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八课时:练习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2024-08-29 07:12:35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第三单元第八课时:练习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熟练进行1-5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教具准备:13张口算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1.复习加法的含义。

出示P27第1题第一幅图。你知道图上说了什么吗?(2个小朋友在玩球,又来了1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谁能列出算式呢?2+1=3

你为什么用加法来表示呢?

出示第二幅图。这副图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吗?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

2.复习减法的含义。

出示P27第5题第一幅图。你知道图上说了什么吗?(原来有3只小羊,后来有2只小羊回家了,还有几只小羊?)

谁能列出算式呢?3-2=1

你为什么用减法来表示呢?

出示第二幅图。这副图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吗?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说给大家听?

3.P27-284、8两题。

小组合作说一说各图的意思,并列式计算。

全班汇报。

二.复习加.减法的计算。

1.出示1+3=5-2=

哪位小朋友会做啊?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3和7题,任选一题加法和一题减法说给组内成员听,各组派一个代表上台说一题。

1. 第10题,比一比谁做得快。

4.开小火车做口算卡片。

三.游戏:

1.教师出示一张卡片,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进行表演。

2.一半学生发一张卡片,上面写了一个算式,告诉他们这是一张车票,黑板上有5辆车,要对号上车。其余学生做评委。然后交换。

四.小结:通过游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第2篇:第八课时: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练习九P67

教学目标:、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能利用有关10的加减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图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1、口算:孔雀开屏第6题。

2、比较大小:

(1) 比较第8题中▲和○的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一一对应的方法。

得出7○1010○710-7=3

(2)直接出示:练习九的第9题:3+6○910-4○8……

你能直接比较出左边算式和右边数的大小吗?如果不能,该怎么办?

(3)分组讨论,尝试比较上面的两题。

(4)小组汇报,比比谁的方法好。生:先算出左边的得数,再用得数和右边的数进行比较。

(5)用这个好方法比较其他几题。选择其中的两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师,2+4○7是2和7比较吗?是4吗?生是2+4的得数和7比较。

1、 看图编算式:

(1) 第7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说图上有……要求的是……)

(2) 第10题:▲有(6)个,△有(4)个让学生列式,说说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6+4=104+6=1010-6=410-4=6

4、根据算式,编应用题练习第11题。让学生体会一个加法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内容相加。花;人;鸟、石子

5、根据算式,找找生活中的例子。

6、挑战聪明题:P69

7、小结:这节课我们有增长了哪些本领?

8、课后小记:

第3篇:第三单元第十课时:练习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0的意义及有关0的运算。

2.对学生渗透函数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点:0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渗透函数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复习0的意义。

出示一盘放了5支比的盘子,问: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拿掉2支后,问: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

拿完之后,你能用哪个数字来表示?为什么用0来表示?

0除了表示没有之外,还有什么含义?

还能表示起点。

2.排序。

每人拿出0-5五张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1除了表示一个物体之外,还能表示什么?完成P31第7题。

1. P30第4题。你能介绍一下这两幅图的意思吗?

根据3+0=3和0+3=3你有什么发现?

2. 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数字写得最漂亮,等一下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

3. P31第6题口算。

二.提高练习。

1. P30第5题。

独立完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可以小组内讨论一下。

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

2. P30第3题。独立完成,同桌互相说一说有什么规律。

3.P3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第三单元第三课时:比大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页的内容,第21页第5题、第6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第八单元第三课时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带给生活的快乐,体验成长的喜悦,增进对音乐的喜爱。

2.学做音乐游戏活动,进一步提高参与积极性。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游戏、配乐朗诵等活动中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带给生活的快乐,体验成长的喜悦,增进对音乐的喜爱。教学过程

一、音乐游戏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口袋,现在我们一起用它来做“传、传、传”的游戏,音乐停的时候传到谁手里就请谁来打开它。(播放《长吧,小孩》音乐,按音乐的节拍传)

2.原来口袋里装的是一个可爱的小脚印。你们知道是谁的脚印吗?(装中为班里某学生出生时的脚印)

这是一个小宝宝的脚印,不过这个小宝宝现在已经长得和我们一样大了。我们请他上来和大家见见面好不好?

二、复习回顾

1.我们每一位同学的生长都寄托着父母亲美好的愿望,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又聪明又健康。老师从大家交来的课前调查了解到,我们许多同学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已经开始接受胎教了,有哪位同学知道妈妈是怎样对你进行胎教的?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2.(播放《摇篮曲》,学生想象、模仿在妈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第三单元第六课时:加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2题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币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背鍪臼字,读数。

3卑此承蛱钍:()3()5。

二、探究新知:

1币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用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鹤放到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毖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第三单元第七课时: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6题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数的组成,拍手游戏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3名同学在一起,桌子上有3只纸鹤,1名同学把1只纸鹤拿走了,桌子上剩下2只纸鹤放在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3名同学中走掉1名同学,3只纸鹤拿走1只纸鹤就是从3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2.学习减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第二单元第三课时:高矮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学具准备:积木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有高矮,胖瘦的区别都应予以肯定。

2.是啊,人有高有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高矮的问题。板书:高矮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好像有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呢?

2.布置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比高矮的方法。

3.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给大家听。

4.总结方法: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三、排队游戏

1.小组内比较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

未完,继续阅读 >

《第三单元第八课时:练习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第三单元第八课时:练习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上册)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