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2024-07-28 07:12:14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合课标中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沦、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为切入点,让物理学习更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明白弹簧秤的读数直接反映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然后让学生“玩一玩”来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有时不等于物体的重力,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在演示自由下落的可乐瓶没有水柱喷出时,充分挖掘实验的内涵,让学生理解水的喷出是由水的压力引起。

通过放在台秤上的砝码在水平加速运动时读数不变实验,演示和例举一些并非超重失重实例,如磁铁吸引铁质的砝码弹簧秤读数变大实验,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让学生理解,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是物体有竖直方向的加速度。

课外通过对“超摩擦”“失摩擦”的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巩固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所需器材(四人一组):弹簧秤、砝码。

2.教师所需器材:弹簧秤、砝码、物理支架、小台秤、小车、磁铁、可乐瓶、超重失重演示仪、多媒体投影仪。

第2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教材:

《超重与失重》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4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超重现象;2.失重现象。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常谈到超重和失重。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4.能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教学的难点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分析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实质,并利用实例来引导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分析。用例题的形式,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其本质。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演示实验法、例题讲解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分析。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能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提问复习: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内容;并利用视频展示:翻滚过山车录像片段。学生注意观察、思考、讨论。教师小结,提出有两个物理现象(超重和失重)与本节课有关。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教师做课本118页的迷你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教师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把实验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计算,并比较。引出超重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进而利用119页例题讲解,巩固受力分析的解题思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

教师举例(人在电梯里,电梯上升时;电梯下降时),人有不同的感觉?引导学生分析电梯的上升与下降时,人的受力情况。知道上升时,是超重现象;通过类比方法,来解决电梯下降时,得到人受到的合力比重力小。引出失重现象的概念。并通过例题的讲解来分析、巩固超重和失重现象。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有时间的话)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3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说教材:

《超重与失重》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4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超重现象;2.失重现象。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常谈到超重和失重。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4.能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教学的难点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课题】超重与失重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

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

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

(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具体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引入新课,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巩固和深化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高二学习电磁学与力学结合的知识有很大帮助,能更好地解释生活、生产以及航天事业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学情分析】

有了重力的概念,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有的学生对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比较熟悉,但不知道引起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的原因。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王冬梅

12.30

教学课题:《超重与失重》

【教材分析】 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常谈到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超重和失重现象发生。因此本节课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且运用超重和失重现象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分析超重和失重问题时,加速度是关键。物体的速度不能反映物体的受力情况,只有加速度才能反映物体的受力情况.应灵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解题,必要时要用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对象。

“失重和宇宙开发”这个阅读材料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应组织学生阅读,还可倡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或观看科技影视片,并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太空试验想象”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及两者的产生条件;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提炼出模型的能力;增强学生能在多种情景中找出问题的实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

2、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超重与失重》是选择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五章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五节的内容。教材第一二章是对运动学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应用,三四章是对力学基本概念,常见力性质及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的学习

本部分内容讲述超重和失重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且将其应用在具体问题中:如电梯中的超失重和体重秤上的超失重等。超重和失重的基本定义为:视重大于重力时为超重;视重小于重力时为失重;超失重时物体重力并不改变。对超重和失重理解可以从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角度理解。运动学角度:当物体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动力学角度: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前者为表象,后者为本质,两者为递进关系。超重和失重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因此讲解本部分内容时应尽量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应多安排些学生的动手实验机会,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同时也应安排些思考和探讨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超重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失重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超重失重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超重失重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产生的条件.

2、能力目标:观察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变化,讨论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

教法分析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的概念.同时认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变化而变化的.

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的产生条件.

3、借助实验和课件建立感性认识,辅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 :视重和实重的区别.

示例:

(一)什么是物体视重

视频:台秤称物体视重.

问题:1、物体的实际重力变化了没有?2、台秤的视数变化

未完,继续阅读 >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