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改进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主要阐述了语文审美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育 美育教育 中学语文
中国语文教学在经历了近3000年漫长的历史发展后,具备了完备的内容和形式。然而,时至今日,语文教学在目标和方法上越来越显示出其游离性和陈旧性。于是,教学质量滑坡,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了几十年语文,字都写不好”的现象屡见不鲜,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一、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2、构建语文美育的新框架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语文美育的性质。美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或者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情感陶冶。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美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而美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式。
3、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美育的瓶颈。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应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同时,教师自己应更多地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参与到课堂艺术的设计中来。这需要教师既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脉络结构,同时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板书,投入教学,引导学生。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
1、开发课本中的美育资源
中学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在作家的感性审美之中,融注了个体对世界的领悟和感知,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个人独特性。清代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去感悟其中潜藏的“情语”,从而进入文本境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教师应尽量挖掘作品中蕴含的美,用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受到美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达到情感上的美感愉悦,还有很多的诗词,反映了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可以让学在其中,去分辨是非,体验道德之美。
2、促发联想,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一方面要诉诸形象,另一方面则必须诉诸感情。刘勰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认为文章必须借助艺术形象,才能感染读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艺术形象,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情感与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为此,在讲解分析中,必须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并有意识地将自身的审美经验与之相互联系,积淀审美财富,成为他们一生享之不尽的宝藏。
3、强化作文训练,提高审美创造力
作文教学是实施语文美育的一块重要阵地,教师通过课程教学,会给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许多写作范本,而学生的作文创作,是范本实践的重要基地。学生能学会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然、社会、人生之美。这一全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也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辨别社会和人生、如何审视真善美和假恶丑,也就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以防学生跨入审美误区。
三、中学语文教育中美育的积极意义
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范畴,如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培养人类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并激发其丰富多彩的审美创造力。
美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审美化教学一改过去呆板,平淡乏味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动之以情”的美感熏陶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语文审美化教学注重教与学之间的审美情感交流,通过物我融合,移情和认同,使审美主体与作家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艺术形象产生共鸣,可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2.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智能发展的重要内容,语文审美化教学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大有裨益。教学中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与创造,是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无论是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的描绘,还是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阅读,都需要通过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领略其中的乐趣,把握其中的主旨,获取美的享受,扩展了形象思维活动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
中学语文审美教学,以焕发着真善美光辉的美的事物为生动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通过形象生动的美的事物,美的语言,美的节奏,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天长日久,耳濡目染,提高审美鉴赏力,能分清美丑,识别美的性质、类型及程度,得到韵味无穷的审美享受,最终落实到表现美、创造美的社会践,进一步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语文审美创造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审美创造力。
4.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当今社会需要有较高审美修养和人格健全的一代新人,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试教育的苦果引发了教育界对美育的反思,而美育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它是未来各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化教学,能切实改变以往单调僵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师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对传统教学方法模式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语文素质教育论》,马国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周庆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感应与塑造一语文审美教育论》,曹明海,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年。
第2篇: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网友来稿)
方颢云
【论文提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任务就是在向学生普及美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评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实践表明: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首先,创设情境,欣赏感受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循境入文,理解鉴赏美;最后,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和表现美。本文从这三个途径来论述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和实施问题,由浅入深,逐步深入。
