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课件

2024-09-05 07:12:37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中国戏曲课件

中国戏曲课件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中国戏曲的课件,内容如下: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不同材料的选择、设计、制作或绘画,使学生体验戏曲艺术特有的魅力,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特色。能根据人物的特征进行设计,能大胆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戏曲人物的理解,敢于展示自己的个性。

2、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内容。教材的意图是通过欣赏中国戏曲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及生动形象的化妆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欣赏、设计、制作、表演,体验戏曲艺术特有的魅力,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这节课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不同材料的选择、设计、制作或绘画,培养学生自我表现力,提高学生制作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尝试用表演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戏曲艺术的理解,表达对民族传统艺术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根据所要表演的人物进行设计,表演能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教学准备:有关戏曲录像,图片,各种工具和材料。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板书课题:精彩的戏曲 设疑导入:看到这样的课题,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戏曲发展的历史。

1、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2、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3、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4、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其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为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

(二)、我国大约有多少种地方戏曲,你了解哪几种?(我国约有317个地方戏曲)

(三)、戏曲的主要种类: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四)、有关京剧方面的知识:角色、化妆、服装、唱腔。

角色:生、旦、净、末、丑

化妆:1、净脸垫底 2、定位和揉眼、鼻窝 3、勾白的粉底 4、填膛画黑眼窝、勾黑线 5、勾红色通天柱 6、脸谱勾成。

服装:1、华丽,材料一般用绸缎,刺绣精美,头面丰富,视角效果非常好。2、在传统京剧中,不管哪个朝代的角色,基本上都是明朝装扮,不受剧情,季节与地区的限制。3、京剧戏装对角色的身份,职业和性别区别定位,不能混淆,什么人穿“蟒”,什么人穿“靠”,有严格的分别。

唱腔:“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

三、 创作实践:

设计,装扮“西游记”人物形象,并分角色表演。

1、组织分工:学生分成五大组,即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牛魔王。

2、学生作业:分组设计装扮与道具。

3、教师进行巡视辅导。

四、分角色表演:各组推荐一名同学扮演该组设计的形象,表演《西游记》中“大战牛魔王”的片段。

五、课堂评价: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分别选出“最佳设计奖”和“最佳表演奖”。

总结: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古人是很优秀的,他们智慧的结晶是不可替代的,而我们要学习祖国传统文化,并结合现实生活,创造出更美好的东西,美化我们的生活。

第2篇:中国戏曲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食品科学技术 班 级:食科3班 姓 名:赵小梅 学 号:200940717319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中国地方戏剧特色 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浅谈中国地方戏剧特色

学 生:赵小梅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食科3班级 学号200940717319)

摘 要: 中国戏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文化不同,除了京剧以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评剧、粤剧、湘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分别从起源、特色、艺术、发展现状等多个方面对中国戏剧进行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有利于中国戏剧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戏剧 地方 特色

中国戏剧是一种蕴含极为丰富的文化现象。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因此,充分全面的了解中国各个地方戏剧的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粹——京剧

(一)京剧的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大徽班“陆续进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二)国粹中的国粹——京剧脸谱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最大的剧种,集合各剧之精华,脸谱完善,谱式繁多,蔚为“大观”。京剧演员个行当都经过化妆,有固定的脸谱有效地表现出人物的品貌、身份、性格、特征。脸谱使人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

脸谱以舞台为第一应用,它的产生源于生活,现于舞台。在看戏的过程中首先一直觉给人深刻印象的正是这些鲜明各异的脸谱造型,如:蓝脸的多尔礅,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等。

京剧脸谱不但我国广大人民熟悉喜爱,也逐渐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一提到脸谱就会让人想到京剧,想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脸谱已是我国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事业的一个重要

项目,也是旅游市场久打不衰的强项品牌。

(三)京剧独特地位

国粹京剧艺术以其丰厚的内容、完善的形式、精湛的技艺,达到了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它的突破时间空间界限的虚拟化表现方式,从化妆到表演的艺术夸张和写意手法,凝聚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积淀的美学品质和艺术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其所形成的中国特有的东方戏剧艺术体系是完全可以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戏剧艺术体系相媲美的,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品,是中国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二、昆剧

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一)昆剧特色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二)昆剧里程碑及现状

昆剧在其发展的历史上,得力于大师巨匠们的扶持推动。他们每一次卓有成效的努力,便构筑了一座座巍峨高耸的里程碑:魏良辅创制新腔,梁辰鱼又将清唱的音乐变成戏曲声腔;汤显祖的创作与沈璟的规范格律,引发了昆剧创作的热潮;洪昇、孔尚任振衰起敝,使昆剧呈现中兴气象;浙江苏昆剧团的“传字辈”编演《十五贯》,让昆剧起死回生;白先勇打造青春版《牡丹亭》,探索了一条昆剧在新时代演出的成功之路。

中国昆剧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情况通报。但昆剧目前还是面临着许多困难:

