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重点文言文全解析

2024-06-11 07:12:45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三峡重点文言文全解析

三峡重点文言文全解析

郦道元【北魏】

一、文学常识

1.课文选自《水经注》。本文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人。

2.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二、原文

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2)阙(3)处。重岩叠嶂(4),隐(5)天蔽日。自非(6)亭午(7)夜分(8),不见曦(9)月(10)。

至于夏水襄(11)陵(12),沿(13)溯(14)阻绝(15)。或(16)王命急宣(17),有时朝(18)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19)乘奔(20)御风,不以(21)疾(22)也。

春冬之时,则素(23)湍(24)绿潭(25),回清倒影。绝巘(26)多生怪柏,悬泉(27)瀑布,飞漱(28)其间。清荣峻茂(29),良(30)多趣味。

每至(31)晴初(32)霜旦(33),林寒涧肃(34),常有高猿(35)长啸,属(36)引(37)凄异,空谷传响(38),哀转久绝(39)。故(40)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注释

(1) 自:这里是“在”的意思。(2) 略无:一点没有,完全没有。(3) 阙:通“缺”,断缺。

(4) 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5) 隐:遮蔽。(6) 自非:如果不是。

(7) 亭午:正午。(8) 夜分:半夜。(9) 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10) 曦月:日月。(11) 襄:冲上,漫上。(12) 陵:大的土山。襄陵:涨上山陵。

(13) 沿:顺流而下。(14) 溯:逆流而上。(15) 绝:断绝。

(16) 或:有时。(17) 宣:宣布,传达。(18) 朝:早上。

(19) 虽:即使。(20) 奔:这里指奔驰的快马。(21) 以:相当于“如此”“这么”。

(22) 疾:快。(23) 素:白色。(24) 湍:急流的水。

(25) 潭:深水。(26) 巘(写作“山献”):山峰。 (27) 悬泉:从山崖流下的像是悬挂着的泉水。

(28) 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29) 清荣峻茂:这里指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30) 良:确实,实在。(31) 至:到。(32) 初:刚刚。

(33) 晴初霜旦: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34) 肃:这里是“寂静”的意思。

(35) 高猿:高处的猿。(36) 属:连缀,连续。(37) 引:延长。属引:连续不断。

(38) 响:回声。(39) 绝:断绝,消失。(40) 故:所以。

四、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两岸都是山连着山,完全没有断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岩和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了。如果有君王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大约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从山崖流下的像是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确实是趣味无穷啊!

每到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寒冷,山涧显得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在长声啼叫,叫声连续不断,声音非常凄凉,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的巫峡最长,听到猿猴连续不断的叫声,泪水不禁沾湿了衣裳。”

五、字词、句式

1.字音、字形

阙(quē) 嶂(zhàng) 曦(xī) 襄(xiāng)陵 溯(sù)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山献(yǎn) 飞漱(sù) 峻茂 涧(jiàn)肃 长啸 属(zhǔ)引凄异

2.古今异义词

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

或有时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裳古人的下衣衣服

至于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疾快疾病

虽即使虽然

3.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断绝,消失)清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水清)

4.通假字

① 略无阙处:“阙”通“缺”,短缺。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

5.词类活用

①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② 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 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将降霜。

④ 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⑤ 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6.特殊句式

① 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

② 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六、理解性默写

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写出三峡山高峡深的特点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从正面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①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水势凶险特点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写水流湍急特点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七、简答题

1.概括每段段意:

① 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② 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③ 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④ 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概括全文中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3.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峡深、连绵不断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5.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6.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势迅猛(水流湍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第2篇: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岳阳楼记》

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谥号文正。

二、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1)守巴陵郡。越(2)明年(3),政通人和(4),百废具(5)兴(6)。乃(7)重修岳阳楼,增(8)其旧制(9),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10)予作文(11)以(12)记之。

予(13)观夫(14)巴陵胜状(15),在洞庭一湖。衔(16)远山,吞(17)长江,浩浩汤汤(18),横(19)无际涯(20);朝晖(21)夕阴,气象(22)万千。此则(23)岳阳楼之大观(24)也,前人之述备(25)矣。然则(26)北(27)通巫峡,南极(28)潇湘,迁客(29)骚人(30),多(31)会(32)于此。览(33)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34)霪雨霏霏(35),连月不开(36);阴风怒号,浊浪排空(37);日星隐曜(38),山岳潜形(39);商旅不行,樯倾楫摧(40);薄(41)暮冥冥(42),虎啸猿啼。登斯(43)楼也,则有去国(44)怀乡,忧(45)谗畏(46)讥,满目萧然(47),感(48)极(49)而悲(50)者矣。

至若(51)春和(52)景明(53),波澜不惊(54),上下天光,一碧万顷(55);沙鸥翔集(56),锦鳞(57)游泳;岸芷汀兰,郁郁(58)青青。而或(59)长烟一(60)空,皓月(61)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62),渔歌互答,此乐何极(6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64)忘,把(65)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66)求(67)古仁人(68)之心(69),或(70)异二者之为,何哉(71)?不以(72)物喜,不以己悲;居(73)庙堂(74)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75)之远则忧其君。是进(76)亦(77)忧,退(78)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79)曰:先(80)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81)斯人,吾谁与归(82)?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三、注释

