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十一二岁时阅读答案

2024-09-04 07:12:21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余十一二岁时阅读答案

余十一二岁时阅读答案

余十一二岁时是一篇文言文,也是我们阅读的重点训练课文,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余十一二岁时阅读答案吧!

余十一二岁时阅读答案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阋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 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ù)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ě红褐色)土,诈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ài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ǐ)砞m(捶胸顿足)大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 其徒呼使别妻子,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阋微草堂笔记》)

2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湮于沙上( ) ②不亦颠乎( )

③虽危症亦立愈( ) ④终不反顾( )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求之下流,固颠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转赠以金 扶苏以数谏故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归途于窝集遇三盗

D.以箧负归 负势竞上

24.翻译下列句子(4分)

(l)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2)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白命豪杰,顾及不能耶?

译文:

25.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2分)

【甲】文的启示:____

【乙】文的启示:_

参考答案

22. (1)埋没 (2)通“癫” 疯狂 (3)即使 (4)回头看(共 4 分,每空 1 分)

23. C(2 分)

24. (1)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2 分,意近即可)

(2)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 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 (2 分,意近即可)

25. 【甲】文的启示:“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1 分,意近即可)

【乙】文的启示:“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或“做好事与尽孝道都能够感染影响别人”等等。 (1 分,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我十一二岁时,听从叔灿若公说:老家有个姓齐的人,因犯了罪,被罚往黑龙江戍守边关,已经死在那里几年了。他的'儿子长大后,想把父亲的遗骨迁回老家,可家境贫寒,不能 如愿,为此,他终日忧愁不已。 一天,他偶然得到了几升豆子,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把豆子研成细末,用水抟成丸,外面挂了一层赭石色,看上去像是药丸。 然后,他带着假药丸,谎称卖药的奔赴黑龙江,一路上,就靠骗几文钱糊口。 可也怪了,沿途凡吃了他的药的,即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 于是人们争相转告,使他的药卖出了好价,终于,他靠着卖药的钱到达了戍地,找到了父亲的遗骨,用一个匣子装好,然后背着匣子踏上归程。 归途中,他在丛林里碰上了三个强盗,慌忙之中,丢弃了钱财,只背着骨匣奔跑。强盗以为匣子里装有宝物,就追上去抓住了他。等打开匣子见到骨骸,感到十分奇怪,就问他是怎么回事。 他哭着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强盗听后,深受感动,不仅退回他的财物,还赠了他一些银钱。 他急忙拜谢。 忽然,一个强盗顿足大哭道:“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 我这个堂堂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 诸位保重,我也要到甘肃去收父亲的遗骨了。”说完,他挥了挥手,奔西方而去。 他的同伙呼喊他,请他回家与妻子告别,他连头也没回,这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第2篇:余忆童稚时阅读答案

余忆童稚时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忆童稚时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余忆童稚时阅读答案1

读(14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4分)

(1)项为之强 ( ) (2)徐喷以烟( )

(3)盖一癞虾蟆( ) (4)鞭数十,驱之别院。(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小题3】作者叙写了哪些“物外之趣”?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小题4】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平凡的事物在

沈复眼里变得趣味盎然。从文章看来,怎样才能常常收获“物外之趣”?

答案

【小题1】⑴同”僵”僵硬 ⑵慢慢地 ⑶原来是 ⑷ 鞭打

【小题2】⑴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以外的乐趣

⑵舌头一伸两只虫子都被吞了

【小题3】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小题4】强烈的`好奇心 细致的观察力 丰富的想象力

余忆童稚时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2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字的含义。(4分)

①项为之强( ) ②徐喷以烟( )

③兴正浓( ) ④鞭数十( )

小题2:请把文言句子“故时有物外之趣。”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题3:文中“明察秋毫”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阅读全文再找出两个成语。(2分)

① ②

小题4:阅读全文,请你说说少年沈复是如何得到“物外之趣”的?(至少写出两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通“僵”,僵硬 ②慢慢地 ③兴致、兴趣 ④鞭打 (4分。一空1分)

小题1:所以时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2分。整体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1:夏蚊成雷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 (2分。一空1分)

小题1:善于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大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情趣(4分。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1:这是对文言文实虚词的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特别注意正确把握“故、物外、趣”等词的理解。

小题1:积累成语合理即可。

小题1:通过理解文本内容,能准确概括文本内容,表达合理即可。

第3篇:余忆童稚时阅读答案

余忆童稚时阅读答案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 徐喷以烟 (3)鞭数十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使之冲烟而飞鸣(但是) B.余常于土墙凹凸处(在)

C.以丛草为林(把)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余英时

余英时

一、人物概述

余英时(1930年1月22日-),美国哲学会院士,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引领中华民国思想史研究数十年,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台湾,公认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之一,有人文诺贝尔奖美誉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首届唐奖“汉学奖”得主。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时治学自史学起,后达至中西、古今贯通,其对儒家思想及中国道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自成一体。他的中、英文著述多达数十种。《士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传承中有创新,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中外史学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重要参照系。

未完,继续阅读 >

《余十一二岁时阅读答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余十一二岁时阅读答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