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2024-05-30 07:13:22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教科书从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入手,引入了电场强度的概念,明确它是表示电场强弱的物理量。本节主要由“电场”“电场强度”“点电荷的电场电场强度的叠加”“电场线”“匀强电场”几部分组成。下面我将从这几个部分谈谈关于上完这节课后的一些反思。

首先,“场”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由于“电场”看不见、摸不着,十分抽象,难于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我把静电力与磁极间的磁力进行类比,因为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磁场的概念,这样处理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建立电场的概念会更加自然一些。

在讲电场强度这一部分时,我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分为了三部分:

(1)对电场强弱和方向的认识

研究电场的性质从静电力入手。原因是,电场最明显的特征是它对电场中的电荷有静电力的作用。

(2)寻找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

首先,让学生明确试探电荷所受的静电力(电场力)不能描述电场的强弱,或者说不能描述电场的性质。原因是,根据库仑定律,不同的试探电荷在电场中同一点所受的电场力不同。

其次,要寻找的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必须与试探电荷无关,这一物理量应该与场源电荷和距场源电荷的距离有关。

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了比值的物理意义,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方法的精辟和严谨。学生尽管已经接触过密度、速度等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但是对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他们常常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这个比例式。容易出现像“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之类的错误。因此,本节课充分引导学生认识这个比例式的物理意义,让学生在多次接触中逐步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电场强度方法的规定

本节课,通过纠正如“试探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受到的静电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电场强度方向”的错误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电场强度方向的规定。

而关于电场强度的叠加问题,做到了点到为止。

最后是“电场线”这一部分,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场线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到了科学家是如何用虚拟的图线来描述抽象的物理概念的。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实现的。知道场与实物是物质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

2、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理解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单位、方向。

3、能推导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知道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并能应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电场线的定义和特点,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的大小和方向。

第2篇:《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我在进行电场强度这一节内容教学时,尝试着通过问题质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从而获得概念;通过设置问题陷阱,让学生跳进去,再爬上来,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我试图让学生在行为上、情感上、思维上都能积极投入,体现“少教多学”的实质与精神,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掌握知识、理解概念,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从教学效果上看,自己控制课堂讲授的时间,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前有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课堂中有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学生做完题目反思,课后巩固练习,实现了学生为主体而教师知识适当引导的教学方式。

电场强度是这一章的基本概念,是学习本章内容的基础。由于电场摸不着看不见,因此该部分知识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比较高。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电场强度概念的引入和理解。这个概念很抽象,学生在对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难度很大。教材在定义电场强度的设计思路是: 在一个电荷附近的任一点,检验电荷会受到静电力作用,静电力与检验电荷的电荷量的比值与该检验电荷的电荷量无关,说明比值反映了空间的某种性质,用比值法定义了电场强度。这种引入需要设置好问题,层层深入,使概念的建立过程变得自然、流畅,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探究中获取概念,体会到主动获取知识的快乐。

对电场的概念的建立,我设置了问题:不接触的电荷是通过什么相互作用?对于此问题的解决办法是让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磁体间是通过什么相互作用的知识并展开小组讨论,最后形成总结意见,让学生自行到讲台前借助展示平台和形象化的框图为大家释疑。对电场强度的概念的建立,我设置了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场源电荷?什么是试探电荷?对试探电荷有何特殊的要求?(2)用试探电荷所受的静电力能否直接表示电场的强弱?为什么?(3)如何表示电场的强弱?通过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建立起对电场强度的概念。

通过设置例题和变式训练来帮助学生掌握电场强度的叠加,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就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通过练习,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解题结果,并由学生自己充当一回“老师”,向同学们讲解,并请其他同学评判他的讲解,找错误、评判解题关键和解题心得,通过引导学生的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在较高的积极性中掌握了本节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效良好。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概念比较死板,感觉在课堂语言上语言比较生硬,缺乏生动,如何将物理表达与生活语言相结合,是自己将来要努力的方向。在课堂学生例题思考过程中,学生有时找不到思考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充足,这也与课堂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优化有关,有时看学生回答不出来,就有点着急,于是就急急忙忙地给出了答案,这样缺乏学生思维的结论学生的理解一定不深,这以后得注意改正。

课堂教学,教师需要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少教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分组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互相帮助、互相沟通、互相质疑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第3篇:电场强度教学反思范本

电场强度教学反思范本

《电场强度》这节课想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好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了解电场线的知识,让学生感觉不那么抽象。通过实际课堂的检验,我感到自己这节课在设计上有很多不足之处。