(1) 谪:特指贬官或流放。(2) 越:到了。(3) 明年:第二年。

(4) 政通人和:政务顺畅,人民和乐。(5) 具:通“俱”,都,全。(6) 兴:兴办。

百废具兴: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都兴办起来。(7) 乃:于是,就。

(8) 增:扩展。(9) 制:规模。(10) 属:通“嘱”,嘱咐。

(11) 作文:写文章。(12) 以:用来。(13) 予:我。

(14) 夫:那。(15) 胜状:胜景,好景色。(16) 衔:包含。

(17) 吞:容纳。(18) 浩浩汤汤:形容水势汹涌壮阔。(19) 横:广阔。

(20) 际、涯:边。横无际涯:宽阔无边。(21) 晖:日光。

(22) 气象:景象。(23) 则:就。(24) 大观:雄伟壮丽的景象。

(25) 备:全面,详尽。(26) 则:那么。(27) 北:向北。

(28) 极:尽,直到尽头。(29) 迁客:指遭贬斥放逐的人。(30) 骚人:诗人。

(31) 多:常常。(32) 会:聚集。(33) 览:观赏。

(34) 若夫:像那。(35) 霪雨霏霏: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洒落。

(36) 开:放晴。(37) 排空:冲向天空。(38) 隐曜:藏起光辉。

曜:光芒。(39) 潜形:隐没形迹。(40) 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41) 薄:迫近。(42)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43) 斯:这。

(44) 国:国都。(45) 忧:担忧。(46) 畏:害怕。

(47) 萧然:凄凉冷落。(48) 感:伤感。(49) 极:极度。

(50) 悲:悲痛。(51) 至若:至于,又如。(52) 和:和煦。

(53) 景明:阳光明媚。景:日光。(54) 不惊:平静。

惊:起,动。(55) 万顷:形容面积很大。顷:百亩为一顷。

(56)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鸟停息在树上。(57) 锦鳞:美丽的鱼。

(58) 郁郁:形容香气很浓。(59) 或:有时。(60) 一:完全。

(61) 月:月光。(62) 璧:圆形的玉。(63) 何极:哪有尽头。

(64) 偕:一起。(65) 把:拿着。(66) 尝:曾经。

(67) 求:探求。(68) 仁人:品德高尚的人。(69) 心:思想感情。

(70) 或:或许。(71) 何哉:为什么。(72) 以:因为。

(73) 居:在。(74) 庙堂:朝廷。庙:宗庙。堂:殿堂。

(75) 江湖:泛指四方各地。(76) 进:指“居庙堂之高”。(77) 亦:也。

(78) 退:指“处江湖之远”。(79) 必:一定。(80) 先:在……之前。

(81) 微:无,没有。(82) 归:归附。

四、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畅,人民和乐,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都兴办起来。于是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在楼上刻写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下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包含着远处的山峰,容纳下长江,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上阳光照耀,傍晚乌云蔽天,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这样,那么向北通往巫峡,向南直达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员和失意的诗人,常常聚集在这里,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洒落,连月不放晴,阴惨惨的风怒号着,浑浊的浪涛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藏起光辉,山岳隐没形迹;经商的旅客不能行走,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长啸,猿啼叫。(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朝廷,怀念故乡,忧虑人家说自己的坏话,惧怕人家讥讽自己(的情绪),满眼凄凉冷落,极度伤感而十分悲痛。

至于春天和煦,阳光明媚,湖面波平浪静,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葱。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如跳跃的碎金,平静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渔人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尽头呢?(此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悦,荣耀和屈辱统统忘记,迎着风举杯痛饮,大概是高兴到了极点。

啊!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不因外物之忧、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在朝廷上做高官就为他的百姓担忧;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做官就为他的国君担忧。这样,在朝廷做官也担忧,离开朝廷在偏远的地方做官也担忧。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哎!(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写这篇文章)当时是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五、字词

1.字音、字形

谪(zhé)守 滕(téng)子京 百废具兴 属(zhǔ)予(yú) 夫(fú) 浩浩汤(shāng)汤 朝晖(huī)夕阴 潇(xiāo)湘(xiāng) 骚(sāo)人 霪(yín)雨霏(fēi)霏 阴风怒号(háo) 日星隐曜(yào) 樯(qiáng)倾楫(jí)摧 薄(bó)暮冥(míng)冥 忧谗(chán)畏讥(jī) 岸芷(zhǐ)汀(tīng)兰 静影沉璧(bì) 心旷神怡 宠辱偕(xié)忘

2.通假字

①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② 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3.词类活用

① 先天下之忧而忧。先: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②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③ 忧谗畏讥谗: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