【正文】
如果把教育比作一张桌子,那么德、智、体、美就是这张桌子的四条腿。桌子若缺了一条腿,就是破损的桌子;教育若少了美育,也就不是全面的教育。要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就需要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他们感情丰富,有追求美的强烈愿望。如果用一些美好的事物影响、激励他们特别是在学习、生活中挖掘一些好的典型来感染、教育他们,他们的道德情操就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辨别是非的教育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操,使他们成为感情丰富、热爱生活、具有坚定意志行为的人。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令语文教学变得程式化,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学习起来觉得枯燥乏味,这样的学习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让语文这样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走出枯燥而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我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必须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关于美育的问题,历史上许多哲学家、美学家、教育家都作过可贵的探讨。他们把美育看作是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并把追求人的自由生长和全面发展看作是自己的最终目标。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用“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学生,注意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其中“礼”与“乐置于优先地位,这已涉及到美育的内容了。后来晋代的哲学家葛洪,对孔子这一主张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教育,人才可以变得心灵高尚,成为有道德的人。他说:六艺备,则卑鄙化为君子!”这里他把美育与道德高尚联系起来了。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和现代教育家蔡元培都特别强调美育的重要性,蔡元培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并且具体地提出了美育的实施法,规划了一幅全民美育的蓝图。他们的这些主张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培养人才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理论和现代素质教育是一致的,今天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可以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就需要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所谓“全面发展”,就是品德、智力、体魄、审美和谐统一相辅相成地发展。由于美育有具体、生动的形象性和感染性、传导的动情性等特点其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也就最真实、最直接、最容易被接受。因此,美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美育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审美实践和美的创造实践,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化艺术作品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高尚,在思想感情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我们今天的美育,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任务就是在向学生普及美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将美学渗透到语文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指导学生正确地欣赏评价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不仅能训练和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培养人的一种整体反应方式,使人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以及丰富的感情,还能造就他们完善的人格,使人的整体人格与外界达到和谐统一,形成美的社会风气,建立美的人际关系。所以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步骤: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来实施,并由浅入深,逐步深入。下面我就谈谈对这几方面的看法。一、创设情境,欣赏感受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何树立学生初步的审美观呢?我们应该紧扣教材,挖掘出各种课型里美的因素,来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美的范式:有无产阶级光辉思想的美有崇高思想境界的美,有艺术形象的美,有文章结构的美,有语言形式的美,还有题材新颖的美等。兴趣是学习这一切的最好的老师,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能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方法很多,其中教材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共鸣是一种好方法。⒈通过教师艺术性的朗读,优美的语言教学,使学生产生直观的美的感受。
在审美阅读过程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文字的抽象符号性可能对学生造成的认知障碍,让学生顺利地感觉出课文所反映的事物的各个侧面。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说明朗读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对那些情感充盈的课文或片断,要指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领会其中美的意蕴,务必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特别像散文和诗歌,如果没有好的朗读,就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朗读,能够让学生跟随着作者的情感进入到文章优美的意境当中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说话的艺术,用优美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思考的灵感。⒉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美育的形象功能,创设美的情境,给予学生美的体验。多媒体教学手段包括录音、投影、挂图、幻灯、电视录像等等。不管在教学中运用哪一种手段进行审美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加文章的形象感,创设一个美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美,体验到美。讲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可以先播放钢琴曲《蓝色回旋曲》与《命运》的剪辑片断,然后按课文内容先后打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的幻灯片,学生全神贯注地体会音乐的内涵,仿佛置身于大海之滨,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以音乐来渲染气氛,用图画再现情景,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生动的艺术感受,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⒊通过欣赏课,让学生欣赏感受各种形式的美。欣赏课是集中感知美的一种课型,通过大量美的集中表现,教授学生识别美的类型,增强审美能力。首先要创设一种情景,一种氛围如书法欣赏课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流派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学会欣赏中国传统书法的韵味;古诗欣赏课可以在课室四周挂上经过装裱的诗词,有的配上与诗意境相符的画面,有的配上与诗风格相近的书法,并在室内放上一曲古乐营造出一份浓浓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地欣赏讨论,老师在一旁充当讲解员。在初步感知到美之后,大家再聚拢来,坐成一个圆圈,自由发表自己的感受。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理解时可再次借助于图画、书法、音乐、朗诵等手段,给学生创设出一份意境,这样才能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作品所蕴含的各种形式的美。