1、编剧人才严重缺乏

2、传统剧目严重流失

3、院团经费严重不足

4、昆曲生源严重匮乏

5、缺乏昆曲演出剧场

三、脍炙人口的黄梅戏

(一)“水戏”

黄梅戏班坚持草根文化和时尚元素相结在挖掘老戏潜力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文化元素,通过 “水戏”,不断创编、改编剧目,创新演出样式,让观众既耳熟能详,又有新鲜感,既保持了浓郁的原汁原味,又在表演上、剧情上更贴近群众和时代乡土气息,深受广大基层群众的喜爱所谓 “水戏”,是指黄梅戏中只有大致的故事情节,没有固定的剧本,演出时全。凭演员即兴发挥的演出剧目或模式,又称 “放水戏”。

“水戏”的特点:

1. 创作随机,演员主体。演出时,演员只需记住自己角色的定位,根据剧情和自己扮演的角色凭经验即兴发挥。

2. 演出灵活,高效多产。只要你想看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以天天不重样 3. 团结协作,配合默契。

(三)黄梅戏艺术

1、质朴性:人们一般认为黄梅戏是从采茶、花鼓等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民间小戏,也有人认为除此之外还有青阳腔的直接渊源。民间歌舞也好,青阳腔也好,都是以质朴为特征的艺术品种,黄梅戏继承并发扬了它们的质朴性,形成自已的审美情趣。我认为,质朴性不仅仅是指表演方式接近生活,更重要的是在于质朴性中含有“本真”的意味,这使黄梅戏的表演有了现实的基础和当代的品格,也与浮华、外在、“洒狗血”划清了界限。

2、大众性:黄梅戏的大众性体现在追求观众群的最大化上,在雅俗之间找寻更多的共同点。作为演员,让很多的观众说“好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黄梅戏的表演,以生活化为基础,吸纳戏曲程式中的活力,有生命感的技巧,受众面比较宽。大众化是一个顺应时代的、在变化着的概念,一百年前的“大众”与今天的“大众”,欣赏艺术的口味是有差异的,所以,黄梅戏表演艺术追求的大众化,一定是发展的、进步的。

三、其他地方戏剧

(一)评剧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以至云贵高原都广为流行,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评剧诞生于1900年前后共经历了四个时期,第一时期称为“对口莲花落”,第二时期为“唐山落子”,“奉天落子”是第三时期,在这期间共经过了30多年,而评剧便是第四个时期。

(二)越剧

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县,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落地唱书)发展而成。发祥于上海。男子越剧起源于嵊州东王村,女子越剧起源于嵊州施家岙。前身是浙江嵊县(今嵊州)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具体历经“落地唱书”→“小歌班”→“绍兴文戏”→“越剧”的称谓演变)。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以“越剧”称之。

(三)粤剧

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我国南方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剧种。由于它产生于广东,所以称被为粤剧。最初兴起于广州、佛山一带,现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香港澳门等地。由于海外的华人有许多是广东人的后裔,所以在海外的华侨聚居的地区也常有粤剧演出。粤剧以唱梆子、二簧为主,又保留昆山腔、戈阳腔、广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乐曲和时调,唱念均用广州方言,因此又称“广东梆簧”、“广东大戏”、“广府戏”。

(四)湘剧

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以长沙、湘潭为活动中心,主要流行于“长沙府十二属”(即长沙、善化、湘阴、醴陵、湘潭、湘乡、宁乡、益阳、攸县、安化、茶陵)湘南东部17个县市,江西与湖南毗邻的北起修水、南至吉安的各县,广东的坪石、岐门、乐昌、桂头、犁市、韶关等地。当时民间习称为“大戏班子”、“长沙班子”或“湘潭班子”,一度被称作“长沙湘剧”。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豫剧

河南豫剧是我国主要的剧种之一,特色鲜明,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唱腔圆润、节奏明快。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

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总之,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都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谱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打艺术,表演动作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参考文献

[1] 田有亮.京剧脸谱的文化魅力[J].文明随笔,2002年,3 期

[2] 周丽娟.京剧对外交流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1年,3期 [3] 朱恒夫.论昆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艺术百家.2008年,1期

[4] 徐玉莲.鄂东民间黄梅戏“水戏”探究.四川戏剧.2011年,5期,总第143期

第3篇: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

中国戏剧的产生已有800年了,它现在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数计。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剧、希腊悲喜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说是空间艺术,是因为戏剧要在一定的空间来表现,要有造型,而它在表现上又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因而它又是时间艺术。

中国戏剧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如戏剧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水袖、翎子、髯口等,不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剧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

前言:它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历经上千年生生不息;它曾是亿万人的感性生活的寄托与情感的沉醉之所,积淀着中国人的根和魂;在它那里,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最全面、最形象、最精美的体现。第一次赋予它“戏曲”概念的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藉歌舞以缘饰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戏,不以歌舞为主,而以故事为主;至元杂剧出而体制遂定。南戏出而变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概述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

未完,继续阅读 >

《中国戏曲课件.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国戏曲课件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