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课后习题

2024-04-30 07:13:08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桃花源记》 课后习题

《桃花源记》 课后习题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总结、扩展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 指代(杨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

(六)随堂练习

一、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来评点。

四、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达作者向往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

第2篇:《桃花源记》习题

一、[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

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16.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选贤)能(2)()其弃于地也

(3)故()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8.[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

分)

答:

二、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4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

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

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

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黄发垂髫()②甫行数里()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阡陌交通()②悉如外人()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2分)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译文:

10.【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任选择两个作答,多选不给分)(2分)

(1)屋舍俨然俨然:(2)阡陌交通交通:

(3)便要还家要:(4)乃不知有汉乃:

(5)桑竹之属属:(6)处处志之志:

11.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3.选段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

是,源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个成语

是。(2分)

14.从选段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的一种理想社会?(3分)

答:

15.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人,对此你有何看法?(3分)

答:

16.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

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2分)

答:

17.盛世少有隐者。面对当时的社会,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难释怀的复杂情感下,隐居

山林并描绘出仪真仪幻的“桃花源”。请你说说作者创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

答:

18、上海世博会湖南馆的展示主题为“都市桃花源”,即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意境。请

结合文意和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2分)

答:

四、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4分)

【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

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

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

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②〖畜〗同“蓄”。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

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6.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A.符合B.恰好C.满足D.舒服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自号曰醉翁也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曳屋许许声 .....

C.期在必醉与友期行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

8.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D.丙文主要通过陶渊明喝酒和抚琴两件事情来体现其颖脱不羁的性格。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五、阅读“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如涉及通假字,必须答出所通的字及意思。)(4分)

①辍耕之垄上()②扶苏以数谏故()

③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④固以怪之矣()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3.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出陈胜用以“威众”的两件事。(2分)

①②

24.文中“发间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天下苦秦久矣。”的句子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

答:

六、阅读“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0、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三处)。(3分)

乃 令 符 离 人 葛 婴 将兵 徇 蕲 以 东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吴广素爱人()(2)将军身被坚执锐()()

(3)会天大雨()(4)今亡亦死()

(5)()者(6))()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4)天下苦秦久矣。

1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

13、这段文字首先叙述了发动起义的情形。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概括其步骤的三个关键词是(3

分)()

A、并杀两尉失期当斩攻大泽乡B、激怒其众召令徒属攻大泽乡

C、并杀两尉召令徒属为坛而盟D、激怒其众皆已失期为坛而盟

14、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

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9.解释下面加点词的词义(5分)

广故数言欲亡()尉果笞广()

()()从民也()

10.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1.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将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2分)

一、16.(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17.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18.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分,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二、6.答案:①tiáo ②fǔ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7.答案:①交错通达 ②全 ③正,正在 ④遗憾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8.答案: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

9.答案: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翻译正确,语言通顺即可。

10.答案:和谐安宁自得其乐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三、(12分)10.(2分)(1)俨然:整整齐齐的样子

(交错相通)(3)要:通“邀”,邀请(2)交通:互相通达(4)乃:竟然 11.(2分)答题示例: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12.C13. 豁然开朗世外桃源(2分)14.(3分)答题提示: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的生活,社会风尚”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15.(3分)答题提示:开放题。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16.围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社会风尚”等回答。或围绕“美丽富足,和平安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回答也可。

17.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18.例:城市可以为生活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问题提供创意性的解决途径

四、6.C7.A8.B

9.①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C解析: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五、21、(1)之:去、往(2)以:因为(3)唱:通“倡”,倡导(4)怪:以„„为怪(意思对即可。)(4分)

22、现在逃亡也是死,做大事也是死,同样是死,死于国家大事可以吗?(只要能用通俗的语言把意思正确阐述出来即可。)(2分)

23、①置书鱼腹;②篝火狐鸣。(2分)

24、反映了当时兵役徭役繁重,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社会黑暗现实。

六、10.(3分)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11.(1)向来,一向(2)亲自,亲身

12.(3分)可是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12、C

13.(3分)C14.(4分)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并建立张楚政权;各郡县纷纷举事响应陈涉。

七、9.逃跑 用鞭打 一起 十分之六七 愿望(每字1分,共5分)

10.何况(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每句1分共3分)

11.抓住时机(1分);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激怒众人(1分)

在施行政治上的最高思想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奖杯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数目,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好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陶潜,字元亮,年轻时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凭任自己的体会,不受拘束。曾在《五柳先生传》说:“(五柳先生,陶潜)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还是安然自若的样子。”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这样说。当有亲朋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舒舒服服的睡觉。他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弦也不调音,每当朋友门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体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

第3篇:桃花源记习题

桃花源记习题

6、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7、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

8、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

9、“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

有什么作用?

10、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

11、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封建社会中人们心中的理想社会?

12、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

1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14、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15、用原文回答:

(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

未完,继续阅读 >

《《桃花源记》 课后习题.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桃花源记》 课后习题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