二、循境入文,理解鉴赏美。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情感教育,它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学生在阅读这些优美深刻的文章后都会被文中塑造的伟大形象和动人的情节、优美的景色所吸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把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美境中,创建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融洽和谐、新颖与自由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学生就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起强烈的向往、追求、探索的愿望和热情。
⒈体会写景类文章的境界美。
这类文章的美是最易显形的,往往意境优美,诗情浓郁。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授课一开始就展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挂图、幻灯、录像,让学生入课就感受到那份美的意境,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类文章都是语言文字的佳作,教师抓住美词美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指导学生体会词句之美时,可适时出现相对应的画面以形象的手段促使学生加快理解,并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加深对美的体验,产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类课还应注意在分析课文之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头脑中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学生入境动情,与作者同享那诗意般的境界所给予的美,从而产生赞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如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文字很优美、浅近、动人。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在教学中,我们何不像老舍说的那样让学生们也“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呢?即使是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这时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手中仿佛触摸到了那冰凉的雪花。好一幅“济南的冬天的图画!像这一类的课文很多,如《海滨仲夏夜》、《春》、《听潮》、《沁园春雪》等。
⒉写人的文章,体会人物性格,感悟人物人格美。教材中所列人物一般都具正面教育意义,或勤奋、或乐于助人、或勤劳、或机智、或勇敢…要引导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领悟道德的意蕴,就应以美入手,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出文章所写的这个人人格的高尚以及值得我们如何向他(她)学习。并以此为动力,激发学生找到最能反映该人物性格的有关词句分析,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对人物慢慢地肃然起敬。最后再精读提炼,升华人物性格使学生深深地感悟到文中人物所具有的人格美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力量,受到美的震撼。
比如《小桔灯》一课,儿童文学家冰心以清新、恬静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小姑娘的形象。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却能够承受住贫困生活的重压和磨难。父亲离家革命,母亲卧病在床家中一无所有,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还笼罩着这个小山村。小说的主人公就活动在这样的整体情境中。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困境中,小姑娘是软弱自怜,还是镇静自若呢然后分析具体情境,如阴沉沉的天气,很黑的小屋里,躺在床上的母亲的被头已染得血迹斑斑。时正是除夕之夜,却只有红薯稀饭微微冒着热气,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压抑、窒息的情境啊!而我们的主人公才只有八、九岁。进而将这些情境同小姑娘的表现紧密联系起来:机警地打电话找大夫,用灵巧的小手精心地制作小桔灯,在夜晚送别的路上微笑着“安慰‘我’”。通过层层深入,具体细致的分析、引导,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在强烈的情绪体验中感受、认识到小姑娘的精神美:镇定、勇敢乐观,向往光明和幸福,对生活、未来充满希望。最后,启发学生联想自己遇到的困难,自身性格的弱点,今天美好的生活等,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姑娘的精神美,并产生向其学习的愿望。为了让学生体会小桔灯的意义,还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桔灯,并且进行小桔灯制作的评选。这样一来,语文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反过来,还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又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的形象塑造的有血有肉,是《水浒传》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学生怎样才能真正体会鲁智深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美感呢?只有在了解了鲁智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征后,才能对他作出正面的评价。鲁智深性格粗蛮,但他豪爽仗义;他好酒贪杯,但他决不胡作非为;他武功高强,力大无比,但从来都是路见不平、拨刀相助。最后,他杀了镇关西,被迫上了梁山,这都是当时黑暗的统治和腐败的官场所致这一点是学生必须体会到的。⒊说理类文章,体会其中的深刻的哲理之美,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一段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根据同学们平时的观察积累,通过想象,把这些描写构成一个具体而完整的画面,大家会感到那是多么的美;再引导同学从此联想到社会上具有像莲花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的人,使学生又产生另一种情趣,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这是美感的加深,既有形象美,又有哲理的美、语言的美。讲《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时候,对愚公精神的很多学生对之不能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想我们中国近代史上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想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并把毛泽东同志在全党会议上用“愚公移山”精神来鼓舞党员的那一番话拿来让学生比较,并体验“愚公精神”的意义。还可以展开关于“愚公到底愚不愚,智叟到底聪不聪明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到些什么?”的讨论,通过思考和讲座使学生在对比当中有所思考,有所领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⒋体会散文诗歌教学的音乐美、形象美、和意境美。 散文诗歌以其所具有的节奏、音韵与深刻的形象与意境打动着人们。如何挖掘出这些作品中的美来,我们以诗词为例来谈谈。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评价,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难点。因为此时学生学习掌握的历史知识不多,对于诗词的理解不能很好的将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意思的理解上,要在诗歌的导入环节上,即在开讲时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感情线索,了解诗人的情感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使之受到感染熏陶来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活动,带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氛围中。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脍炙人口的词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词中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的美好祝愿,这种感觉是愉悦的、欢乐的,但是词中却表现出怅惘的、无奈的情绪。如何让学生去理解作者的这种情感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苏轼在这一时期的经历:他因朝庭内部的纷争被贬在密州任太守,此年中秋,他对月感伤,自己落得如此结局,又不能见到自己的亲人,想想朝庭的气氛令人不寒而栗,与月宫的寒冷有过之而无不及,令他不想再回到那个伤心之地。对兄弟的思念,既然不能成为现实,何不将这美好祝愿遍洒人间呢?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甚至可以举行一场读诗会,看看谁读的最好。我想通过这些方法一定能够将学生引入这个意境的。