④ 然则北通巫峡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4.本文出现的成语:气象万千、浩浩荡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心旷神怡。

【政通人和】政务顺畅,人民和乐。

【百废俱兴】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

【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一碧万顷】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5.古今异义词

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

微没有细小气象景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越及,到越过制规模制度

备全面,详尽准备景日光景物

尝曾经品尝去离开到,往

作文写文章文章,文体国国都国家

集鸟停歇在树上集会,集体

6.一词多义

以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一一碧万顷(一片) 长烟一空(全,都)或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则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极感极而悲者矣(极度) 此乐何极(穷,尽) 南极潇湘(尽,直到尽头)

为或异二者之为(心情) 全石以为底(做,为)空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和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其喜洋洋者矣(那)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代词)

六、理解性默写

1.作记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2.迁客骚人: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滕子京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5.岳阳楼重修之后的变化: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6.文中描写鸟类活动的句子:沙鸥翔集。

7.文中描写鱼类活动的句子:锦鳞游泳。

8.文中描写植物的句子: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9.课文第二段中概括描写洞庭湖壮观景象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0.文中点明洞庭湖四通八达的句子: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11.文中从时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2.文中从空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3.文中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句子: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5.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浮光跃金

16.写无波时水中月影的句子:静影沉璧

17.“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18.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9.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0.“古仁人之心”的内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1.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2.全文的中心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3.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4.表现作者胸襟开阔(情操高尚、思想境界、心态)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5.作者坚定的志向及对友人的勉励:微斯人,吾谁与归?

七、简答题

1.概括各段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写作缘由,可视为本文的小序。

第二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阴天时的景色,表现迁客骚人览物而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晴天时的景色,表现迁客骚人览物而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发作者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揭示全文的中心。

2.概括全文中心。

作者借描写岳阳楼周围景物,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3. “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因天气的阴晴变化,“览物之情”也因此有所不同。作者有怎样的“览物之情”?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作者深追古仁人之心,提出了与“迁客骚人”不同的.看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忧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同时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

5.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作者写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目的是什么?)

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之异,表现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6.第五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揭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7.第五段中的“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作者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持否定态度。

8.“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以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10.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① 表达他自己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托物言志。

② 含蓄地劝慰遭受贬谪、心怀愤慨的滕子京,要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忧天下,先忧后乐。

11.结合中华民族历代志士仁人的事迹,说说你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清朝思想家龚自珍看到朝廷的弊端,呼吁政治,但不受重视,抱负无法施展。后辞官还乡办学,为国为民尽自己一份心力,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计较个人得失,心忧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同时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曾激励过成千上万的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一个人只有具备这样的忧国忧民的意识: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才能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

13.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我不赞同那些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我们要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即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忧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同时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14.我们要学习作者哪些优秀的品质?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第3篇: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爱莲说》

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爱莲说》

一、文学常识

1.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宋代理学创始人。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

2.说: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还可以发表议论(重在议论)的文体。

二、原文

水陆草木之(1)花,可爱者甚(2)蕃()。晋陶渊明独(3)爱菊。自(4)李唐来,世人甚(5)爱牡丹。予(6)独爱莲之出淤泥(7)而不染(8),濯(9)清涟(10)而不妖(11),中通外直,不蔓(12)不枝(13),香远益(14)清(15),亭亭(16)净(17)植(18),可远观而不可亵(19)玩(20)焉(21)。

予谓(22)菊,花之隐逸(23)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24)!菊之爱,陶后鲜(25)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26)乎众(27)矣(28)!

三、注释

(1) 之:的。(2) 甚:很。(3) 蕃:多。

(4) 独:仅,只。(5) 自:自从,从。(6) 甚:更,特别。

(7) 予:我。(8)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桃花源记文言文全解析

桃花源记文言文全解析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一、文学常识

1.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东晋文学家。字元亮,世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2.记:古代一种文体,它用来记载事物或发表议论,有时也用于说明。

二、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1)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2)数(3)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4)缤纷(5)。渔人甚(6)异(7)之,复前行,欲穷(8)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9)船,从口入。初(10)极(11)狭,才(12)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13)开朗(14)。土地平旷,屋舍(15)俨然(1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7)。阡陌(18)交通(19),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20)如外人。黄发(21)垂髫(22),并怡然(23)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24)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25)来问讯(26)。自云先世(27)避秦时乱,率妻子(28)邑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醉翁亭记文言文全解析

醉翁亭记文言文全解析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一、文学常识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1)峰,林壑(2)尤(3)美,望之蔚然(4)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5)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6),有亭翼然临(7)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8)之者谁?太守自谓(9)也。太守与客来饮于(10)此,饮少辄(11)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12)不在酒,在乎(13)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14)之心而寓(15)之酒也。

若夫(16)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17),晦明(18)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19)发而幽香,佳木(20)秀(21)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22)歌于途,行者休于树(23),前者呼,后者应,伛偻(24)提携(25),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未完,继续阅读 >

《三峡重点文言文全解析.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三峡重点文言文全解析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