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八课时:练习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第1篇:第三单元第八课时:练习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熟练进行1-5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13张口算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1.复习加法的含义。
出示P27第1题第一幅图。你知道图上说了什么吗?(2个小朋友在玩球,又来了1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谁能列出算式呢?2+1=3
你为什么用加法来表示呢?
出示第二幅图。这副图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吗?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
2.复习减法的含义。
出示P27第5题第一幅图。你知道图上说了什么吗?(原来有3只小羊,后来有2只小羊回家了,还有几只小羊?)
谁能列出算式呢?3-2=1
你为什么用减法来表示呢?
出示第二幅图。这副图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吗?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
3.P27-284、8两题。
小组合作说一说各图的意思,并列式计算。
全班汇报。
二.复习加.减法的计算。
1.出示1+3=5-2=
哪位小朋友会做啊?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3和7题,任选一题加法和一题减法说给组内成员听,各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说一题。
1. 第10题,比一比谁做得快。
4.开小火车做口算卡片。
三.游戏:
1.教师出示一张卡片,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进行表演。
2.一半学生发一张卡片,上面写了一个算式,告诉他们这是一张车票,黑板上有5辆车,要对号上车。其余学生做评委。然后交换。
四.小结:通过游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2篇:第八课时: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练习九P67
教学目标:、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能利用有关10的加减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图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1、口算:孔雀开屏第6题。
2、比较大小:
(1) 比较第8题中▲和○的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一一对应的方法。
得出7○1010○710-7=3
(2)直接出示:练习九的第9题:3+6○910-4○8……
你能直接比较出左边算式和右边数的大小吗?如果不能,该怎么办?
(3)分组讨论,尝试比较上面的两题。
(4)小组汇报,比比谁的方法好。生:先算出左边的得数,再用得数和右边的数进行比较。
(5)用这个好方法比较其他几题。选择其中的两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师,2+4○7是2和7比较吗?是4吗?生是2+4的得数和7比较。
1、 看图编算式:
(1) 第7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说图上有……要求的是……)
(2) 第10题:▲有(6)个,△有(4)个让学生列式,说说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4=104+6=1010-6=410-4=6
4、根据算式,编应用题练习第11题。让学生体会一个加法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内容相加。花;人;鸟、石子
5、根据算式,找找生活中的例子。
6、挑战聪明题:P69
7、小结:这节课我们有增长了哪些本领?
8、课后小记:
第3篇:第三单元第十课时:练习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0的意义及有关0的运算。
2.对学生渗透函数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点:0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渗透函数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复习0的意义。
出示一盘放了5支比的盘子,问: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拿掉2支后,问: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拿完之后,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为什么用0来表示?
0除了表示没有之外,还有什么含义?
还能表示起点。
2.排序。
每人拿出0-5五张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1除了表示一个物体之外,还能表示什么?完成P31第7题。
1. P30第4题。你能介绍一下这两幅图的意思吗?
根据3+0=3和0+3=3你有什么发现?
2. 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数字写得最漂亮,等一下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
3. P31第6题口算。
二.提高练习。
1. P30第5题。
独立完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可以小组内讨论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
2. P30第3题。独立完成,同桌互相说一说有什么规律。
3.P3
第4篇: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比大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第21页第5题、第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
第5篇:第八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带给生活的快乐,体验成长的喜悦,增进对音乐的喜爱。
2.学做音乐游戏活动,进一步提高参与积极性。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游戏、配乐朗诵等活动中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带给生活的快乐,体验成长的喜悦,增进对音乐的喜爱。教学过程
一、音乐游戏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口袋,现在我们一起用它来做“传、传、传”的游戏,音乐停的时候传到谁手里就请谁来打开它。(播放《长吧,小孩》音乐,按音乐的节拍传)
2.原来口袋里装的是一个可爱的小脚印。你们知道是谁的脚印吗?(装中为班里某学生出生时的脚印)
这是一个小宝宝的脚印,不过这个小宝宝现在已经长得和我们一样大了。我们请他上来和大家见见面好不好?
二、复习回顾
1.我们每一位同学的生长都寄托着父母亲美好的愿望,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又聪明又健康。老师从大家交来的课前调查了解到,我们许多同学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已经开始接受胎教了,有哪位同学知道妈妈是怎样对你进行胎教的?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2.(播放《摇篮曲》,学生想象、模仿在妈妈
第6篇:第三单元第六课时: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币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背鍪臼字,读数。
3卑此承蛱钍:()3()5。
二、探究新知:
1币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用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鹤放到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毖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
第7篇:第三单元第七课时: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6题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数的组成,拍手游戏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名同学在一起,桌子上有3只纸鹤,1名同学把1只纸鹤拿走了,桌子上剩下2只纸鹤放在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3名同学中走掉1名同学,3只纸鹤拿走1只纸鹤就是从3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2.学习减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
第8篇:第二单元第三课时:高矮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学具准备:积木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有高矮,胖瘦的区别都应予以肯定。
2.是啊,人有高有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高矮的问题。板书: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好像有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呢?
2.布置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给大家听。
4.总结方法: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三、排队游戏
1.小组内比较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