三、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和表现美。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除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在品评、借鉴中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作文就是这一能力的最好表现。而作文往往是学生最难的一关,因为他们的生活积累少,而且平时不善于观察和思考,对生活没有审视的能力,思考的角度不够深广不能发掘出生活中的真、善、美来,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显得肤浅而又程式化,感觉是千篇一律,没有创意。这样看来,教师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若只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而不强调同时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欠。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桥梁的基石。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观察肯定不够,如果在观察外物特征时,又能体验自己内心感受的特征,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那么这种观察才是充满了灵性的。有的教师曾经尝试过的具体做法是进行作文的片段练习,让学生逐步学会观察在课堂上,请一位同学出来做模特,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努力去发掘这个同学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将它写成一篇短文,最后还要来比比看谁写的最有特色。结果,这些学生将他们熟悉的同学写得各个不同,既活跃了气氛,增加了乐趣,又激起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我们还有必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决不能停留在一种单纯的形式上,它还应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还须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的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带着鲜明的审美特征。因而引导学生感受现象世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帮助他们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生命特有的形式。树叶是在“倾诉”?海洋是在“呼吸”?小鸟是在“欢闹”?老牛是在“叹息”?外部自然界中有多少与生命同构的运动形式啊!一棵垂柳,一汪池水,飘零的花朵,落日的余辉…不都有着生动的表现,不都能从中折射出人类的不同情感么?教师在和学生同听一首乐曲,同读一篇美文,同看一场电影后,先给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而不必千篇一律地都从什么作者生平啦,写作特点啦开始,重要的是其中所展示出的生命力的模式。不管是月亮在乌云间的穿梭运行,还是海燕在恶浪上的拍翅冲击,它们不都像在展示着自身与命运的较量?这才是真正的审美感受。经过这样无数次的观察与感受,外物与内心之间无数次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种种事物变化的运动模式与种种复杂的人类内在情感体验之间的一一对应,便会在感知中变得稳定、持久和巩固。到那时,“甚至是一朵微小的花,也能唤起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华尔华兹语)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获得的正是这样一种感受。除此之外,表演课也是在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之后,表现美的一种形式。课堂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把自己学过的课文编成课本剧,把生活中美的事件编成小品演绎出来,并请大家来参与审定、评议。如教小说《变色龙》时,可以把课文改编成一个独幕短剧,和学生一起扮演剧中角色。学生都很有兴趣去满足一下他们的表演欲望,通过表演让学生们充分显露了他们的创造才华,并且品尝到了创造的乐趣。学生不仅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了课程,还有了很好表现自己的机会,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毋庸置疑,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每位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发挥诱导者、组织者的作用。教师的责任在于义不容辞地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寻找和精选美的范式,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因为“知多为师,身正为范”,也是美育素质的又一重要内容。对于教师来说,这一内容更为重要,要求也更高,这是因为教师是为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楷模,没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是难以成就的。“身正为范”表明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和学习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热爱,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①茹卫平,《试论作文教学中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10期32页。②刘祖焱,《美育-开启素质教育之门的钥匙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25日③王旭晓,《人才素质美育》,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25日④王玉香,《运用电教媒体强化审美教育》,淮安教育网,2001年2月16日 ⑤童庆炳,《不要错过历史机遇》,北京文学1998年第7期。⑥江晓燕,《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中基网,2001年2月18日作者邮箱:xiaosafa@etang.com
第3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论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
楚雄州双柏县第一中学
周楚怡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论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实现方式产生的原因以及艺术语言所具有的特点,探讨了艺术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同时对艺术语言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结合过程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如何才能从自身的语言运用而达到对学生艺术语言的培养和提高的方式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艺术语言
语文教学
作用
一、语文教材——审美的对象
从文艺理论角度看,文学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审美功能来实现,即文学作品必须通过生动的美的形象,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能够显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的特点。学生要想提高语文水平,要想在语文学习中真切地感受美、获得美,从而产生创造美的冲动,那就离不开语文教材这个审美对象。语文教材的审美主体主要体现在语言美、形象美和结构美这三个方面。
1、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或凝练或形象、或优雅或豪迈、或直率或
第4篇: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理论若不包括对审美教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美学系统。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就仅仅拿教材来说,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我们可以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的事物”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主义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曾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这里提到了“美的事物”。在我们语文教学中,“美的事物”包括哪些呢?这是个基础性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探讨语文审美教育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涉及到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语文观。对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