1、对三维目标的`设计虽然从形式上体现出来了,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体现的不是很好,仍然只是偏重对知识的教学。

2、对探究电场强度概念的过程中使用了控制变量法,没有引导学生自己先找出电场力的性质与哪些因素有关,是直接给出的,直接让学生探究力与电量,与位置的关系,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还是没完全脱离旧的传授知识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提出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会更好。

3、课时安排不是很符合实际,虽然课文中本节内容包括电场强度,电场线,但如果采用探究教学,电场线内容很难完成,而且电场线知识虽然简单,但牵涉到实验演示,在后面的内容中也要时时用到电场线,对它的掌握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分开两课时进行应更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电场强度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兰沛益”为你整理了“电场强度”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场的概念

2.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

3.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掌握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

2.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之一,这是难点。初学者容易把电场强度跟电场力混同起来。

三、主要教学过程

1.复习库仑定律

在真空中两点电荷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这就是库仑定律。

2.新课引入

任何力的作用都离不开物质,脚踢球,脚对球的力直接作用在球上;狗拉雪橇,狗对雪橇的拉力是通过绳子作用的;地球对地表附近物质的作用力是通过重力场——物质;两电荷间相互作用时不直接接触,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通过别的物质作用的,这就是电场。

3.教学过程设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电场强度

高一物理教案

浠水一中 李春山

高一物理教案

浠水一中 李春山

验电荷q,分别放入带电体Q所产生的电场中的不同位置,观察检验电荷q受到的电场力有何特点。

实验:如图(1)所示,使有绝缘支柱的大金属球带电作为场源电荷,使丝线吊着的小铝箔球带少量电荷,用它代替检验电荷q。

实验一:把铝箔球放在电场中不同的方位,注意观察丝线的倾斜方向。现象:铝箔球在电场中不同方位时,丝线倾斜的方向不同。

实验二:铝箔球逐渐远离场源,注意观察丝线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问:看到什么现象了? 现象:偏角逐渐减小。

投影出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

问:由这两个实验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答后教师归纳:以上两个实验表明,在电场中不同点,电场对检验电荷施加的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一般是不同的。

比如在A点电场对电荷施加方向向右的作用力,在D点电场对电荷施加方向向左的作用力,在A点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大,在B点电场对电荷施加的作用力小,可见不同点电场的性质是不同的。怎样定量的、精确的描述电场的这一性质呢?

问:用检验电荷受到的电场力,行吗?(学生讨论)经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如何教学电场强度

中职物理课堂

如何教学“电场、电场强度”

山西省长子县职业技术学校

侯彩红

摘要: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有着各种不同的组织方式,但无论是从一堂课来看,还是从一堂课中的某个专题的讲授来看,基本是按下列几个层次来进行的:首先明确学习的课题,其次提出猜想,然后制定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最后总结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联系实际运用结论。据此,本文就如何教学“电场、电场强度”这个课题进行了探讨,希望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有所帮助和提高。

关键词:电场

电场强度

控制变量

比值定义

“电场、电场强度”这节内容涉及很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是充满物理气息,但又非常抽象的一节概念课。在中职物理课本中它被编排在电和磁部分的第一节,不像普通高中的物理课本中,在其前面还有库仑定律的铺垫;再者,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基础较差,底子较薄,如果在电磁学部分的开头,就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困难,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可能钻黑洞,甚至厌学了。可见,上好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在此,我对本节内容的课堂教学,粗浅地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将抽象概念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电场强度教学设计

1、试以“电场强度”为例,分析它的建立过程、教学要求,并设计其教学活动过程。

建立过程:

1.对电场强弱和方向的认识。

研究验证库仑定律的实验,明确几个问题。

① B在A的电场中 ② B在不同位置受力不同,说明电场的性质与位置有关;场源电荷不同B的受力不同,说明电场的性质与场源电荷有关。所以我们说电场的性质只与电场本身有关。③ 确定场源电荷和场中的位置,选择不同的试探电荷发现其受到的电场力不同,要找到一个物理量描述电场的性质,此物理量只与电场本身有关,与试探电荷无关,所以直接用电场力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不合适。

2.寻找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

在研究电荷在确定的电场、确定的点受力时,一个试探电荷受力为F,如果有一个同样的试探电荷在相同的点,其受力必然也为F,把这两个试探电荷放在一起时,电荷量变为一个的两倍,它们的受力可能是2F,依次类推……从比值定义物理量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密度就是利用比值来定义的。我们看到电荷的受力与电荷量的比值是一个与电荷量无关的量,所以我们用这个比值来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引

未完,继续阅读 >

《电场强度教学反思.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